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2课-法师辅导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2课-法师辅导

第一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1版


前言


(一)应以菩提心摄持听受佛法


学习前行的过程中,每堂课听法之前应记得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在藏传佛教中,依靠传承上师的教言,上根者前往听法场合时,就会发起菩提心;中根者听到传法的海螺声(藏地传法前会吹海螺),便开始发心;下根者听到上师或传法法师提醒大家发菩提心时,才会想到为利益众生而听课。不管是上中下哪一种根基都应该在闻法之前依靠发菩提心摄持。三殊胜中讲过,最初发心要殊胜,所以我们隔一段时间就会提醒大家串习。我们在听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再再作意,依靠正知正念摄持发菩提心,很容易处于无记的心态,比如以随大溜或例行公事的心态听法等。总之,在行持任何一种善法的时候,一定要依靠三殊胜来摄持。每次听法时应该想到,佛法非常难得,听课不是为了今生的利益,也不是为了来生的快乐,而是为了利益无量的众生而发心听课。依靠菩提心摄持,短短一堂课的功德也像汇入大海一般趋向菩提,永远也不会失毁。我们一定要发殊胜菩提心来听受每一堂课。


(二)暇满人身极为难得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暇满难得。前几堂课已经把十八种暇满介绍完毕。上一堂课中讲到,了知十八种暇满难得的法相之后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看自己是否具足十八种暇满。如果具足,再再随喜自己产生欢喜之心;如果不具足,应该想法设法让自己具足暇满。真正拥有暇满人身,人身才具有重大意义、真实价值。如《中观藏论》云:“依靠正法光明,了知十八暇满,真正修持佛法,人身方具意义。”在六道众生中,得人身的少之又少。可能有人觉得现在世界人口非常多,人满为患,事实上,虽然得到形象的人身,但能修持正法的也可谓是寥若晨星。即便发心修持正法,具足以上讲到的完全圆满地具足十八种暇满的人身更是如凤毛麟角。如果在十八暇满的基础上,还能远离下面要讲到的暂生缘八无暇与断缘心八无暇,具足总共三十四种暇满的人身更是少之又少。


(三)把握人身、打好基础、次第修行


我们现在拥有人身,又能趋入正法修行,一定要好好把握、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强调修行次第,打基础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大法,应该首先明白自己的根基,按照上师的教言,如阶梯般一步步打好基础,这样未来趋入正行也是非常容易的。佛法十分甚深广大,不可能轻而易举马上就成就,我们现在处于教期,并不是果期或修期等较容易成就的时期,教期的众生大多数不是菩萨化现,都是业障、烦恼充满,所以一蹴而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是在世间,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需要三十年左右,历经小学到博士,仅仅是世间的一部分学问都需要长久的时间才能掌握,更不要说如此甚深广大的佛法。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短暂的时间学修,甚至是上师一摸顶加持就立刻获得佛法的奥义,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长时间地依止上师、闻思修行,这样才能使相续有所转变。


(四)闻思修行过程中应对三宝充满信心


我们在闻思修行过程中应该再再对佛法产生信心。佛法非常深奥,唯一是佛陀的无垢智慧才能真实宣说。龙猛菩萨的《般若赞》中云:“您身皆无过,无过者得见。”也就是说,般若佛母是无过失者的行境。如果遍满贪嗔痴烦恼,就算在世间再有学问,也不可能对无过的般若佛母真正了达。十法界的凡圣中,唯一佛陀才现见了法界的实相,并且对我们宣说了不具有过失、唯具有功德的佛法。因此,对三宝再再产生信心非常有必要。


(五)闻思修行应相互结合


想要真正受益于佛法,一定要闻思修行互不脱离。只闻思不修行,与世间的学问比较雷同;只修行不闻思,就像盲人走路。所以闻思修行应该相辅相成、相互结合,这样佛法的内涵一定会在相续中一点一滴生起,从前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业障会逐渐淡薄。一定要注重对前行的实修,对佛法再再产生信心。


(六)应对莲师和金刚乘的教法产生信心


1、末法时代尤其对莲师应生起信心

在大小乘、显密佛法中,密宗尤其殊胜。在末法时代,五浊昌盛,魔障极为猖狂、猛烈,内在、外在的各种违缘很多。依靠莲花生大师的加持能够遣除各种违缘,让佛法兴盛于整个世间,所以我们对莲师的教法务必要生起信心。祈祷其他佛菩萨并非得不到加持,但由于不共的发愿力、加持力,莲师于末法时代有特殊因缘,依靠他的威力,种种内在、外在的极为猛烈的违缘会全部销声匿迹。藏地师君三尊的时代,静命菩萨的智慧力、辩才等是极为无碍的,依靠菩提心的功德显现很多稀有神变,但最初在建造桑耶寺遇到极为恶劣的鬼神的危害时,他在显现上也无法降服,一定要迎请莲花生大士,依靠莲师的威德力、加持力遣除一切违缘。


2、从西方情况说明密法的殊胜性

尤其现在西方人对莲师教法极为有兴趣,最关键的缘起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藏传的《西藏度亡经》被译成了英文,在西方引起巨大轰动。瑞典的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自从1927年,他一直把《西藏度亡经》的译本带在身上。他还说道,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将死亡的艺术开显得极为透彻,死亡艺术是对生活艺术的一种补充、圆满。只要是有智慧、有宿世善根的人,必然会对如《西藏度亡经》、闻解脱、系解脱等殊胜的经典产生信心,并去修持。


3、应通过学修增上对莲师的信心,祈祷莲师

大家有因缘的时候应该学习《莲师七句祈祷文释》。学习之后,我们一定会对莲花生大士极为殊胜的加持力产生信心、欢喜心,并且会虔诚祈祷。如果全世界各民族的人如果能够异口同声祈祷莲花生大士,依靠稀有不共的缘起力,必能在末法时代遣除弘法利生、闻思修行中的种种违缘,从而令佛法久住世间。


(七)应在闻思修行的同时考虑佛法的弘扬


1、佛法面临种种冲击

虽然信佛的人越来越多,但佛教也越来越面临各方面的冲击,比如不信佛教的许多人,故意对佛教制造违缘;其他宗教的人,也想把佛教的空间全部侵占。据西方报道说,再过五十年,中国将变成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这种预言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基督教徒极为虔诚,具有极强烈的弘教精神,通过慈善等种种方式吸收基督教徒。


2、明白佛法的殊胜性后应设法弘扬

佛教是这样殊胜的宗教,依靠因明证立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佛法是唯一的正量,在世间当中无与伦比。然而在末法时代,很多佛教徒只顾着自己的修行,没有考虑佛教的弘扬。佛法未来以何种方式生存于世?如何让佛法的法脉代代相传下去?这方面做规划的大德并不多见。因此,明白佛法的殊胜性后,不仅自己闻思修行,还应该想法设法发大心,让整个世间有缘的众生都能跟佛法结上缘分。


3、如果能力有限亦应发大愿

不要认为自己烦恼充满,没有什么功德,不能弘法利生。虽然作为凡夫能力有限,但每个众生本具如来种姓,具足弘法利生、任运自成的种种功德。因此,我们在因地应该发契合本性的大愿,这样当自己修行不断增上时,依靠自己发愿的不共缘起力,也必定会真正做出弘法利生的事业。


不被暂生缘八无暇及断缘心八无暇所转至关重要


(一)暂生缘八无暇及断缘心八无暇会让我们失去暇满人身


1、此外,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及断缘心八无暇,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在经典中没有明显谈及到,但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流露,在《如意宝藏论》中讲到这十六条在修学中会形成比较大的违缘。


2、作为修行人,虽然现在具足十八暇满,但如果产生后面所述的这十六种障碍,很容易让我们的暇满人身不再圆满具足。为了让我们如意宝一般的暇满人身始终圆满,应该了解后面这些无暇,如果有这些违缘,应该想法设法进行对治。


3、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讲到一个比喻:十八种暇满如同十六只羊,如果被十六种豺狼一般的违缘吞噬的话,会一个一个缺少,最后就失去了暇满难得的人身。


(二)十八暇满每个都非常重要,应尽力守护


有些人可能认为,十八种暇满即使缺失一个还具有十七个。但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例如,值遇佛法这一条如果不具足,即便诸根具足也没有办法趋入佛法,所以,十八种暇满的每一个都十分重要。拥有了十八种暇满就像拥有如意宝一般。世间人如果拥有如意宝,必定千方百计守护,不令其被偷走抢走。超过世间如意宝的暇满人身是真正的如意宝,一定要懂得守护,否则很容易丧失这样的人身。


(三)违缘不期而遇,应该认识违缘并懂得对治


大家不要认为自己不会出现违缘,违缘何时出现谁也不能预料。无始劫以来,乃至即生没有信佛之前,我们起心动念之间造过很多恶业。修学佛法时,随着我们越来越精进,为了消除宿世业障会呈现内外种种违缘。因此出现违缘时,我们要认识违缘,并懂得去对治。








总说暂生缘八无暇以及断缘心八无暇的法相


(一)总说暂生缘八无暇的法相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

暂生缘八无暇是指:五毒炽盛、愚痴、魔所摄持、懈怠懒惰、恶业如海、没有自主随他所转、以求乐救怖之心求法、形象上伪装修法。下面会一一具体介绍。


(二)总说断缘心八无暇的法相


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将在下堂课中讲述。





什么是暂生缘


(一)这八种违缘、障碍是指在我们的修行中暂时、偶尔产生的。我们不要认为自己的修行会一帆风顺,在自己前世今生的业力作用下,当因缘起现时,很多违缘都会出现的。


(二)可能今年修行非常顺利,明年就突然遇到烦恼非常炽盛或者为了名闻利养修行等种种违缘;还可能今天修行不错,明天就出现种种贪嗔之心;还可能这一座前相续还非常调柔,一座之后相续中就产生非常强烈的烦恼。所以何时出现违缘都是不定的。


(三)这些无暇如果没有正知正念摄持,一定会障碍我们的修行,乃至于从修行道路中退失下来。所以一定要认识这些违缘,一旦发生,我们就能依靠上师的窍诀以种种方法予以对治。




别说暂生缘八无暇的法相及对治


(一)五毒粗重的法相及对治


1、五毒粗重的法相

五毒粗重:对怨敌恨之入骨、对亲友爱恋贪执等五毒烦恼十分粗重的人们,虽然偶尔会生起修持正法的念头,但大多数时间都是被自相续中力量强大的五毒烦恼所控制而不能修成正法。

(1)对怨敌恨之入骨、对亲友爱恋贪执、嫉妒等五毒烦恼粗重,虽然偶尔会生起修持正法的念头,但善法念头就像空中闪电一般,时间极为短暂,大多数时间都是被自相续中力量强大的五毒烦恼所控制而不能修成正法。

(2)虽然暂生缘代表暂时、偶尔,但很多上师也解释说这样的违缘可能时时出现。如五毒粗重,虽然偶尔会生起闪电般的修法念头,但大多数时间都是被自相续中强大的五毒烦恼所转。贪嗔等烦恼粗重是由于前世没有通过修行正法来做对治,由同行等流果所致,即生非常容易生起粗大的烦恼,这些是对我们修行极大的违缘。

(3)诚如无著菩萨所形容的:“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贪嗔烦恼很重的人由烦恼扰乱相续,根本无法平静下来。佛法是要对治五毒烦恼,获得清净,如果粗重的烦恼一再现行,由于烦恼和智慧不会共存,相续中的智慧是绝对不会产生的。


2、五毒粗重的对治

如果自己非常想修行,但相续中烦恼非常炽盛的话,应该依靠佛陀的教言、传承上师的窍诀进行对治。

(1)堪布阿琼在备忘录中针对每一种无暇都一一讲述了对治的方法。

A. 贪心粗重应修持五停心观中的不净观。摩登伽女(后来的性比丘尼)贪心虽然强烈,但依靠佛陀的加持力也获得了圣果。《佛说摩登女经》中,摩登伽女起初对阿难的相好极为贪执,佛陀让她观阿难的眼睛、鼻子等每一个都是不净的本性,从而对治她相续中的贪心。

B. 嗔心粗重应依靠慈悲观进行对治。

C. 痴心粗重应修持十二缘起观。嫉妒粗重应修持随喜功德。唯一遍知佛陀针对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宣说八万四千法,针对所化根基调伏烦恼。

(2)对治法如同药到病除一般,应病予药。自己应该想法设法对治自己的烦恼,否则如果放任自己的烦恼,永远也不可能有修法的机会。


(二)愚昧无知的法相及对治


1、愚昧无知的法相

愚昧无知:毫无慧光、极其愚痴的人们虽然已经步入佛门,但对正法的句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悟,根本没有闻思修行的缘分。

(1)虽然已经步入佛门,受了三皈五戒,甚至已经剃头出家,但宿世的障碍使自己对正法的句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悟,没有闻所生慧,进而也没有思所生慧和修所生慧。

(2)愚昧无知就好像诸根不具中的意根不具足一样,再怎么闻法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即便能听到一些,也不能缘着法义进行思维和修行,这样就断绝了自己与正法的缘分。

(3)愚昧无知是因为自己前世没有进行过闻思修行,或者前世不做法布施等。


2、愚昧无知的对治

(1)具体的对治方法

A. 前行备忘录中讲到,应多多忏悔自己宿世的业障,多祈祷智慧本尊——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文殊菩萨。

B. 八大菩萨每一位都有不同的加持、发愿力,文殊菩萨是开发智慧的圣尊,在开发智慧方面有不共的加持力,故当诚心诚意祈祷文殊菩萨,念诵他的名号、心咒、修法仪轨等,若能如此,生生世世必将不离智慧光明。

C. 所以,以前上师如意宝曾要求:凡是皈依他的信众最少要念一亿遍文殊心咒,并极为肯定地讲到:“只要念了,有智慧的人,即生中智慧定会越来越增上;没有智慧的人,也将于未来生世变成智者。”如果能这样,自己的智慧一定能得到开发。

(2)周利盘陀伽尊者的公案

佛陀在世的时候,周利盘陀伽尊者因前世做大法师时吝法不传法,感得即生当中非常愚痴。佛陀让他念“扫帚”,他念“扫”就忘了“帚”,念“帚”就忘了“扫”,佛陀让他为僧众扫地,扫尘除垢,最后也启发了相续中的智慧,获得正果。如果愚昧无知,又不懂得忏悔、祈祷,这样根本不会有闻思修行的缘分,虽然形象上皈依,但根本无法调柔相续、无法解脱。如果觉得自己智慧有所欠缺,一定要再再忏悔、祈祷。

(3)愚昧无知与五毒粗重中的愚痴的区别

《大智度论》中讲到,这里的愚痴和前面五毒粗重中的愚痴不是很相同。十二缘起法对治的愚痴不是对于佛法一无所知的愚痴,是有一定闻思修的智慧,但对十二缘起等法在相续中没有生起定解。这里的愚痴是指对于法义一点一滴都不能领悟,即使去观十二缘起,业障没有消除之前也没法了解十二缘起的法义。如果通过忏悔、祈祷,业障消除,有了一定的闻思修行的缘分之后,为了打破无明愚痴再去观十二缘起,这样自相续中的智慧也可以萌发。

(4)即使智慧不是很高也不能放弃闻思修行

由于前世福报善根不同,众生有的比较聪明,有的比较愚痴,即使自己的智慧不是很高,也不能自暴自弃,放弃闻思修行。萨迦班智达讲过:前世没有好好听闻佛法的原因,即生会很愚笨;为了来世不要变为愚昧者,即生再难也要精勤听闻。所以闻思修行不仅仅是聪明人的事情,就如同有钱的人不急于赚钱,而没有钱的人才需要赚钱一样,愚者是因为前世没有求学,今生才变得愚不可及,为避免后世继续成为愚昧之人,今生再困难也要精勤地闻法。就算听不懂,也要靠坚强的意志力,不断忏悔、祈祷,参加共修、闻思修行,通过如理如法的修行,自己的智慧一定会萌发。


(三)被魔所持的法相及对治


1、被魔所持的法相

被魔所持:如果被宣扬颠倒见行的魔知识所摄受,那么自心将转入邪道而违背正法。

(1)魔知识没有真正的证悟、智慧、利他心,为了一己私欲摄受弟子,所宣讲的见修行果往往是颠倒的,诽谤前后世、诽谤三宝的功德等等。

(2)如果被这些魔知识所摄受,自己的心就会转入邪道,违背正法,是修行方面的极大违缘。被魔知识摄受跟自己的心念息息相关,如果自己的心没有被正知正念摄持,经常想求神通、名闻利养,自己也会经常遇到希求名闻利养的魔知识。

(3)《楞严经》讲到五十种阴魔,其中有些是被天魔所摄持。修行人如果被天魔所摄持,一开始也是想发心求正法、求解脱,但在获得一定境界的时候,没有般若空性的摄持,产生了执著,一些天魔外道根据修行者内心的执著,显现表面贤善的善知识的形象,宣说相似佛法,最后说贪嗔痴都是佛法,令其肆无忌惮地行持淫欲、杀人等,使修行者的心相续转入到邪道当中。


2、被魔所持的对治

(1)具体的对治方法

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依止上师之前首先要观察法相,不要盲目依止,如果对方具有功德才能依止。

(2)如何观察善知识是否具有法相

A. 最重要的是要观察他是否具足菩提心。倘若具足,即使他表面上如同凡夫一般,但因为他发心行为无一不是利益众生,我们依止他一定会获得利益;若不具足,即使他表面上具有稀有神变,也不值得我们去依止。

B. 华智仁波切在《窍诀金钥》中说:“不具菩提心窍诀,浊世多诩学密者,口头高法漫虚空,纵称善妙亦魔宗。”意即在末法浊世,很多人不具足菩提心,却自诩为密宗行人、大成就者、大上师,口头宣说大圆满、大手印等高法的语言漫布虚空,即使自己宣说的善妙,听者也欢喜,然由于不具足菩提心,他的法跟魔法也没有差别。

C. 末法时代确有这样的魔知识,我们一定要打开慧眼,谨慎依止,在一段时间中观察善知识法相,再再祈祷上师三宝。上师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不具备他心通的人难以真实了知,但通过他的行为,弘法利生的事业如果唯一是为了利益众生,由果推因,可以了知他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如果依靠自己智慧观察,不盲目依止,轻易也不会被魔知识摄受。

(3)应创造远离魔知识的缘起

凡夫人辨别善知识通常不是很容易,而且自己宿世福报不够或者希求神通等没有正知正念摄持,很容易遇到恶知识还自以为是善知识。所以即生中应该种一些善因,自己在修学中不要希求神通和名闻利养,不要有这样的不善发心,在正知正念摄持下,不断祈祷上师三宝。依止的时候慎重,这样一定能远离这个违缘。


(四)懈怠懒惰的法相及对治


1、懈怠懒惰的法相

(1)具体宣说法相

懈怠懒惰:尽管自己渴望学修正法,但是丝毫也不精进,这样懒惰的人一味懈怠、一拖再拖而绝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

众生都有佛性,佛说一切众生都必将成佛,甚至一阐提也会成佛,但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有些众生依靠修行马上就能获得证悟,有些再再修行也没有长进?这就是因为自己懈怠懒惰。虽然自己渴望修学正法,但是怕吃苦、不精进、一拖再拖,不可能实现修法心愿。如果烧火做饭时,一会烧火一会不烧,饭永远也不可能做好。修行中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佛法的甘露、悉地不可能在相续中获得。

(2)爱睡觉的比丘的公案

在《万善同归集》中讲到,有人问如果有人想修行佛法,并且通过修行万善必定能够获证菩提,但为什么有些人多生累劫修行还没有获得成就呢?永明延寿大师答道,就是因为懈怠的缘故。懈怠的人尽管想要修学佛法却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也不可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大师还讲到《法句譬喻经》中的一个公案。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比丘每天吃饱饭就关起房门睡觉,并且贪爱睡觉的快乐。佛陀以悲悯心观察,看到这位比丘七天后将会命终,怕他堕落,于是呵斥教诫他:过去在维卫佛出世时,你就做比丘,那时你也是不诵经坐禅,吃完饭就睡觉,贪爱身体睡觉的安乐,死后堕为蜈蚣五万岁,此后又堕为水中的螺蚌之虫、树中的蠹虫各五万岁。这几种虫生在黑暗当中,贪爱生命,喜欢以幽暗处为家,不喜光明,喜欢睡觉,一次睡着,百岁方醒,一直没有得到解脱。后来在我出世时又做比丘,现在依然这样贪睡不修行,死后还要堕入恶趣中。当时比丘产生了极大的惭愧心,忏悔业障,精进修行,最后即生证果。所以修行一拖再拖,贪爱身体的安逸,即使表面上在修行人的行列中,也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来世还会堕入恶趣,是极为恐怖的。但是一旦发起精进之心,即生当中也是能够获得解脱的。

(3)懈怠的不同表现

对于懈怠,西方人和东方人有差别:西方人是整日忙忙碌碌,东方人是每天晒太阳,懒散度日。但现在,东西方的懒惰几乎差不多了,都是忙忙碌碌、散乱中度过自己的人生,没法实现修行正法的愿望。我们的人生唯有通过暇满人身修行正法才能有一定的价值,为了让如意宝般的暇满人身具有意义,我们现在不应懈怠懒惰,应该精进修行。


2、懈怠懒惰的对治

(1)具体的对治方法

A. 阿琼堪布讲到对治法:要对治懈怠懒惰,必须忆念死亡无常,并且要发起恒常加行精进和恭敬加行精进。恒常加行精进不是一天两天的精进,临考前不睡觉、平时却处于散乱当中。恭敬加行精进是真正懂得了精进的功德,内心由衷地在欢喜心的状态中精进。这样就确实拥有了修法的因缘。

B. 否则,如果“明日复明日、我生待明日”,那么真的会是“万事成蹉跎”。对于懈怠的人,不要说是发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修行佛法这么伟大无上的事业,就算是世间的养家糊口都无法完成。

C. 我们现在发了菩提心,也就是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愿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如果这样还懒惰,那就是在诸佛菩萨面前打妄语。同时,不去精进修行也不会真实具有任运自在度化众生的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治相续中的懈怠懒惰。

(2)耽著恶事懒惰的法相与对治

在城市里,我们睡觉的时间都不是很多,那么是不是就不是懒惰了呢?《入行论》中讲到一种耽著恶事懒惰,即勤奋地做杂事,一天到晚上班、工作等。这种“精进”之所以也是懒惰是因为佛法当中讲,精进,进即喜于善,是对善法有欢喜心。大城市中的很多懈怠懒惰是把很多时间没有放在佛法中,而是放在无意义的琐事中。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应该忆念无常,挤出时间闻思修行。


(五)恶业涌现的法相及对治


1、恶业涌现的法相

恶业涌现:罪障深重之人恶业的大海波涛汹涌澎湃,即使兢兢业业地修法,可是自相续却生不起功德,他本人不知这是自己所造恶业的果报,反而对正法心灰意冷、大失所望。

(1)恶业涌现主要是从业力深重的角度来讲,与五毒粗重的角度不同。《俱舍论》当中讲到烦恼障、业障、报障,其中业障是指造过五逆十恶等罪业;报障是指依靠烦恼、业障在即生中堕入三恶趣,或者即使转生为人却诸根不具等。五毒粗重是指烦恼障,依靠相续中现行的贪嗔痴对自己的修行造成障碍。恶业涌现是指业障或报障所致,致使不容易趋入正法。

(2)罪障深重之人,尤其是造过五逆十恶之人,他们恶业的大海波涛汹涌澎湃,即使兢兢业业地修法,可是自相续却生不起功德。如果这时他本人不知道这是自己所造恶业的果报,就会怨天尤人,对正法心灰意冷、大失所望,对诸佛菩萨的加持退失信心。这些恶业涌现所造成的违缘会对修行造成障碍。


2、恶业涌现的对治

(1)具体的对治方法

A. 阿琼堪布讲到:首先要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依靠善知识的教言如理闻思修行,中间即便遇到违缘,也不能认为自己修法不成,上师三宝没有任何加持力,应该想到是自己宿世的业力所致,深信因果不虚。

B. 诚如《金刚经》所云:“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本来诵持《金刚经》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有些人精进虔诚地诵《金刚经》,但在即生之中却被人轻贱,佛陀也说这就是宿世的业障所致。

C. 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了知,这是在了宿世的业缘,而不应该失去正知正念的摄持,对上师三宝退失信心,大失所望,产生邪见。反而是应该对佛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坚定信心,积极、诚心地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上师三宝面前忏悔自己宿世的业障,这样会在自相续中生起一些断证功德。

(2)优婆夷们感受恶业涌现之报的公案

《观佛三昧海经》中讲到,佛陀在世时,有些优婆夷由于业障所致,最初无法见到佛陀的形象,听不到佛陀讲法的声音,后来有缘遇到舍利弗得授五戒,才能得以见佛,但却无法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殊胜功德,而看到佛陀如聚墨、黑墨一般的身色。佛陀慈悯示现神通,伸出佛足,足底的千辐轮出现了无数莲花,每一朵莲花上都有化佛。优婆夷们由于佛陀的加持力见到了莲花,但看到的每一个化佛都是聚墨般的身色。她们非常悲哀,向佛陀询问其中的因缘,佛陀为让她们忏悔业障即宣说宿世因缘。久远以前,一尊佛的像法时代,有比丘乞食,行至淫女家,淫女们虽然以食物做了供养,但言语讥讽比丘身色如聚墨一般,身上穿着犹如乞丐,极为恶劣。比丘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示现神通,淫女们看到后极为懊悔,在比丘面前忏悔业障。由于善心供养比丘食物,她们二千劫中饮食不缺,但因为言语造业,她们六十小劫中堕于黑暗地狱感受难忍痛苦。后来,她们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成为优婆夷,因为前世讥讽比丘,故不能见到佛身。但由于供养比丘之故,她们能够值遇舍利弗,受持五戒,并且能够见佛。当时佛陀示现神通,从脐中出大莲华,在莲花台上,依靠佛陀的神变显现出很多如舍利弗、目犍连一般的阿罗汉。优婆夷们因为前世供养阿罗汉比丘,与阿罗汉结上了殊胜缘分,因而能见到阿罗汉,并心生欢喜,当下宿世业障灭除,获得须陀洹果。当时她们能看到佛陀的种种相好,唯独看不到佛陀的白毫相。佛陀说,前世诽谤阿罗汉比丘的缘故,语业谤法,今生中即便证果,也难以见到佛陀的白毫相光。由这个公案可以看到,恶业涌现会对我们闻思修行造成方方面面的障碍。如果想要对治,我们首先要值遇殊胜善知识,依靠善知识的不共加持力、智慧力,通过示现神变、宣说对治法门等方法,使我们相续中的业障能够消除,生起佛法的功德。

(3)应懂得修行使罪业提前现报的道理

《俱舍论》中讲到,一些阿罗汉即将入于无余涅槃之时,宿世的命债会提前感受。修行人修行精进的时候,宿世的种种罪业在即生中也会提前现报。懂得了这个道理,出现违缘的时候不但不会产生嗔恨心、心灰意冷,反而更加精进地忏悔业障、更加精进地修行。


(六)为他所转的法相及对治


1、为他所转的法相

为他所转:身不由己被他人奴役的人们,虽然有修法的愿望,但由于受到他人控制而得不到修法的机会。

这里是指自己没有自在。由于汉地很多人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望子成龙心切,一个人出家往往遭到亲朋好友的阻碍,不由自主,虽然有修法的愿望也没有修法的机会。


2、为他所转的对治

应该想方设法摆脱这样的控制,让自己具有修法的缘分。虽然戒律中说出家一定要得到父母的开许,但这种情况下自己也应该想一些善巧方便的方法,祈祷上师三宝,再再发愿,这样也必定会拥有修学的机会。有些心不很虔诚的人,往往喜欢说自己条件不允许,说自己的亲友不让自己修行。事实上,只要想办法,总会有修行的机会,关键是看相续中对佛法有没有这样虔诚的信心。如果有这样的信心,就会依靠智慧给自己制造机会,摆脱别人的控制,具有修学的缘分。


(七)求乐救怖的法相及对治


1、求乐救怖的法相

求乐救怖:为了今生的温饱或者因为害怕其他灾难临头而步入佛门的人,由于对正法没有深信不移的定解,一旦旧习复苏、故态复萌,又会重操旧业,行持非法。

虽然趋入了佛法,但是发心不纯,只是为了求乐——获得今生来世的温饱、安乐,或者救怖——摆脱今生来世的违缘、痛苦,这样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这样的相似佛教徒对正法没有深信不疑的定解,一旦旧习复发,又会重操旧业,行持非法。


2、求乐救怖的对治

一定要发起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


(八)伪装修法的法相及对治


1、伪装修法的法相

伪装修法:贪求资具、名闻利养等道貌岸然的那些行人,虽然在他人面前装腔作势地摆出一副修行人的模样,可是自己心里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今生今世的利益,而距解脱正道却有千里之遥。

这里是指形象修法,虽然表面上道貌岸然、威仪具足,但是内心贪求资具、名闻利养,由于内心追求的是今生今世的利益,因而距解脱正道却有千里之遥。并且,因为名闻利养而享用信财、亡财,后面在因果不虚中会讲到,这样的人必然会堕入孤独地狱等地狱当中,感受难忍痛苦。


2、伪装修法的对治

必须要通过因果不虚等道理认识到谋求现世利益的过患,这样才不会因小失大,不会伪装修行。


结语

上述八种人也无有修持正法的机会。

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


第二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4版


课前开示


(一)次第修学之必要


1、《大圆满前行》是大圆满的一种前行。如果以后要修持殊胜的大圆满,前面这些基础的修法必须要学修,要在内心中产生这样的状态,这样才可以进一步修更深的法。越深越高的法越能够相应我们心的本性、越相应实相。为了相应实相的缘故,前期的准备非常重要。


2、前前的法都比较简单,后后的法都比较深奥。现在很多修行者,不了解这样的修行次第,往往喜欢好高骛远,也就是喜欢高的法、大的法,但忽略了前行基础。觉得“前行”的法太基础、太简单了,认为自己不需要。但是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有打牢的话,后面的法将很难真实地和自己的心相应。


3、换个角度来讲,前面的法也越容易和当前我们的心相应。后面讲空性、如来藏的光明等,都是超越分别心的状态,菩提心也是很清净、很伟大的心的状态。而思维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这方面的法,和我们现在这种刚刚学习佛法的初学者的分别心的状态比较接近,我们先思维这个就容易在心中引发共鸣,也容易在内心中产生感觉、产生修行的证量。


(二)次第认识暇满难得


1、现在我们得到的人身,是佛陀观察整个六道的身份中,最适合修行佛法、最容易与佛法的境界相应的。


2、人身分一般的和暇满的人身。普通的人身虽然得到了,但是对佛法没有兴趣去修持,也就没办法追求法义,进而也就得不到佛法的境界。真正的暇满人身,是指对于心灵的究竟状态,对于解脱的状态是有兴趣的,有善根去追求或者学修的人身。


3、十八暇满的人身主要是相对于普通的人身而言的,是用共同乘的要求讲暇满人身。如果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认为暇满人身已经得到了,现在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很容易错失机会,这也称之为无暇。所以要进一步学,我们更要有严格的标准。


4、为什么要讲这么严格的标准?要让我们成为标准的佛道行者的话,必须有些条件。如果刚刚进入佛门,条件不会特别严格,是比较宽松的。当我们愿意进一步修行、进一步前进,标准不可能永远是一样的。就像上学一样,也是逐渐由浅入深的,如果只是想保留在当前的阶段,你不用再学下去。但如果要学下去,对次第的要求、对方方面面的要求,就可能是后后超越前前的。


5、每个人的根基是不一样的,初学阶段、学习了一段时间,或者学习到最后,都是不一样的。后面我们学菩萨乘的时候,那种发心作意、那种高标准,如果达到了就是个标准的菩萨;如果没有达到,我们可以慢慢去靠近、慢慢去努力。所以佛法也是通过这些次第循序渐进地让我们达到可以达到的状态,而不是说一下子给个高标准,达不到就会让我们失望、伤心沮丧。佛法的境界虽然高,但是如果我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去学习的话,也能够达到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样高的境界。关键是我们要学,学了就知道佛法的原理,之后再去实践,这样的话心就逐渐可以转变了。




总说无暇之严格标准


此外,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及断缘心八无暇,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

 

(一)“此外”的意思就是说在前面所讲的十八种暇满人身之外。更严格的标准是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提出的。


(二)无垢光尊者是宁玛派一代中兴的祖师,他的著作非常多:《七宝藏》、《四心滴》、《三休息》、《三解脱》等等。宁玛派是以大圆满法为主。在无垢光尊者之前,大圆满法还是比较零散的,但是无垢光尊者之后就有系统的整理。这相当于分界点,有些说法是在无垢光尊者之前,在修这些大圆满的时候,都不需要修本来清净,直接修托嘎都可以。但无垢光尊者之后,先要修本来清净,然后再是任运自成的修法。


(三)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一的《如意宝藏论》中,讲到了十六种无暇。十六种无暇分别为暂生缘的八无暇和断缘心的八无暇。


广说暂生缘八无暇


(一)五毒粗重


1、详说五毒


2、五毒粗重的危害

(1)五毒粗重是指贪欲心、嗔恨心、愚痴心、嫉妒心和傲慢心很粗重。

(2)五毒可以归摄到三毒(贪、嗔、痴)当中,如果打开可以分成五毒。嫉妒心是属于嗔恨心的分支。傲慢是贪欲下面的分支。

(3)我们平常修行过程当中,有些时候嫉妒心很强盛,有的时候傲慢心很强盛。如果单单讲贪欲和嗔恚,也许有些时候能够兼顾,有的时候就讲不到。所以展开之后把五毒并列,就可以讲得很清楚。

(4)五毒不单是修行的大敌,在世间日常生活过程当中,如果我们的五毒粗猛、炽盛的话,也会影响工作、生活的质量。

因为五毒太过于粗重的缘故,大多数时间当中自相续都被力量强大的五毒烦恼所控制,我们就成为它的奴仆了,自己做不了主,永远都是被情绪、被这些烦恼所左右。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对修行来讲是负面的东西,会直接成为正法的违缘。


3、应取:行于中道

要有比较冷静或者比较中庸的智慧,以不偏不颇的状态来面对一切问题,就非常应理。


4、如何对治五毒

(1)要对治很重的贪心的话,要观贪执的过患:如果对人贪著,那么就要观他不净的本体,或者观无常、观他的过患等等。整个轮回当中的事物没有哪一个是完全圆满的,只不过在我们面前可能会显现圆满的一部分,而且我们会忽略不圆满这一部分。要对治贪心,就要刻意地观察不圆满的部分,让贪心降降温。

(2)嗔心的对治主要是修慈悲观。生嗔心的时候主要是认为对境不悦意,是我不愿意接受的、让我不舒服的东西或者一种状态。这个时候就想他好的方面,他对我的利益、功德、一些帮助等等,当想对方的好处的时候,就会降低对他的反感程度。而且这个要刻意地反复去观,要观出一种力量。观出力量以后,当我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好的方面自然而然就浮现在我的心中,自然而然嗔心就会降低。

(3)要遣除愚痴,就观十二缘起,也就是观察前因后果。如果观十二缘起,就知道一切众生怎么来的、现在是怎么状态、以后到哪里去,这样就会打破愚痴。

(4)调伏嫉妒心主要是修随喜。所有的众生是平等的,他们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替他高兴,就像我们得到快乐、就像我的家人得到快乐一样高兴,这是心很善良的状态。如果当别人快乐、当别人得到利益的时候,我替他高兴的话,这个状态是没有嫉妒的。这就是通过随喜来对治嫉妒心。

(5)要对治傲慢,就是经常观自己的过失、观别人的功德。如果经常去盯着自己的功德,傲慢就会膨胀。而经常性反观过失,心就没办法傲慢起来,因为发现自己的过失太多了,有什么可傲慢的呢?


(二)愚昧无知


1、愚昧无知就是“毫无慧光”——内心当中没有智慧光明。


2、愚痴的危害

愚昧无知这个违缘没有打破的话,他在佛法当中很难有更深一层次的进步,愚昧无知属于一种障碍。对于修行的方法都没懂的话,更谈不上去实践了。


3、如何对治愚痴

(1)第一个就要忏悔。就是因为自己相续当中累积了太多负面的罪障,所以导致自己愚昧无知。相续当中业没有消尽之前,智慧的光明是打不开的。

(2)第二个是祈祷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是智慧的本尊,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我们向他祈求帮助,因缘和合就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

(3)第三个就是要精进地闻思修行。一方面我们要忏悔、要祈祷,但是自己还要努力,多管齐下,很多因缘同时来了,慢慢就会通达。


(三)被魔所持


1、“魔”是指邪知识。

我们修学佛法需要一个引导者,能够引导我们修学佛法的叫做善知识,把我们引向歧途的叫魔知识或者邪知识。


2、邪知识的危害

我们好不容易进入了佛法,如果遇到了一个宣讲颠倒见行的魔知识(他的见解是颠倒的,行为也是颠倒的),被他所摄受的话,那么我们的自心就会转入邪道违背正法,这样内心当中这个痕迹就比较难消除,即便是以后遇到了善知识,以前这个东西很长一段时间当中难以消化。一直被魔知识所摄持的话,就真实丧失了修行的因缘了。


3、如何对治

对治之道就是如理地观察、依止善知识。依止之前要好好地观察他有没有善知识的法相。


4、善知识的法相

(1)善知识的法相有很多,上师在讲《心性休息》、《前行》第六品,都讲到善知识的法相。

(2)上师在《前行》当中归纳,善知识如果只具有一条法相,就是一定要具有菩提心,这样就不会把弟子引向邪道,一定是把他往正道上引的。

(3)标准的大乘善知识第一菩提心肯定要有,第二对大乘的见解和修行的方式应该很通达。有菩提心他就绝对不会伤害众生、伤害弟子;有智慧就可以做正确的引导。


(四)懈怠懒惰


1、懒惰就是拖延、不精进,对正法没有兴趣。

(1)一般刚进入佛门的人都有一种渴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一定要学法、要精进、要成佛等等。想法是这样的,行为上真正落实的时候一点都不精进,非常懈怠懒惰。

(2)今天应该做的正法明天再做,今天应该修的明天再修,今年应该安排的明年再做,这样一拖再拖就是懒惰的心态,这样就没办法实现修法的心愿。


2、两种懒惰

(1)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讲了东方式的懒惰和西方式的懒惰。

(2)一种懒惰的方式是典型的睡懒觉、天天无所事事、东逛西逛,即平常我们认为的懒惰,这种状态是不想把心思放在佛法上面。

(3)第二种懒惰,比如说工作特别忙,不断地把时间安排的很紧。西方人刻意地把时间安排的特别紧凑,因为一旦空闲下来他就很空虚。看起来很勤奋,其实还是懒惰,他并没有在佛法上面用功。和精进相对的一种西方式的懒惰,就是很紧凑的时间安排。


3、世间定义的懒惰和佛法当中定义的懒惰不相同。

世间定义的懒惰就是好吃懒做不干正事,反过来就是很勤奋地工作。佛法的懒惰主要是不精进追求解脱道。它们的定义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4、如何对治懒惰

(1)如何对治懈怠懒惰呢?主要是观无常。

(2)死是肯定要死的;我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死亡,根本没有一个定数;死亡的时候只有善法才真正地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当中没有精进地去修善法,那么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把握。如果在死亡到来之前主动地去修习正法,不管死亡什么时候到来,现在开始努力地准备,这就是对治懈怠懒惰的心态。


(五)恶业涌现


1、恶业涌现是指前世的罪障很深重。

(1)这个情况很普遍。

(2)前世造了很重的罪业,在今生当中开始发挥作用,即便显现上面短期兢兢业业地、很认真、很精进地修法,但是内心当中没有办法产生佛经当中描绘的种种改变、种种功德。

(3)“愚昧无知”主要是听不懂法义,“恶业涌现”是生不起功德。


2、懂得道理的人,对这个问题会有一种正确的观待;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会不知这是自己所造恶业的果报,反而对正法心灰意冷、大失所望。


3、正确对治

(1)如果罪业很重,虽然也做了很多投入、很多修行,但在短时间当中生不起想要的状态,这个时候学到了恶业涌现这一点,就知道不是法不对自己的根基,而是因为内心当中积累了很多的负面的东西,不扫除之前法的功德显现不出来。如果努力地忏悔,继续精进、累积突破障碍的因素,就不会退失。

(2)无著菩萨的公案:无著菩萨这样利的根基,最后那一念大悲心也是通过十二年的累积。看起来好像一个善梦都没有,但是他每一天的修行都没有空耗过。他的能量也是累积到一定量的时候,一个突破口一突破,所有的障碍就消失了。

(3)对治方法就是持之以恒,坚持很重要。阿琼堪布说:首先找到一个善知识,然后持续地闻思修行。罪业涌现的再厉害,只要不间断地修行,不终止修行的脚步,总有一天会突破的。


(六)为他所转


1、这种障碍是身不由己地被他人奴役

(1) 古代是地主和仆人,奴隶主和奴隶等。

(2)现在受制于上级、工作的环境、家庭成员。


2、要找出对治的良策去改变这种现状

(1)如果能够就换一个环境

(2)有些道友、居士家里面不让修行,不能看到一本佛经论典,不能有佛像、佛堂、念珠之类。在这种情况下,内心当中要不舍弃,一心地修行。外在不显现任何一种修行状态,内心却不丢失修行善法的意愿。


(七)求乐救怖


1、求乐和救怖

为了解救自己的怖畏,追求今生的快乐而进入佛门。


2、求乐救怖的危害

(1)这个心态不端正,不是一个真正佛法修行者应该有的心态。

(2)如果开始发心不正,也不通过学习对正法产生深信不疑的定解,不知道学习佛法的真正目标,一旦旧习复苏,就会重操旧业行持非法。


3、如何对治

要观修出离心和菩提心,要知道为什么进入佛门,第一个是为了觉悟,究竟来讲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追求佛果。


(八)伪装修法


1、定义

有些修行者内心当中对于资具(财产)、名声、利养、恭敬等等非常贪求,外表上看起来是道貌岸然的修行者,在他人面前装腔作势、摆出一副真修行人的样子,内心当中却追求今生今世的目标和利益。


2、伪装修法的危害

这种修行者距解脱正道会有千里之遥,是无法获得解脱的,也不是一个真正佛弟子所为。


3、如何对治

就是看破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