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一边修福,一边修慧
为什么智慧如此重要呢?因为智慧是根本,佛陀在《般若经》中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无量盲人若没有人引导的话,根本不可能入于城镇,不要说是无量,即使让一百个盲人依靠自力去日本东京的路口,他们也无法找到方向。同样,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如同无人引导的盲人一样,根本不能成为菩提之因。有些人经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坐禅,但若没有智慧的摄持,对空性和中观法门一无所知,那所做的善法就像是盲人入道一样,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般若经》中还有个教证说:“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五波罗蜜多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才可以到达遍知的彼岸。”所以,智慧波罗蜜多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寺院和居士团体,对布施、供灯、做慈善等世俗的善根非常有信心,但对中观空性却兴趣索然,有些法师对学习这些也不提倡。如果是这样,那你的修行相当于盲人一样,五度无法直接成为遍知佛果之因。《大智度论》中说过:“五波罗蜜如同盲,现前智度乃为导。”这一点不仅是藏传佛教的观点,汉传佛教的憨山大师也说:“般若乃诸佛之母,菩萨之真因。”这种说法跟麦彭仁波切的说法比较相似,麦彭仁波切也认为般若是诸佛之因,而禅定等五度,是生起般若智慧的根本因。
大家一定要了解,我们既要有智慧,也要有静虑为主的其他福德。上师如意宝经常教诫,通过闻思修行一定要有空性的见解,同时对世俗的善根,比如磕头、念咒语、转绕佛塔等也不能舍弃,福慧要双修,不能偏堕。倘若只有福德而没有智慧,或者只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不能成佛的。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
曾经在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个特别爱修福报,一个特别求空性智慧。后来在释迦佛教法下,修福报的人转生为一头大象,由于出征时很有能力,国王对它极其喜爱,用各种金银珠宝装饰其全身,但是大象太笨了,有多少珠宝也没办法享用。而只强调空性智慧的人,在释迦佛座下证得阿罗汉果,但因为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到城市里化缘时无人供养,经常是空钵而回。有一次他想:“我连这个大象的福报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他用神通一观察,才知道这是他们两兄弟偏重福报和偏重智慧的结果。(但有些法师解释时说:“不管怎么样,修智慧还是好一点。阿罗汉虽然在城市里没有化到缘,但他依靠神变可以到山上吃水果。”说是这样说,可是没有福报的话,不知道他能不能找到水果。)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福德不能放弃,智慧也不能放弃。有些居士真的有这个毛病,只要是供灯、布施、磕头,积累世俗的善根,他就非常重视,但是闻思修行、求智慧、观空性,他就躲得远远的。虽然每个人的智慧有限,对空性全部通达无碍的话,不要说是初学者,就连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人,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两方面都不能舍弃,这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生起了空性智慧,便能遣除三界中的一切痛苦,菩提心也容易生得起来。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决定无困难。”如果生起了空性智慧,看见芸芸众生因实执而日夜劳碌,对他们一定会生起悲心的。有些人为什么没有悲心?原因就是对空性修得不够。倘若学习了中观般若法门,完全通达佛陀所讲的空性道理,对众生肯定会生起悲心的。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每日箴言
“许多人在年轻时代,花费大量精力追求一些不必要的妙欲,自以为人生还特别漫长。但事实上,人的一生相当短暂,老人们对此就深有感触。——法王晋美彭措 ”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