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文殊密语 >> 一定要坚持住,后面的果实很诱人!——【ZCKB】《释量论·成量品》22(下) Back

一定要坚持住,后面的果实很诱人!——【ZCKB】《释量论·成量品》22(下)

文殊密语 2021-08-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22

(下)



上集回顾

凭什么让我宁舍生命不舍三宝?——【ZCKB】《释量论·成量品》22(上)

本集讲记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22 —— 精彩问答!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了知心的功能是趋向如来藏、佛性的第一步。我们现在辨别的是心的自性,没有修行之前,我们对色法和身体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心灵和精神。佛法开始让我们在色法和心法之间,慢慢知道心是主要的,而且心有延续性。如果我们对于心有延续性确定了之后,就不会再为了今世身体的享受、物质的享受,就毁灭性地去“消费”,消费什么呢?提前疯狂地透支我们下一世的安乐。因为我们根本不关注心灵,以及下一世的问题,所以在这一世当中就会疯狂地去享受,没有意识到有前后世、轮回,也不知道现在就要注意,因为我们现在的习气会存在心上面,下一世翻起来就会成熟。

 

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问题,就反转了,以前对于外面的物质等方面非常重视,现在开始关注心灵了,因为它会延续到后世,我们自然而然地知道了有前后世的问题之后,那我们的行为、发心就会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了,就会关注到以后怎么办。就像一个人小时候根本不关心明天吃什么,他哪里能想到这些呢?反正会有人帮他安排的,根本不用操心,但是当他成年了,自己独立生活了,就要去考虑明天、下个月、明年吃什么?如果把这个月的食物疯狂地吃完之后,明天怎么办?不会不想的。

 

没有学习佛法的人,思维就像小孩一样,根本不知道下一世怎么办,甚至思想当中根本没有意识到有下一世,也不会去做准备。如果他的心智成熟了之后,就会知道,心识会延续到下一世。因为有来世,我要为今生当中所做的事情负责任,所以我要为了下一世的幸福累积福德资粮,就像现在工作赚钱,都是以后要用的。他的思想就会完全不一样,会开始注意惜福,而不会浪费钱财。

 

修行也是一样的。我们就会开始从外转为内、物质转为心识、今生转为后世、轮回转为解脱道,这些都是在心上安立的转变。当我们成功地把自己专注力放在心上之后,就会开始专注心,考虑心的本性是什么?现在的心性是指他的表象,外表的显现是一个心的状态,它是明清的,可以思虑、分辨,做很多事情,还可以延续,上面具有种子的功能,这方面只是心的世俗。



心的本性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智力够了,或者修行达到一定高度,自然而然就会召感到佛菩萨或者善知识出现在自己面前,告诉我们心的本性。心还有一个本性,心性是什么?又进一步帮助你的心靠近如来藏、佛性。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修持空性、如来藏,慢慢你的见解就浮现出来了,暂且不论证悟,如果现在我们知道了心的本性是一个圆满的佛性,它是离戏和光明无二无别的,这种从见解上了知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学习了《宝性论》就会知道,如果你真的知道、相信心识具有佛性的话,功德特别大。

 

为什么功德很大呢?越靠近实相,利益就越大。已经靠近实相了,见解上已经接近了,产生的功德和利益绝对和以前不一样,即便没有非常勤奋地去做很多事情,功德还是非常超胜。因为已经接近于如来藏本性的浮现。虽然现在还是轮回中的众生,可能还有很多烦恼,但是内心当中对于自己和一切众生本具佛性这一点完全产生定解的时候,有了这个认知,已经无限靠近于现前佛性了。

 

当然这是相对的而言,虽然这种无限靠近和十地菩萨无法相比,但是比起一般的众生,即便是和希求小乘道或者修持一般显宗的人比较起来,也是无限接近如来藏的。了知这个之后,就可以通过密宗的窍诀来现前佛性,这方面很接近。

 

佛法为了引导我们,以前我们很关注外在的物质、名声,或者轮回中的东西,后来逐渐通过修行之后,我们的观念就会改变,开始关注自己的心识上面的东西,或者心识的本性,以及怎么样修行才能调伏心,这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自性。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颂词。



初非如后跳,身有违品故。

力渐除违品,自力现前住。



 

刚才我们说了,身体的局限性导致没办法增长无边。对方说,如果像你们说的一样,即便是通过练习,身体也无法增长无尽。应该变成什么样的情况呢?练和不练是相同的,就是这样自性。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别的缘故,刚开始就能跳得很高;第二,训练了很长时间,也和没有训练一样,没办法让跳跃得到增长。因为训练不训练,最初和最后都是一样的,既然训练也没有什么变化,后来练习就会和前面一样,要不然就跳不高,要不然就是一开始就能跳得很高。因为训练的前后没有什么差别。既然没有什么差别,在没有训练的时候,也能跳很高,就像训练过几个月、几年之后一样,或者是即便训练了,也和没跳一样。

 

我们说这是不成立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现量见到,但通过几年的训练之后,后后跳跃的高度肯定是超过前前的,这个事实就是现量。

 

对方认为我们的观点不合适,他们说这是同等理,否则你们的心也没办法通过训练增长。如果你们的心可以通过训练增长,那我们也可以现量见到。见到什么呢?现量见到训练过几年之后,跳跃的高度肯定比刚开始跳要高得多。同样的道理,身体通过训练增长无边也是可以成立的。对方是这样认为的,通过同等理,就是说大家是一样的,要不然就通过训练都增长不了,如果能够增长,身心都可以增长无边。

 

这里有不一样的地方,本身来讲就是不同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此处教给我们比较细的辨别智慧。世间当中也有很多辨别的智慧,只不过现在我们用于和解脱有关的方面去做更细致地辨别。如果我们学习了《成量品》等思维很细的经论之后,我们在抉择修行方式,或者胜义谛的时候,这种磨练出来的比较细的智慧,也能够发挥很明显的功效,具有直接、间接的很多利益。

 

我们说,“初非如后跳”,当然是刚开始的训练“非如后跳”,起初并不是和学习跳跃之后一样。刚开始不能跳很高,通过训练之后的高度是逐渐提升的,所以开始和后面的跳跃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没办法增长无边呢?可以阶段性的增长,我们也不是说不能增长,这里的意思是不能增长无量。为什么不能增长无量呢?“身有违品故。力渐除违品,自力现前住”。之所以跳跃的高度没办法增上,是因为身体中有让跳跃的高度增上的违品。这里讲的是什么呢?“涎等”。我没有学过医术,不知道涎等具体是指什么。反正看这里的意思就是说身体里面的一些障碍,即阻碍自己提高成绩的东西,可能是酸性物质等等,学过的人应该会知道,我是没有学过就搞不清楚。总而言之就是一些可以阻碍我们的物质。通过不断地训练,就把身体里的这些东西逐渐去掉了,去掉一分障碍,成绩就会提高一分,去掉五分障碍,成绩就能提高五分。通过不断的训练之后,身体中属于沉重界的障碍违品逐渐去掉。



“力渐除”,就是说随着自己的训练,力量逐渐增上,然后违品逐渐消除了之后,“自力现前住”,身体本身的力量就会完全现前了,就是这么多。本身来讲,转生为一个人,自带的功能就是有限的,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力量。虽然有一定的力量,但是不现前是因为有这些沉重等障碍,通过训练可以把这些障碍一分一分地去掉,当把所有的障碍去掉之后,本来的力量就完全现前了,“自力现前住”,身体自带的力量完全现前了。这时还能提高吗?不能提高了。为什么呢?因为阻碍你跳高的这些沉重界的障碍都没有了,现前的就是你所有的潜力,只有这么多,再没有了。

 

就像取钱一样,你在银行里就存了那么多钱,当你把其他违品去掉了,把所有的钱取了之后,就是这么多钱,没办法再取了。你的身体当中就这么多力量,身体本身色法的自性决定了没办法增长无量。只不过人和人之间不一样,有些人本住的力量大一点,有些人本住的力量小一点。通过同样的训练,二者之间一个潜力大,一个潜力小。同时受到一样强度的训练,两个人身体里面的涎分等沉重物质都在消除,消除了之后,潜力大的人,身体的力量全部现前了,潜力小的人也现前了,最后成绩就是不一样,再怎么练也没办法超越世界冠军。虽然通过训练,你身体里面所有的违品都已经去掉了,但是身体的本身还是有差别的,像这样力量没办法再增上了。

 

即便是世界冠军,通过训练之后,也是只能达到这个高度,还要不间断地通过科学训练才能保持这种状态,而且这个状态也不能无限保持,随着伤病,年龄增上,成绩就会慢慢下来。这些是身体本身决定的,再怎么训练也没办法达到无量。

 

这个意思就是说,身体本身不是无限的。“自力现前住”是什么意思呢?他通过科学训练把所有的违品清净掉了,属于他的所有力量已经现前而住,全部呈现出来,再也没有,就是这么多了。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身体本身就是有限的,再怎么训练只能达到这个高度了,再没办法了,训练就是这样的。

 

人有一个限度,人和动物相比,可能有些动物的跳高能力比人还要强,但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天人跳得更高,天人比人的身体可能更超胜。天眼比人眼要殊胜,天人的身体也比人的身体轻,随随便便就会比人跳得高得多。他也没办法跳到无边际,本来他就比人站的高,即便站的很高,怎么跳也是要限度的。色法的身体就是有限度,本身的状态已经限制它不可能增长到无边无际,它和心不一样。这里再再地讲,因为身体本身是有限度的,所以不可能通过不断的训练无限制的增长,增长到一定时间之后就不行了。

 

心不一样,心本身是没有限度的。身体再怎么训练,即便你一直在训练,因为寿命有限,假如到了一百岁,你也跳得动,还在练,成绩还在增长,也总是要死的,死了之后就会全部归零了。你不可能说,我下一世继承要上一世的能力,从上一世成绩继续往上训练,那是不行的,自然而然就会归零,你再怎么样也是不行。心不是这样的,它可以延续到后世去,而且可以在上一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这当然就是不一样的。因为身体和心本身的状态,通过法性理已经决定了,所以二者之间不能作等同的比较。







寅二、遣由种子生之诤:

 

这是遣除由种子而生的诤论。我们的意思是,我们的智慧,或者慈悲是由种子而生的,对方缘此产生了一些诤论。下面就遣除由种子而产生的诤论。



悲由自种生。设自种子果,

违品妨害无,心即成彼性。



  

这是开始讲到心识和身体不一样的地方。“悲由自种生”,对方讲,如果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悲心、智慧等等善法是由自己的前面种子产生,每个众生本身就具足慈心和悲心的种子,也可以训练到无量无边,那么现在我们训练了这么长时间,就像现在一些学佛的人,学了十几、二十年,或者学了几世,学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还没有增长无穷呢?如果没有增长无穷,说明根本没办法增长无穷。他们就是这个意思。

 

对方说,按照你们的说法可以通过无数劫的串习增长到无穷,现在已经训练了这么长时间,好像还没有变得无量。如果现在没有变成无量,经过三个无数劫的修行也不一定能够增长到无量。他们是以现在有些人修心的速度和成果作为基础,觉得有些人学了这么长时间之后,都没有增长到无量。如果按照这个进度下去,即便是三个无数劫也不一定能够增长到无量无边。

 

我们就要遣除种子而生的诤论,“悲由自种生”。首先我们讲,的的确确每一个众生的心识本身就具有慈心悲心等自性,慈心悲心由自己的种子而生,即前面的悲心为因产生后面的悲心,所以说“悲由自种生”。这个方面可以增上无边。

 

“设自种子果,违品妨害无”,前面有一个“悲由自种”,后面有一个“设自种子”,虽然都有一个自种,但是二者是不一样的。前一句的“自种”是讲悲心和智慧的种子,尤其是悲心的种子;后面的“种子”是指违品。为什么要讲违品的种子呢?“设自种子果”,就是说我们的悲心要增长无量也有障碍,我们在修悲心的同时,也要把让悲心增长无穷的障碍去掉,所以增长悲心也是去掉违品的过程,二者之间是相同的。就像训练跳跃在增长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是去掉违品的过程。

 

我们修持慈悲心也是去掉违品的过程,就像我们修利他心其实也是在灭掉自利心,而灭掉自利心也是增长利他心,二者之间只是反体不同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增长利他呢?修利他的同时也会灭掉自己的自私自利心,肯定是在灭违品的。

 

如果心要增长无量,必须要把阻碍心增长无量的妨害去掉。假如说“自种子”,自种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违品。比如说嗔恨、邪见、贪欲等等,“自种子果”,就是说自己前面前面的嗔恨、邪见,这些因的种子以及它的果,就是说前面的邪见、嗔心作为因产生后面的邪见、嗔心。

 

种子果就是自种子果,即自己前面的贪欲、嗔恨等的烦恼,或者障碍的种子产生后面作为果位的烦恼、违品的种子,叫做“设自种子果”,这些就是嗔恨、邪见等违品。

 

此处要把种子果和违品连起来看,这些种子果的违品、妨害没有了,已经去掉了,“心即成彼性”。我们的心就会变成无穷无尽的自性,成为真正的慈心、悲心等等。因为心识本来就具有慈心、智慧等等,通过修行把它的违品去掉之后,心的本性会现前,最后只要是不符合于心性的东西都会去掉。害心、痴心等等都不是心的本性,这些法是不可能增长无边的。只有慈心、悲心才会增长无边,后面还会讲到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是很重要的,邪见、嗔恨仍然是心。为什么说通过修行,慈心、智慧就可以增长无边,而邪见、嗔心不会增长无边呢?为什么当你串习嗔心、邪见的时候,慈悲、智慧不会灭掉;当你串习慈悲和智慧的时候,嗔心、邪见就会灭掉了,既然都是心,凭什么会这样厚此薄彼呢?“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这是后面要论证的,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它的本性,一个是客尘,就像一个是主人,一个是客人,客人总是要走的,主人会一直安住在这儿。

 

不属于它的本性,可以被分离的是客尘。邪见等就是客尘,可以被分离的。我们在训练心的过程当中,只有本性会增长,而且离开了障碍就会增长无边。而不属于它的东西,消灭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是这样的一种自性。

 

如果没有违品妨害,那么“心即成彼性”,“彼”就是众生的心完全变成了智慧、悲心的自性,因为心的自性是光明的缘故。我们后面还要讲,心的自性光明到底是从哪个方面讲的,从如来藏方面也可以讲。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论》中,也引用了《成量品》的这个教证,来说明存在如来藏、佛性,这个地方也可以这样做解读。

 

心的自性光明从别的方面,也可以解释成智慧,就是前面讲的有为法的智慧和悲心的自性,它的本性没有违品、我执、愚痴等等,叫做光明,光明有时也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定性。

 

前面前面产生后面后面的违品、障碍去掉了,然后心就会变成慈悲的自性。我们说法入于心,或者本性现前都可以。“心即成彼性”就是自己的心就变成了慈心、悲心的自性。

 

我们可以从这个颂词进一步地观察自己的修行,修行也是这样的,有时我们说自己的修行没有进步,或者障碍重重,就要知道哪些是障碍,它可以被去掉吗?我们的慈心、悲心、智慧之所以增长缓慢,或者没有增上,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培育智慧的同时也在培育贪欲、嗔恨,相当于把仇人和亲人一起来养。一方面在养你的亲人,一方面也在养你的仇人。

 

我们虽然在闻思修行,但是也在有意无意之间培植贪欲、嗔恨、邪见。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所以一直都在培育它,怎么能够进步呢?我们修行也是对的,每天打坐、修加行、闻思,与此同时也在培育违品,这就怪不得别人了。

 

返回头来讲,为什么修行的第一步是要看破世间?我们回到四加行上去,为什么就要修四加行呢?因为四加行当中告诉了我们不要培养它的必要性。为什么不能培养、增长它?因为这些东西增长,就会变成烦恼、业等障道的因缘,所以这些邪见,叫做障道的违品、因缘。如果我们在修道过程当中,没有通过戒律的压制、修行的方式去调整它,也没有通过修持空性把它连根拨掉,还在保留它、保护它,当然就不行。虽然你的慈心、悲心增长缓慢,但是有没有增长?也在增长,同时它的违品也增长,这样修行显现上就会增长缓慢。








我们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这个颂词讲得很清楚,一下子就把这个关系明确了,这些都是障碍,我们不能培养它了,修行时必须要把这些违品断掉,就是说在修法的同时,一定要断违除它的违品。

 

佛陀也给我们设计了很多断除违品的方法。一方面要修正所缘,一方面要断除它的违品。断违品是让我们通过修四厌世心的方式,对于轮回没有兴趣。如果你有兴趣,不贪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的好东西现前了,你可能很想得到,贪心自然就有了。在你强烈想要得到的同时,如果别人给你作了障碍,嗔心自然而然就有了,不了知的状态就是愚痴,傲慢、嫉妒等东西都在里面。如果对于世间八法有过多的贪执,其实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从这里来的。

 

如果四厌世心修好了,四加行修好了,通过这块引生出来的烦恼障碍就没有了,你对这些没有兴趣,知道它们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内心当中完全没有什么可贪著的。对今生、后世的善趣、安乐等等,都没有兴趣了。虽然该做的还要做,挣钱养家糊口没什么问题,但关键就是说你对它再也没有那么强大的兴趣,不会说一定要得到,而是一个随缘的心态了。你可以去努力,已经没有很强的贪执心了,贪欲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了。

 

如果没有了贪欲心,别人阻碍了你,或者把你的钱偷了,也不会生起嗔恨心,很多诸如此类的东西,只要这样一生起来自动就会消失。一般来讲,出离心修的好,戒律毫无疑问是清净的,就不用那么使劲地去守戒了。

 

为什么守戒困难呢?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东西很贪著,所以不知不觉犯了戒律。如果你已经看破放下了,这些黄金、钱财就像牛粪、泥巴、垃圾一样,还会缘它生什么挂碍、烦恼吗?不会的。

 

很多问题都从这延续下来的,如果把第一步修好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慈悲心,大的障碍扫除了,你就可以去对治细的障碍了。细的障碍无外乎就是自私自利,即去对治自己想要解脱的心。这些障碍违缘对你来讲就不会成为很大的障碍。中等的违缘就出来了,然后把你的注意力通过修利他心,修广大的慈悲心去对治自己一个人解脱的心。最后把这个对治完之后,最细的地方就通过空性对治一切众生要成佛、佛存在。障碍越来越细、越来越轻,最大的一块就是第一步四加行。如果把这个修好了,对我们造成困惑的,绝大多数粗大的烦恼就会在这儿消灭,肯定没有了。

 

为什么前行当中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步呢?入道之初,或者想要成为真实的修行人,这就是第一步。把这个修好了之后,粗大的违品就不会现前了,遣除了障碍,这时我们的修行有了一个基础,拖后腿的东西没有了,突飞猛进的因缘具备了,修行就会突飞猛进了。








我们自己的修行,就像前面讲的一样,一方面我们要修行,一方面也要认认真真地了知这些做障碍的地方。在培育我们修行善根的同时,也要努力不再培育贪欲、嗔恨等违品,这些对于我们修行也是障碍。

 

“违品妨害无”,这些违品妨害没有了,“心即成彼性”,这时的心才会变成修行者慈悲心、智慧的本性。因为智慧要现前,也有它的违品,把这些违品去掉了,你的心变成智慧的本性,成为利他菩提心。要把我们的心变成菩提心的本性,必须要把菩提心的违缘去掉;变成修行人的本性,也必须要把它的违品去掉。

 

这些肯定是前面前面的种子产生的。不现前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违品存在。我们了知了之后,要让本来面目现前,就不能在修行这个法的同时,再去培养对我们而言修行的敌对势力,必须要去有意识的打压。这是不是执著呢?当然是。这个打压的执著是一定要有的,不打压它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刻意的打压,打压就是给它苦头吃,让它不舒服,力量越来越弱,这时才可以。

 

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于这些东西,它们陪伴了我们很长时间,以前是不知道,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不对的,也有很熟悉的感觉,而不忍心打压它,这样是不行的。认识到之后,就像《入行论》中讲的一样,这些烦恼长久地住在我们心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跳出来给我们做障碍,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它要去掉,因此我们在修道的同时,也要重视遣除违品,这是很重要的。

 


如是修前前,心法之慈悲,

离贪智慧等,即余明之本。

依修成悲性,如离贪贪厌。



 

“如是修前前,心法之慈悲”,现在如是通过修行前前的心法,“心法”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心上的法,它本来就属于心的自性,“心法之慈悲”,就是说慈悲、智慧等等。如是地修前前的心上面的慈悲,还要修持离贪的智慧等等。“即余明之本”,“余”是后后,“明”就是明显,就是说后后的让慈悲、智慧明显的因,“本”是根本、因的意思。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后后的慈悲、智慧要比以前更加明显,必须要努力地在前面认认真真的修慈悲心和智慧,只有前面修好了慈悲心和智悲,依靠这个作为因,后后的智慧、慈悲心才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长广大。因为障碍违品越来越少,所以束缚的因缘也会越来越少。

 

心是无限量的,就像虚空一样,身体的功能再强大也有限度,而心是没有限度的。如果你按照正确的方法使劲修,它就可以增长无限,最后能够完完全全现前本来的自性。所有的自性现前了,就可以安立大悲究竟,也就是佛果,因为只有佛的大悲究竟。

 

为什么众生的大悲不究竟呢?前面讲了,大悲不究竟是因为还有很多违品没有去掉,这些违品必须要通过智慧去掉,有时大悲和智慧二者之间必须要相辅相成。很多的烦恼障、所知障,单单靠心所上的慈悲心是无法去掉的,到了初地之后,悲心和智慧就会无二无别,出定位的时候无二无别的功能也会发挥作用。悲心增长的时候,肯定要以智慧去掉烦恼障、所知障的习气、违品,这是肯定的。



我们现在也是要认认真真地对于这些正所缘,比如慈悲心、智慧的修法,不懂的一定要学,学完之后一定要去上座观修,即集中所有的心力去观修这个法,这时很容易会让这个法稳定。刚开始肯定会昏沉、忘失所缘,这些都很正常。如果经常性地训练,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专注于这样的法,慈悲心的力量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说前前的慈悲、离贪的自性和智慧是后后越来越明显的根本因。

 

“依修成悲性”,通过修行就会成为慈悲、智慧的自性,或者智慧和悲心是无二无别的。为什么无二无别呢?讲的时候,似乎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悲心,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二者就是一个心上的法,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是两个,张三的慈悲和李四的智慧不可能成为无二无别,这是从世俗谛来讲是不可能的。但智慧和慈悲都是心上面的法,对我们来讲心只有一个,注定会成为无二无别。因为本身就是双运的,心上是不分开的。只不过观修的时候,给我们感觉似乎是两个,所以有时我们就会想,怎么会变成无二无别了呢?其实它们本来就是一个心上的法。如果心上的障碍习气去掉了之后,在没有什么障碍的时候,慈悲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慈悲。

 

当你真正现前了初地之后,所有分别心上面的执著都已经消融了,然后心性现前,在心性上面本来自带了智慧和慈悲。为什么不双运呢?这方面不是说谁给它整合一下,就双运了,没有人整合,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有自己的分别念做障碍,感觉有两个,就像我们学习二转F轮的空性和三转F轮的光明最后成为无二。我们说怎么会变成无二的?它本来就是无二的。

 

在描述的时候,由于我们分别心的特征,很容易把它分两个,最后我们也会知道这是无二无别的。当你真正证悟空性的时候,肯定会是无二的,不可能证悟空性没有光明,或者证悟光明没有空性。只要有能力证悟空性,绝对会现前光明;如果没有能力现前空性,说明你的修行不到,只要有能力现前空性的证悟,一定也可以现证如来藏的本性。

 

从这方面讲的时候,二者本来就是无二无别的。“依修成悲性”,大悲究竟就是智慧究竟,只不过描述的时候,刚开始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心缘大悲缘不了智慧,我们的分别念一个时间只能缘一个,所以当缘智慧的时候就缘不了悲心,缘悲心的时候也缘不了智慧,这是由分别念本来的自性造成的。虽然只能分别次第缘,但是我们要知道它们本来无二无别。当我们的分别念通过证悟空性消失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以障碍它了,智慧和悲心就会同时出现。

 

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我们在修的时候,因为分别心的缘故,我们缘显现的时候,就缘不了空性,缘空性的时候也缘不了显现,只有轮番缘。分别念一旦消失了,无分别智现前,就会在一个时间中显现,可以缘空性,这时就不用次第了,没有什么让它必须成为次第的。因为让它次第出现的分别识已经显现为空性、无分别智慧了,所以那时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况。

 







修悲心就是修智慧,悲心圆满就是智慧圆满,只不过讲的时候是这样,修也是次第修,不可能在修悲心的同时又修智慧,这是我们刚刚讲的分别心的作用,只能一个时间缘一个,不可能缘两个。修的时候次第修,证悟的时候一定是同时现前的。佛地更是智悲双运的,基位的时候,其实也是智悲双运的,智慧和悲心在本基上面也是无二的,只不过我们现在分别心的自性缘不到,仅此而已,通过修行,有了这种能力之后,就可以同时生起。

 

“依修成悲性”,通过修悲心最后心彻底会变成了慈悲心。因为内心当中,没有这些让我们不慈悲的违缘了。现在我们修悲心的时候,可能今天又不慈悲了,一定会有这些因素。只要不断地修悲心,在这个过程当中违品会越来越少,最后当违品彻底远离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完完全全变成慈悲心,这就是菩萨了。

 

心中完全充满了慈悲心、菩提心了,如果自己的心变成了菩提心,没有其他东西,只要有心识,一旦起心动念,自然而然会以菩提心就观待一切,这方面不需要作意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好东西不用作意,肯定想要一样,当生起菩提心的时候也不用作意,不用考虑不要生起自私自利的心,这些东西通过修行已经没有了,生起的都是慈悲心。

 

无论是重大的考验,还是突然的考验都是这样的。有时知道了他想考验我,马上做一个反应,这是提前准备,小的事情可以,重大的事情经不起考验,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在《大乘经庄严论》中有一个标准,一个是突然性,一个是重大性。第一个突然性,是根本不给你什么准备,就像禅宗的道一句,你说我想一下,这个不行,只有自然说出来才是自己修行的东西。菩萨修行到量的时候,面对突然发生的事情,他的反应绝对是符合于道的,因为他的心就是这个,所以不可能再做其他的反应了。第二个是重大的反应。重大的事情出来了,他也完完全全可以面对。因为他的心中只剩菩提心,所以你让他做出其他的反应,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原理就是这样的。修空性也是一样的,什么时候你的内心当中安住于空性,一切都是相合的,这是修行到了后面很任运的状态,根本不需要勤作了。

 

现在我们处于起步阶段,一定要坚持住,后面的状态对我们来说是很诱人的,当我们菩提心、空性相应了,自然而然就会达到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状态。现在我们内心当中的违品,拖后腿的东西还很多。我们一方面慢慢地修行,一方面也要咬牙坚持住,如果你这个时候垮了,后面的也没有了。再多的困难都要坚持住,慢慢一步步地修,不要脱离团队,不要脱离S师,观修、学习不要中断,逐渐心就会朝这个方面发展了,随着世俗菩提心圆满,最后胜义菩提心也会生起来,这些都可以达到。心就是这样的,你给它什么因缘,不断串习就会变成这样,会朝这个方面发展。

 

心是有为法,如果给它坏的因缘,就会朝坏的方面发展;如果给它好的因缘,也会朝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给它解脱道的因缘,一定会朝解脱道发展。现在我们修持大悲心就是解脱道,在修大悲的同时,和轮回相应的这些烦恼肯定会逐渐去掉,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成为圣者,没有第二条路可走。那时候不想解脱都不行了,也不可能生起反悔的心态,已经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什么样的违品都已经清除了。







如果打比喻,就是三个比喻,如“离贪”、“贪”和“厌”。第一个,“离贪”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断地串习离贪的自性,这个“离贪”并不是世间那种离贪,这个离贪的自性是相应于胜观的离贪,即离开整个轮回的贪欲,最后修到了量的时候,就会达到究竟的离贪,这是阿罗汉的状态。“贪”就是烦恼意思,虽然暂时的离贪也可以,但是注释当中讲,此处主要是阿罗汉一样究竟离贪的果位。如果串习这个因缘,心中就会达到这种状态。

 

第二个,“贪”,就像有些贪心很重的人经常串习,贪心也会越来越重,但这是阶段性的。虽然可能会延续几世,但是串习贪心绝对不可能达到究竟。因为它必定有限度,贪心属于客尘,内心当中的佛性,也会成为贪心增长圆满的违品,使它不可能达到无限量的圆满。

 

阶段性地来讲,如果我们不去串习它的违品,而是一直串习贪心,贪人、贪财、贪地位、贪名声,贪心就会越来越大。就像现在很多不学习解脱道的人一样,外在的广告、人等等都会给你灌输这些,我们的贪欲心会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就是越来越增长的自性。贪心没办法控制,像很多贪官一样,最后根本停不下来了。S师说了,这么多东西根本都用不完,每个城市都有一套房子怎么住,几十辆车怎么开,这么多钱都用不上。他们的贪心就是停不下来了,反正就是想要,总是觉得不够,不满足就是贪欲。一直训练最后就会变成那种状态,这也是给它因缘,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第三个,“厌”,厌就是厌离心,即对于对境的厌离。比如修白骨观、不净观。在修行当中,如果我们对人的贪欲很重,就可以修持不净观。或者对自他身体的贪著很重,这时就可以修不净观或者白骨观。自己通过观修,最后就可以现量在你的眼识面前看到这是不净的,而不是说观想,只要一看就是白骨、腐烂的身体,什么兴趣都没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灭掉自己的贪欲心,这样达到厌离。

 

厌就是厌弃对境,虽然以前对这些很喜欢,但是修了之后就会厌离了。因为心的特点就是对于喜欢靠近、想要得到,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如果觉得厌恶、肮脏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排斥,这就是不净观的原理,即通过让我们观修来让心断掉对外境的贪心。如果把对境观成不净、白骨,谁会对于不清净的东西,比如粪便、腐烂的尸体有兴趣?看了之后自然就会厌恶,把这个对境通过自己不断地观想,刚开始是脑海当中第六意识观想,后来就是现量见到这是白骨、不清净的。那时候就不需要再作意了,肯定可以直接看到不清净的、白骨。这样还会有什么贪执呢?不会再有贪执了。就这样训练不净观、白骨观,自己的心通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就会变成这个状态。如果我们去训练智慧、慈悲,最后心也会变成这种状态,而且这就是心的本性。



如果不断地训练慈心、悲心,可以变成这样。下面还有一个问答,如果不断地训练贪心、嗔心,会不会变成这样呢?这是不会的。我们前面大概提到过,因为贪心、嗔心是客尘,而不是本性,自性和客尘之间不一样,一个类似于主人,一个类似于客人,主人是一直住在这里的,客人是来作客的,早晚都要走的。

 

慈心、悲心、智慧等是心的自性,越训练、串习,会越明显地呈现它的本性。而我执、贪心、嗔心等等属于客尘,非理作意。本来本性不是这样的,你却认为它是这样的;这些是不值得贪的,你认为它们是值得贪的,就是非理作意,贪心、嗔心都是非理作意、错误颠倒的认识。

 

常乐我净叫做四颠倒想,颠倒想的意思就是把本来不是它的自性,认为是他的自性。比如把白海螺看成黄海螺、绳子看成蛇等等,贪欲心、嗔恨心就类似于看到了蛇,慈心、悲心就是它的本性绳子。怎么可能把颠倒的东西训练到究竟增长无边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些叫做客尘,为什么叫客尘呢?因为贪心、嗔心等等是缘实执、我执产生的。后面还要分析,我执到底存不存在。我们的烦恼、贪心、嗔心,都是通过我执产生的。那么我有没有?如果我有,好了,那你这个就是合理的;最后分析到我是假的,没有我,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贪心、嗔心就不是这样的,它们是缘我而产生的,因为有我,才有我要贪、我要嗔,最后分析我是不存在的,这是无明。

 

它的整个根源就是不存在的,从一个不存在的状态当中,浮现出来的贪心、嗔心不是客尘是什么?它注定了就是客尘。虽然是心上面的,但是心上面也分两种,就像刚才我们讲的虽然色法、心法都是法,为什么心法稳定,色法就不稳定呢?本身它们的法性就是这样的。

 

同样贪心、嗔心、慈悲、智慧都是心,为什么串习慈悲、智慧达到无量,就成佛了。为什么我串习那些就不行?虽然都是心,但是存在自性和客尘的差别。我们一一分析下来的时候,任何事情看起来似乎是一样,仔细观察大不相同,这就是法尔如是。

 

我们最后就会知道,不管怎么串习,它最后也不会达到究竟。而串习慈悲、智慧就可以,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或者诸垢客尘性,我们慢慢就会对于自己能够成佛,完全可以清净客尘、烦恼方面产生信心。为什么不能去掉贪欲、嗔恨呢?它们是客尘,只要我们认识到了真实性,就可以去掉。因为这些完全不是本性,所以我们学完《成量品》后面的内容之后,就会对于这个问题进一步产生一个很殊胜的定解。






未完待续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