前行第113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学习笔记|加行 第一百一十三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一、皈依;丙二、发殊胜菩提心;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戊二、行菩提心学处;己六、智慧;庚三、修慧。
一
正文脉络
一、对他人:当观清净心。
(一)菩萨示现种种相。
🔸有些大成就者可能会示现为屠夫、妓女等身份,他们虽然身份卑微,但这都是善巧度化众生的方便,让与之结缘的人,都种下了解脱种子。
(二)唯有佛能彻知他人境界。
1、世尊云:“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
2、《十住毗婆沙论》云:“佛言与我等,乃能量众生,若佛如是说,谁能筹量人。”
(三)以外相揣度他人内心境界之过失。
🔸《十住毗婆沙论》云:“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
(四)教诫:当观清净心。
1、见他人过当观自心。
🔸自己的修证不好,见什么都会觉得不如法;反之,自己的修证好,能观清净心,那见谁都是好人,见什么也都如法。
2、对令自己生起菩提心的上师等当做真佛想。
🔸依靠谁生起了菩提心,就应该对他心怀最深刻的感恩。对自己而言,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就是真佛。
二
当以菩提心等作为判断道相的标准
(一)对比说:菩提心是真道相。
1、正面。
(1)理说:若菩提心、大悲心、对上师的信心等增上,则所获得的神通三摩地、面见本尊等是真正的道相。
(2)教说:《定解宝灯论》云:“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2、反面。
(1)理说:虽然出现获得了神通三摩地、面见本尊等表面道相,但菩提心、慈悲心日渐减退,那么这些表面的道相也无疑是魔障或邪道。
(2)教说:《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云:“魔于修善者,常伺求其便,欲起诸难事,破坏彼善法。”
3、小结。
(1)魔对何人感兴趣?
🔸《大悲经》云:“有二种人共魔波旬极大战诤。何者为二?一者至心为说,二者专心勤听。”
(2)魔如何工作?
A、入于听法者的心:讲闻甚深教法时,魔王会入于听法者的心,让其打瞌睡、生分别、对说法者生邪见。
B、破坏讲者和听者之间的关系:讲闻甚深教法时,魔王会在讲者、闻者之间挑起事端,破坏彼此的关系。
C、令修行者产生“境界”:魔王也会显现“本尊”相,或者让你入定,让你见到什么,进而催生你的傲慢,使你渐渐退失善心。
(3)如何识别魔的诡计?
🔸依靠菩提心是否增上作为检验手段。
(二)正面说:证悟必定伴随菩提心等增上。
1、证悟必定伴随菩提心等功德法的增上。
🔸如果自相续中生起了无伪实相的证悟,就一定会对上师三宝具足虔诚的信心与清净心,于六道众生具有不共的慈心与悲心等。
2、为何说证悟必定伴随菩提心等功德法的增上。
🔸慈悲与空性是一味的,有慈悲,就会有空性;有空性证悟,也自然会引生大慈悲。
3、例说。
(1)米拉日巴尊者对弟子的教诫。
🔸米拉日巴尊者教诫弟子:“一旦你已现见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切怀疑,那时你对老父我会生起不共的真佛之想,对众生也会生起无伪的慈悲心,那时你便可以摄受眷属了。”
(2)小结。
A、何时可以开始摄受眷属?
a、对上师是真实佛陀生起定解。
b、对心的本来面目——觉空无二的本体明了确定。
c、对六道众生的悲心也非常强烈。
d、远离了世间八法之心。
B、对上师的信心至关重要。
🔸要让弟子获得真实利益,最根本的,就是上师本人要有“视师如佛”的信心。
C、对上师的信心依靠外相可以了知。
🔸上师如意宝曾教诫一位小喇嘛说:“......在我圆寂以后,当你想起我时,会不会热泪盈眶呢?如果会的话,那时你就可以讲法了。”
三
开示闻思修行之方法
(一)闻思修应不相脱离。
1、闻思修应不相脱离最为稳妥。
🔸以慈悲、菩提心为本,守护清净戒律,同时将闻思修不脱离而行持,这是最稳妥的。
2、闻思修脱离的过失。
(1)理说:
🔸如果首先没有通过闻法断除增益,就不会懂得实地修行。
(2)教说:
🔸萨迦班智达云:“无闻之修行,如断臂攀岩。”
3、闻思的要求——断除增益。
🔸必须做到对自己所修正法的初、中、后所有修法,正确无误、一清二楚,并通过思维断除所有增益。
4、闻思的功德。
🔸《大乘智印经》中说:“十方世界诸众生,闻已思惟正修作,摧伏一切烦恼热,如饮甘露心清凉。”
5、小结闻思修次第。
(1)确定所修为正法:所修的法应该是能断除轮回之根的正法。
(2)确定所修的重点:将上师为你指点的、对你最重要的那个法,作为重点。
(3)断除增益:通过闻思,了知这个修法的加行怎么修、正行怎么修、后行怎么修,断除一切增益,以最正确的方式掌握它。
(4)实修:一心一意地修持。
(二)实修前。
1、当懂得归纳精华要义。
(1)为何要归纳精华要义?
A、学很多分别念没必要,故当侧重修行。
B、人生转瞬即逝。
C、若不懂得归纳精华要义,则表面上了解、懂得、知晓得再多也无意义。
(2)精华要义为何——阿底峡尊者。
A、菩提心:对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
B、积累资粮:为了众生而勤奋努力,积集二种资粮。
C、回向大菩提:将由积累二资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众生,愿与一切有情同获圆满菩提。
D、空正见:了知这一切的自性为空,显现之相如梦如幻。
(3)是否不能学习因明、中观等内容?
A、年轻人:学些因明、中观,断除增益是有必要的。
B、大部分人:作好平时的念诵,修好加行,再行持一些善法,然后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很有意义的。
2、总结实修的要点——一垫上如何修法。
(1)修行时将诸法作为别别的法来修行的现象非常普遍。
A、过去:
🔸大译师仁亲桑波对显密各种法门无所不知,但是在具体实修时,却不能将小乘、大乘、密宗的法门结合到一起修持,而是在分别的时间、分别的地点别别修行。对此,阿底峡尊者指点说:“应当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来修持。”
B、现在:
a、念修心咒时:不会将显密所有本尊观为一体来修。
b、将各派教理分开理解,不懂得融入一体,更不懂得依窍诀而修。
(2)当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而实修。
A、以修本尊为例:
🔸就在这个仪轨当中,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这些全都可以一起修。
B、以修上师瑜伽为例:
a、上师瑜伽摄一切本尊修法:在这一个修法中,其实已摄集了所有本尊的根本修法。
b、上师瑜伽摄一切降伏法:祈祷上师,保持对上师的信心,就不必再单独修降伏法。
C、一切要诀就是对上师的信心。
🔸一个对上师有坚定信心的人,千万魔众也无法作害。这就是窍诀!
(三)实修时:切实实修。
1、何时开始实修?
🔸在了知上师所传授的窍诀以后,总结出实修的要点,这样便可以修行了。
2、为何要实修?
(1)理说:
🔸修和不修完全两回事:实修过的人,自相续会被法所转,不容易退失修行,并且也能利益众生。
(2)教说:
A、米拉日巴尊者:“一个饥饿的人,仅仅听到食物还不够,必须要食用。同样,仅仅了知正法没有利益,必须要进行实修。”
B、《月灯三昧经》云:“我今为汝无量说,汝于此法若不行,如人虽持良妙药,于自身病不能治。”
(四)实修后:检验修行。
1、修行好坏的标志。
🔸米拉日巴尊者说:“世人常言‘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
2、法与非法的界限——仲敦巴格西的教诫:
(1)“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
(2)“不随世间则为法,随顺世间为非法。”
(3)“符合经论则为法,不符经论为非法。”
🔸经论:三藏十二部。
(4)“结果为善是正法,结果为恶即非法。”
🔸善:对众生有利。
3、同一种暖相——阿阇黎吉公的教诫。
(1)三种见:
A、下根者:诚信因果不虚,也承许前世后世存在。
B、中根者:证悟一切诸法都是现空无二。
C、上根者:远离一切执著,能见、所见以及所证智慧全部融入一体。
(2)三种修:
A、下根者:安住一缘,其他什么都不执著。
B、中根者:安住于现空、乐空、明空、觉空无二,四种双运的境界当中。
C、上根者:无有能修、所修及感受,真正入于本来法界的心性光明之中。
(3)三种行:
A、下根者:就像保护眼珠一样取舍因果,一切威仪都很谨慎。
B、中根者:没有任何实执,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行持。
C、上根者:远离了一切能行、所行。
(4)同一种暖相。
A、何为暖相?
🔸在这里泛指成就相。
B、真正的暖相:
a、我执、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是上、中、下三种根基者的真实暖相。
b、不单单吉公仁波切这样说,无等塔波仁波切、上师如意宝的很多教言中说的也都与此完全相同。
(五)长期:选择一生修持的法要。
1、长期坚持很重要。
(1)方法一:像《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窍诀宝藏论》等,这些论典都有很多窍诀,每天翻几篇看看,一定很有加持。
(2)方法二:选一两个最珍贵的法,就像修本尊一样,作为你一生修持的法要,不论到哪儿,终生不离。
2、教诫:修法上不要换来换去。
(1)上师自己是如何做的。
🔸二十年前念的经,现在还在念,以后也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为已经定了;二十年前看的书,现在还在看;二十年前主修的本尊,现在也还在修。
(2)教诫:
A、短暂的人生,换来换去的,没有定准,修法是不会有什么真实成就的。
B、不论念什么、修什么,应该长久地坚持下去。
(六)总结闻思修要点。
1、闻思:必须了知归纳精华要义。
🔸全知龙钦巴尊者:“所知犹如空中星,所学知识无止境,今求法身精华义,必至无变之坚地。”
2、思维:断除一切增益——单巴桑吉尊者的教诫。
(1)“寻求上师之教授时,应如母鹞寻觅食物一般。”
🔸在寻求上师教言时,我们首先应该寻找并观察上师,而一旦找到了,就不能随便跑了,应当如理依止,听受教言。
(2)“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般。”
🔸一定要专心听受,而且要听受圆满。
(3)“修行时,要像哑人品味一样。”
🔸不管修出离心,还是修空性,对于所修的道理,你自己一定要完全通达,要品尝到它的味道。
(4)“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
🔸要一字一义都不漏地分析每一个道理。
(5)“得果时,要像云散日出一般。”
🔸得果时离开一切障碍,显现一切功德。
3、修行。
(1)闻思修不相脱离。
🔸无等塔波仁波切说:“闻思修行互不错乱、齐头并进,就是无误的要诀。”
(2)把握住修行的核心。
🔸闻思修的结果,是必须达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执烦恼日渐薄弱的目的。
A、“发菩提心”是一切正法的精髓、一切圣道的精义,是有则必足、无则不可之法。
B、《佛说诸法勇王经》云:“既发菩提心,所得福德聚,欲称其少分,不可得计量。”
C、有经云:“若发菩提心,若有其形象,大海虚空界,此等也不容。”
(七)本品总结偈。
🔸虽发胜心然却未生起,虽学六度然却具私欲,我与如我愚痴众有情,修成胜菩提心祈加持。
(八)上师的希冀。
🔸我们也一定要祈求圣者的加持与提携,以使自己在认识并忏悔过错的同时,自在的修持殊胜的菩提心。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加行 第一百一十三课
教 证 和 教 言
1、世尊云:“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
2、《十住毗婆沙论》云:“佛言与我等,乃能量众生,若佛如是说,谁能筹量人。”;“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
3、《定解宝灯论》云:“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4、《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云:“魔于修善者,常伺求其便,欲起诸难事,破坏彼善法。”
5、《大悲经》云:“有二种人共魔波旬极大战诤。何者为二?一者至心为说,二者专心勤听。”
6、萨迦班智达云:“无闻之修行,如断臂攀岩。”
7、《大乘智印经》中说:“十方世界诸众生,闻已思惟正修作,摧伏一切烦恼热,如饮甘露心清凉。”
8、《月灯三昧经》云:“我今为汝无量说,汝于此法若不行,如人虽持良妙药,于自身病不能治。”
9、(博朵瓦格西曾经请问仲敦巴格西:“法与非法之界限是什么?”)仲敦巴格西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不随世间则为法,随顺世间为非法。”;“符合经论则为法,不符经论为非法。”;“结果为善是正法,结果为恶即非法。”
10、阿阇黎吉公说:“诚信因果不虚,是下根者的正见;证悟内外诸法现空、觉空双运,是中根者的正见;证悟所见、能见、所证智慧三者无二无别,即是上根者的正见。”;“安住于一缘等持,是下根者的正修;安住于四种双运等持中,是中根者的正修;无有能修、所修、感受三者并于无缘中安住,即是上根者的正修。”;“取舍因果如护眼珠,是下根者的正行(真实行为);以诸法如梦如幻的境界而行持,为中根之正行;无有一切所行者,即是上根者的正行。”;“我执、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是上、中、下三种根基者的真实暖相。”
11、全知龙钦巴尊者说:“所知犹如空中星,所学知识无止境,今求法身精华义,必至无变之坚地。”
12、单巴桑吉尊者说:“寻求上师之教授时,应如母鹞寻觅食物一般。”;“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般。”;“修行时,要像哑人品味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得果时,要像云散日出一般。”
13、无等塔波仁波切说:“闻思修行互不错乱、齐头并进,就是无误的要诀。”
14、《佛说诸法勇王经》云:“既发菩提心,所得福德聚,欲称其少分,不可得计量。”
15、经云:“若发菩提心,若有其形象,大海虚空界,此等也不容。”
公 案
1、昔日,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迎接他的是大译师仁亲桑波。大译师的译作颇丰,在藏地也很有威望。当时见到阿底峡尊者时,大译师已是85岁,须发皆白,而阿底峡尊者是61岁。大译师的印度语很流利,所以让阿底峡尊者一见如故,特别欢喜,陌生感也消失了。
来到大译师的寺院以后,阿底峡尊者问他:“您对诸如此类的正法,了知得如何?”之后,尊者对显宗、密宗里的种种法门逐一询问,结果译师似乎无所不知,一一对答如流。
尊者十分喜悦地称赞道:“极为稀有!在藏地有像您这样的智者,我都不需要来了。”尊者感到意外,是因为请他的人是哭着哀求的:“现在藏地没有人懂佛法了,只有您去才能拯救佛教啊!”但现在他发现,眼前竟然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智者。
尊者接着问道:“那么,在一垫上,该如何修行这一切法呢?”
译师回答说:“应当遵照各个宗派所说来修持吧。”译师有个三层殿,上午,他去小乘殿修小乘法;中午,他到大乘显宗殿修大乘法;下午,他去最上面的密乘殿修密法。
阿底峡尊者察看了他的修行环境以后,悲伤地说道:“译师您错了,看来我还是有必要来藏地。”
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修这个、修那个,刚念了一百遍文殊心咒,“噢,观音菩萨还等着我,念观音心咒吧”;念完观音心咒,“噢,金刚萨埵会不会生气?修金刚萨埵吧”;修完金刚萨埵,“噢,还有释迦牟尼佛”……就这样,不会将显密所有本尊观为一体来修。
甚至有些大德也是这样,虽然精通佛教的知见,但在修行时,还是对本尊有自相的执著,“我是不是得罪了某某本尊,还没来得及供他呢”。其实,这是把本尊视为凡夫,有这个过失。还有就是,一般人往往将各派教理分开理解,不懂得融入一体,更不懂得依窍诀而修。
当时,也正是看到这种情况吧,尊者才说有必要来。译师问:“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修持呢?”
尊者指点说:“应当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来修持。”
比如修本尊仪轨,就在这个仪轨当中,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这些全都可以一起修,不用分开。这是非常关键的!就上师瑜伽来说,在这一个修法中,其实已摄集了所有本尊的根本修法。在噶当派就有这样的窍诀:不必单独修降伏仪轨,只要你祈祷上师,保持对上师的信心,八万四千魔众便无计可施。我们知道,每个魔都有自己的“命咒”,而这些咒的要害,在你观想上师或对上师生信心的状态中,都被摄住了。摄住以后,魔众是无法动摇的。
所以,一个对上师有坚定信心的人,千万魔众也无法作害。这就是窍诀!不懂窍诀的人,修什么法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