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141-15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Back

《入行论》141-15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日月心 今日当精进 2021-06-21


141


1.发了菩提心之后,请从意乐、行为两方面说明我们是属于众生的。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会有什么结果?

1)意乐:在发菩提心的当下,我们的身口意、财产、善根已经完全属于众生。发菩提心的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益有情,如同工人的任务是做工一样,应时时刻刻想着众生,暂时让他们身心安乐,究竟得到圆满佛果,除了利益有情外,千万不要再想其余事。

行为:我们不应再用属于他人的眼等肢体,成办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属于他人的眼等身肢,造作恶业伤害众生。因为发菩提心时,曾以十方诸佛菩萨作见证,迎请三界轮回的众生作嘉宾,将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养给众生了,给别人的东西,未经别人开许不能随便用,更不能用它来害众生。

2)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应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把众生当作佛陀那样来对待,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全部抢下来,不要再把它归为己有,而要将使用权交到众生手里,一点不剩地布施给众生。

3)结果:能够付出一切,就能获得一切。修行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众生,所行所想如果能把自己的所有拿来为众生服务,自然而然会生起很高的境界,智慧无勤开发,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任运自成。


2.嫉妒心、傲慢心、竞争心是依何种对境而生起的?请简略说明应当如何对治。

1)对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觉得他的才华、智慧、名声不如我,我很了不起;对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竞争心,认为他跟自己是一样的,他发财的话我也要发财,处处想与他竞争;对超胜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别人各方面超过自己时,自己心里就不平衡,一定要超过他。

2)有了这三种过失后,现在应该换一个位置,我当作低劣者、我当作高者、我当作平等者,原来的位置换作众生,然后去表演角色。

但是这三种烦恼不能在同一个时间修,因为它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产生,因而一定要分开修。修行的时候不要怀疑,也不要三心二意:“我到底是不是卑下者?我到底是不是别人啊?”边修边怀疑是不合理的,一定要有种决定性,应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修持交换。


3.有些人认为修菩提心、空性有功德,但修傲慢心、嫉妒心等烦恼不合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这种窍诀是以毒攻毒,非常殊胜,用烦恼来摧毁烦恼,它的力量更强大,有时候比一些对治法更有效。就像现在的有些医生,毒药用成良药,能攻克许多疑难杂症,所以只要运用恰当,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


4.什么叫嫉妒?嫉妒会有哪些果报?应当如何断除?

1)嫉妒是对别人的名声、财富、才华等无法忍受的一种烦恼。《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中对嫉妒作了详细定义:“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自己希求名利,不想让别人拥有,一旦别人拥有了,便产生如火般的憎恚心,这就是嫉妒心的概念。

2)这部经典中还讲了嫉妒心的诸多果报,比如特别嫉妒的女人,将会失去丈夫,还会转生于黑暗之处,连自己的手脚都看不见,甚至变成吃呕吐物的饿鬼。

3)把对方放在高位,自己降为低位进行观想,对易位前的自己生起嫉妒,感受卑下者渴求帮助关怀的心理,使自己承受那些痛苦。

然后再回过头看自己在没有做这种交换修习前,自己对那些卑下者不但不生怜悯爱护善心,有时甚至生傲慢轻视恶心,那样是多么不如法与冷酷。从今后应以大精进修习菩提心,利乐他们。同时,回顾自己的嫉妒烦恼,除为自己带来痛苦之外,完全没有意义,应彻底根除。



142


1.怎么样对低劣者修习相换?为什么说低劣者用不着过于自卑?

1)我们把地位最下等、身份极下劣的人换作自己,具足名声、财富、地位、权势等一切福报。而原来的自己换作别人,沦落为了乞丐、屠夫、妓女等下贱人。如此进行换位思考,对之修嫉妒心。原来自己看不起低劣的人,但现在受这些苦恼,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这种心不能有任何怀疑,也不能打其他妄想,只有真正生得起来,修行才会比较成功。

2)低劣者与高者比起来,尽管有些地方比不上,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佛经中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功德之相。”既然具足如来藏,那也用不着自暴自弃,甚至想去自杀。因为与更下等的人相比,你还是超过他们,那些傲慢的人与最高的智者比起来,还是差得很远。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虽然赶不上高者,但比你更低劣的肯定大有人在,殊胜也是观待低下而安立的。


2.对于戒律废弛、见解退失之人,怎样修持自他交换?如是修习后,你有哪些切身感受?

易位至其位置,以此而引发大悲救护之心。自己观想与他们相换,然后可以想到:“虽然我戒律废弛、见解退失,但这并非我心甘情愿如此,而是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恶缘在控制我,贪嗔心极为强烈,再加上外界复杂混乱的环境等因素,才导致了这种可怕结果。作为修行人,我也希望自己能戒律清净,获得正见,得到无上解脱安乐。而他(易位前之自己)如果有悲心,有清净正见戒律,就应该帮助与救护我,那我也有自拔的能力,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折磨,我都心甘情愿去面对接受。”

如是修习后,自己对戒律见解衰退者的痛苦有了切身感受,他们虽然对自己有嫉妒,但自己怎么能因此而傲慢或对他们不理不睬呢?自己理应克服傲慢烦恼,以大悲宽容之心对待他们,也应安然忍受重重困难,尽心尽力帮助救济他们。同时,也可掘出自己内心潜藏的嫉妒烦恼,予以认识后彻底铲除。


3.破见者和破戒者相比,哪个过失的更大?请说明理由。

比起破见来,破戒过患尚稍逊一筹,破见的过失更大。

因为破戒者如有正见尚可忏悔,依靠还净仪轨可得以清净,而破见者对因果、正法等生邪见,如同坏自命根,坏自解脱眼目,这种罪过无法衡量。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过:“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俱舍论》里也说,获得善趣以戒律为主,获得解脱以见解或修行为主。

正见是证得无上涅槃的根本,因此,大家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护持自己的见解。


4.什么样的人才会傲慢?为什么有了傲慢不应理?应当如何对治傲慢?

1)内在越没有功德的人,有了一些地位名声时,外在的表现越傲慢。

2)有了傲慢相的话,会遮止自己相续中产生功德。本来你很快就要开悟了,但有了傲慢就会耽误;本来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很大,有了傲慢心的话,就不行了。

3)加行里说多磕头可以对治傲慢,有傲慢的人必须磕头。让他在佛像前磕头的话,傲慢心逐渐就没有了,这样一来,自相续比较调柔,修法、做事情都比较堪能。


5.我们在有生之年中,有哪两件事情特别重要?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不管出家人、在家人,每天都要闻思修行。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利益众生的大事。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众生,时时刻刻关心社会,关心众生。通过学习,净化自己,与佛法相应。



143


1.产生竞争心的对境是什么样的?应当如何对之修竞争心?是否所有的竞争心都要对治?为什么?

1)在利养、能力、智慧、势力等方面与己相等或者稍微超胜的对境面前,很容易产生竞争。但如果自己跟别人差距很大,是不会产生竞争心的。

2)以观想相换,使自己变易为对方,然后对易位前的自己,发起竞争好胜之心:为了使自己优越超胜,如果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众人对他的恭敬利养夺过来,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若没有这么顺利,纵然发生争吵也不惜,只希望能赢得更多的财利与恭敬。

功德方面:我将尽力宣扬自己的功德,令名声传扬世间各方,而对他(原来的我)要千方百计压制,使世人听不到他有任何优点功德名誉。过失方面:我更要设法隐藏自己的过失,使自己广受供养,而对他(原来的我)要完全相反,尽力显露其过失使他得不到分毫利养,使我今后获得名利地位,备受恭敬,而不让他获得任何名利。

我自己心怀安乐,而希望看到他长久沦落苦难,惨遭不幸,我要使他成为众人嘲讽的笑柄,成为众人竞相毁谤的对象。

3)不是。在闻思、修行、辩论、守持戒律等方面,互相也有种竞争心时,这种竞争对自他都有利,不用去对治。


2.什么是禅话、禅音、禅事、禅心?你平时是怎么样修持的?

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语言,说真实的语言,说谦虚的语言,说利人的语言。

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对哭声闹声、粗声丑声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

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弟子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也是一种禅心。

我们应该尽量断除竞争心、烦恼心,用禅宗或密法的窍诀来调伏自己。


3.现代人对于出名,与古人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古人云:“人怕出名,猪怕壮。”古人不愿意出名,害怕树大招风,遇到很多麻烦事。但社会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出名,本没什么功德可宣扬,但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巨星。甚至有些人为了出名,不知道惭愧,通过裸体、骂人等手段来提高知名度。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弊病。

其实如果真有功德,有学问智慧、戒律清净,并不需要特意去宣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迟早会有弟众成群结队地蜂拥而至,用不着去打一些假广告。佛教徒应该淡泊名利,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当然,如果对众生有利益,自己有名声也没必要刻意隐藏,显露出来是可以的。


4.怎样理解说别人过失是不好的行为?作为一名管理人员,见他人言行不如法时,应当如何处理?

关于说过失的问题,大乘经论都进行了极力遮止,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也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特别喜欢说人过失的话,那绝对是个坏人。看见别人就开始说过失,是非常不好的现象。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像《佛子行》所讲的一样,尽量把别人观为清净,最好不要说入了大乘的佛子过失,不然将失毁自己的大乘戒律。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过,即使有些管理人员不得不说,也应该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知道“我今天要说某某人的过失,不是我自己跟他有矛盾,或者以自己心眼不清净而说的。这个不说的话,对僧众、对佛教可能会造成一些危害”,然后一边忏悔,一边在私下或公众场合说出来,这种情况是允许的。除此之外,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这个是坏人、那个是仇人,这种做法是失坏大乘佛子的一种行为。

华智仁波切说:“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为了之计划。”自己的功德要尽量隐藏,他人的过失也不能说,未来要做什么事情,没有办完之前不能宣扬。


5.看见别人痛苦,自己在一旁幸灾乐祸,这会导致什么后果?请用公案加以说明。

看见别人的痛苦,自己在一旁欢喜是愚痴的行为。

以前有个小孩叫帕克,他是8岁。一天他气势冲冲地回到家,一直跺脚,特别不开心。当时父亲在院子里干活,见后想跟他聊一聊,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帕克气愤地说:“我们班里的华金特别坏,在很多人面前让我丢脸,真很希望他遇到倒霉事。”

父亲于是指着院子里晒的白衬衫,对他说:“你把这个白衬衫想成华金,拿一袋木炭使劲砸,砸中一个就代表他遇到一件倒霉事。”帕克听了觉得很有趣,就开始拿木炭拼命砸。

全部砸完之后,父亲问他感觉怎么样,他气喘吁吁地说:“蛮舒服的,毕竟砸到了好几个,但累死我了。”父亲知道他没明白自己的意图,就把他带到镜子前。帕克一看,自己完全成了一个“黑人”,只有牙齿是白色的,而白衬衫上只有几块黑点而已。

他马上醒悟到:“自己若以恶行去攻击别人,对别人的损害并不大,但对自己的反作用相当强。”

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哪怕跟别人关系再不好,也千万不能发恶愿“但愿他受到如何如何的痛苦……”,而应该用菩提心来摄持。


6.我们大乘修行人,理应怎样对待高低贵贱的众生?你平时是怎么做的?请以具体事例进行剖析。

自己的智慧、相貌、种姓等方面胜过别人时,傲慢很容易生得起来。华智仁波切曾说:“切莫自大与傲慢,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学了大乘菩萨道的人,对所有的众生都不要有轻辱心,应该有恭敬心,来了县委书记和来了一个乞丐,应该用同样的态度来平等相待。

佛教的平等观,大家务必要重视。



144


1.怎么样对高者修习相换?这里所讲的窍诀与《广释》有何不同?你觉得哪种更适合你?

1)首先把自己换成别人,再看易位前的自己,显得傲气十足,以蔑视侮辱的眼神来对待他(原来的我)。要让他听到我被全世界的人交口称赞,赞叹我的种姓、智慧、悲心及人格,我因而欢喜若狂、汗毛直竖,完全陶醉在欢乐的海洋中。

然而我们换位后应该知道,这个被赞叹的,实际上不是我,而是易位前的众生。如果是我受到赞叹,肯定会得意洋洋,但若是众生的话,我们恐怕会生嫉妒心,非要跟他平起平坐。在这个时候,这些烦恼的祸首,其实就是我执,正因为我执从中作怪,所以我们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非常贪爱。

2)这里主要是从重自轻他来源于我执讲的,而《广释》则是从换位后体会高者的傲慢之苦来讲的,即换位后修习自他交换,代受他们的痛苦。


2.有些人一辈子行持善法,上师也给他讲了很多教言,但他却不能调伏自相续,这是由什么所导致的?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RA吉达说过:“行持善法不能调伏自相续,是因为傲慢所导致。”有些人虽然修持善法,但这种善法跟自相续并没有真正结合起来,上师苦口婆心地讲了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五部大论等殊胜教言,但这些教言一直没有融入自己心中。这种人的我执特别重,认为上师讲的教言不合理,自己的想法才正确,于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前进,这样之后,上师也没有办法教育你,最后你的相续与法根本不相应。

若自己有能力解脱,现在又怎么会轮为人身呢?所以一定要遵循上师、佛陀的教言,多背诵颂词,理解的教言不会太离谱,与诸佛菩萨的经教非常接近。我们的分别念是不可靠的,想什么就认为是佛教,实际上并不是诸佛菩萨的殊胜窍诀。


3.按照《如意宝藏论》的观点,佛教和外道有哪五种区分方法?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你是否是真正的佛教徒?为什么?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他们暂时皈依这些,但并不能让人了脱生死。

二、见解。见解有暂时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暂时见解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灭,最究竟的见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没有这种殊胜的见解,虽然有些窍诀暂时可以压制烦恼、痛苦,但无法从根本上断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暂时修持制止分别念的禅定,并没有如是殊胜的修法。

四、行为。佛教是远离贪嗔痴以及损害众生的行为,而外道经常损害众生,也不能脱离贪嗔痴的行为。

五、果位。佛教是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三解脱,而外道没有如是的解脱,只能流转于轮回当中。


4.请以教证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并说明依靠什么方法来断除?你平时是如何运用这种窍诀的?

1)龙猛菩萨说:“无余此有情,皆源于我执,具我所执重,佛唯利彼说。”三界众生流转生死,没有一个不是源于我执,大慈大悲的佛陀知道这一点后,为令众生减少我执,而宣说了空性、大悲心的法门。

夏吾巴格西说:“乃至没把‘我’看成怨敌之前,善知识的教言对自己也无济于事,一旦将自己看成怨敌,善知识的教言才能起到效益。”

月称论师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2)我执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断除,一种是按照第二转F轮的空性法门来根除,一种是在世俗中修慈悲菩提心,自己与别人交换位置,以前对自己非常关心,从现在开始当以众生为主。


5.学习大乘佛法之后,你行为上有哪些转变?请举一个具体事例说明。

透过学习大乘佛法之后,认识到我执太重,因为没有按照佛陀的教言如理行持,所以还在六道漂泊。所以从心上开始转变,一切为了众生,减少我执,不随顺世间不成熟的心境,全力以赴断除我执。

好好祈祷上师三宝,得到无形加持渗透到相续中,心性逐渐改变,趋入正道获得解脱。在生活中为人处事、与人合作都会让大家喜欢的,自己也没有那么多烦恼了。

具体事例,请自由发挥。



145


1.为什么佛陀的语言永远不会欺惑众生?《金刚经》中说佛语有哪些特点?请一一解释。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说的话,应该用什么方法加以引导?

1)理自在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言:“无因不说妄。”因为多劫以来从根本上断除了说妄语的因——贪嗔痴等烦恼,故而佛根本不会说妄语。马鸣菩萨亦言:“见义故无欺。”佛陀彻见了万法的实义,他所说的绝对不会欺惑。而且佛陀这样的语言,是生生世世串习过来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十方诸佛,悉皆已习真实之语……已于无量俱胝大劫,常说实语。”

2)《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就是佛陀语言的特征。

按照世亲论师的观点,所谓“真语者”,指世俗中佛所说的因果、微观宏观世界的道理真实不虚;“实语者”是从胜义角度讲,佛陀在《般若经》中所宣说的空性,一点也不会欺惑,完全真实;“如语者”是佛在第三转F轮中所抉择的如来藏光明显现存在,这方面的真理非常可靠;“不诳语者”,是佛为引导众生而宣说不同的教言,一字一句都具有殊胜密意;“不异语者”的意思是,佛陀针对六道众生所讲的法,每个众生根据自己的根基不同,所领会的意义也有差别。

3)这些人必须要通达“两大理自在”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把佛陀建立为量士夫的教言。或者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剖析,看佛陀2500多年前讲了那么多法门,世间上的智者推翻过多少?其他学说在世间上留下了多少?这些方面一一观察的话,就会对佛所说的话产生信任了。


2.假如我们往昔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放弃自利而专一利他,今天的结局会怎么样?明白这个道理后,你有哪些打算?

如今除了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无漏安乐之外,绝对不可能每天被烦恼折磨着,落到这般痛苦的地步。华智仁波切说:“众生若在以前精进修持过佛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如来果位,至少也有不堕三恶趣的把握。”

今后要随学诸佛如来,发菩提心,选择走利他这条路,依靠多生累劫的修持,定能脱离轮回、摆脱生死,获得佛果。


3.有些人认为:“自他交换不可行,因为他人一点也没有我的成分,怎么可能把他当成我?”对此你该如何作答?

既然你经过串习,能将父精母血的不净种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蕴执为我,为何不能同样对其他众生也如是执著呢?

父母的不净种子本不是我,却因长期执著而当成我。同样,芸芸众生虽然也不是我,但从现在开始,若串习将他们视同己身,并以智慧加以引导,最后无疑也会执著为我。只要慢慢串习,这一点根本不会有困难。


4.作为大乘修行人,三种布施当中哪一种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讲法这种现象?

1)三种布施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作法布施。如果自己有一些佛法的境界、佛法的传承,那应该布施给众生。

2)在家人也可以当法师。《楞严经》里面,观音菩萨为度众生显现三十二相,有比丘来求法,他显现为比丘相;有比丘尼来求法,显现为比丘尼相;有在家守五戒的居士来求法,则显现为优婆塞、优婆夷等在家身份进行说法。这在佛经里是有教证的。

但现在有些城市里面,居士给居士讲经觉得不好,而居士站在出家人的讲台上讲经,大家都规规矩矩地听着,这种传统不一定对。出家人面前应该由出家人来说法,在家人面前,出家人或在家人说法都可以。



146


1.有些人认为:“皈依、出家虽然非常难得,但做不到的话,过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出家。”这种想法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不合理。佛陀在《说菩萨行》的经文中曾记载:有八位比丘听到大乘空性法门,因生起邪见,当下口吐鲜血,堕入地狱。本来他们千百万劫不能解脱,但由于听过空性法门的缘故,很快时间内就转生到了兜率天,下生人间成为转轮王而获得成就。

如果没有皈依、出家,在漫长轮回中就没有解脱的机会,即使因为你业力深重,守戒无法善始善终,但和不皈依、不出家比起来,只要入了这个教法,功德就不可同日而语。


2.为什么听一声佛号、看一眼佛像也需要很大的福报?这种善根如此微小,为什么说它的功德不可思议?

1)《入定不定手印经》中说:“漫长的时日中供养缘觉,不如看到佛像、听到佛号的功德大。”

2)因为看到佛像、听到佛号等以后,眼识阿赖耶上就种下了善根,虽然比较微小,但这个功德就像大海里滴一滴水,大海没有干涸之前,水也不会消失。同样,缘佛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用尽,即使小如初一的月亮,但也胜过所有星星的光。


3.什么才是修行的成就相?现在世间人有哪些误区?你打算如何帮助那些误入歧途者?

1)倘若有了一点利他心,平时经常约束自己、转变自己,以前不能面对的东西,学习佛法以后能面对了,以前遇到家人、感情等时特别执著,现在通过学习之后,真的有一点点改变,对世间的执著比较淡,这就是修行的成就相。

2)修行的成就相并不是头上一下子长两只角、脸上马上冒一个包,也不一定是眼睛看见特别亮的东西。假如看见特别亮的东西就是成就相,那盯着灯泡就可以了。


4.当今世界上战争不断,根源究竟在哪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实现世界和平?

根源就是自私自利,若没有调伏这种烦恼,冲突就会不断发生。什么时候摧毁了每个人的自私自利,什么时候就天下太平了。


5.古代人和现代人读书的志向有什么不同?两相对比,当今教育体系有何弊病?你将如何引导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小孩?

古代人读书的志向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知识是为了通达大自然的真性,为百姓和社会谋福利,继承前辈大德的优良传统,为千秋万代创造和平。

而现代人读书,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是为了自己快乐,拥有幸福的家庭。

当今教育体系着重围绕如何让自己得到快乐,获得名声地位与财富,而忽略了应利益众生。

学习对比后,应调整自己与孩子的志向:发愿利益众生,一定要帮助众生。


6.倘若别人犯了一些大错,你会怎么样对待他?这跟你以前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要尽量利益众生,不看别人过失,即便有一些大的错误,应该欣然接受。

遇到别人犯错,以往会较真,一追到底,不会轻易放过对方。现在应针对自己累生累世的习气与罪业,进行忏悔。通过白天晚上经常守护根门,发露自己的过失,不寻别人的过失。利他心有一点提升。


7.发露忏悔有哪两种方式?应当如何正确地发露忏悔?

1)上师如意宝讲过,发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忏悔低劣的行为,如杀生、邪淫等,觉得自己做错了,在别人面前发露忏悔;还有一种是,自己造恶业之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在战场上怎么样杀人,当时如何如何厉害。这样的发露没有功德,只有过失。

2)方便的话,应该在大众面前忏悔;如果在他们面前说对佛法有害,各方面不太方便,那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也可以。

若能把罪过说出来,在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进行忏悔,罪业是可以清净的。


8.《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


善的最高境界,如同水有一样。水滋润万物,动植物都离不开它,人要是不喝水,几天就会死,但水从来不争功、不计较,默默地奉献一切,始终流在最低处,甚至洗涤最肮脏的马桶等,水也没有任何怨言。发了菩提心的人也应如此,自己的功德尽量不要宣扬,而去宣扬他人的功德。当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并像奴仆一样奴役自己,无条件地为众生做事。



147


1.有些人喜欢在众人前炫耀自己,说自己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为什么?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纵然有一分功德,也要想办法不让人知道。就算偶尔有点修行境界,也不值得在人前宣扬。而有些人根本没有什么境界,却偏偏喜欢讲这些,这是不合理的。

原因:1)即便有一些境界,但也许是暂时的、偶尔的、不可靠的,没有什么可信赖的。

2)“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倘若特意去宣扬自己的功德,很容易遭到别人歧视和一些违缘。

3)智悲光尊者曾说:“作为凡夫人,自己的境界不能过多讲给别人听,否则,从此之后这些境界就不会现前了。”

因此,在保护自己修行的方面,我们应该学智者的行为。


2.什么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自己能做到多少?

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而是真正从体会中产生了。产生什么呢?自己所作所为就是让众生获得成就,白天走路吃饭、晚上睡觉,一切的行为都要想着众生,就像新媳妇过门之后,会经常考虑怎么样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一样,凡是众生的事情,就不顾一切去做。若能如此,那说明真的有了菩提心。

以前整天都是利益自己,害过无量的众生。自私自利的心像毒药一样可怕,放弃对自己的执著,才是成就的唯一妙道。

具足了菩提心,对身边所接触的众生一定会负责任的。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快乐,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应反观自问。


3.大乘修行人的行为归摄为哪两条?你平时是如何以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的?现在跟以前相比有哪些改变?

从正面来讲,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从反面来讲,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连一个众生的毛孔都不损害,不得罪众生,不做众生不高兴的事情,更不用说危害他们最珍贵的生命了。概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当分别念非常猛烈,心里不太舒服、很难调柔约束自己的心,就关起门来大声念经、念咒语,让心慢慢集中在声音上。以这个行为把心控制住。有时候通过心来约束行为,有时候,行为也能对心起到作用。我们意乐上、行为上一定要坚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伤害众生,这是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


4.按照格鲁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养出来的话,需要哪三个条件?你打算怎么样让自己一一具足?

格鲁派的修行教言中说,菩提心若要培养出来,有三个条件:第一、要遣除违缘,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第二、要创造顺缘,尽量地积累资粮;第三、一心一意地祈祷诸佛菩萨和根本上师,愿相续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不要减灭。

宗喀巴大师说:“如果人不是大乘,仅仅法师大乘也不够。”古大德也说:“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要依靠诸佛菩萨上师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真正努力,平时起心动念务必要以正念来观察,上述三个条件具足的话,菩提心一定会越来越增上。



148


1.有些人专门用固定的时间修持善法,没有时间就不修了,这样做有哪些弊端?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并以公案、教证进行说明。

1)这样能有多少时间修行也很难说。因为人的生命非常短暂,再加上欲界众生一天至少要睡4—8个小时,如果还能活10年,5年的时间用来睡觉,剩下的5年当中还要散乱、说话,真正能抽出来的修行时间又有多少?所以,修行的时间不要定下来,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许许多多借口。2)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修,长的话,闭关两三年,每年可以有月修或季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每天只要有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修。所修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有相的善法,如磕头、念经、转绕、作供养;无相的善法,像入于禅定或安住于中观的境界中,这些都是可以的。而环境方面,在寂静的地方可以,在散乱的地方也可以,家里、单位、车上……只要自己的心能约束,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修。

《百喻经》中说,有个愚笨的人,有一次口渴得不得了,正好遇到一条清澈的河,但他却呆呆地望着河而不喝水。旁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河水这么多,我怎么能喝得完呢?”

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口渴的人即使只喝一口水,也能缓解自己的口干舌燥,一口水也有一口水的作用。《水木格言》云:“诸法纵难知全,少知亦得大利,江河虽难全饮,少饮亦能解渴。”佛法虽然博大精深,但学一句话、一个道理,对自己也是有利益的。


2.强力摧毁自利心的手段,在世俗和胜义中分别是什么?你觉得哪一种更适合你?

从世俗来说,自心警醒、坚强,不留任何余地地斥责消除我执恶习,言行举止想要利益众生。

从胜义来说,即是以甚深般若去观照,勘破其虚伪外相,而彻断其根源。这是最有力的手段,也是《智慧品》所阐述的内容。

《入中论》云:“若见我我所皆空,诸瑜伽师的解脱。”


3.请以世间比喻来说明,发了菩提心以后不能轻易反悔。你还有更好的比喻吗?

嫁出去的女孩子,已经成了别人家的人了,两三天后开始闹着要回家,这是不可以的,谁让你刚开始愿意到他家去?同样,我们发菩提心时,“爱上”了三界轮回的一切众生,现在想要反悔的话,没有那么容易。世间人也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能随随便便出尔反尔,今天想要利益众生,明天觉得困难就放弃,这样反复无常是不行的。


4.假如对自己的妄心手下留情,则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应该用什么方法把它断除?

我们依靠这颗狂妄的心,多生累劫中不愿意发菩提心,不想去利益众生,以致在轮回中一直受苦。如果以后仍一如既往,肯定会造各种各样的恶业,之后堕入三恶趣,感受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

修断法古萨里,是断除我执的殊胜方法。若能完整地修持,那是非常好,但若实在不行,也可以按照有些传承上师的教言中所说,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甘露,一份供养三宝;一份供养护法神;一份布施给三界众生,化为解除他们痛苦的任何有用之物,使病苦者获得妙药,使盲者获得明目,使饥饿者获得食物,使寒冷者获得衣服;最后一份布施给前世今生你曾欠下债的众生,还清所有的命债、宿债、财物等。这样观想的意义也非常非常大。



149


1.什么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现在是怎么样依止上师的?

真正的依止上师,就是遵循上师的教言,以其随时随地对照自己。假如每天记住一个上师的教言,里面的法义自然触动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不离正道。而不一定是呆在上师身边。

以前理解,不在上师的身边就无法依止上师。其实透过上师的教言,无论文字还是声音上的,依止上师的机会时时都有,坐车也可以听上师的教言,哪怕每天记住一句话,这个也是依止上师。


2.为什么想要自己快乐的话,就不可以爱自己,反而要去爱别人?你对此有哪些感受?

因为自我执爱如同毒药一样,如果不彻底舍弃,永远不会得到安乐,反而堕入可怕的深渊。无垢光尊者在道歌中说过:“若不摧毁我执山,永无灭尽迷乱时。”藕益大师也说过:“内不见有我,则吾无能。”如果不能从内心断除我执,那修行也就没有什么功效力量可言。修持正法的根本就在断除我执迷乱,就像除灭一棵大树,如果断其根,则整棵大树自然死亡;同样,如果断尽我执之根,则三界轮回迷乱显现自然灭尽。

当然,如果想灭除种种难忍之苦,必须将自己无条件地奉献给他人,尽心尽力地爱护众生,利益众生,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有痛苦。法王如意宝说过:“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如果一心一意追逐自我利益而不利益众生,这种人将永远不可能有离苦得乐的机会。只有摧毁我执的自私自利心,愿意帮助众生、保护众生,就有了如来种性,如此才会获得真正的大安乐。


3.为什么说具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这种人承办各种事业时,与自私自利的人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1)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如果一个人生起了菩提心,人、非人、天龙八部、护法神都会保护他,他脚下踩的微尘也会为天王所顶戴。他的衣服、头发、舍利都有加持,甚至把他的一片衣服带在身上,邪魔外道和妖魔鬼怪也不敢害你。发大乘心的人无论住在哪里,都是当地的佛塔,非人会整天转绕他。

2)在这个世间上,只要是为了众生而无条件地奉献一切,所有的人都会帮助他。有些人不管办慈善也好、传法也好、利益众生也好,如果自己任何目的都没有,很多人一定会对他伸出支援之手的。而自私自利心强的人,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谋取利益,他的所作所为迟早会暴露无遗,人看不惯他,非人更是看不惯,到头来得到的利益很少,造的恶业很多,唯一剩下的就是痛苦。


4.对身体保护得越周到,它就会越怎么样?作为大乘修行人,如何让这个人身变得有意义?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

1)对身体保护得越周到,它就会越来越脆弱无力,对小苦也不堪忍受,欲望不断地增加,就算拥有大地上一切事物也满足不了。

2)人要有一种满足感,生活随缘而转,不要贪得无厌。当然,光有满足感还不行,每天还要尽心尽力修一点法,一边听佛法,一边发心、修行,把理论的东西随时用在实践上,这样人身才会变得有意义。



150


1.按照小乘观点,什么是圣者种性?大乘又是如何定义的?怎样让自己具备这一功德?这样有什么好处?

1)按照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贪是圣者的境界。《俱舍论释》中说,圣者有四种种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满足,二是以粗粝斋饭而满足,三是以简陋床榻而满足,四是喜欢闻思修行,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

大乘《涅槃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对一切没有特别的要求,任何时候都很随缘;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会有悔恨、痛苦。其实,凡事不计较也是一种知足少欲,如《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

3)对身体不要太过贪执,不要让它有增长贪心的机会,不然快乐不会有,修行也不会成功。比如小乘《毗奈耶经》和有关论典中说,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过于饱胀,必须过午不食……这些都是使身体不要贪得无厌的手段。如果过于贪著所求之法,将会招致各种痛苦。

4)没有贪欲的人不管在哪个地方,城市里也好、寂静地方也好,不会整天愁眉苦脸,心情坦然、快乐、洒脱,没有畏惧、痛苦、担忧,就像日月在空中运行一样自在,脸上时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旦达到没有什么可贪的境界,那已经获得了最妙的财富,即使你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5)生前应当淡泊知足,断除对财物、身体等的贪执。这样会避免临死时那种特别强的心念。


2.为什么说看得破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看得淡、看得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莲池大师说过:“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有了知足少欲的功德,贪心、嗔心、欲望、担忧、烦恼及生活的压力,统统都会去除的。有些在家人说:“我们生活压力太大了,好重喔!实在撑不起来。”但如果有了知足的妙药,即便你变成路边的乞丐,也照样会很快乐。


3.有些人认为不耽著受用是合理的,但贪著身体理所当然。对于这种想法,你怎么看?请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说明怎么样正确对待这个身体。

1)事实并非如此。暂时把身体当作修法的工具是可以,但如果拼命打扮身体、执著身体,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原因有三:

(1)“可怖不净身”:前面再三地分析过,这个身体的组成物质令人见而生畏,活着的身体和死后的尸体没什么差别,原来是皮肤、肌肉、骨头、内脏,死完了之后依然是这些。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

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可怕,很可爱,那把可爱的部分割一块放在盘子里,你吃一下,或是让你最好的朋友、对你很有信心的人吃一口,看害不害怕?所以,身体的上上下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没有一处是不可怕的。现在很多人拼命去打扮、整容,主要是不了解身体的成分,不知道它是什么组成的,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因此在这上面一直很迷惑。

(2)“不动待他牵”:身体本是无情物,就像石块、木头、牛粪一样不能动,只有靠心的力量来牵引,才能走路、说话、睡觉等。所以身体跟尸陀林里的尸体没有差别,完全是依靠心识和风的因缘暂时显现的“起尸”,不应该去贪著它。

(3)“火化终成灰”:身体终将在火化场里变成一堆灰,因此是无常无实的东西。

明白这三点之后,为什么还要贪执身体呢?

2)不管是从小到青年、中年、老年活着的身体,还是最后得重病离开人间的尸体,这个身体若没有用于佛法方面,则跟粪便、煤炭、石头、木块没有差别,没有丝毫实质可言。龙猛菩萨云:“身际如灰干际坠,终究不净无实质。”故不应该特别贪执,一定要断除我慢,依靠它为众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认真学习佛法。


4.名词解释:慢  我慢


1)慢:本来没有的却认为存在,这就是“慢”。

2)我慢:本来身体没有什么功德,但偏偏特别贪执,执著身体为我,这就是“我慢”。


5.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明白此理之后,你自己有什么打算?怎么样去帮助周围的人?

一是心里对佛法有怀疑,对上师起邪见,被很多邪见和怀疑阻挡着;还有一个就是心力不够。如果心力特别强,像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那样把身体当成一堆草,且不说一生当中成佛,至少也获得了不堕恶趣的把握。


6.请从名言和胜义的角度分别说明,身体的本质是什么?你依靠何种方法对此生起定解?

这个身体从胜义角度讲,如《般若经》中所说,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从名言角度讲是痛苦的本性,诚如月称菩萨所言:“如铁物熔化,岂性变液体?如是苦性身,岂能成乐性?”

《中观四百论》讲了凡夫的四种颠倒执著,一旦通过闻思修行破除了迷乱,就能见到万法的名言真相和胜义真相。




此福已得一切智

催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涌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