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殊胜的顶礼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血脉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这刚才已经讲过了。“佛不度佛”,佛不会去度佛,什么意思呢?我们心的本性就是佛,任何佛都不需要去度它。度什么呢?它自己本身就是佛。阿弥陀佛需不需要去度它?不需要;释迦牟尼需不需要去度它呢?都不需要。所有佛都不需要去度它。
然后说“将心觅佛,而不识佛”,如果我们用自己现在的心去寻找心外的佛的话,实际上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心的本性的表现。“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如果我们只是向外求佛,不懂得向内寻找佛,那这种人全都是不认识自己心的本性。
“亦不得将佛礼佛”,如果证悟了以后,心的本性本来就是佛,那么他不需要去向佛磕头。什么是礼佛呢?我们现在的这种顶礼磕头,像修五加行时候的十万个磕头,实际上是我们对佛表达敬意的方式。真正的顶礼是知道自己心的本性本来就是佛,这是最大的、最殊胜的顶礼。所以除了这个顶礼以外,佛不需要礼佛。
“不得将心念佛”,为什么呢?心的本性本来就是佛。但我们认为,在我们心的本性以外,像极乐世界或者其他的世界当中还存在一个心外的佛,然后用我们的心去念这个佛的佛号。那这是不对的。
最后总结下,这是千万不能误会的。我们必须要知道,以上这些是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才能这样理解。这不是说我们在世俗修行的过程当中,不需要礼佛、不需要念佛,这种理解就是大错特错,这就是外道的法。
这里讲的是什么呢?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它本来就是佛,所以佛不需要礼佛,佛不需要念佛。佛念什么佛?它本身就是佛;佛礼什么佛呢?它本身就是佛。这些都是针对证悟的境界讲的,而不是对我们现实的修行讲的。否则,我们就会走错路的。在最终的境界当中,当然没有礼佛,当然也没有念佛。礼佛、念佛是我们现阶段的一个方法,让我们通过礼佛、通过念佛的这种方法达到最终证悟的境界。
“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佛也不持戒,也不犯戒。当然这里讲的是法身佛,讲的是自己心的本性。这个法身佛当然不会守戒,守什么戒呢?法身佛不守戒,当然也不会犯戒等等。佛也不会念经,就是这意思。
“若欲觅佛”,如果你们想寻找佛,应该怎么去找呢?“须是见性”,必须做的就是要明心见性,就是说证悟了才能够找到佛。“见性即是佛”,见性就是开悟,开悟了是不是成佛了呢?禅宗的书里常讲:见性就是佛。当然可以这样子讲,为什么呢?我们从一地到十地,然后从十地到十一地,最后成佛。在彻底地、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见了这个本性,就成佛了,所以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是不是证悟的当下就成佛了呢?没有那么容易,不是这样子的。
我们前几天讲过虚云大师的一个故事,大家应该记得很清楚。证悟了以后,还不是成佛。比如说到了十地,马上就要成佛了,那么十地菩萨为什么还没有成佛呢?因为他还有最后一点点的障碍,就会影响到他彻底看到佛的本性,最后的一点点障碍断除了以后,他就彻底地看到了心的本性,然后就成佛了。所以见性就是成佛,这句话永远都不会有问题的。
但是我们不能理解为,有一点点证悟的时候,就是成佛了。当然不是。我们如果证悟了第一地,那路还很远,一地以后,二地三地……十一地才是成佛。见性是开始成佛了,比之前一定会很快,所以说见性就成佛,但是没有说一开始见性的时候就成佛。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