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讲堂 >> 她既是总统夫人又是总统母亲, 为何在生命最后时刻,放弃了治疗。 Back

她既是总统夫人又是总统母亲, 为何在生命最后时刻,放弃了治疗。

 

人生寿命促,必将付于死,

衰老之所侵,无有能救者。

是以应畏死,唯有入佛法,

若修善法者,是则归依处。

——《杂阿含经》

 

前几天,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去世了。就在半年前,他一生挚爱的伴侣芭芭拉·布什,先他一步,撒手西去。

 

芭芭拉·布什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第一夫人之一。据侨报网报道,92岁的芭芭拉经历数次住院后,于今年4月15日决定放弃治疗,以舒适照护为主,回家休养。两天后,病情无法维持,家人为她撤去呼吸支持器。在其丈夫——前总统老布什和子女围绕陪伴下,芭芭拉安然辞世,没有在痛苦的抢救折腾下强行延长自己的生命。


 

有尊严地死亡


在中国,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这种放弃治疗的自然死亡不一定能让人们接受。对于临终者,如果不抢救,似乎就没有挽救生命的“诚意”,甚至要背负不尽孝、不尽责之名,亡者的家人也会有抱憾终身的愧疚感。


有感于父亲陈毅元帅临终抢救时的痛苦情形,陈小鲁成为国内大力推广“尊严死”的公益人士之一。他深切地认识到,对临终病人不进行各种无谓的抢救,无论对减轻病人的痛苦还是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都有利,让垂危的病人尽量顺其自然地死去是一件符合自然规律的人道的事情。

 

“尊严死”不是提前结束人的生命,而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由病人自己选择是否用各种医疗手段延长生命。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这种自然死亡的观念,并立下“生前预嘱”。但是在推广中仍然会遇到很大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于我们民族忌讳死亡的文化观念。

    


补上缺失的死亡教育

 

2015年10月6日,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 2015 年度全球死亡质量指数,在80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71位,倒数第十。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片面强调“未知生、焉知死”,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匮乏。最脍炙人口的祝福语就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希望我们的生命像终南山一样恒常坚固,这当然是非常美好的愿望,却忘记了生命的本质像水泡一样脆弱无常。一旦死亡突然来临,每个人都六神无主、如临深渊、不知所措,几乎无一例外。

 

而佛教的无常观,深刻地开显了人生的真相。我们常说的“无常四边”——“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揭示了人只要有生,就必定有死,有些是年轻时死,有些是壮年时死,有些是老年时死,有些是突然暴死,死期虽然不定,但都难免“死路一条”。即使很多人渴望长生不老,最终也只能撒手人寰。

 

《诸法集要经》中讲到:“有为皆无常,如水泡非久,应当行善行,为二世饶益。”法王如意宝在讲寿命无常时,传授了观无常的三个窍诀:一是决定会死,二是死期不定,三是死亡当前唯有正法才有利益。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万法都是无常的,生命过不了多久也就灭了,那我们应该及时行乐,没必要去管太多。”这种想法不正确。生命跟身体完全不相同,尽管我们的身体会死亡,但生命却会一直延续下去,迁流不断地形成后世。

 


《大般涅槃经》中说:“不信后世,无恶不造。”人如果不知道有前后世,他即生中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其实是短浅、狭隘的,往往只会为了短短几十年的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地索取。

 

生命并不是一条直线,线的两端是生和死。生命其实是一个圆,生的那一端连着死,死的那一端连着生。生生不息,在六道里轮转,这就是轮回。

 

当我们知道还有来世,就会想到要为来世做准备。同时也不会对今生的死亡,那么恐惧、排斥、执著、迷茫。会把死亡看得平淡一些,洒脱一些。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句名言:“我热爱生命,我也同样热爱死亡!”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死亡不是灯灭,而是会随着自己的业力转换成另一种生命形式。

 


当我躺在那最后的床榻……



要以平静的心态迎接死亡,对死亡应作六种想:


一、死如出狱;

二、死如再生;

三、死如毕业;

四、死如搬家;

五、死如换衣;

六、死如新陈代谢。


以这六种思维能遣除对死亡的过分恐怖,能让自己以平静的心态迎接死亡。

 

在面对生老病死时,好修行人都有世人所不具有的洒脱与自在。在生病时,世人都是愁眉苦脸,而修行人却能将病转为道用,从而增上修行的境界。在衰老时,世人揽镜自照,见到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内心的痛苦就像刀在割一样,而修行人却会更加从容地修行。对于死亡,世人根本没有勇气面对,甚至连这个字眼都不愿意提,但修行人却为了生死自在而毕生修行。

 

最近,炉霍县有这样一件往生实例:果青寺附近有一个叫嘎巴的人,他生前精进、信心都很不错,但行为并不是很好。要圆寂那天,他对家人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们帮我洗个澡,给我穿上出家人的法衣,阿弥陀佛肯定会来接我。”旁边的人觉得他在说胡话,所以谁都没在意。过一会儿他又说:“快给我洗澡,阿弥陀佛来接我了。”家人还是没理他。后来他一直这样要求,家人没办法,只好给他披了一件法衣,然后他就高兴地圆寂了。

 

作为修行人,若能死在寂静地方,当然是最好的,实在不能,死在医院里或城市中的话,当时也要尽量地观想佛陀,没有必要想着亲人、想着财产,务必要万缘放下,一心只念阿弥陀佛。尽管每个人的死因不同,但无论如何,希望大家一心念佛,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就像应对地震,需要不断强化防震意识的一样,从现在开始,我们也应该训练面对生死大难,在那个时候,要做到面不改色、心不慌张。许多高僧大德和高尚的修行人,在死的时候,就像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一样,心里根本没有任何恐惧、伤感。若能以这样的心态面对,那就是真实的修行人。所以,从现在开始,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死亡有所准备!

                         

恭录自《为临终者献爱心》

《悲济天下 愿齐苍穹——南京开示》

《入行论讲记》第119课

《藏传净土法》第22课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