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吉祥经》笔记+音频 Back

《吉祥经》笔记+音频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0-09-04







今天讲南传佛教的《吉祥经》,我先用藏文念一遍。我没有传承,只是为了校对,给大家念一遍。这边有会巴利文的技术人员,等会按照巴利文给大家念一遍,我再开始讲。



藏文念诵+巴利文念诵



(众鼓掌,师也念巴利文版本的某句经文。)

我发现(此经)有不同的版本,南传佛教把它收集在他们的最重要的典籍当中,经常作为日诵,这是他们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可能藏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并没有那么重视,但这部经确实能为众生带来许多吉祥和福德。

为什么讲这部经呢?前两天我们讲《地藏经》,让众生风调雨顺,获得世间和出世间的各方面圆满。《吉祥经》虽然文字很短,但是佛陀的加持不可思议,也希望为世间带来吉祥、健康、快乐。

与这部经比较相似的,是《法句譬喻经》中的《吉祥品》,里面有个简单的缘起。当时很多国家和人们对吉祥的认知不同,有些珍宝,像金银财宝、琉璃玛瑙等,以各种珍宝作为吉祥(物)。有五百梵志的说法则与此不同,他们在不同的善知识面前请求,最后一起去寻找佛陀,佛陀给他们讲了《吉祥品》。《吉祥品》比此经还多几个颂词,也是有十来个颂词。每个颂词后面都有“视为最吉祥”,和此经语气比较相同,有些内容也相同,但大多数不同,且两者大致的方向比较相同。

【相关资料】



法句譬喻经·吉祥品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为天人龙鬼转三乘法轮。 时山南恒水岸边有尼乾梵志,先出耆旧,博达多智,德向五通明识古今。所养门徒有五百人,教化指授,皆悉通达天文地理星宿人情,无不瞻察观略内外,吉凶祸福丰俭出没,皆包知之。

白话文:过去世尊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为天、人、龙、鬼神等演说三乘佛法。当时,山南恒水岸边有一位叫尼乾的梵志(六师外道之苦行外道),尼乾梵志是比佛陀年长的长老先宿,博学明达多有智慧,已得到五种神通,学识能够透彻了解古今。所教养的弟子有五百人,指导教授他们,都已经通达天文、地理、星宿、人情等,没有一个不具备观察色身内外、吉凶祸福以及丰裕、贫乏的发展变化,都能全部知道。

 

    梵志弟子先佛所行应当得道。欻自相将至水岸边,屏坐论语自共相问,世间诸国人民所行,以何等事为世吉祥。徒等不了,往到师所为师作礼,叉手白言:弟子等学久所学已达,不闻诸国以何为吉祥。 

白话文:尼乾梵志的弟子们在悉达多太子修道之前修行,按理说应当得成道果。他们相伴快步走到恒河水岸边,惶恐不安的坐着相互咨询、议论:世间各个国家人民所行的事业,什么样的事业是世上最吉祥的呢?弟子们不能了知答案,就到他们的老师的处所,给老师行礼后,两手交叉于胸前俯首问到:弟子等追随您学道很长时间了,所学的已经通达,但我们不知道各国都以什么为吉祥之事?

 

    尼乾告曰:善哉问也!阎浮利地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小国,诸国各有吉祥。或金或银,水精琉璃明月神珠,象马车舆玉女珊瑚,珂贝妓乐,凤凰孔雀;或以日月星辰宝瓶四华,梵志道士,此是诸国之所好喜吉祥瑞应。若当见是称善无量,此是瑞应国之吉祥。

白话文:尼乾梵志告诉他们说:问得好啊!阎浮提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小国,各个国家都有他们认为吉祥(的事业),或金、银、水晶、琉璃、明珠、神珠,象马车乘、淑女、珊瑚、美石、贝壳、声色伎乐,凤凰、孔雀等奇珍异鸟,或者用镶有日月星辰的宝瓶盛诸四花,出家修道的人……这些都是各个国家所爱乐的天降祥瑞的感应。如果见到这些称得上无量的美好,这就是国王有德行而感得天降祥瑞之国的吉祥。

 

    诸弟子曰:宁可更有殊特吉祥,于身有益终生天上。

    尼乾答曰:先师以来未有过此,书籍不载。

    诸弟子曰:近闻释种出家为道,端坐六年降魔得佛,三达无碍,试共往问,所知博采何如大师。 

白话文:诸位弟子问:难道没有更殊胜的吉祥,对自身有益,永远生活在天上?尼乾梵志回答说:过去的老师从来没有开示过这样的,书籍中也没有记载。诸位弟子又说:最近听说释迦姓的人出家修道,禅坐六年降伏魔军得成为佛,彻悟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无有障碍,想一起去请示这个问题,广泛的请教、采取(别人的见解),怎么样啊大导师?

 

    师徒弟子五百余人,经涉山路往到佛所,为佛作礼坐梵志位,叉手长跪,白佛世尊曰:

    诸国吉祥所好如此,不审更有胜是者不。

白话文:师徒弟子五百多人,经过翻越山路到达佛所在的处所,给佛行礼后坐在梵志的位置,两手交叉于胸前俯首长跪,向世尊问到:像刚才所说的这些各个国家所爱乐的吉祥,不知道是不是有更殊胜于这些事的吗?

 

    佛告梵志:

    如卿所论,世间之事,顺则吉祥反则凶祸,不能令人济神度苦。如我所闻吉祥之法,行者得福永离三界,自致泥洹。于是世尊而作颂曰:

白话文:佛告诉梵志:正如你所论说的,世间的事业,顺应自己就吉祥,否则就会有祸患,不能让人到达殊妙的境地、度脱苦海。像我所听闻到的吉祥的方法,修持的人能够得到福报而永离三界六道,自至涅槃无为之处。于是世尊作偈颂回答说:

 

佛尊过诸天,如来常现义,有梵志道士,来问何吉祥。

佛陀最为尊贵,超过诸天人,如来常开示法义,有出家修道的人,来请示世间什么是吉祥的事?

于是佛愍伤,为说真有要,已信乐正法,是为最吉祥。(一)

于是佛陀慈愍诸位,为他们演说真实的万事万物的要义,已经信仰并爱乐佛陀的正法,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神祠,是为最吉祥。(二)

也不听从诸位天人,希望求得侥幸,也不拜神灵、宗庙,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敕身承贞正,是为最吉祥。(三)

和贤善的人作朋友,选择好的居住场所,常常预先种下福德的因,约束身心从事正业,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节,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四)

远离邪恶的行为而从事好的行为,持饮酒戒能够知道节制自己,不沉溺于女色之中,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多闻如戒行,法律精进学,修己无所争,是为最吉祥。(五)

多听闻正法依戒律而行,精勤修学佛法与戒律,修正自己而无所争求,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乏行,是为最吉祥。(六)

居家以孝敬、奉事父母,很好的管理家务,养活妻子儿女,不做无益的困苦行为,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复,以时诵习经,是为最吉祥。(七)

不傲慢,不自大,少欲而知足,能知恩回报,按时诵读温习经典,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所闻常欲忍,乐欲见沙门,每讲辄听受,是为最吉祥。(八)

听闻不如意的事要能够忍耐,乐于亲近佛的出家弟子,每次讲解佛经的法会必去聆听,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持斋修梵行,常欲见贤明,依附明智者,是为最吉祥。(九)

坚持斋戒修行清净梵行,常常很想亲近贤明的人,结交明达智慧的人,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已信有道德,正意向无疑,欲脱三恶道,是为最吉祥。(十)

已经归依佛道,有道德操行,提起正念,便没有疑惑,发心脱离三恶道,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等心行布施,奉诸得道者,亦敬诸天人,是为最吉祥。(十一)

以平等心来做布施,供养诸修行得道证果的人,也恭敬诸天人,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常欲离贪淫,愚痴嗔恚意,能习成道见,是为最吉祥。(十二)

常发心远离贪欲心,以及愚痴、瞋恚之心,能够按照成就道业的慧见反复实践修习,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若以弃非务,能勤修道用,常事于可事,是为最吉祥。(十三)

假如能够抛弃不正当的事务,能够精勤修行成道的因缘,常亲近值得亲近的人,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十四)

所作一切都为利益所有的众生 ,建立起广大的慈悲心愿,修养仁慈用来让众生安定,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智者居世间,常习吉祥行,自致成慧见,是为最吉祥。(十五)

智慧的人在世间常常修习吉祥的善业,亲自成就契合真理的知见,如此是最吉祥的事。

 

    梵志师徒闻佛说偈,欣然意解,甚大欢喜,前白佛言:甚妙世尊,世所希有,由来迷惑未及窥明,唯愿世尊,矜愍济度,愿身自归佛法三尊,得作沙门冀在下行。

白话文:梵志师徒听闻佛陀宣说偈颂,心开意解,很是欢喜,上前对佛陀说:太神奇了世尊,在世上稀有难得,一直以来的迷惑没有在内心明了,只希望世尊怜悯救度我们,自愿此身皈依佛法僧三宝,可以成为沙门希望在您教下修行。

 

    佛言:大善!善来比丘。即成沙门,内思安般,逮得应真,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白话文:佛说:太好了,善来比丘。他们当下就成为沙门,如实地观呼吸,得到阿罗汉的果位,无数听闻的人都得到了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

——出自《大正新修大正藏》第四册


《吉祥品》主要为在家人(宣说的),今生来世获得幸福快乐圆满的发愿文,《吉祥经》也是这样。我去过南传佛教很多道场,看见那里的法师会用《吉祥经》来祈福。佛陀的加持、神变不可思议,这个世界需要吉祥,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也需要吉祥,所以,我希望听到的每个众生都获得真实的吉祥。

《吉祥经》内容比较短,我(把它)翻译成了藏文,虽然没有正式的传承,但也可以表一个缘起吧。此经在南传佛教那么出名,我们北传佛教也可以重视它,藏传佛教徒也可以把它作为日诵。藏文的《大藏经》也有很多与之类似的各种吉祥偈颂,只是不叫《吉祥经》。

我刚才讲的《吉祥品》应该是非常早期的,大概在西晋时期,有一个法师叫法炬(火炬的炬),还有一个法师叫法立,他们两个翻译的。其中有一些发愿的吉祥文,与这里比较相同。今天给大家以简单的字面解释,来讲一下《吉祥经》,希望每个人得到它的祝福,获得释迦牟尼佛的身语意的加持,日吉祥夜吉祥,时时得吉祥。每个人晚上睡觉的时候梦吉祥,白天生活的时候也日吉祥。其实在人世间,也需要这样的气氛与福运。

接下来简单讲一下(此经)。

【相关资料】

一、本经在巴利藏中同一经文,收集在两种书中,一为小部集(Khuddakanikaya)小诵经(Khuddakapatha),二为经集(Suttnipata )。前者为南传比丘僧所必须读诵之课诵。后者系巴利文藏中最古之文献。译时所根据之原本,为印度鹿野苑缅甸寺出版,天城字体(Devanagari )迦叶波与罗睺罗比丘(Kassyapaand Rahula)校本。译毕又以摩诃菩提会出版之罗马字体经集中原文校对一过。两无差错。    

二、此经共有五种英译本,(一)高格利(Goger1y , 1839)译本,(二)贾尔特( R.  C.  Childers )(三)费尔(L.  Feer,  1871 )(四)福斯鲍尔(W.Fausholl , 1880 )(五)金刚女士(Sister Vajira,  1942 )此后两者无多大差异处。





Evam me sutam:Ekam samayam bhagava savatthiyam viharati jetavane anathapindikassa arame.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

给孤独精舍。







与其他经文一样,在某一个时候,我曾经这样听到:佛陀住在舍卫国祗孤独园的精舍。





Atha kho annatara devata abhikkantaya rattiya abhikkantavanna kevalakappam jetavanam obhasetva yena bhagava tenupasankami.

Upasankamitva bhagavantam abhivadetva 

ekamantam atthasi. Ekamantam thita kho 

sa devata bhagavantam gathaya ajjhabhasi:Bahū deva manussa ca, mangalani acintayum;akankhamana sotthanam, brūhi mangalamuttamam.

 

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

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 

以偈白佛言:


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

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在某个夜晚,夜深人静时,有位天神发出特别殊胜的光明,遍照佛陀所住的园林,并来到佛面前,非常恭敬地对佛顶礼膜拜,然后站在一边。天神以偈颂的方式问佛,所有天人与人都渴望得到快乐和利益,想要得到幸福的话,如何才能求得这种吉祥?

下面每一个偈颂后面都是“最吉祥”,与愿吉祥是一个意思。

我们人人都想获得快乐,这一点不管什么肤色与层次的人都一样。但很多人都得不到快乐,反而痛苦。世上有些人认为金子最吉祥,有些人认为银子最吉祥,有些人认为孔雀或戴耳环最吉祥。过年或结婚等各种节日,人们用自己不同民族的服装来表吉祥,但实际上就像此经所说,这里所讲的颂词,能为东西南北的任何众生,都带来吉祥。

大家都知道,世间人可能不懂因果正理,认为在脖子上戴个耳环、鼻环就吉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是他们的装饰,按照其说法是表吉祥,但能不能吉祥呢?不一定。最重要的是此经所讲的这些事情,人们要是依教奉行,肯定最吉祥。

天人在此向佛“请示最吉祥”,其实不但是世间人,连蚂蚁蚯蚓都想获得快乐与吉祥。真正能获得吉祥的是什么呢?下面继续解释。






(Bhagava etadavoca:)

(世尊如是答言:)







世尊是这样回答的。






Asevana ca balanam, panditananca sevana;pūja ca pujaniyanam, etam mangalamuttamam.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

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远离恶友、愚笨、痴狂的人,应该与有智慧与悲心的人交往,恭敬有道德的人,这就是最吉祥的。

有些人虽然有智慧,但没有道德的话,亲近他也不一定有利。就像《毗奈耶经》所说:宁与智者为仇恶,不共愚者结亲友。意思是宁可与智者结仇怨,也不与愚者成为亲友。所以我们与愚痴的人交往,最后会毁坏自他;如果与智者成为敌人,也会带来快乐。所以接近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这样是最吉祥的。

《成实论》说依止佛、法、僧人最吉祥,讲到依止僧人时,《成实论》是这样说的:远离愚痴人,亲近有智者,可敬者则敬,是为最吉祥。意思是说,远离愚痴的人,亲近有智慧的人,恭敬承事像僧人这样的智者,这样最吉祥。

我们经常说皈依三宝,所谓的三宝当中,皈依的“僧”是指有智慧的人,为你的相续带来戒定慧,远离贪嗔痴嫉妒傲慢,你去恭敬依止他,这样得到快乐。很多人说我很倒霉,为什么呢?可能是你没有选择好的朋友,如果选择一个好的善知识,你的今生来世都会很快乐。






Patirūpadesavaso ca, pubbe ca katapunnata;atta-sammapanidhi ca, etam mangalamuttamam.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

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这里的居住,意思是说,居住在一个远离贪嗔痴的适合自己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曾经有高僧大德、成就者安住过,他们置身于正道,他们的智慧、德行、修证,就在那些地方。比如说以前莲师呆过的地方、传承上师、成就者呆过的地方,自然而然有加持、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居住在前辈大德所依止的地方。可能大多数城市里的人不一定具足这个条件,这时也可以选择住在有德行的人依止过的道场、中心、寺庙。这样的地方,其环境对我们带来的利益也是非常重要。有些经典也讲,我们要住善地,依止善良的人,发善愿,种善根,这是智者选择的四种法。

如果自己有条件,找一些坛城、道场或金刚道友存在的地方,或者有圣者加持过的道场、圣地,住在这里修行的话,相续很容易得到修证。

我们不能像世间人那样,认为这个地方条件特别差。以世间人的标准衡量,什么样的地方好呢?他们会认为唱歌跳舞,散乱的地方是好地方。当地居住的人群对自相续带来善法,这是最吉祥的。

【相关资料】

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即是龙猛菩萨和智悲光尊者所讲的“四大轮”。
一、安住顺境:修行的时候,要安住在对修行有顺缘的地方,远离嘈杂等一切违缘。作为城市里的人,完全避开散乱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还是要尽量找一个学佛的环境。
二、亲近正士:亲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学经验的人。即使你没有缘分亲自依止,那也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否则就会慢慢被世间的各种恶习染污,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见的人。
三、发宏誓愿:随时随地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哪怕是听一堂课、放一条生、闻思一个善法,也要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发愿。
四、积大福德:应当广积资粮。我们前世积了资粮,今生才遇到这样深奥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没有积资的话,来世不一定遇到这么殊胜的正法,也不一定转生到佛法如此兴盛的殊胜之地。







Bahusaccanca sippanca, vinayo ca susikkhito;subhasita ca ya vaca, etam mangalamuttamam.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

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到了这些地方需要什么呢?自己应该广闻博学,还有对工艺,包括技术、工巧这方面要精通。因为世间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懵懵懂懂的话,自己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对有意义的知识,多闻好一点,是非则少闻好一点。有些人,对真正的经典和论典里的内容孤陋寡闻,而流言蜚语,全世界的是非,都听得到。这话是她口里面说出来,那话也是,这样的人当宣传部长,很不错。但真正的经论、南传佛教,像科技每天变化,日新月异,如果没有听闻,很可能被(这个时代)淘汰。要是对这些都不知道,不晓得,什么都不懂,这样不好。我们对有意义的事,应该多听、多学、多说一点;没有意义的事情少听、少学、少说、少想一点。

严持诸禁戒:《吉祥经》主要是对在家人讲的(出家人也可以),这里说应该要严格守持戒律,比如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这些是最基本的戒条,最基本的底线。《涅槃经》说,就像衣服烂了可以补,失坏自相续时,可以用戒来修补。看起来戒律是控制自己,这不行那不行的,但实际上是规范我们的行为,稍微有一些缺陷,马上弥补。(此处师停顿了一下)其实学习、多闻很重要,对自己的心和行为有一些约束,否则在世间也会变成野蛮、低级的人。这方面佛教有戒律,戒是对心灵的一种保护,因为我们的心,可以造业,可以修持善法,如果没有很好地对治、治理它,自己可能会有各种不如法的行为。

《诸法集要经》:是心能作罪,亦能修福业,了彼如幻化,常依于正道。

你知道了心如幻化一样显而无自性,就一定要常常依靠这个心修正道。否则,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心,会造非常严重的罪。如果修得好,他就把善法福德做得特别好。最关键是心,就像宗大师说的,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戒律也是这样,心善,受持戒律很好,心恶的话,受戒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

言谈悦人心:说话的时候要令人舒心悦意,就像蜂蜜一样令人感觉甜蜜,很多人说话很容易得罪人,他自己都不知道,结果把人都得罪完了,而且不知不觉地伤人很深。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善说。

《四分律》:善说于言者,令已无热恼,亦不侵他人,是言为善说。

真正的善说,是让自己没有烦恼,别人也得到快乐。有些人该说的话,都能表达得特别清楚,周围的人听起来也特别舒服,谁都没有得罪。像上师如意宝所说:莫舍己道,勿扰他心。如果说话不对头,很容易伤害对方;反之话说得很好,对方会很快乐。所以怨和亲,大多数都是依靠语言而导致的。这里说到,多闻广学、严持净戒、说话悦人心,这样是最吉祥的。

【相关资料】


 宗喀巴大师说
“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麦彭仁波切《君规教言论》:
通常成为亲怨者,余事促成极少见,
多由言词所导致,故当慎察再出言。








Mata-pitu-upatthanam, puttadarassa sangaho;anakula ca kammanta, etam mangalamuttamam.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

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作为在家人,一定要着重侍奉对自己有恩德的父亲和母亲,东西方的文化与宗教当中,都要求侍奉、孝顺、恭敬、供养自己的父母。

作为在家人,要爱护自己的妻子、子女;如果是女性,要疼爱护持自己的丈夫和子女;

从业的话不要伤害(众生)。你可以做各行各业,但工作尽量不要欺骗众生,不要伤害其他的生命。杀生、偷盗、说欺骗的语言来生活是很没有意义的。

像《瑜伽师地论》讲正确的生活方法有六种:1、农耕;2、商业,做买卖;3、放牧;4、承事国王,像现在的公务员,在政府上班;5、秘书、会计等;6、学工巧,学一些技术。

《善生经》也讲过,要孝顺父母,与家人和睦相处,工作要尽量不伤害众生。这很重要。现在很多人找工作,有些人实在是不好找,即便是找到,你要看看工作是不是直接或间接伤害众生。否则即便得到的薪资比较高,意义也不是很大。有些佛经讲,如法地活着是最快乐的,身体健康、心态健康,有福报享受生活。当然这样的人可能不是很多,虽然有些人有财富,可是他的身体配合得不好,经常生病;有些身体比较健康,生活条件也不错,但是心经常被烦恼控制着,也不快乐;如果一个人身心健康、物质条件比较好,同时有好的修行。而有些人没有修行,只是在意世间的生活,认为有吃有穿,有个舒适的环境就可以了。但我们不是动物。人类要追求什么呢?更高的层次。需要信仰和修行。如果没有,心里的很多问题都接受不了。因此,我觉得生活方式很重要。有些佛教徒想变成一个很好的佛教徒,就像《吉祥经》里讲的,虽然十一个颂词很简单,但这里的人间理念表达得很清楚。所以如法地活着很吉祥。
 

【相关资料】


 《瑜伽师地论 卷第七》:


  如是产生故,作业故,受生故,工巧业处故,增上故,彼所顾录故,梵住故,修觉分故,证菩提故,戒闻胜故,不应道理



   《善生经》:


  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亲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Dananca dhammacariya ca, natakananca sangaho;anavajjani kammani, etam mangalamuttamam.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

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爱布施,要有个很好的品德,资具经常好施,自己享用,同时喜欢布施。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也应该尽量乐善好施,经常帮助他们。有些出家人完全有能力帮助别人,但是好像认为自己是出家人,“我不帮”。其他地方实在帮不了,如果你的亲人有一些难以支付读书的费用,自己有能力的话,哪怕给他一个学期的资助,也是有必要的。

我们藏族一个喇嘛跟我说,我以前稍微有钱的时候,经常帮助表弟、表妹的孩子们上学,那个时候他们对我很好;后来没有钱了,那些亲戚对他很不好,觉得没有意义,很现实。他是这样讲的。

也许我们是为求福报而帮助别人,但如果就按大乘的理念,我布施给你,这是一个机会,你报不报答是你的事情,应该这样,很好的。不过哪怕没有特意求回报,也会有的。以前我没有助学,可能现在助学有好几年了,自从开始助学,我吃的糌粑和酥油没有问题了,他们牧民的孩子报恩的时候拿一块酥油,农区的孩子经常给我带来新鲜的糌粑。所以,帮助别人,自己也会有回报。我并不是为了买糌粑、酥油而帮助他们,不是这样的。以前基本是自己去买,或者亲戚拿一些糌粑、酥油过来。助学以后自然而然(就有了)。以前上师也讲过,只要你去布施,财富自然而来的。就像烧火的时候灰会自然出现。同样的道理,我们对布施也不是求异熟果报,这样不是很清净,但是我们还是要布施。

佛陀在《杂宝藏经》中说:“有八种人应决定施,不复生疑。父、母以佛及弟子,远来之人,远去之人,病人,看病者。” 八种人,我们布施不会有不好的果报,不用怀疑。八种人包括父亲、母亲、佛陀、弟子(佛弟子和自己的弟子)、远方来的客人、去远方的人、病人、看护病人的人,对这些人布施绝对是有功德的。

有些出家人:“对父母不能供养,因果报应,我这个是三宝的财物”,当然你供佛的、供法的、印法本的、造佛像的,这些不能供养。如果是其他的一些,别人对你虔诚的信心而供养给你的,可以布施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个别有困难的佛教徒、或者远方来的人,他们确实很需要帮助。

包括法师,以前戒律里讲了:吃的方面,弟子可以自己拿(准备);穿的方面(法衣等),法师要拿(给弟子准备)。有些戒律中也是这样讲的。法师,或者个别的有些道友也要关心,尤其是刚学佛的、刚入门的这些人,应该尽量去帮助他们。比如有些人没有住处,能不能想办法给他借一段时间的房子。我刚开始来学院的时候借房子,天天换地方,特别痛苦,但是也没办法。刚来的时候,很多方面都没有那么容易。

包括我们的堪布、堪姆,现在倒是可以,我想起来以前刚来的时候,对佛法不懂,条件也没有。那个时候,我们学院的整体条件也比较差。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些人能伸出援手,提供帮助,哪怕一点一滴都非常有利益。我每次听到个别道友因为没有住处、因为没有生活资具,听不了法,心里还是很伤心的。按理来讲,作为一个法师应该能解决很多事情。其实学院整体条件还可以,但是因为个人业力现前,或者这是初学者的一个必经之路。

作为一些真正的虔诚佛教徒,可能刚开始有点苦行也许好一点,这样能遣除相续中很多很多的业障。好像刚开始没有经过苦行的人,后面的修行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刚开始经历一段特别艰难的过程,也许很多业和烦恼都能消除。

不管怎么样,有一些能力的人应该(适当帮助身边的人)。以前也讲过,包括现在学佛的佛教群体当中,有些人福报非常好,他能解决很多人的吃住问题。现在企业当中能提供很多就业机会,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你能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可以说是救了一个家庭。


因为每一个人对家庭来讲很重要,要么他是爸爸,要么她是妈妈,要么他是未来的爸爸妈妈。我们作为佛教徒,供养上师等等不是很重要,有些是锦上添花,不是很重要。最关键的是我们身边的人,有一些需要帮助的话,哪怕帮助一个人解决暂时的燃眉之急,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果每个人不是很自私,都有爱心,尽自己能力,多多少少帮助身边人的话,就像很多一滴水都可以汇聚成汪洋一样,应该可以积聚很大的善根。现在好多佛教徒特别喜欢供养佛、供养寺,一方面很好,这是福田,但我们对悲田不是很重视。无条件地供养佛、上师的话,你也可以无条件地供养身边可怜的众生,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方面大家要注意。

刚才讲到帮助众亲眷

行为无瑕疵:行为很清净,不管做什么事情,内外很透明,自己有控制能力,起码自己是什么样的身份,自己有自己的规则,不超越规则。这样的人就是行为无瑕疵。一点瑕疵都没有的话,作为凡夫有一定的困难,但至少根本的行为,自己应该有所对治。

这是最吉祥的。






Arati virati papa, majjapana ca samyamo;appamado ca dhammesu, etam mangalamuttamam.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

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有些邪见、邪行必须制止;克制自己不喝酒;美德永不退失,这是最大的吉祥。

我们的行为尽量要考虑到别人。有些道友念诵的时候不考虑别人,我听到有些人一直敲木鱼很大声,旁边的人受到很大影响,晚上睡都睡不着。你的修行也许很好,你唱的声音也许很好听,但是你最好考虑一下隔壁、考虑一下周围的人。自己和周围的关系,还是很重要。我都是很关注我们的领导、隔壁,因为特别吵吵闹闹的话,对很多人都有影响。所以,自己的行为,哪怕很小的事情,既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别人。这很重要。

克己不饮酒饮酒,以前也讲过有很多过失,包括《大智度论》里面说饮酒是疯狂者,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美德坚不移有些好的、高尚的行为尽量保持,不要今天做得很好,明天完全变成另一个人。好的人的美德和高尚的行为,不会变来变去的。这个很重要。

这是最吉祥的。

相关资料】



《大智度论》


不饮酒者,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药草酒。


果酒者,蒱桃、阿梨咤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


药草酒者,种种药草,合和米麹、甘蔗汁中,能变成酒;同蹄畜乳酒,一切乳热者,可中作酒。


略说若干、若湿,若清、若浊,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是名为酒。


一切不应饮,是名不饮酒。


问曰:


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欢喜,何以不饮?


答曰:


益身甚少,所损甚多,是故不应饮。譬如美饮,其中杂毒,是何等毒?


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者、众病之门;三者、斗诤之本;四者、裸露无耻;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六者、覆没智慧;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者、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惭愧、忧愁;十一者、身力转少;十二者、身色坏;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门;十六者、不敬婆罗门;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恍惚无所别故;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党恶人;二十二者、疏远贤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无惭、无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纵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弃舍善法;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远离涅槃;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中;三十五者、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不饮。


如偈说:


“酒失觉知相, 身色浊而恶,


智心动而乱, 惭愧已被劫。


失念增瞋心, 失欢毁宗族;


如是虽名饮, 实为饮死毒。


不应瞋而瞋, 不应笑而笑,


不应哭而哭, 不应打而打,


不应语而语, 与狂人无异;


夺诸善功德, 知愧者不饮。”








Garavo ca nivato ca, santutthi ca katannuta;

kalena dhammassavanam, etam mangalamuttamam.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

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恭敬,印光大师也说过,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对上师、对道友、对别人,应该要有一种恭敬心。以前弘一大师,别人对他顶礼,他也对所有人顶礼。以前阿底峡尊者看到出家人都会合掌。其实,对别人越来越恭敬的时候,别人对你也会恭敬的。如果你对别人不恭敬,你最后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谦让,如果对别人一寸都不让,对自己也不利。

知足少欲,有感恩和报恩的心。

时时闻教法,经常听闻教法、听闻正法,这个很重要。《正法念处经》当中讲闻法故知法,闻法故信佛,智者闻法故,能解脱众苦。闻了佛法能了知佛法,闻了佛法能对佛产生信心,因为智者经常闻法,痛苦自然消失。而愚者不愿意闻法,不知法,所以特别苦恼。

有些道友很好,任何一个课都不放过。包括现场听课的,不管是天上的还是地上的,我还是很佩服他们。有些在家人,可能不像出家人。出家人每次闻法都有时间、有机缘,他自己管自己就可以了。而在家人确实上上下下,压力非常大,尤其是今年,但很多人闻法的精神确实很坚定。这一点,我从很多方面能看出来,不管经历了什么样的风风雨雨,或者自己在那么忙碌、那么烦躁的城市里,一直很坚定地听闻佛法,确实很难得。

《经律异相(卷8)》里有个故事:一个叫善信的菩萨དགེ་བའི་དད་པ,他可能是一个修行人,说是菩萨,但具体不是很清楚。他出世的地方没有佛法,他很想听闻,但是没有佛法、没有传承,很苦恼。有一次在空中听到一个声音,说是往东方的一个地方,有一个曾经佛陀出世过的世界,你离那里有一万由旬的距离,那里还有一个佛法像法期的、又老又难看又下贱的女人,她有半个偈颂的传承、半个偈颂的法,但是路上非常艰难。善信听到以后,非常欢喜,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一定要去听。他出发了,一路上有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无法想象。尤其他遇到一个特别大的沼泽,不要说是人,飞禽也经常会陷进去,特别可怕。他想,不管怎么样,哪怕死了也一定要去。因为他的信心感召,在特别广阔的淤泥中出现了一条白色的路。最后,善信到达那个国家,他打听到,确实有这样一个又丑又穷又老的女人。他就请求佛法。那个女人说,佛陀的整个教法无量无边,但我都没得过,我只有半个偈颂,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法。善信说,只要得到这半个偈颂,我就心满意足了,请求传授。她就传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信得到后,非常欢喜,整个身心清凉,非常自在,获得了神通,回来时依靠飞行回到自己的地方。之后,他就开始弘扬这半个偈颂。


【相关资料】


《经律异相 (卷8)》:

善信菩萨于无法之世寻求正法,空中声曰。其此东方一万由旬,彼有一国,王名曰善住。昔有如来出现于世,久已灭度。像法衰微有一女人。生自卑贱,形貌丑陋,人世所无。而彷佛能识半句一偈。示有所传,能往问疑。有一游泥,纵广万里,践者即没。乃至鸟飞不能过,毫毛不能胜。汝今困瘵手足断裂。云何而能更复前进。

我闻踊跃,驰起东行,至淤泥所。分舍身命以躯自投本期陷没。我掷身时。当身所触。出一小路。洁白修直。我践其上无复众难。径至彼国入善住城。哀号自咎不睹世尊。见此女人处于卑陋。屋室穿穴。人形凡鄙。而我恭敬视如佛想。瞻奉礼拜,围绕赞叹。仰请女人以为大师。愿垂教示,得遂深信。

女人答曰。诸佛妙法无量无边,我之所闻,唯一半偈。若欲闻者,今便说之: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我闻此语,身心清凉,诸根寂静,自然调伏。诵习在心,思惟其义,洞达斯旨。即获神通,飞还本国,遍宣此偈。以此功德,我于佛法得坚固信,不可沮坏。众魔启伏一切归化。未有此信我常在生死。为众生故开示此信,令得奉行。

   


前辈高僧大德,确实为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需要这样的千辛万苦。虽然现在我们没有真实地得遇释迦牟尼佛金色的身相,但佛陀的教法还没有隐没。我们每天给大家提供五六个教证,这个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多得多。有时候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得到太容易了,认为以前难得的故事是神话、不可能的事情。确实以前刚来学院的时候,对求法难得的苦行,在现在看来,今天的这些人看来,也可以说是一种很神奇的神话故事。我们离现在也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二三十年以前求法的苦行,现在的人看来根本不相信。那再过几百年、几千年,为求法的苦行,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但不管你信不信,佛法确实非常难得。

所以适时闻法非常重要,自己有机会的时候应该多听听法,自己有机缘的时候,哪怕是听几堂课也是非常好的,能得到解脱的这些法门也是很重要。

我也想,生命是无常的,如果今年《圣大解脱经》能开始讲的话也是很向往的。我想,这部法也不用得灌顶,我们在座的很多人,以后也可以在各个地方大量地弘扬。有了一个很清净的传承,再加上我们对大致的内容了如指掌,这样的话自己也有把握弘扬,有这样的勇气。我们学得好一点,给别人讲是胸有成竹;如果自己没有信心、没有自信,给别人讲考供养也很难说。

每个人对法的希求心,从总体上看很好。包括在喇荣、在别的地方,从总体上大家对法还是需要付出很多,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当中。应该是这样的,对吧?得一个人身,没有信仰另当别论。如果有信仰,但对法不懂,很懵懂、很愚昧,那只是一个名相上的佛教徒。如果我们多多少少多闻多学,浸泡在佛法的水里面,再出来的时候,跟其他人迥然不同。听闻过佛法和没有听闻过佛法的人还是有差距的,修行过佛法和没有修行过佛法的人更是有差距。所以,听闻以后,尽量对每一个道理进行思维、认真地修行。很多世间的事,一方面很重要;但从整个生死大事来说,都不是那么重要。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下面简单讲,不然讲不完。






Khanti ca sovacassata, samanananca dassanam;

kalena dhammasakaccha, etam mangalamuttamam.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

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修安忍,自己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尽量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什么事情要随顺别人,并不是“别人开心也好,不开心也好,无所谓”,尽量随顺。得见一些沙门的话,也应该说一些信仰,说一些关于信心,关于出世间、解脱方面的话。

作为信徒,见到沙门说一些其他是是非非的话,不合理。因为沙门跟其他在家人,很多行为上是有差别的,所以作为沙门,对在家人的行为也应该有分寸。作为其他人,对沙门和出家人应该求得一些法,少说一些过失,这个是最吉祥的。






Tapo ca brahmacariyanca, ariyasaccana-dassanam;nibbanasacchikiriya ca, etam mangalamuttamam.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

实证涅磐法,是为最吉祥。







作为在家人,自己应该清净的生活,不要以邪命养活。正见、正思维……真正通达八正道。即生当中以空性的法门获得解脱。这个是最吉祥的。

修行很清净,能证得八正道,最后证得涅槃,那肯定是最吉祥的。


【相关资料】


  八正道是指获得最终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八正道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通过八正道的修行就能通往成佛之路。

  八正道最初是释迦牟尼佛针对婆罗门教、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修行方法。在他看来,苦行主义是对自我施加折磨,不会带来什么收效,而享乐主义沉迷于寻欢作乐的生活,更会通向毁灭之路。就此,他提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就是八正道。

  原始佛教十分重视这种不苦不乐的八正道修行方法,并将其列为道谛的具体内容。在佛教教义中,八正道就好像是盘旋直上的八个阶梯,沿着阶梯我们就可以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具体说来,八正道分别是:

  正见:

  八正道的正见:正确的见解,就是对缘起论、四圣谛等佛教教义理解信服,并坚定不移地信奉。这是八正道中最根本的方法,因为有了正见,才能对事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破除外道的邪见,只有将正见作为基础,才能精进不懈地修行。

  正思维:

  八正道的正思惟:正确的意识或观念,断除邪恶的欲念,生起正当的欲念。正思惟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舍弃执著或自私之心、慈善仁爱、无害,这些是修行的意志决心。

  正语:

  八正道的正语:纯正清净的语言,合乎佛法的言论,也就是不说谎、不谩骂、不诽谤、不恶语、不暴语,而使用友善纯洁的词句。

  正业:

  八正道的正业:正当的活动、行为及工作,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一切恶行。正语、正业这两个阶梯是很难攀登的,一旦登上这个高度,就已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自制能力,修行的前景就会变得清晰、宽阔。

  正命:

  八正道的正命:正当的谋生手段,就是按照佛教的标准来谋求生存的必需品,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

  八正道的正精进:正确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臻于完善。到达这一阶段的人将完全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无论衣食住行、工作休息,都能毫不松懈地按照佛法行动,从而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正念:

  八正道的正念:正确的思维,牢记佛法,念念不忘佛教真理。到达此阶段的人,完全抛弃了“我”的念头,只考虑世界的真相,不再执著于不如实不如理的妄想。

  正定:

  八正道的正定:对佛法有坚定不疑的定见,专心一志精进的修行。到达此阶段的人,完全抛弃了无根据的信仰和妄想,不再混乱与恐惧,身心寂静地修行。








Phutthassa lokadhammehi cittam yassa na kampati;asokam virajam khemam, etam mangalamuttamam.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

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世间八法——称讥毁誉等不动摇自己的心,心不要今天这痛苦、明天那痛苦,不要天天在忧愁苦恼之中,行为不要有染污、很寂静,没有什么烦恼,这是最吉祥的。

不被世间八风所吹动,没有忧愁,天天乐呵呵的。有些修行人真的是这样的。但修行有点差的人,今天天气好一点,心情也好一点;明天天空当中突然雷鸣闪电、倾盆大雨,这个时候心情也一落千丈,各种各样的烦恼此起彼伏。每一个人都很可怜,只不过我们有上师三宝的加持,自己尽量不放弃、不舍弃,经常祈祷,虽然烦恼不会在很快的时间当中熄灭,但逐渐逐渐会有变化的。

刚学佛、刚出家的时候,烦恼特别可怕,但你一旦发了菩提心,行为也会有极大的差别。虽然并不是一日之间马上有变化,但至少不退转。有些人,刚开始时清净心、恭敬心都可以,功德也还算是可以,但慢慢倒退的话,这个不值得。应该每个人自己观察自己,我学法多少年,自己观察,观察的过程当中,只要有进步就是可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修加行。

五十万加行一定要修,就像他们学时轮金刚,三年三个月当中必须修六加行,否则连出家的资格都没有,包括觉囊派的寺庙也是这样的。其实,我们宁玛巴,还有一些佛教徒,自己对自己应该有一些要求,像驯服野马的心一样。《地藏经》里面说,南阎浮提的众生信心不定、恶习众多、刚强难化等等。现在很多人修加行,是为了听一个密法,上师也是像讨债一样的“你能不能修?你得修加行。”“我修不了,我只能修一个。”一直讨价还价,我觉得这个没有必要。作为一个佛教徒,为了调伏自己,要清净自己无始以来的业力,要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至少一定要好好地修五十万加行。我相信很多人加行修完以后,心会调柔很多。

我个人也是这样,虽然现在也是比较野蛮的,大家都不认为我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我相信你们也认为我只是口头上说一些,实际上修行很差劲,这一点我也承认,你们认真地、实事求是地给我评价,我也会承认“对对对,是是是,我是这样的”。

但是对我个人来说,以前更差劲,尤其没有出家以前,天天打架,包括偷东西也有,当然没偷过大的东西,偷过白萝卜。有一天晚上,跟一个表弟去偷白萝卜,结果晚上守的人在二层楼上一直用电筒照,我们就不敢进田地,一直在外面的一棵松树下躲着。又下大雨,衣服都淋湿了。他一直不睡,晚上12点左右还一直在拿电筒照。我们两个身体都湿了,两个人贴在一起,身体才暖起来,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听到鸟叫声,我先醒过来了,天开始蒙蒙亮,我赶紧喊他起来。那时候看守的人已经睡着了,天还没有完全亮,我们马上拿两个口袋背了一大堆白萝卜,往回跑。我的父亲和他的父亲等了一晚上,最后他们害怕了,就来找我俩。他们认为我们肯定被抓了。刚开始,两个父亲都骂我们。回去做吃的时候,他们不但不骂,还很开心。所以没有修行的话还是很多事情不太好,但是现在不管怎么样,我肯定不会去偷白萝卜。(众笑)我觉得这个是我的进步,对吧?也不需要再偷白萝卜。

【相关资料】

《八风吹不动》
 如今很多人,喜欢口口声声说:“一切得失都不存在。”但实际上,他平时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得”而奔波、害怕“失”而操劳,有各种各样的得失和犹豫。
 
 得与失、乐与忧、美言与恶语、赞叹与诋毁,这叫做八风,又名世间八法
 
  人们往往愿意接受正面的四种。有人对自己正面的赞叹了,就会很高兴;有人负面评价自己了,就会产生嗔怒。
 
我们的情绪,常随世间八法而起起落落,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加以平息。
 
  当然,光是口头上说平息,这人人都会。但在生活中真正面对时,大部分人却很难把持自己。
 
  苏东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被派往江北瓜州任职时,与好朋友佛印禅师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所以,他常和佛印禅师谈禅说道。
  一天,苏东坡坐禅颇有心得,立即提笔赋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诗表面是在赞叹佛菩萨,实则为自喻,说他不为八风所动。
  写完之后,他很是得意,满心欢喜地派书童送往佛印禅师处,以求印证。禅师看后,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了回去。
  苏东坡满以为禅师会赞叹自己,急忙打开批示,只见上面竟然写着:“放屁!”他气坏了,当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没想到,禅师早在寺院门口恭候他了。
  苏东坡气势汹汹,一见禅师就劈头盖脸地质问:“我一直拿你当至交好友。我的修行境界,你不认可也就罢了,怎么可以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怎么骂你呀?”
  他就把这两个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见后,哈哈大笑,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算是利根者,当下醒悟,十分惭愧。
 
 如今很多人,喜欢口口声声说:一切得失都不存在。但实际上,他平时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而奔波、害怕而操劳,有各种各样的得失和犹豫。
 
世人很容易被八风所动,所以,只有证悟了空性,一切虚幻才会全部消失,才能达到八法吹不动的境界。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亦云: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
 
退一步说,就算没有证悟空性,但若了知世间一切如过眼云烟,也可以断除很大的执著,不随外境所转,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苦才是人生》第三十一篇。
   






Etadisani katvana, sabbatthamaparajita;sabbatthasotthim gacchanti, tam tesam mangalamuttamam.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

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没有一个不胜,都会得到胜利,如果我们按照《吉祥经》当中说的行持,那将会在一切处得到快乐和幸福,这是最吉祥的。

那今天就讲到这里。






往期链接



温故而知新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课堂笔录合集

温故而知新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课堂笔录合集

温故而知新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课堂笔录合集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