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0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法师辅导
隐藏窍诀
当个不受戒的菩萨?不,你不能!
(一)菩提心和菩萨戒的关系
1、这两个不是一回事儿
愿、行菩提心,只是在心里发心而已,是菩提心,但还没有形成戒体。把它们转变成戒体以后,就叫做菩萨戒。
2、戒体是个什么东东
(1)不同宗派有不同的安立方法
A、小乘有部承许是一种无表色
无表色: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色法。
B、经部以上的宗派承许是一种断心
C、体性本为空
无论将戒体安立为色法还是心法,其本性都是无自性之法。
(2)得到戒体有什么用
一方面有了戒体,就有一种防非止恶的功用,另一方面,戒律也为功德之所依,且戒律越殊胜,积累功德的速度就越快。
(3)戒律的核心就是因果
因果又是戒律中的核心。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都是犯戒。
3、二者的关系
(1)有了菩提心不一定有菩萨戒
愿菩提心不是依靠仪轨而生起而且不成为菩萨戒这种情况的的确确也是有的,就像心里面想要去拉萨,但实际行动一点也没有一样,没有任何仪轨的发心只可以算是愿菩提心。
(2)有了菩萨戒必定有菩提心
愿菩提心是受持菩萨戒的最低要求。
(3)菩萨戒不是想得就能得
A、没有愿菩提心得不到戒体
a、在没有愿菩提心或没有修菩提心的情况下受戒,虽然属于一种善法,也有一些善根——从此断除菩萨戒的违品当然很好,但这还不算是大乘菩提心,所以即使受戒,也只是一个形式,而不能得到戒体。因为菩萨戒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没有菩提心的基础,就不可能得到菩萨戒。就算到释迦牟尼佛或观世音菩萨座前受戒,也不会得戒。
b、在没有生起不造作的菩提心之前(指世俗菩提心),受菩萨戒只能积累一些善根,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a)什么叫不造作的菩提心
步入大乘资粮道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 怎样区分造作与不造作呢?比如说:你非常渴的时候想喝水,这是不造作的。在你不想喝水的时候,其他人却勉强你喝,你虽然喝了,但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愿望而喝的,这就叫作造作。
我们看到美食,就想吃;逛商场时,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商品,就想买,对于这些我们不需要观想,自然而然就想吃、就想买。当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一想到如母有情众生仍然轮回苦海,遭受各种痛苦,自然而然就会心生不忍,想尽一切办法要救度他们。
B、想得到戒体都需要什么因素
a、受戒者当具备的条件
(a)最低条件
愿菩提心,是受持菩萨戒的最低要求。
(b)必备条件
对可怜的众生有悲心,对诸佛菩萨的论典和广大行境有一定的信心,自己也愿意守持菩萨戒,那么,这种人不管怎么样都是可以生起菩萨戒的。
b、授戒者的条件
(a)具有坚定信心
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具有善巧方便的大乘佛法,意思是说,再怎么困难也不会舍弃大乘佛法,具有坚定信心,这是第一条。
(b)相续中一定要有菩萨戒
《菩萨别解脱经》对上师的要求只有一条,就是上师相续中一定要有菩萨戒。
c、若找不到具格上师也可在三宝所依面前受戒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上师,在三宝所依面前得受也是的。
(4)、“我广发心、不受戒、不要那个虚名怎么样?”
A、那你还不算是大乘行人
只有依靠仪轨在自相续中真正发了菩提心,从此以后,我们才属于大乘种性的人。
B、善根付之东流
没有菩萨戒的戒体,菩萨的修法、智慧、基础就不存在,所以,大乘行人不仅要发菩提心,还要受菩萨戒。
(二)影响生起愿菩提心的因素
1、依止大乘善知识
这是最关键的,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走上大乘之道。
2、菩萨种姓
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如来藏,但这个佛性要变成菩萨种姓,并进一步成熟,就需要前世的因缘和善根,以及大乘善知识的引导。否则,菩萨种姓就不会成熟。
A、菩萨的种姓有两种:一种是智慧的种姓,另外一种是慈悲的种姓。
a、对空性有特别的兴趣,一听到大乘佛法里面的空性、大中观、光明,不但能理解、不排斥,还会非常激动——汗毛竖立,眼泪直流,有这样的标志,就说明大乘智慧的种姓成熟了。
b、在听到菩提心、利益众生、放弃自私等大乘佛法的关键词句,与大菩萨们的高尚行为时,激动万分——涕泪四流、心潮澎湃,就说明慈悲心的种姓成熟了。
3、资粮
任何一个在大乘发心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善事,无论是在闻思修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叫做资粮。资粮包括前世所修的资粮与今生所修的资粮两种。依靠资粮的力量,我们才有可能生起菩提心。
4、广闻大乘佛法
《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都有关于实修菩提心的重要内容。
5、修行四无量心
反反复复地修持与菩提心有关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样获得的菩提心会非常稳定。
(三)菩萨戒的戒条都有什么
1、三种菩萨戒
(1)菩萨戒可以归纳为三种,在三种菩萨戒里面,包含了所有大乘佛法的修持。
A、禁恶行戒
也即禁止、断除违背菩萨戒行为的戒。
这条戒律中包含别解脱戒中的内容,也有不共的内容。
B、摄受善法戒
也即广行善法戒——为了成佛而广行菩萨道的戒条。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任何法,做任何善事,都属于这条戒。
C、饶益众生戒
主要指的是利益众生,而不是自己的成就。
2、重点介绍禁恶行戒
(1)无著菩萨的观点:四根本罪+四十六种恶作罪
A、四根本罪
a、以贪心来自赞毁他。
b、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
c、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
d、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
B、四十六种恶作罪
a、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
b、具体请参见旃札古昧所造的《菩萨戒二十颂》。
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6372a0102xcee.html
(2)龙猛菩萨的观点
A、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
a、“盗夺三宝财”:如果通过不同的途径盗用三宝财产,或者将佛像、佛经等作为买卖物,从中获取钱财自己享用,而不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就属于夺取三宝的财产。
b、“舍弃微妙法”:认为佛陀所宣说的佛法不合理,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如果将其舍弃,就已经犯了第二条,舍大乘的法有舍法罪,舍小乘的法也有舍法罪。
c、“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制死为第三。”对破戒比丘或未破戒比丘,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殴打、摧残,甚至抢夺他的三衣袈裟,将他关在监狱中、判死刑,甚至逼其还俗。此处要注意,现在有些受了菩萨戒的居士,通过各种方式引诱出家人还俗,这样也犯菩萨戒。
d、“造五无间罪”: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佛陀在世时才会出现,现在不会有,但一般来讲,两个僧团之间不团结,有些人在上师与上师之间说离间语,或在僧人与僧人之间搬弄是非,导致彼此的关系破裂,尤其是有些居士经常喜欢讲一些是是非非,说很多流言蜚语,致使僧团内部很不团结,这种现象基本上也属于造五无间罪;至于“出佛身血”,由于佛陀已不在人间,真正出佛身血也不会发生,但如果对佛经、佛像不尊重,以嗔恨心来毁坏,这些事情也接近于造五无间罪。
e、“持执诸邪见”:在名言当中,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世后世都是存在的,但如果你认为这些都不存在的话,就叫做持邪见。
B、大臣易犯的五种定罪
将国王五条定罪中的“持邪见”改为“毁坏城镇”就可以了。作为大臣,在国王的指使和命令下,经常到城市中搞一些破坏,如果违犯这一条,也是犯了菩萨戒。
C、平凡人易犯的八种罪(请擦亮眼睛)
a、“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
b、“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些佛教徒已经趋入了大乘菩提道,但你对他说:“学大乘是没什么用的,一定要学小乘才好,学大乘非常困难,要在多生累劫当中布施、持戒……多麻烦哪,还是学小乘吧!”或者“你不要学藏传佛教,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这都会犯菩萨戒。
c、“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求他一定要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如果这个人真这样做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
d、“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在一些持执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然后,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让别人也要舍弃小乘法,这样就是犯了菩萨戒。
e、“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
f、“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大彻大悟,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经开悟了”、“我通达了甚深法性”、“我获得了加行道、一地菩萨、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这样信口雌黄地说大妄语、颠倒语,就是犯了第六条。
g、“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过离间语的挑拨,让有权势的人惩罚沙门,令沙门取三宝的财物进行贿赂。离间者、有权势者、行贿者如果受过菩萨戒,则已经毁犯了学处。
h、“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让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离开那里,去往大城市,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这是不合理的。还有,将闻思者的财物供养给修行者,将修行者的财物供给读诵者或闻思者,这样也犯菩萨戒。
(3)第十九种菩萨堕罪
按照这其中所说,国王与大臣共有十定罪,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总共有十九种菩萨堕罪。
(4)第二十种菩萨堕罪
(四)守不了这么多、破了戒怎么办
1、守不了这么多?少守点!
(1)针对利根守持十六条
利根者可以守持龙树菩萨所说的十四条,此基础上加上不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条戒后,名义上就成了二十条戒,其实是十四条戒加上最后两条,一共十六条戒。
(2)中根者守持四条或者八条
中根者守持无著菩萨所说的戒律。从动机或发心的角度来说,只有四条戒;但从行动的角度来说,还是可以分成八条戒。
(3)下根者守持最关键的一条
只受持愿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
2、破了戒?重新受
(1)可以重新受
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一点不相同,如果犯了的话,可以重新受持。
(2)重新受持的方式
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参考资料:《入行论讲记》、《佛眼看爱情》、《慧灯之光》、《复谢诚明书(印光大师)》、智悲研讨论坛等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2c_cLgTyE0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100-定解B11-008】
名词解释
原文:依五道十地的界限来分,菩提心则有四种:胜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障发心。
五道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及修道、究竟道(无学道)。
——《慧灯之光》
十地
大乘菩萨十地,即:欢喜地、无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权无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是大乘佛教修行成就的十个阶段。
——《藏传佛教辞典》
原文: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就是胜解行发心。
资粮道
通向涅槃之本,积集顺解脱分善业所摄广大资粮;由闻及思通达无我总名总义;修四念住、四正断及四神足,以厌患断除引轮回苦粗分应断;证得天神、神通及法续定所有功德之道。
——《藏汉佛学词典》
加行道
五道之一。往趋解脱历程之证得顺抉择分善根者,行谛现观,以修所生慧观境无自性,修五根五力制伏断除一切遍计所执应断,能证等持、总持、神通功德之道。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到了佛地时,已断除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按照宁玛派的观点,烦恼障早在八地就已断尽;所知障的最细微部分,则在佛地彻底根除。此时,二障都得以清净,故称为断障发心。
所知障
指以法执(法我见)为首的诸烦恼,谓此烦恼能障菩提(觉悟)。
——《噶举教派史略》
烦恼障
又作惑障。指妨碍至菩提之道(即圣道),而使无法证得涅盘之烦恼而言。
——《佛学大词典》
原文:比如在加行道忍位时,就能不堕恶趣,对万法本体有总相上的开悟,那个时候,基本也可以称为有胜义菩提心。
加行道忍位
从新证得能忍甚深空性法义,不生怖畏。四加行道之一。
——《佛学词典》
总相上
一切有为法都有总别的二种相,如无常无我,通于一切,叫做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叫做别相。
——《佛学常见辞汇》
原文:因为你真能没有贪嗔痴等一切烦恼,那说明已获得须陀洹、阿罗汉等圣果也未尝不可。
须陀洹果
预流果,又称初果,指断尽三界之见惑,预入圣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无漏圣道之阶位。预流果圣者之轮回生死,最长仅于人界与天界中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间必证得阿罗汉果,绝无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称极七返有、极七返生。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阿罗汉果
(术语)悟位谓之果。以是为对于修行之因之结果也。阿罗汉为小乘之极果。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16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00-定解B16-004】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100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