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4-05


第二十二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殊胜的引导文《大圆满前行》。

《大圆满前行》是大圆满的一种前行,如果以后我们要修持殊胜的大圆满,前面这些基础的修法必须要学修、要在内心中产生这样的状态,这样我们才可以进一步修更深的法。越深越高的法越能够相应我们心的本性、越相应实相。为了相应实相的缘故,前期的准备非常重要。

现在所学的《前行引导文》,主要是把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调整到追求解脱的状态,不单单是自己要解脱,而且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殊胜的解脱。所以这个修法前面的共同外加行,主要就是转心的四思维。如果我们能够学习转心的四种思维法,能够观修,那我们的心就可以转变。当我们生起了出离心之后,进一步地依止善知识,修皈依、发心、修金刚萨埵忏罪,修曼扎、修上师瑜伽等等。这一系列的修法,让我们的心成熟,相应于殊胜的法义和究竟的实相。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前行引导文》中共同外加行,分了六个科判:第一个是暇满人身难得,第二个是寿命无常,第三个是轮回痛苦,第四个是业因果,第五是解脱利益,第六是依止善知识。这是在不共内加行之前要修持的共同外加行,这几个阶段我们必须要学、要修、要安住。如果没有学就不会了解,没有思维也没办法产生真正的定解,没有修行内心中不会有觉受。如果没有达到这种状态,后面的殊胜的法就会没有梯阶和基础,上面更高的法也无法修行。

所以前前的修法都是很殊胜的。一方面前前的法都比较简单,后后的法都比较深奥。现在很多修行者,不了解这样的修行次第,往往喜欢好高骛远,也就是喜欢高的法、大的法,但忽略了前行基础。觉得“前行”的法太基础、太简单了,认为自己不需要。当然,好的法、深的法每个人都是有兴趣的,但是如果前面的这些基础没有打牢的话,后面的法将很难真实地和自己的心相应。其实前面的法一方面是比较简单,但是换个角度来讲,前面的法也越容易和当前我们的心相应。后面讲空性、如来藏的光明等,这些都是超越分别心的状态,菩提心也是很清净、很伟大的心的状态。但是思维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这方面的法,和我们现在这种刚刚学习佛法的初学者的分别心的状态比较接近,我们先思维这个就容易在心中引发共鸣,也容易在内心中产生感觉、产生修行的证量。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真实地产生了修行的证量之后,再修比较抽象的,或者比较深、比较难的法,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基础,再难也难不到哪去。但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的话,那就的确会是很难。因为根本没办法让法和自心相应,也没办法知道到底该怎么修、怎么安住,这中间的差距太大了。大恩上师经常强调前面的加行基础重要。我们要真实地了解,然后一心一意地以非常殷重的心态来对待这个问题。只有以殷重的心态对待它,我们才愿意认真地学、认真地观修。有了这些基础,后面的法逐渐就容易了。如果没有前面的法,后面的法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也是次第。

上堂课我们讲了次第的意义,就是从一楼到十楼,每一个都是一种次第、一个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讲,次第也是代表我们在当前比较容易到达的一个阶段。否则的话虽然我们的分别心和究竟的实相之间是有法和法性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成熟的话,仍然没有办法发生奇迹。佛法的境界很殊妙,但是以我们现在庸俗凡夫的状态要达到超越一切分别的、完全自在的状态,中间还是需要时间,需要不断地学修、不断地进步。这里提供了很多阶段性的修法,对我们来讲非常的重要,这就是共同外加行。

共同外加行第一条学的是暇满难得。现在我们得到的人身,是佛陀观察整个六道的身份中,最适合修行佛法、最容易与佛法的境界相应的。天人的身份虽然殊妙,但是在修行佛法方面也很差,其它的地狱、旁生、饿鬼的身份就没办法修行佛法,因为他们有各式各样的痛苦。我们现在这个人身是非常适合修行佛法、非常适合安住于法义的。

人身也分一般的和暇满的人身。普通的人身虽然得到了,但是对佛法没有兴趣去修持,也就没办法追求法义,进而也就得不到佛法的境界,所以这个叫普通的人身。真正的暇满人身,是指对于心灵的究竟状态,对于解脱的状态是有兴趣的,有善根去追求或者学修的人身。所以说暇满人身是有条件的。

前面讲了八种闲暇、十种圆满,这叫十八暇满。十八暇满的人身主要是相对于普通的人身而言的。今天我们还要讲的这种无暇是比较严格的,在佛法修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一旦有了这种违缘,我们要及时发现、及时对治。否则有可能在修行佛法过程中被这些违缘所障碍,没有办法进一步地修学,就很容易半途而废。

华智仁波切在此处引用了更深的教言来宣讲。我们学习之后就知道这里面的标准很严,他是用共同层的要求讲暇满人身,就是前面所讲的十八种闲暇。八种就是远离无暇之处的,有闲暇就是指有机会,然后十种进一步的补充和圆满,所以前面讲到了十八种暇满。如果单单讲十八种暇满,我们很多人这些条件基本上都具有了。

但是今天所讲的是很严格的无暇。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暇满人身已经得到了,现在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如果在这样的状态中,很容易发生这里面所讲的错失机会,这称之为无暇。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学更严格的标准。如果说按照一般的标准,我们达到了,严格的标准也达到了(正如今天和下堂课要讲的十六种无暇),如果把这些无暇都遣除了,那么这种修行的状态是非常适合于生起功德的。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这里所讲的违缘是什么,然后要尽量地遣除。这是我们学习更严格暇满人身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讲这么严格的标准?要让我们成为标准的佛道行者的话,必须有些条件。如果刚刚进入佛门,条件不会特别严格,是比较宽松的。当我们愿意进一步修行、进一步前进,标准不可能永远是一样的。就像上学一样,也是逐渐由浅入深的,如果只是想保留在当前的阶段,你不用再学下去。但如果要学下去,对次第的要求、对方方面面的要求,就可能是后后超越前前的。佛法的修行也是逐渐深入的。

我们在学习佛法之前,了解的佛法就是一个寺院,寺院中有个大雄宝殿,有一个佛像坐在这儿,我们就请香去供养、磕头、许愿,这就相当于行持佛法了。一般的人看佛法是这样的。当我们真正走进佛法的时候,就会发现越学越深,它的义理、修行的方法、境界越来越深入地展现出来。

佛法的智慧是很深邃的,从凡夫到佛,里面很多深邃的状态。我们也需要次第地进入这种深邃的状态,一下子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次第地进入的话,我们就可以由浅入深地学习佛法。这里面的要求刚开始的时候不是那么严格的,当你真实愿意去修的时候,要求就越来越严格了,因为你慢慢可以做得到了。这里面的要求如果能够做得到的话,那么我们内心的境界也更容易生起来。

一般世间的人,如果非常懒散,没人管很自由,就没办法成就什么事情。如果要想成就什么事情的话,你对自己的要求,还有其它环境对你的要求都会比较高。如果能够承受,那就能够做很大的事情。世间是这个规律,佛法也是这个规律。

当然每个人的根基是不一样的,初学阶段、学习了一段时间,或者学习到最后,都是不一样的。后面我们学菩萨乘的时候,那种发心作意、那种高标准,如果达到了就是个标准的菩萨;如果没有达到,我们可以慢慢去靠近、慢慢去努力。所以佛法也是通过这些次第循序渐进地让我们达到可以达到的状态,而不是说一下子给个高标准,达不到就会让我们失望、伤心沮丧,绝对不是这样的。我们前面讲了,次第性在我们这个阶段也是可以做得到的。这样逐渐上进就像我们上楼梯一样,从一楼到十楼虽然很高,但是从一楼到二楼是比较缓的方式,我们都能够接受,然后到了上层休息一下再往上走。只要不停止的话,是可以到达顶楼的。

所以说佛法的境界虽然高,但是如果我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去学习的话,也能够达到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样高的境界。但关键是我们要学,学了就知道佛法的原理,之后再去实践,这样的话心就逐渐可以转变了。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比较严格的一种无暇,下面我们看原文中怎么讲的:

此外,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及断缘心八无暇,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此外的意思就是说在前面所讲的十八种暇满人身之外,更严格的标准是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提出的。无垢光尊者大家比较熟悉,是宁玛派的一代中兴的祖师。宁玛派是以大圆满法为主。在无垢光尊者之前,大圆满法还是比较零散的,但是无垢光尊者之后就有系统的整理。这相当于分界点,有些说法是在无垢光尊者之前,在修这些大圆满的时候,都不需要修本来清净,直接修托嘎都可以。但无垢光尊者之后,先要修本来清净,然后再是任运自成的修法。

无垢光尊者之前的修行者根基比较好,一些零散的窍诀就可以让他们解脱。无垢光尊者就开始把这些零散的窍诀整理、归纳成体系。所以说他老人家的著作非常多:《七宝藏》、《四心滴》、《三休息》、《三解脱》等等,这一系列的修法都是经他很系统地整理之后流传到现在。如果没有无垢光尊者整理中兴的话,后代的修学者学习大圆满,或者证悟法性,就会有障碍了。

关于无垢光尊者的功德,大恩上师翻译过的尊者的传记里也记载了很多他老人家以前怎样苦行、学习、修行、成就、度化众生、写书等等的故事,看了之后一定会生起信心。还有大恩上师翻译的《藏密佛教史》当中,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也是最广的。

我们应该了解这些祖师们是怎样修行的。其实这些祖师们的传记不单只是一个故事,这是后代的修学者们可以参照的很多示现。祖师们的传记都是活生生的教材,这个殊胜的教法怎么样去实践?怎么样去体验?怎么样通过闻思修的次第去做?这里面就有活生生的例子示现。所以我们在学了大圆满等论典后,再看传记中这些祖师们是怎么实践佛法的,对我们也是有很多的启示。当我们懈怠的时候,看看尊者们的苦行;当我们不知道怎么修行的时候,看尊者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样一种成就,就会有很大的领悟。

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一的《如意宝藏论》中,讲到了十六种无暇。十六种无暇分别为暂生缘的八无暇和断缘心的八无暇。我们了解这十六种无暇,不被这十六种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具体来讲这十六种无暇是什么呢?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

这里面就讲到了十六种无暇,后面对于这十六种,一个一个都要单独地讲。所以咱们在颂词上面就不用再解释了。这个十六种无暇的出处,就是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

下面我们看第一个:

 暂生缘八无暇

为什么叫暂生缘?缘就是违缘的意思。什么样的违缘呢?我们在以暇满人身修持佛法的时候,暂时生起来的违缘就叫暂生缘。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有些地方说是临时性的;但有时候也许是比较长时间的。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也讲了暂生缘,说这是临时性的、突然出现的违缘。比如你在座上打坐观修的时候还没有出现,但是一下座就出现了;上午没有出现,下午突然就出现了;今天没有出现,明天就突然出现了;今年没有出现,明年有可能出现了。是偶尔性、临时性或者突然性出现的。这些突然出现的违缘,如果发现得越早,越早对治它就消失的越快;如果你发现得晚、任其发展的话,就会逐渐做大,对我们心的影响、修行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所以我们要学,要经常性去反观自己的心有没有产生这样一种无暇。如果都没有学的话,当生起这些违缘的时候我们都没办法认识。这个是不是违缘我们都不知道,又怎么样去对治呢?就根本想不到去对治。但是我们学完之后,知道这种情况就是法本当中所讲的一种违缘,该怎么样去对治,安住在对治之道当中,就可以把违缘彻底地消灭,我们就可以继续顺利地修行下去。

所以第一部分就是暂生缘——暂时产生的违缘,或者临时性、突然产生的违缘。如果认识早了我们也可以想方法对治,这个对治的法后面也要讲。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了对治法。不单单把这些无暇讲出来,还讲了怎么样去对治。如果只是讲了违缘,没有讲怎么对治的话,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讲,也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对治的方法。所以祖师们就很慈悲,一方面讲到了这些违缘,一方面讲到了怎么样对治。让我们有应对的方便。

一、五毒粗重:

前面颂词当中说“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五毒粗重就是第一个无暇、第一个违缘之处。佛经中讲三毒,有时候是讲五毒。三毒就是是贪欲、嗔恚和愚痴。五毒就是贪、嗔、痴、嫉妒和傲慢。为什么叫毒呢?因为这些烦恼在内心当中一旦生起来了,就像服了毒药一样。如果吃了毒药我们的身体就会受伤;如果生起了这些烦恼,那我们的心从此就变得不健康了、不清净了,对我们的法身慧命会有一些影响,所以叫做毒。

五毒粗重分别是指贪欲心、嗔恨心、愚痴心、嫉妒心和傲慢心很粗重。为什么有些讲三毒有些讲五毒呢?因为五毒可以归摄到三毒当中,如果打开可以分成五毒。这二者之间是有某种联系的,一般来讲贪、嗔、痴三毒就够了。

但是更细致些讲的话,比如嫉妒心是属于嗔恨心的分支。当我们看到别人有钱、有智慧或者快乐的时候,我们得不到就会产生嫉妒心。当我们产生嫉妒的时候,内心当中是很不安静、很不舒服的,就像虫子爬一样非常难受。这个难受就是一种比较轻微的嗔恨心,或者和嗔恨心比较类似的分支的状态,所以它是从属于嗔心的。

傲慢是什么呢?傲慢是贪欲下面的分支。傲慢就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状态的贪。觉得我这个功德非常好,其实是属于贪欲的分支。所以嫉妒和傲慢可以归摄到三毒当中;如果打开,再把贪心延续下来有傲慢,嗔心延续下来有嫉妒。

讲五毒有它的必要性。因为我们平常修行过程当中,有些时候嫉妒心很强盛,有的时候傲慢心很强盛。如果单单讲贪欲和嗔恚,也许有些时候能够兼顾,有的时候就讲不到。所以展开之后把五毒并列,就可以讲得很清楚。世间俗语说五毒俱全,凡夫人就是五毒俱全。在佛法当中讲五毒俱全就是讲贪、嗔、痴、嫉妒、骄傲。它们是修行的大敌。

不单单是修行的大敌,在世间日常生活过程当中,如果我们的五毒粗猛、炽盛的话,其实也会影响工作、生活的质量。因为烦恼很粗重,就没有办法安住在平和的状态当中去面对任何事情。在世间当中,如果五毒过于粗重的话,也会成为社会的公敌。在修行过程当中,这个五毒如果炽盛、粗猛的话,它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修行的质量,或者有可能让我们的修行中断,所以我们要真正地去认知这个五毒,然后知道怎么样去对治。

下面我们看五毒粗重是怎么表现成无暇的。

对怨敌恨之入骨、对亲友爱恋贪执等五毒烦恼十分粗重的人们,虽然偶尔会生起修持正法的念头,但大多数时间都是被自相续中力量强大的五毒烦恼所控制而不能修成正法。

五毒粗重刚刚我们讲了,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等。这里面举了两个例子,一方面就是说嗔恨心很严重,对妨碍自己修行或者工作的怨敌非常嗔恨,内心当中有一个很重的结解不开,就永远处在这种非常不舒服的状态当中。当我们内心当中有这种非常严重的嗔恨的时候,就没办法修行,因为修行需要非常平和清净的心态。如果你的心已经被强烈的情绪所控制,哪里还能安住在平静的状态当中去观修解脱的法义呢?它就是一个大的障碍,当内心当中产生了非常强大的嗔恨,这个时候就已经处于无暇状态了,当前这个状态已经是一个违缘了,没办法让我们顺利地修行下去。


对亲友方面就过度地贪执。因为爱和恨有的时候是相对的,如果我们对亲友有多爱,对伤害亲友的人就会有多恨。并不是说作为一个世间人来讲,修行修成个木头人了,什么感情都不能动,不是这个意思。佛法永远都是走于中道的,不是让我们修成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也不是让我们过度地贪执,过度的贪执和过度的冷漠在佛法当中都是要同等排斥的,所以说佛法要行于中道。

要有比较冷静或者比较中庸的智慧,以这样一种不偏不颇的状态来面对一切问题的话,就是非常应理。所以说如果对于亲友或者财富、地位等等过度地贪执,就会做出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因为过度地嗔恨,心被这种情绪所左右是没办法做出正确判断的。如果对亲友、财富等等过度地耽执、贪心太大,也没办法对于正确的事情做判断。

比如说利欲熏心,为什么叫利欲熏心?就是对利和欲方面太过于强烈的时候,是没办法判断该做不该做的。比如说出了这么多贪官就是因为利欲熏心,他们已经被强烈的贪心左右,不知道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偶尔觉得这个应该是不对的,但是贪心太强大了,根本控制不住。有的时候就会有侥幸的心理,觉得这样做应该没事。所以说贪心太大,他内心当中一直是不平静的,担心这个事情被发现了怎么办啊?尤其是今年就更明显了,很多人已经做过就惶惶不可终日,万一哪天查到我怎么办?这些都是贪欲心引发的一系列的后果,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不单单是今生连锁反应,而且还要延伸到后世去。所以如果过于贪执的话,就不是真正的引起幸福、真正安乐之道,是引起痛苦之道——一系列的痛苦从这儿开始。但是有些人不了解,一步错了步步错,在这方面过度地贪执,就会给我们的人生、修行都来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要知道贪欲也是障碍。

如果贪执的五毒烦恼非常粗重,就没办法真实地修行,虽然有一定的善根,内心当中偶尔会产生修行善法的心和念头。但是因为五毒太过于粗重的缘故,大多数时间当中自相续都被力量强大的五毒烦恼所控制,那我们就成为它的奴仆了,自己做不了主,永远都是被情绪、被这些烦恼所左右。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对修行来讲是负面的东西,怎么样把它通过修行控制到可调控的范围?这就需要知道它的过患是怎么样,调制的方法是怎么样?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五毒粗重也会直接成为正法的违缘。

此处讲到了贪心和嗔心,略掉了愚痴心,愚痴心就是不知道业果到底怎么回事,众生以前是怎么来的,现在是怎么状态,以后会到哪去?完全不知道,所以叫做愚痴。如果愚痴心很重,当然会对修行佛法延伸很多的邪分别念,或者延伸很多的烦恼,导致自己没办法真实的修行。

嫉妒心刚刚我们讲了,就是看到别人富足安乐、生起智慧的时候,内心都特别不舒服。嫉妒心的生起没办法让我们安住在平静之道,当嫉妒心生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不安稳了、就开始燥动、愤世嫉俗,产生很多其它的想法。虽然每个众生都会有嫉妒心,但是如果你愿意修行,就会愿意在控制嫉妒心方面去着手。看到别人安乐富足的时候,产生嫉妒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没有什么帮助,只是让自己痛苦。对别人对有没有伤害呢?嫉妒心本身是没有伤害的。别人安乐,你在这儿拼命地嫉妒,对他也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你自己来讲,你的嫉妒心越强烈、持续的越久,只有痛苦你自己。

有可能嫉妒心控制不了的话,回到家里面还会把情绪影响到家人。你把情绪宣泄之后,你的家人也跟随你也产生不愉快的想法,不单单伤害到自己了,也伤害了其他人,而且对被嫉妒的对方没有什么伤害。所以嫉妒的状态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一般人不知道怎么去调控它,就只有被动地生起嫉妒、被嫉妒所折磨。所以不去训练的话,就没有能力去对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但是佛法当中对嫉妒心的控制方法是有整套体系的。

当我们有一点点地位、一点点财富、一点点智慧,乃至于修行时间比较长等等,这些似乎都能成为傲慢的资本。但其实这些傲慢心产生的时候,前面我们说到,是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的,同时也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优点,完全被这种傲慢的情绪所笼罩,沉浸在傲慢状态当中。如果处在这种自高自大状态当中,哪里还看得清楚我现在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完全都迷失了。所以傲慢对我们修行也是很大的违缘障碍。

到底怎么样对治五毒粗重呢?当然我们这儿只是提到一下,展开讲就没有时间了,但是其它地方讲到了一些具体的修法。

比如说要对治很重的贪心的话,要观贪执的过患:如果对人贪著,那么就要观他不净的本体,或者观无常、观他的过患等等。之所以产生贪心,就是认为对境是完美的、愉悦的。如果要对治贪心,就观对境当中的不圆满的部分,这个不圆满是不是他本来很圆满而我却观成不圆满?不是这样的。整个轮回当中的事物没有哪一个是完全圆满的,只不过在我们面前可能会显现圆满的一部分,而且我们会忽略不圆满这一部分。要对治贪心,就要刻意地观察不圆满的部分,让贪心降降温。好的还是好,我们只要保持在正常的好的认知就行了,不要过度地去渲染。如果过度地去执著,认为对境好的心态就会越来越炽盛,最后就演变成很强大的贪欲,贪欲一旦炽盛起来,我们就控制不了。

比如说世间的财富,钱是好还是不好?钱本身是中性的,说它好或不好,只是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财产本身不存在什么利益、伤害,它是中性的、就是货币而已。对不对?但是使用的时候你的心态,还有你使用的方法、结果,会导致这个钱对你来讲就变成了一种功德,或者这个钱对你来讲变成一种痛苦的因、堕落的因等等。这主要是来自于人的认识和人的使用方法,不是它本身。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就看到这个钱很好,只是盯着这个钱。有了钱就可以做很多事情,钱越多越好。

但是你没有观察到,如果没有使用好这个钱,它本身会成为一种负担。或者说如果你不观察它另一方面隐藏的过患的话,慢慢就会迷失在其中,最后只要能得到钱,啥都可以做,这就引发了很大的过患。所以我们要去想它有可能的过患、它的不圆满的地方。这个不圆满的地方其实是有可能是圆满的,但是我们要想它不圆满,把认为它过于圆满的心降下来。但是既然它有过患我们是不是就不用了呢?这个不一定。你可以保持在一种正确的心态当中去使用它。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已,只要对它认识的比较清楚,去使用时就不会有负面的心态来左右我们。

所以当我们生贪心的时候一定是认为它很好,那么如何熄灭贪心呢?要客观地观察所贪对境的不圆满的地方,主要是降低我们对它的耽著程度。当我们生贪心的时候,远远看到这个东西很好,马上就产生很大的贪心。比如说看到一处风景,远观非常好看,方方面面看都是很完美的,没有发现不圆满的地方,当时贪心就很强大。走近一看其实很假,这里面还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对它的贪爱就会降低,因为发现了它的另外一面。

调伏贪心就是要以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发现不圆满的地方,刻意地发现、主动去观察来降低贪执。讲财富有很多的过患,并不是它本身有什么过患,而是我们耽著它有可能引发的过患。当我们知道之后,主动去观修,对它的耽著心就会降低、理智就会降低到正常的标准,我就可以看清楚:“噢,原来是这样的”,这个时候就理智了。否则贪心很大是没有理智的,没办法做正确的判断。对人也好、财富也好、地位也好,对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一旦进入极端就已经丧失理智。

如果太过于悲观,就必须要观好的方面,把悲观的情绪消除。悲观是往下走的心态,这个时候要观积极向上的一面,把这个心态提起来,提到什么程度?提到能够正确认知事物本身的正常理智的状态。反之如果对这个事物高估了,就必须要观它的过患把它降到平等的、正常的程度。前面我们讲过,佛法教导我们不要堕两边。如果对它太过于负面了,就必须要想它好的方面;如果太过于想它的好了,必须要想它的负面。所以就在这里面找一个平衡,心智处在正常状态,可以很理性地去看待任何事情。

嗔心的对治是什么?主要是修慈悲观。在《入菩萨行论》安乐品当中有很多论述,大乘佛法主要是以慈悲心为基础,所以在大乘佛法当中关于慈悲的修行特别多,比如慈、悲、喜、舍等等一系列的修法。有些人嗔心很重,就刻意地引导他修慈悲心。为什么呢?嗔心和对境有关系,生嗔心的时候主要是认为对境不悦意。

看到一个不好的人,但是所谓不好的人也是我们自己贴上去的标签,严格来讲这就是个人而已,就是五蕴和合的一种状态。至于这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我喜欢的人还是不喜欢的人,这些都是我们贴上去的标签:认为他讨厌,贴个标签——他是我讨厌的人,喜欢的人就贴个标签,这是我喜欢的人。贴完标签之后,当这个人出现的时候,自然而然我们就会引发反应:“噢,这个就是我讨厌的人”。但是人本身没有讨厌,如果他本性是个讨厌的人,那么任何一个人看到他都是讨厌的。但是我们觉得讨厌的人,还有很多人喜欢。所以从这方面讲,他的本性是没有讨厌不讨厌的,只不过我们认为他很讨厌。

当我们在观察所谓的嗔恨对境时也是同样道理,为什么嗔恨他?因为我觉得他很讨厌,所以这个对境一定是我不愿意接受的、让我不舒服的东西或者一种状态。所以嗔心和对境之间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怎么样去降伏自己的嗔心呢?就想他好的方面,他对我的利益、功德、一些帮助等等,当想对方的好处的时候,我就降低对他的反感的程度,而且这个要刻意地反复去观,要观出一种力量。观出力量以后,当我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好的方面自然而然就浮现在我的心中,自然而然嗔心就会降低。

所以说贪心是认为对方好,然后产生贪心;嗔心是认为对境不好而产生。如果认为他不好,就观他的好,慢慢寻找他的优点、他对你的帮助,这也是为什么上师说要感恩一切的道理。有些人不懂感恩,看不到这个对自己有什么恩德?外面扫大街的甚至每个人对自己能有什么恩德?他觉得这些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但整个社会的运转缺了谁都不行,所以这里面是交错、迭加的关系。我们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都是别人的恩惠,虽然有些时候不是直接地帮助你,但是你在这里面生存的话就需要来自于别人的帮助。

如果把别人对你的恩惠放大的话,你就会是一个感恩的人,每天会生活在感激当中;如果你把别人对你的恩德无限缩小的话,就不会觉得这个社会对我有什么恩德,而永远处在负面的状态当中。可见我们的心态还是和环境、认知有关的。当我们嗔心重的时候,就去观别人对我们的恩德。真正去分析、观察的话,可以找到很多感恩的对境,即便是讨厌的人、所谓的怨敌,他对我来讲都会有某种恩德。尤其从佛法角度来讲就更多了,佛法感恩的方式更深入一些,这在后面还会讲。

什么是愚痴呢?前面我们讲过,众生前面是怎么来的,后面哪里去,现在是怎么状态?愚痴就是我们对前继、中继、后继不了解。怎么样遣除这种愚痴呢?就观十二缘起,也就是观察前因后果。观十二缘起,最初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对应我们前世的是无明和行,今世当中的就是识,后面的缘起是生、老、死等。如果观十二缘起,就知道一切众生怎么来的、现在是怎么状态、以后到哪里去,这样就会打破愚痴。当然我们只是大概地提一下,真正的十二缘起是一种体系,它的修法在其它论典当中讲的很清楚,今天不是专门讲这个的。

调伏嫉妒心主要是修随喜,大家都知道,随喜心是对治嫉妒的。既然对方已经得到了,我产生不好的心态也没有用,不如就真心诚意地为他高兴。就像我得到快乐、得到地位一样,诚心地替他欢喜、跟随他的安乐而生起欢心,叫做随喜。

当随喜心产生的时候就不会嫉妒了,会很高兴。就像我们的家人中了彩票了,我也很高兴,这种高兴是发自内心的。如果自己家里人有什么好事,有什么好的转变,当然我也很欢喜,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是保持欢喜的状态,没有什么不愉快的,是不会有嫉妒心的。要把这种对我们亲近的、关系很好的人的欢喜,扩展到其他我生嫉妒的人上面。这个方面也有一系列的观修,有完整的体系和系统的随喜的修法。

所有的众生的本性都是想要离苦得乐,只要是有心识的,不单单是人,就像这些狗、猫等。所有的众生是平等的,他们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替他高兴,就像我们得到快乐、就像我的家人得到快乐一样高兴,这是心很善良的状态。如果当别人快乐、当别人得到利益的时候,我替他高兴的话,这个状态是没有嫉妒的,这就是通过随喜来对治嫉妒心。

傲慢是对自己功德、利益的盲目欢喜,是飘飘然的一种状态。傲慢有很多对治的方法,平常我们讲的最多的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你的眼光很狭隘的话,会觉得自己了不起了,但是真正放眼一看,像你这样的人满大街都是,而且功德超胜你的人多的不得了。当我们心胸狭隘的时候,根本看不到这些,觉得在我这个范围当中我是了不起的等等。(待续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