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次第花开 >> 想皈依又犹豫?请收下这颗定心丸 Back

想皈依又犹豫?请收下这颗定心丸

www.ptz.cn 次第花开 2020-04-07

常常听到有些朋友对皈依很有兴趣,但如果真有个皈依的好机会,却往往担心自己不够好、不够清净、不够资格……

担心这样的自己怕是不能皈依吧?

要不还是等我再好再优秀一些再皈依?

我还没准备好,下次吧?

……

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不是事儿,来,请收下这颗定心丸!

下面我们讲几个常见疑问:


一、谁能决定我有没有资格皈依?

常听到一些道友提出类似疑惑:“我现在所处的工作、生活状态,是否可以皈依?我是否有皈依的资格?”


其实,决定我们能否皈依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二、具足什么条件可以皈依?

有道友问:“我还有很多不良习惯没有改掉,能否皈依三宝?需要具足什么条件才可以皈依?”


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只要对三宝有信心,就可以受皈依戒。


何为信心?信心伴随着我们修学佛法的前、中、后,它既是一种资粮,也是一种修行方法。信心可分为三类,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现阶段已具足了哪类信心。


清净信

希阿荣博堪布在《生命这出戏》中说:“有的人天生就对佛教有好感、有亲切感,见到佛像、经书、寺庙、僧侣、僧衣等,或者听到佛陀、大德的生平事迹,或者听人讲解佛法,心里就欢喜、感动、仰慕,自然而然就相信三宝的功德和加持。他们对佛法或许还知之甚少,却对三宝怀着发自内心的爱敬。‘一见到,心里便开始微笑。’就是这样。这种信心建立在单纯、清净的情感基础之上,所以称为清净信。”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信心,如果有,就已经具足了对三宝的清净信。


欲乐信

《生命这出戏》中说:“欲乐信,是指自己也想成为像佛陀、菩萨或倾慕的上师那样具有种种功德、庄严,或者听闻到佛法而愿意按照教导去做,从而获得正法的功德。比如,听到轮回恶趣的痛苦之后,生起想摆脱远离的心;听到善趣、解脱的安乐,生起希求的心;听闻善恶取舍的道理后,生起想行持善法、断除恶业的心,等等。这时,对三宝的信心不只是欢喜、爱敬,而且还进一步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三宝那样的功德。”


胜解信

《生命这出戏》中说:“胜解信是在深入了解了三宝的不共功德和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确信三宝是自己走出三界迷途唯一的依怙。此信心不可动摇,不会因情绪、时间、地点、经历的变化而退转。


这种信心需要通过不断闻思修而稳固、增上。


也许我们对三宝只是单纯喜欢,一想到三宝就发自内心地爱敬,心里就开始微笑、泪流、激动,这是对三宝具足信心的一种体现。具备了这三种信心中的任何一种,就具足了皈依的条件。



三、小孩子能不能皈依?

能否皈依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这个人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大人不必强迫孩子皈依,但也不要走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小孩不能皈依。能否皈依还是要看孩子对三宝的信心。


四、以前皈依过,还可以再次皈依吗?

可以。我们可以通过皈依的仪式重新明确自己作为佛弟子的身份,并再次坚定自己皈依的发心和誓言,增加自己皈依的决心,这非常殊胜。


五、“佛祖心中留”“做个好人”就可以了,没必要皈依

这两种想法比较普遍,可能我们自己心里或身边亲友就有这样的想法。这些想法不错,但也不全对。


针对第一种想法,希阿荣博堪布在《寂静之道》中说:“有人认为‘佛祖心中留’就可以,没必要非皈依不可。心中有佛很好,也是往昔积累诸多善业的显现,但这还不够。皈依是寻求三宝的加持,从六道轮回中获得解脱。不寻求皈依,就像掉进大海的人不主动寻求救护,无法获得三宝究竟的加持。”心中有佛当然很好,但我们在保持心中有佛的信心不动摇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通过皈依来成为真正的佛教徒。



第二种想法——心好就行了,没必要皈依。大家可以想一想,且不说以前讲到的杀生过患,仅仅语恶业方面,我们这一生就造作了多少?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生命这出戏》中有段教言:“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心好就行,不害人就是第一好人,何必学佛。大家可以静下心来诚实地省察一下自己的言行,起心动念总不离贪嗔痴,如何能夸口说心好?每一天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间给众生造成了多少恼害,有多少不予取的行为,说了多少妄言绮语,又如何能自诩为好人?不学佛,不知道看护身心,不知道圆满的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此在不知不觉中造业,循业流转,不由自主,终究是既不能利己也无法利他。


学佛和做个好人是分不开的,人格贤善是学佛的基础。想做个好人,就更要通过学习佛法,了知因果取舍的道理,进一步断恶行善。所以皈依还是很有必要的。


六、我不皈依,可以看直播听传承吗?

可以看直播。但是,对此问题堪布曾在《寂静之道》中讲道:“有些修法一定要有传承才能修持,没皈依的人不能得到传法和灌顶,即使求到也不能如理如法地修持。皈依以后再求法,这才如理如法。”大家要了知皈依和求法的次第。


七、皈依是出家吗?

皈依不是出家。皈依戒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是为了让凡夫进入佛门,走上解脱道路。



八、皈依后就要守居士五戒吗?

从戒律本身的角度来说,皈依和守居士戒是两个不同概念, 二者不能划等号。我们皈依后获得了皈依戒,皈依戒是受持居士五戒的基础,皈依并非一定要受持居士五戒。皈依戒和居士戒在受持时应具足的发心、念诵的仪轨以及得戒后守持的戒条是不同的。


简单讲居士五戒就是断除杀、盗、淫、妄、酒五种恶业。我们可以在不饮酒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条或多条戒来受持。守持居士五戒,除了有利于修行、解脱,还能给生活带来极大帮助,让我们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皈依后再受持居士戒很有必要,日后有机会时,大家可在了解了居士五戒的基础上,在有缘善知识面前求受居士戒。


九、如何才能获得皈依?

有道友问:“善知识授戒时,我听了他的开示就已经皈依了吗?”

不一定。如理如法地获得皈依戒需满足一些条件:


1.外在条件具足,也就是有三宝所依,有清净戒律的皈依师为我们授戒;

2.自己有皈依的愿望;

3.自己要有皈依三宝的决心和誓愿,要做到宁舍生命,也不舍弃佛法僧三宝——如果真心想皈依,这点肯定能做到;

4.善知识为我们授戒后,自己要有得戒的确信——皈依的戒体无形无相,不像拿在手里的苹果一样看得见摸得着,但我们内心要有“我已经皈依了,我成为佛教徒了”的确信,这很重要。


希阿荣博堪布每次授戒时,都会耐心地一步步引导弟子观想和发心,也会提示大家在弹指时观想自己得到了皈依戒,所以大家无需担心皈依时会不知如何观想。



十、很多道友在堪布面前皈依后想要领取皈依证

希阿荣博堪布在《生命这出戏》中开示:“是不是皈依了,要看有没有得到皈依戒,不在于是否有皈依证,然而也不能因此就彻底否定皈依证存在的意义。”确认皈依要看是否符合皈依的条件,有没有得到皈依戒,而不在于是否有皈依证。


同时我们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彻底否认皈依证存在的意义。皈依证的意义是什么呢?堪布开示道:“对一些居士来说,小心珍藏的皈依证寄托着他们很多的情感,其中有对三宝的信心,有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有精勤持戒的提醒,或许还有某段岁月的记忆。”若干年后,大家回头再看皈依时,必会觉得非常有意义——这是自己真正成为佛教徒的标志,也是人生道路的里程碑。


堪布在《寂静之道》中还开示道:“这一生当中,没有什么比皈依三宝更重要。如果要详细地讲皈依三宝所获得的利益与功德,可能几天也讲不完。皈依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法门。”这一生中,再没有比皈依三宝更重要的事情了,这是我们真正踏上修行之路的开始。


皈依不仅是一个仪式,也不仅是领到皈依证开始做功课而已,堪布说:“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


此外,皈依证上印有佛像、经文偈颂,这都是我们应恭敬顶礼的外在所依。皈依证并非完全没有意义,有了皈依证也不一定能证明自己就是个真正的佛教徒,大家要对这两种极端想法有正确的认识。



补充一点,皈依的底线是什么?

前面讲了皈依需依靠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皈依后佛弟子应持守的最基本戒律就是皈依戒,这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不舍弃三宝——这是皈依戒的底线。我们要时时反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有没有守住这条底线。只要我们不舍弃三宝,就还是佛弟子。


其他戒律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选择受持。尤其居士戒,我们可在皈依的基础上,在因缘具足时受持。自己能守几条居士戒,就在不饮酒的基础上受持几条。

以上我们讲述了关于皈依的功德和疑惑。


文 | 整理自菩提洲网站 >基础班课程·2017 第十六课  慧智法师讲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