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菩提暖心电台】你很好,只是你不知道 Back

【菩提暖心电台】你很好,只是你不知道


  不完美的小孩,

  也可以很可爱...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宝藏。佛在《如来藏经》、《楞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涅槃经》等许多经典中都讲过,这就是众生皆具的佛性光明——如来藏。《入菩萨行论》中也告诉我们:“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假如我们不了知心的奥秘,纵然整日忙忙碌碌,想从外物上寻求快乐、逃避痛苦,终归也只是徒劳而已。开悟时所现见的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这个本具的佛性,就是我们自心的宝藏,我们每天夜里都抱着它入睡,清晨又与它一同醒来,从来没有远离过。就像水,哪怕变成了坚硬的冰,水的本体也没有离开;或者像海里的波浪,无论是小浪花还是滔天巨浪,跟大海也是无二无别的。同样,你我不论生起什么分别念,贪心、嗔心、痴心……在起现的当下,与本来的佛性都并未远离。不过,虽未远离,我们却不认识,这也是最悲哀的地方。


《宝性论》云:“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不能染”。人性本善,心是本来清净的。贪心、嗔心、嫉妒、傲慢等烦恼是客尘,并非本性,就像天空中的云一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若长期修行对治法,无云般湛蓝的心性虚空就会完全裸露,从而获得佛果,远离一切烦恼。佛教讲人性本善,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没有任何罪,而是说人在很久很久以前,最初的本性是善,后来暂时被恶染污了,就像镜子被灰尘覆盖了一样。拿贪欲来说,如果你周围有很多人都在不择手段地赚钱,这种环境就会给你带来影响。但你若是住在寺院里,可能就不会有什么贪念。所以,依靠环境、朋友等因缘,可以让你生起恶心。犹如乌云暂时会障蔽虚空,同样,以因缘产生的恶,也会暂时障蔽我们的本性。虚空中的乌云虽然多,但不能代表虚空的本性不清净。恶人可以断恶向善,也是因为本性是善的,才可能变成善人。


修行就是修心。不一定每个人马上就能认识本性,但如果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善的理念,最终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真实面目。《弟子规》说:“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常赞叹别人的功德,就是行善;总指责别人的缺点,即在作恶。实际上,爱说过失,经常传递一种负能量,这很不好。即使我们遇到不好的现象,也尽量少说一点,要把正的一面挖掘出来,这样,会离善的本性越来越近。这个浊世,人心虽然有点恶,可佛法的真理一旦有人懂得,就有了开发本性的能力,这也是佛教所起的作用。


做善事时,你会很快乐,但有时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会。不过,这些烦恼应该跟一些因缘有关,并不是善业本身造成的。你今天扶老人或做好事,将来一定会有好报,这种因果不会错乱。只不过佛教讲的善有善报,并不都是现世现报。有些业,可能在你晚年时会报,有些则会到下一世。就像种庄稼,并不是种子一下去,马上就能见到果实。善恶因果非常复杂,但做善事确实是快乐之因。


即使整个大地充满恶人,我们还是要保持一颗珍贵的善心,因为从长远的角度看,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古代或是现代,善良的人最终都会得到好报。即便这个果报今生没有成熟,当善良的人辞别此世时,内心会非常坦然安稳,不会有丝毫遗憾与悔恨。


——摘自整理于索达吉堪布《自心宝藏的探索——香港大学演讲》

     《回归心灵的故乡——湖南大学问答》

《释量论·成量品(下)讲记》第二十二课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

学会开设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

悉尼:

0423121173

墨尔本:

0401352062

阿德莱德: 

0403411556

布里斯班:

0420687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