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12课 * 甘露丸
净土法门修积往生四因
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对于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来讲,这四因必须了达并再再修持,否则很难往生。
现在汉传净土宗非常兴盛,在汉地为主的世界各个地方,有许多人都在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极为值得随喜的事情。但希望大家在念佛时,不要忽视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实际上,这四因在汉传净土宗的实际修持中也具足,只不过没有这样明确归纳而已。比如,边观想边念佛等,其实明观福田已经具足;在作早晚功课时,要供佛、拜佛,有的还要念忏悔文,这样积资净障也已具足;除了对大乘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以外,大多数念佛的人都会发菩提心,不可能为了自己而念佛,这样发菩提心也已具足;很多念佛人都念《普贤行愿品》和各种净土愿文,就是在《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中也有发愿的方法,这样发清净愿也已具足。可见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唯一修持的就是这四种因。对藏地高僧大德来讲,不管是他们自己修行还是为别人讲经说法,都非常重视这四种因。当然我也非常希望,所有修学净土法门的佛友,都应好好修积这四种因。
我总觉得藏汉佛教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拿修学净土法门来讲,汉传佛教的修行人应学习藏传佛教的发菩提心,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应学习汉传佛教的精进念诵。
往生四因的修持方法
我们也不能抛开教证、理证盲目念佛,而应按佛在经里面所讲的道理来作实际修持,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藏文《阿弥陀经》云:“阿难,任何众生若能再三观想彼如来,积累诸多无量善根,发菩提心圆满回向,发愿往生彼佛刹土,则其临命终时,善逝、出有坏、圆满正等觉阿弥陀佛为数多比丘众围绕,现于彼前,垂视而住。彼等现见无量光佛后以极其清净之心死去,将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教证明确宣讲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和往生时的情况。其中,“再三观想彼如来”是明观福田,“积累诸多无量善根”是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圆满回向”是发菩提心,“发愿往生彼佛刹土”是发清净愿。任何众生若能再三修持这四种因,则彼等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在众多比丘眷属的围绕下,会现在他们的面前垂视而住;在见到西方三圣及众多眷属后,他们都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在这种清净的心态下死去后,彼等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种种因缘,汉地念佛法门非常兴盛,以致很多人都用“家家阿弥陀”来褒赞它。其实,这样的传统非常好,大家应继续发扬。但也要注意两点:一、念佛时不要掺杂自私自利的念头,不应仅为自己快乐而求生净土;二、念佛的善根要回向给众生,不要成天为了家人得到世间安乐而作狭隘回向,而应在大愿摄持下作广大回向。
念佛的利益
净土法门不仅是解脱的妙道,还是对治心理疾病的妙药。我经常想,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不念佛的人都很可怜。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没有归宿感的人寿命不会长,而且心理也不健康。如果大家都能修学净土法门,好好念佛,那我们就会生活在阳光当中,这样就会过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不念佛,甚至很多老人也不念佛,他们天天指望子女前来看望自己。在现代社会,因各种原因,子女很少经常看望父母,于是他们又非常失落,经常怨天尤人,内心非常痛苦。如果他们都能像藏地老人那样念佛,那精神上就会有归宿,自然心里也就没有这样的波澜。
在藏地99%的人都念佛,在我的记忆中,凡是见过的藏族老人没有一个不念佛。很多藏地老人都不喜欢子女常来看望自己,因为他们害怕子女打扰自己念佛,所以很多老人都要求子女别来看自己,只要定期送点食物就行,甚至送完食物也要赶紧离开。而汉地,很多老人终日都茫然地等待着。如果他们能念佛,每天都在清净的念佛声中度过,那心里就会非常清凉,自然临终时也会很安详。可见,念不念佛差别非常大。
如果一个人不念佛、不求生净土,那说明他还觉得娑婆世界很快乐,也即没有厌离心。虽然很多世间人都不愿听到死亡这个词,但真正面对死亡时,他们又束手无策。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为死亡多准备准备呢?在面对衰老和死亡等问题上,念佛的人往往有不同于世人的一份从容与自在。
相比知识分子,很多念佛老人都没有太高的文化,但他们依靠净土法门,却获得了不怕病、不怕老、不怕死的境界;而那些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的讲师、教授又如何呢?在面对生老死病时,他们依然手忙脚乱。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所以要自赞毁他;而是想从客观公正的角度,简单列举生活的真实现象,以让大家明白学佛、念佛的重要性。当然上面举的例子,着重讲了对今世的利益,其实学佛、念佛对来世的利益更不可言喻。哪怕即生当中只念一句佛,或者磕一个头,若能以发心和回向来摄持,那功德利益也不可限量。
你感受到极乐世界的稀奇吗?
作者(乔美仁波切)对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感到稀奇。
在世间,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大事,人们都会觉得很稀有。其实若有人真正懂得净土法门,那就不会觉得这有多么了不起,因为他知道,再也没有比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以及所成就的极乐世界更为稀有的事了。(详见法本第3册P22-24)
作者对此感到极为稀有,因为阿弥陀佛最初只是一位世间国王,后来出家发愿,经过无量阿僧祇劫积累二资之后,最终成就了无上菩提,而今正以极乐世界无余陶熔一切众生。确实非常稀有,因为他并非建立一座工厂或一所学校,而是要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以让无量众生在那里获得圣果。在有智慧的人看来,这无比稀有,但愚者的品味极为低劣,他们认为只要有钱财、有地位就是好人;确实在当今社会,真正以智慧和悲心作为衡量标准的人已越来越少。
这对欲往生极乐世界很关键
当然,所有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并不一定都有这样(觉得阿弥陀佛的因地发愿和极乐世界稀有)的信念,甚至有些人对这样的道理还很茫然,那想往生极乐世界也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切欲往生者,皆应了知极乐世界的来源,及其存在之理等内容,这非常关键。由于受无神论的影响,以及以前从未好好学习过佛法,所以很多念佛人还在怀疑: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没有正信,一边念佛一边怀疑,那也不可能往生;即使往生,也会包在莲花苞里,于五百岁中见不到佛的尊颜。所以,所有修持净土法门者,都应以逻辑和辩论来遣除怀疑;如果相续中有疑惑,那就必须闻思教理,或者到有智慧的人面前去请教,这极为重要。
有些人却像着了魔一样:“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到底存不存在啊?”所以,对唯依阿弥陀佛福德力才现前的此刹土,我们一定要有充分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遣除不必要的怀疑。
当然以上道理能否接受或认同,这和前世的因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前世曾经串习过大乘佛法,也即是大乘种性者的话,那一听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内心就会数数生起欢喜心和信心。如果没有前世的善缘,多生累世都在三恶趣打滚,那听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之后,不但生不起信心,反而会产生邪见。就像藏地的牧民,他们只能理解自己的简单生活,对现代社会却一无所知。如果给他们讲美国科技如何发达、物质如何丰富,他们根本接受不了。同样的道理,闻思底子薄、前世今生都没积下福报、也没结下善缘,那就很难接受这样的道理。但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只要具足了因缘,就会显发本具的智慧和信心,这一点大家务必清楚。
有些法师说:极乐世界是一所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往生的人是学生,它的录取线很低,其他学校是500分,极乐世界只要250分。这样讲也很好,但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录取线低就怀疑它,因为这是佛陀的大悲而并非世人的无奈。如今阿弥陀佛正在彼刹广转法 轮、造就英才,同时也在广纳豪杰、集聚贤才;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不发愿呢?
听法不应厌足
法藏比丘发心之后要创建自己的世界,于是法藏比丘在俱胝年间,听闻八百一十万俱胝那由他(也有二百一十亿的说法)佛陀的功德,及其刹土圆满庄严,还有环境、大地由什么形成……,并将所有佛刹合而为一,普皆受持,发广大愿。
当时人寿很长,所以法藏比丘能有这么长的时间听闻佛法。相比之下,我们听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二三年就心生满足,甚至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就不应该。
阿弥陀佛这样度众生很辛苦吧!
有些法师虽说阿弥陀佛真实存在,但好像并不了解阿弥陀佛,他们说:“你们知不知道,阿弥陀佛他老人家非常辛苦,他天天都挂念着我们这些烦恼众生……”他们把佛陀看作普通人,好像佛陀是一个天天跑来跑去的老和尚,其实并不是这样。说辛苦,可能在未成佛前有点辛苦,但成佛后一点也不辛苦。因为佛陀往昔所发大愿全部已经成就,依靠他的福德力,刹土也已形成,一切众生只要能如理持名、观想,皆可自在往生;而且佛陀度化众生的方式也无有勤作,所以佛陀绝不会因度众生而感受痛苦。
佛陀对浊世众生的恩德非常大
如果佛陀在因地没有发愿度化我们,如果他成佛后没有为我们宣说正法,那我们将永远沉溺在轮回当中,而无有解脱的机会。正因为当年佛陀的发愿和慈悲摄受,我们才看见了解脱的曙光,最起码在弥勒佛出世时,在释迦佛教法下具足三皈五戒的人都能获得圣果。在《释尊修法仪轨》中,麦彭仁波切把《释迦牟尼佛广传》归摄为一个偈颂,即:“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确实每一位佛弟子都应为了一切众生摆脱轮回之苦,而至诚恭敬地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为了修建自己的刹土,法藏比丘首先学习并掌握了许多佛刹的状况,之后摄集所有佛刹的优长,而发愿建立自己的刹土,也即具足一切功德、远离一切过患的极乐世界。可能这有点像学院修大经堂,首先是承诺建造,然后去观摹藏汉两地有名的寺院,并在壁画、结构、布局等方面学习他们的优长,之后建造一座极具特色的无比庄严的大经堂。但是,修一座经堂只需要两三年时间,而创造一个刹土,需要在数多大劫中积累资粮,可见佛陀为众生付出了何等代价。……后来阿弥陀佛成就一切大愿,现前成佛。在此贤劫之前,虽然已经过了十大劫,即成佛以来已过十劫,但这只是极乐刹土的十天。阿弥陀佛如今也是色身住世,且广为众生宣讲正法。
轮回的痛苦无量无边,以人类而言,身心的方方面面都苦不堪言。人道尚且如此痛苦,那三恶趣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而所剩的天道与阿修罗道也极为痛苦。幸运的是我们已值遇了脱离苦海的捷径——净土法门,故大家皆应对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生起感恩戴德之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