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30课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品分别世间。世间分了两种,第一种叫做有情世间,第二种叫做器世间。三界六道中的有情称之为有情世间;有情安住的所依,如山河大地或者不同的刹土等属于器世间。
既然我们是有情,必须要了解有情世间种种的内容;既然安住在器世间,对于所安住的对境也要了解。这样对我们产生出离心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里不单单是给我们介绍有情世间和器世间而已,如果通过修心的窍诀摄持,就会知道我们的心识转生在里面,无论转生在哪一道当中,都是受到业惑控制的。
器世间当中有些有情转生的地方稍微悦意一点,比如天界、人道等环境或者经济比较好的地方;有些是比较差的,比如地狱等处。无论如何转生在这些地方都是属于轮回所摄,还没有讲到出世间。第三品到第五品讲到了有情的痛苦,还有痛苦的因果及缘。第六品以后讲到分别贤圣、智慧、定等才是出世间无漏法的因果和缘。
我们对于有情世间、器世间了解清楚之后,再通过其他的窍诀摄持也会成为厌离轮回的因。我们漂流在有情界、器世界中,总而言之就是业惑导致的心识不断漂流而已。
如果没有学习,对于整个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看法会比较有局限性。比如我们经常性地生活在一个房间里,对于外面的整个大局,或者宏观方面根本不了解,处于狭隘的环境会对我们的见解、思想产生影响。同样的道理,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整个有情世间、器世间的情况有所了解,就会局限在当前的人生中,所看到的只是人间的这一部分,最多有时候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一些旁生,其他道我们根本不了解。如果我们长期局限在其中,思想就会受到影响。
不学习佛法的人和学习佛法的人思想完全不一样,这是由于两者所受的教育有很大差别。作为佛弟子来讲,一方面我们要把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尽量做好,另一方面就是尽量要学习大经大论来开拓我们的智慧。如果智慧变得比较深广,那么对于整个情器世界的很多问题就会看得比较清楚,这样对于六道是不是值得我们留恋,或者应不应该出离的问题就会变得逐渐清晰了。
丙二、五趣之分类
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从三界的角度来分的,还有一种分法是从五趣的角度。
彼中地狱等五趣,
经中宣说各名称,
非烦恼性非有记,
所谓众生非中有。
“彼中地狱等五趣,经中宣说各名称”,佛经中对于所谓五趣的名称都进行了宣说,比如地狱趣、饿鬼趣、旁生趣三恶趣,再加上天趣和人趣两善趣,共是五趣。
《正法念住经》、《宣说三有经》等经典中对于五趣各自的名称、表达的意义、有情安住的状态、具有什么痛苦、为什么要出离等方面都讲得非常清楚。
“非烦恼性非有记”,所谓的五趣是非烦恼性,也是非有记的。首先它不是烦恼的本性。如果它的本体是烦恼性的,就不能包括圣者,因为圣者或是彻底断除了烦恼、或是正在断烦恼,或断除了一部分烦恼的人。按照小乘的观点,五趣中见道、修道的圣者,还有无学道的阿罗汉,乃至于佛陀的身体有时也包括在五趣中。比如有些是以人间的身份证悟阿罗汉或者成佛,有些是以色界、无色界天人的身份得到了圣者果位。所以五趣的本体不是烦恼性的。
五趣是不是有记呢?有记包括有漏的善法,也包括恶业。恶业可以包括在前面的烦恼性中,因为烦恼性包括有覆无记的烦恼。前面说了它不是烦恼性,也不可能是恶业,因为如果是恶业,圣者就不可能包括在里面了。
那它是不是有记的善法呢?如果五趣的本体是善法的自性,那么它里面就不能包括断善根的众生。因为众生中有些是断了善根的,产生了很强的邪见,内心无法生起善根,或者因为邪见的缘故,以前的善根也会被摧毁,所以断种性或者断绝善根的有情内心中没办法引发善心,也不会产生善根。
“非烦恼性非有记”的意思就是整个五趣是一种无覆无记,是异熟生,通过前世有漏的善恶引发了投生之处——地狱趣乃至于天趣等。它是以前异熟产生的缘故,可以安立为无覆无记法。这样既避免了烦恼性或者有记善法引发的过失,也安立了五趣就是以前善恶的异熟引发的一种果。
当脑海中浮现出地狱饿鬼旁生时,我们经常把他们各自的业和惑的状态和所处的道混在一起,想当然地认为六道就是染污烦恼性。有些地方也说六道是染污性的自性,毕竟没有出三界。其实我们不是纯粹地按照经论中比较严格的划分方式进行安立的,想当然地认为六道就是烦恼性的。
按照《俱舍论》分析方法,如果它是烦恼性的,就不能包括圣者。因为有些是以人的身份获得了见道、修道、无学道,有些是通过天人的身份获得的。当然通过恶趣身份获得的就很少了,大乘中有讲过,但在小乘当中非常罕见。因此五趣或者六趣是“非烦恼性非有记”。
“所谓众生”,所谓投生在五趣或者六趣的称之为众生,众生就是指有情、异生等,有不同的安立。“情”是心识的意思,“有情”是具有心识的,具有心识的称之为众生。植物、石头等没有心识、不能觉知、没有了别功能的,称之为无情。我们自己、地狱、恶鬼、旁生等等都是具有心识的,都是“所谓众生”。
“非中有”,“中有”包不包括五趣或者六趣当中呢?不包括。为什么这样安立的呢?如果不包括在五道中,它就成三品物质了。它是不是有情呢?也是有情,但不在五道中,这有点奇怪。“中有”是不是圣者呢?也不是圣者。它不是完全超越三界,也不包括五道中的自性。
其实“中有”就是正在趣向五道或者六道的身份。它还没有投生。如果是已经投生的,或是投生在旁生道,或者人道、天道等中,他们是已经确定了投生在某一道,可以包括在人道、天道等中。但是“中有”是正在趣向于五趣或者六趣的特殊身份,所以它本身不包括在六道或者五道中。
后面专门有一段讲中有,中有分上半段和下半段。比如上一世是人,上半段的中有身显现人的身份,后一世要投生旁生,后半段的中阴身慢慢会转变成旁生的样子,有这样一种解释。
下面我们再讲一下五趣和六趣。平时讲得最多的是六道轮回,里面有个阿修罗道,阿修罗是梵文,翻译过来就是非天。阿修罗到底属于哪一道呢?五趣是不是把它漏掉了?其实这里开合不同而已,如果说六道,就加阿修罗。在《大圆满前行》、《正法念住经》等经论中描绘过阿修罗的处所,有些是依于须弥山的山腰,有些住在海底。阿修罗的福报也很大,但是嫉妒心强,男的心胸狭隘、相貌很丑陋;女的非常美丽、心性调柔,经常成为天人的妻子。
如果嫉妒心、好胜心比较强,同时也修过一些比较殊胜的善法,两种业混在一起就会转生到阿修罗道中去。虽然受用非常殊胜,但是嫉妒心强的缘故,基本上从未停止过争斗。在阿修罗内部也会为了地盘经常争斗,有时也会和天人打仗,没有消停的时候。这是阿修罗的一种自性。
六道中专门有阿修罗道,平时我们比较熟悉的《前行》、《广论》中都专门对阿修罗做了描述。
五道轮回里面没有单独算阿修罗。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阿修罗直接算在天道当中,因为阿修罗的身体、受用等基本上可以和天人媲美,只是在天人中算是低层的。还有阿修罗女经常会成为帝释等天人的妻子。
阿修罗和天人打仗有时是因为如意树的树根在阿修罗境内,但是果实却在天界上被天人受用,阿修罗看着特别不舒服。按照现在的说法,属于典型的具有争议之处。阿修罗觉得树根在自己的地盘,果实却是天人在受用,一点都不分给他们,因此就去打仗。在有些壁画唐卡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如意树下面有些阿修罗用斧头锯树,想把树锯倒,谁也不能享用果实。但是因为天人的福报非常大,锯了之后又会重新长好。
有时候阿修罗发动战争是为了抢天人的甘露。因为打仗时,如果天人没有被击中要害、断头的话,只要用甘露一抹伤口马上痊愈了。阿修罗在打仗的时候吃亏一点,头断了当然肯定会死,而且打中了要害也会死掉。所以有这么好的药,肯定会抢。
有些战争也不纯粹都是阿修罗挑起,也有天人挑起的,因为天人看中了阿修罗女,想要去抢这些女人,阿修罗奋起抵抗,就开始打仗了。
以前我们学习《宝性论》时提到过这些问题。以前我们觉得天人方方面面还是可以的,但是看到经论中记载着天人居然为了抢夺阿修罗女发动战争,天女已经这么漂亮了,还要去抢阿修罗女,一下子就对他们的信心大打折扣。
因为阿修罗和天人联姻,所以也可以算在天人中。
还有一种说法,在《正法念处经》中把划为五趣的情况分为两类。阿修罗并没有一个单独的道,靠近天人的那部分阿修罗就划在天道,住在海平面以下的这部分阿修罗就划在旁生道。
以上是佛经中有些讲六趣,有些讲五趣的原因。《俱舍论》中按照有些经典的观点安立了五道轮回,《宝性论》中也是这样讲的。
乙二、法之特点 分四:一、七识处;二、有情九处;三、四识处;四、观察七识处与四识处所摄之义。
我们首先看科判和颂词的意义,再来定义法的特点。“法”字主要是以有情心识的特点进行安立的。在三界或者五道中七识处、有情九处都是讲心识的特点。既然现在我们在讲有情世界,那么有情世界的有情,或者识的法有什么特点呢?一些单独的特点我们需要了解。佛经中讲到七识处、心九处,还有四识处等。对于心识不同的分类、特点做了一些介绍。学过以后我们阅读经典时,看到七识处、有情九处、四识处,就会知道它的意义。
丙一、七识处
身不同与识不同,
身不同与识一致,
相反以及身识同,
无色界中初三处,
此等即是七识处,
余者非有彼能毁。
“七识处”是什么呢?一、“身不同与识不同”;二、“身不同与识一致”;三、“相反”,身一致,识不同;四、“身识同”,身体和心识是一样的;五、“无色界中初三处”,无色界有四处,把最后一个非想非非想去掉,“初三处”,即五、空无边;六、识无边;七、无所有处。以上即是七识处,后面还会详细讲。三界每个趣中都可以划分,属于哪一界的哪一道都讲得非常清楚。
“余者非有”,其他的不是七识处,为什么呢?“彼能毁”,因为其他的道能够摧毁心识的缘故,所以不是七识处。
如果单单看颂词不一定了解,下面我们解释一下七识处,其实内容也不复杂。
第一、“身不同与识不同”,身体是不同的,心识想法也是不同的。具体来讲包括哪些众生,属于什么情况呢?三恶趣不算,属于“余者”。第一是欲界的人类,每个人的身体都不一样,没有一模一样的,即便是双胞胎也只是相似而已。识也不同,每个众生的苦乐感受都不一样,没有相同的;第二是欲天,即四大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的六欲天。欲天的身体不同,越往上身色越善妙。天人也因福报的大小,受用、身体有所不同。所以天人的身体是不同的,他们的苦乐感受也不同;有些地方也包括梵天,除了最初形成的阶段之外,梵天的身体、心识也是不同的,有老百姓、大臣、大梵天国王,所以身体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苦乐也不一样。但是要除去刚开始形成的阶段,开始形成时的想法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其他时间中梵天的身体想法也是不同的。以上是第一识处,主要包括人和欲天。
第二、“身不同与识一致”,身体不一样,但是心识一致。这是什么原因呢?初禅天刚刚形成时,会出现身体不一样,想法一致的情况。大梵天身材高大、光明等方方面面和梵辅天、梵众天的天人都是不一样的。梵辅天也要超胜梵众天。在初禅的三天中,他们的身体都不一样。身不同我们可以理解。
识一致怎么理解呢?这里有个特殊情况。器世界毁坏时,最初大火从无间地狱开始烧,会把初禅天烧毁。第二次大水可以把二禅天淹没,然后风再把三禅天摧毁。四禅天不会被摧毁,会一直安住。三禅、二禅、一禅分别会被风、水、火毁掉。
形成的时候上面先形成。被风摧毁之后,首先形成三禅天,然后形成二禅天,最后形成一禅天。有情也是从上面开始有。
当器世间摧毁时,下面的众生逐渐生到上面。如果地狱众生的业没有消尽的话,就会通过它的业力转到其他地狱中继续感受痛苦;如果是人道众生,会在坏劫来临的时候,通过法性力自然获得一种禅定。本来禅定很难获得,但是此时普通人自然也能获得禅定,比如获得初禅,一下子就生到初禅天中,初禅的众生自然就获得一种禅定生到二禅天当中。器世间从无间地狱开始毁坏,无间地狱的有情早就转移了其他地方,从无间地狱开始慢慢地烧上来,烧到人间的时候,这里已经没有人了,通过各种方式转生到了上面。当火烧到一禅,一禅众生已经通过禅定转到二禅去。
毁的时候从下面毁,形成的时候从上面开始形成。首先上面形成了,然后形成初禅天。第一个转生到梵天的有情就是大梵天。他的福报比较特殊,也非常大,大梵天转生到梵天一看周围什么也没有,就是一些房子,只有他一个有情,他很孤单,就想如果有其他众生转生到这里,给我当侍卫或者人民该有多好啊!他正在这样想时,有些二禅天的有情业尽了,要投生到其他地方;有些上面的有情看到大梵天这么可怜,产生悲心,本来他们的寿命穷尽了,也要转生他处,于是他们纷纷转生到了一禅天,有些转生到梵辅天,有些转生到梵众天。大梵天想完之后,有情就慢慢出现了,他就觉得这些众生是我造的,都是我的儿女,因为自己一起心动念,这么多有情就来了。
其他的众生虽然在二禅天时有神通,知道自己要转生到梵天去,但是按照有些经典的观点,一旦转生到梵众天、梵辅天,这些有情就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也觉得我是梵天生的,因此此处就出现了思想一致。大梵天认为这些的天人是我生的,其他梵众天、梵辅天的天人也认为我们是大梵天生的,从这个角度安立为心识一致。
以上即“身不同与识一致”,初禅天刚刚形成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三、“相反”,和谁相反呢?和第二识处相反,把“身不同与识一致”反过来,即身一致与识不同。身体没什么差别,心识不一样。这种情况主要是二禅天的天人,他们的身体没什么差别,都是一样的庄严,颜色、形象等都是光明的自性。但是他们的心识不一样,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对于喜和舍受的追求不一样。因为二禅天本身属于有欢喜心的,禅定是一种欢喜的状态,有意乐受。二禅正禅会安住在欢喜当中,时间长了他会厌烦,不再想欢喜,就会追求舍受。所以注释当中讲对正行的意乐——喜产生厌烦时,他会去追求一个舍受。
舍受是怎么追求的呢?注释当中讲到未至定,我们一定要知道这里的未至定并不是初禅的未至定,此处的未至定相当于其他地方讲的近分定,也就是即将获得二禅正禅,但是还没获得,正在和现前二禅的烦恼斗争,就是近分定或者未至定。它属于二禅的一个分支,是获得二禅根本定的前行,没有达到二禅的正禅。这个未至定属于舍受。当他安住殊胜正禅时间长了,厌烦了,不再喜欢比较冲动的欢喜时,就会寻追一种舍受。二禅的未至定是舍受的,所以他会安住在未至定当中,产生舍受。有时安住在未至定中时间长了,对舍受产生厌烦,他会重新进入正禅当中,又产生欢喜。因此二禅天人的身体是一样的,但是想法不一样,有些天人喜欢喜心、二禅的正禅,有些喜欢舍受,未至定的状态,就是这样反复调整。
以上是“相反”,身体相同,心识不一致的情况。
第四、“身识同”,主要指三禅天的天人。所有三禅天的天人的身体、心识都是一致的。三禅的心识主要是心乐受,不是欢喜心,欢喜心是一种比较冲动的感觉,而心乐受是一种比较微细、沉静的心乐,所以他安住在心乐中永远不会产生厌烦心。他没有一直欢喜心后产生厌烦,然后去追求舍受的情况,所以三禅永远安住在心乐受中,不会有想要调换一下心识的想法。
以上把一禅二禅三禅,还有欲界的人天四种识处都讲完了。
“无色界中初三处”,剩下的三处是无色界中空无边处、识无所有处、无所有处。前面有四种,再加上后面的三处就是七识处。
最后一句的“余者”,三界七识处中包含了一部分有情,剩下的有情是什么呢?三恶道、第四禅、无色界第四处非想非非想,这三个即是“余者”。它们不是识处,“处”在唐译当中译成住,即心识安住的地方。这七种地方是心识可以安住的。
“余者非有”, 余者心识不安住,为什么呢?“彼能毁”,为什么能毁呢?因为三恶趣的痛苦非常猛烈,所以三恶趣是被痛苦所摧毁的。
第四禅有一个叫无想定,无想定是无心识的,可以把心识摧毁掉,摧毁的意思就是不现前。无想定是一种物质,是一种不相应行,可以把心心所灭掉,让它不现行。既然没有心心所,就不能叫心识住的地方。所以第四禅有无想定可以摧毁心识的缘故,所以不能算进来。
非想非非想有顶中有灭尽定。前面讲了,圣者依靠有顶最细微的心进入到灭尽定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圣者的灭尽定也能摧毁心心所,既然如此就不是识住的地方。
所以真正的七识处是心识能够安住的地方,没有痛苦摧毁它,也没有其他的无想定、灭尽定去摧毁它,没有能够摧毁的因缘。这是佛经安立七识处数量、体性和原因。
丙二、有情九处
有情九处也不复杂,我们了解了七识处,再加两个就可以了。
有顶无想天众生,
经说有情之九处。
因于不欲之中住,
是故其余非称处。
“有顶无想天众生,经说有情之九处”,有情九处或者有情九住是有顶和无想天的众生再加上前面的七识处,就是佛经中所讲到的有情九处。
为什么要加这两个,其他的怎么不加呢?“因于不欲之中住,是故其余非称处”。有情九处是想要安住这个地方,从其他地方到这个地方,到了这里之后很欢喜地安住,不想趣向于其他地方的缘故,称之为“处”。其他的地方是“不欲之中住”,不想在这个地方安住的缘故,因此不能称之为处。
除了有想天的第四禅的众生没有安立。恶趣众生也没有安立,原因是没有人真正想趣向于恶趣,仅仅由于最初的愚蒙趣向了恶趣。
有些众生最初也有想要转生恶趣的意乐,否则是转生不了的。比如《贤愚经》中讲过,有些人即将去世的时候,身体特别热,他说:“愿我转生到一个很寒冷的地方去。”当然并不是单单靠这个想法投生,他本身就有一个堕恶趣的业,再加上在死前身体酷热难当、特别难受,产生了“愿我转生到一个非常寒冷的地方”的念头,这样就会转生到寒地狱。有些人死前特别冷,他说:“愿我转生到很热的地方去。”死后便转生到热地狱。刚开始的死心都是一种想要转生的心。
有些众生转生饿鬼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在人要死之前,他的亲人经常说:“你喜欢吃什么?我们给你买好吃的。吃不吃糖?吃不吃包子?……”他觉得很烦,什么都不想吃,心想:“愿我转生到一个完全没有饮食,也听不到有人说饮食的地方。”他本身有饿鬼的业,再加上很强烈的心愿,死后就会转生饿鬼道。没有人劝你吃东西,什么都吃不到,根本看不到水和饮食。
有些众生转生旁生,死前亲友在他耳边劝他念佛、让他看佛像,他因此产生很大的厌烦心,他说:“愿我转生到一个根本看不到佛像,听不到佛法的地方去。”死后通过这样的心转生到非常愚痴的旁生道。
也有些人觉得宠物狗,穿得这么好,吃、住都这么好,或者熊猫的福报这么大,心想:“愿我后世转生为这些动物,过好日子。”
他是通过这样的愚痴心而转生的,觉得这里很好。但是真正转生之后,他们是不是真正想安住在这个地方?当然旁生中也有特殊的情况,但是转生到饿鬼、地狱后,都不愿意安住在里面。所以“因于不欲之中住”,因为他的心识不想安住在这个地方,想投生到其他地方去,所以三恶趣不算是识处。
无想天外的第四禅不属于有情九处,因为心识不住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第四禅的众生都不想住,有很多种情况。
第四禅中有凡夫和圣者两种,这要分别讲。第四禅的凡夫很想追求更高的,比如无想定中去,所以他也不想安住在第四禅中,就是“不欲之中住”。这里也有些辩论,在其他注释中讲,是不是所有第四禅的众生都向往无想定?不一定。有一部分众生觉得无想定比第四禅更好,不想住在第四禅,想住在无想定中去。所以第四禅不算是识住。
第四禅中的圣者分两类,一部分喜欢禅定,一部分喜欢智慧。如果是喜欢禅定的圣者,不想住在第四禅,他知道无色界的禅定比第四禅还要微细。虽然是圣者,但是他内心比较欢喜禅定,第四禅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比较起来,当然上面的禅定更殊胜,因此他不想住在第四禅,想要趣向于无色界中去。
如果是喜欢智慧的圣者,他也不想住在第四禅中,想进入到净居天中去。四禅前面三个是凡夫天,后面五个是净居天,是圣者安住的地方。
净居天的天人想不想安住呢?也不想安住在净居天,因为他想要涅槃,所以净居天本身也不是特别想要安住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把第四禅去掉,它不属于有情九处,这个原因我们必须要了解。当然里面没有绝对的,只是一部分的情况。否则前面我们讲过,无想天是外道定,是不是所有的第四禅天都非常向往外道定,都会产生外道的见取见、戒禁取见呢?这是不一定的。有一部分这样安立的缘故,所以第四禅不安立识处。
丙三、四识处
“四识处”有四个识安住的地方,这也不复杂。
四处有漏之四蕴,
自地独识未说处。
在五蕴当中,“有漏之四蕴”,此处不是平常我们安立的把色蕴去掉以后的受想行识,而是前面的四个蕴,不算最后一个识蕴。色受想行四蕴属于四识处。
所谓的四识处是什么?“有漏之四蕴”,首先简别了无漏,它是属于有漏的。然后简别了五蕴,只有四个蕴,没有识蕴。第二句的“自地”,即它只是属于自地的有漏四蕴,跨地的就不算了。
因为它是识要安住的地方,而无漏的境界还没有安住,无漏的蕴是属于未来的,还没有产生,所以根本不是识处。他地的四蕴现在也没有安住,所以也不能算。
为什么五蕴中只算前面的色受想行,不算最后一个识呢?因为它是识处。科判四识处的“处”是识安住的地方,既然是识安住的地方,识本身就不能安住了。此处分了一个能住和所住,或者住处和能住者。识蕴是能住,可以安住在色受想行(所住)。识蕴能不能安立为识住呢?不能。因为它自己是能住,作为能住就不能作为所住,只能住在其他地方。
前四蕴作为识住的地方,第五个识蕴是能住者,只要把能住和所住分清楚就可以了。所以所谓的四识处要把识蕴去掉,其他的四蕴可以作为识住。
丙四、观察七识处与四识处所摄之义
下面再把七识处与四识处中交叉的意义做一个分别。
如若归纳有四类。
归纳为四种情况。前面七识处已经学完了,就是把三恶趣、第四禅、有顶去掉,剩下的是七识处。四识处是属于有漏的、自地的色受想行,把识蕴去掉。如果了解了单独的意义,我们再来对比会比较清楚。
七识处和四识处归纳起来有四种。
第一种、被七识处所摄,不被四识处所摄。七识处中不是四识处的就是识蕴,因为四识处中把识蕴去掉了,所以它是七识处不是四识处。比如前面的人道、欲界天,还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再加上后面的空无边、识无边,还有无所有处,七识处中本身里面都有识蕴的,把识蕴去掉。当然无色界中也要把色蕴去掉。
我们把七识处是哪些划出来之后,再看里面包含四蕴[0]或者五蕴[1]。不是四识处的就把七识处中四蕴或者五蕴中去掉识蕴。
第二种、是四识处所摄,但不是七识处所摄。注释中讲“诸如四识处中的第四禅者、有顶以及恶趣的有漏蕴”。有漏蕴属于四识处,但不是七识处的,把第四禅、有顶、恶趣取出来,它们不属于七识处,但是属于四识处。
第三种、既不是七识处所摄,也不是四识处所摄的。第四禅、有顶、恶趣不属于七识处。也不是四识处的是什么呢?识蕴,把识蕴拿出来。把第四禅、有顶、恶趣的识蕴都取出来就可以安立。
第四种、既是七识处所摄,又是四识处所摄的法。首先是把整个七识处包进来,减掉识蕴,其他有漏四蕴色受想行都可以安立,因为它是七识处所摄, 又是四识处所摄。
归纳有四类,即七识处和四识处交叉安立的情况,有些是共同的,有些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0] 无色界就是四蕴。
[1] 色界以下就是五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