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 有 缘 起 的 空 慧 ,才 能 了 解 真 相
(接上期) 二、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假合,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没有独存性的,所以无我。从否定独存性说,即是空。
世间没有可以独存的东西。万法都是众多条件的组合,不是单一的条件就能形成一法,如果是单一的条件就有“独存性”了,组合万法的条件都没有单一的,所以没有独存性,“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的假合,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没有独存性的,所以无我。”“我”就是真常的、不变的、独存的,所以叫”我“。既然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缘聚缘灭的,就说明没有独存性。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无常与无我之间相依相缘的关系。从空的角度、从否定独存性来说也就是空。
三、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常人总以为世间事物有他的实有性,这是一种错觉,克实的推求起来,实在性是不可得的;实在性不可得,也即是空。
万法既然是缘起的,是众多条件的组合,是刹那迁流不住而即生即灭的,就没有永恒、没有实在的!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如此!但是一般人的观念中认为:宇宙是微尘的组合,由于微尘的组合形成地球、星球,形成万法;很多的星球组合成太阳系;很多的太阳系组合成银河系;无数的银河系形成宇宙。但是注意!如果这个微尘是实在的,微尘是单一的,那么这个微尘就是第一因了。其实,从法的角度来看,微尘还是不可得,微尘还是缘起的,所以没有实在性。
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是五蕴的组合,五蕴的和合是假我、幻有。所以身心里面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实在的“我”,所以,”我“不可得。这是大小乘都不否定的。但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不的教义里,说假合里面实在的我不可得,但五蕴总是实在的,就会执著于五蕴的实有性 ,即所谓的”我空法有“。但是大乘讲到的一切法空,因为组合成假我的五蕴还是缘起的,还是无自性的,所以也不是实有的,这个很重要!不然我们还是实有性的感觉,就有立足点,那个自性执、我执就破不了。可是外道在身心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就会幻想:在五蕴身心以外,还有一个实在性的东西存在,叫“大我、梵我、上帝、主宰......”这种实有感就是外道不能解脱的根本原因!所以这里我们要明白,实在性的不可得,也就是空。
这三个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常不可得是空,单一性的我不可得也是空,实在性不可得也是空。所以,空就涵盖了三法印。注意,这很重要!大乘佛法主要把握的就是空义及空性的体证。体证空性的人,就能体会涅槃寂静;真正体会到空性的人,也就彻底的了知无常与无我。注意!此处很重要!现在很多的争论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些内涵!如果我们修行直接从体证空性下手,就可以直接体证涅槃!如果站在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的次地上来讲,就非要一步一步的深入不可。但从大乘空性的体证来讲,直接契入涅槃、直接体证法性的寂灭性是可以的。所以很多争论其实都不必要,只是个人站的立场角度和所体会的内容不同而已。不论是从次第的三法印的体会证入涅槃也好,还是直接契入空性而证入涅槃也好,只要能证入涅槃就是我执的消融,也就不会有争论了。
三法印从否定的方面说——泯相证性,既是显示空义的。
“否定的方面”,是指对现象实有感的否定。有时候我们常会感到贪嗔痴烦恼总是去不掉,总感觉烦恼那么实在!其实我们都是执著在现象上以为都是实在的。不论从三法印入手也好,还是从空性直接体会也好,一切相是实在的吗?一切相有它的实在性、不变性、永恒性、单一性吗?可得吗?确实了解了一切法的虚妄性、如幻性——虽有如幻,看起来很真实,但是我们要了解它的刹那不住,它是一直在迁流变化的。每一法就像一个冰块,看起来是有,但是它时刻都在融化,任何一法都是刹那不住的。了解了这个真相的人,就不会执着于任何一个相,不论那个相停留多久,在我们感觉有几年、几十年,其实他是刹那在迁流的,没有一个相是不变的、不动的、永恒的!
我们刚刚看到的现象与现在看到的现象都是一样吗?其实已经变了,只是我们没有那种很深入的体证,没有了解而已。真的明白法的如幻性、刹那即生即灭,还能执著哪一法?即使你执著它,你能留得住吗?它能停留吗?你能永远的占有吗?可见对法的体会有多重要!为什么我们什么事都放不下?什么事都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把——法当做实在的、不变的、永恒的。真正了解空性的人,了解缘起的人,就不会执著了。我们缺少的就是对诸法实相的了解,总以为一切法那么实在!名啊、利啊、恩爱啊,一切的占有是那么实在,情绪起落的那种满足也是那么实在。其实,那一法是实在的、能住的?
我们不知道自己活在虚妄里,不知道自己活在迁流变化中,这就是对真相的不了解——无明。
佛陀把体证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只要顺着这样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去体验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只是外面的万法,还有我们内在的身心,哪一法不是如此!当我们真的明白时,还会执著吗?《般若经》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我们了解什么叫真相?只有缘起的空慧才能了解真相,才能不住。不住就是不取、不染。这都是重点!当了解了真相,慢慢的对一切法就不执著了,对相的实有感自然泯灭、歇下来,不会在相上执著,心灵慢慢的凝聚不再染著。当因缘适当时,嗄!一下子就能体证到空性——泯相证性。那个时候叫身心俱寂,或叫能所惧泯,就能体证到真正的空性了。【下期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来源:体方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悟 心 缘
世上所有的遇见,都是今生有缘!
就像此刻,您遇见了 【悟心禅茶书院】
如心生欢喜,请锁定 【悟心禅茶书院】
分享于朋友圈或推荐给您的好友
结缘就在此时此刻从“悟心”开始
个人微信号: 15598368404
公众微信号: 457498606@qq.com
预约 电 话: 1559836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