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08课 Back

《俱舍论》讲记 第08课

智慧之法 2021-01-12

丙二、有寻有伺等分类

寻伺二者均有者,即是五种识界也。

最后三界有三种,其余诸界无寻伺。

十八界中哪些法具有寻伺,哪些法不具有寻伺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寻伺。寻伺是四十六种心所的二种。所谓的寻,有些地方讲是寻求、寻找的意思,它所了别的,或者所产生的心所是比较粗大的状态,像我们在外面寻找什么东西一样。伺,比寻细微一点,了解比较细微的法。

首先从欲界、色界或者无色界的侧面来分别安立时,哪些具有寻伺,哪些不具有寻伺,然后再从内部观察寻伺的问题。

在整个欲界中都具有寻伺。欲界的心很粗大,并不是说欲界的众生没办法超离寻伺,后面我们还要学习,欲界的众生通过欲界的身份可以修色界的禅定,这时候欲界的根就会转依,变成色界的眼根、耳根等。

我们修法的心是什么心?是欲界心,没办法安住在禅定当中,必须要修持色界的定,产生色界的心,这时候我们的眼根变成比较清净的色界眼根,引发一些清净的天眼等。这些在后面会安立得比较清楚。

寻伺分了三类,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整个欲界都是有寻有伺,既具有寻也具有伺。然后到了色界,分了四禅。初禅有三种,未到定、粗分正禅[1]和殊胜正禅[2]。粗分正禅以下,欲界心、未到定、粗分正禅都是有寻有伺的。到了殊胜正禅,是无寻有伺,粗大的寻已经没有了,只有比较细微执著心的伺。到了二禅以上,包括二禅、三禅、四禅、无色定等全都是无寻无伺。

心的状态在欲界当中有寻有伺,初禅当中有一些是有寻有伺的,也有一些是无寻有伺的,然后到了第二禅以上都是无寻无伺,既没有粗大的寻,也没有细微的伺,所以第二禅以上,心非常寂静。再往上还要去除一些过患,逐渐获得三禅、四禅等,后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相关的内容和知识。

了解了寻伺的本体,以及在三界当中如何安立之后,再回到颂词中。今天讲颂词的时候,也要看一下注释的内容,因为稍微有一点复杂。

十八界当中“寻伺二者均有者,即是五种识界也”,寻伺二者都有的是五识界。首先在十八界当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全部具有寻伺,都有粗大的心和细微的心。

“最后三界有三种”,前面讲了,在眼等六界当中,最后一个是意界;在色等外六界当中,最后一个是法界;在识界当中,最后是意识界,所以意界、法界和意识界是最后三界。最后三界具有三种,意思是在最后三界当中,存在有寻有伺、无寻有伺[3]、无寻无伺三种情况。

注释当中,第一个有寻有伺是怎么安立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范围,首先是在最后三界当中,所以其范围落在了意界、法界和意识界当中,三界中怎么具有有寻有伺的状态。

“一、欲界与初静虑粗分正禅的意界、意识界与寻伺以外的所有相应法界必定存在寻和伺,因而为有寻有伺。”最后三界分别来讲,首先是欲界,前面分析了,整个欲界都是有寻有伺的,所以在欲界当中的意界[4],一定是有寻有伺的。第二个是在欲界当中的意识界,同样也是有寻有伺,也可以和寻伺相应。然后是初静虑粗分正禅,(前面我们讲到在初禅当中有三个,一个是未到定,一个是初静虑,即一禅的粗分正禅和一禅的殊胜正禅。)其本身也是有寻有伺。如果在粗分正禅的意界中,一定和寻伺相应,然后其意识界也可以和寻伺相应。

后面还有一个特殊的,“与寻伺以外的所有相应法界”,这句是讲最后三界当中的法界。(此处宣讲的是初静虑粗分正禅当中的法界,这个关系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否则绕来绕去就绕晕了。)初静虑粗分正禅本身是有寻有伺的,但是为什么此处在讲法界的时候,一定要把寻伺去掉,而意界、意识界没有问题,都是有寻有伺,可以和寻伺相应?因为法界[5]本身具有寻伺[6],所以要把寻伺去掉。

为什么要把寻伺去掉呢?因为此处讲十八界当中哪些法具有寻伺,和寻伺相应。法界当中的寻伺本身不可能和自己相应,只有除了自己本体之外其他的相应法界,如受蕴、想蕴、行蕴中除了寻伺之外的四十二种等可以和寻伺相应。寻伺自己不能拥有自己,或者寻伺自己不能和自己相应。

在粗分正禅当中,意界和寻伺相应,可以是有寻有伺的,意识界也可以和寻伺相应,法界虽然有寻有伺,但是我们观察的是,哪些法具有寻伺,哪些法和寻伺相应,所以必须要把寻伺去掉,因为寻伺法不可能和自己相应,不可能拥有自己。然后剩下的相应法界[7],即受、想和除了寻伺以外的相应行当中剩下的所有心所都可以和寻伺相应。

欲界的法界也是如是的。

十八界当中,前面我们讲五识界,肯定是和寻伺本身相应的,粗大和细微的心都有,然后最后三界要分欲界、粗分正禅、殊胜正禅和二禅以上。因为十八界既可以是欲界的十八界,也可以是色界的、也可以是无色界的,当然真正来讲在色界只有十四界,无色界只有三个[8],他们怎样具足寻伺的问题。

初静虑粗分正禅的意界、意识界、法界是怎样具有寻伺的呢?前面的意界、意识界因为本身没有寻伺,所以可以和寻伺相应;法界当中其他心所法——受、想也可以具有寻伺。但是寻伺自己不可以具有寻伺,所以要把寻伺去掉。剩下所有相应法界当中的心所都具有寻伺,“因而为有寻有伺。”

以上是最后三界如何具有寻伺的。

第二个无寻有伺,也是在意界、意识界和法界当中观察。注释中说,“欲界的寻、初静虑粗分正禅的寻以及初静虑殊胜正禅的伺以外的所有相应法为无寻有伺。”

第一、欲界的寻是无寻有伺的,因为欲界当中的寻本身已经是寻了,不可能再和寻相应了。所以欲界的寻要把寻去掉,一定是无寻有伺。前面有一个原则,自己和自己相应,自己拥有自己是不可能的。欲界的寻本身是寻,怎么可能再和寻相应呢?不可能再和寻相应。欲界的寻本身一定是无寻的,寻和伺当中把寻去掉之后,它只能和伺相应,所以它就是无寻有伺了。

第二、初静虑粗分正禅的寻,道理和前面一样,初静虑粗分正禅本身虽然是有寻有伺,但是寻自己不可能再具有自己了,所以要把寻去掉,也是无寻有伺。

然后“以及初静虑殊胜正禅的伺以外”,前面我们提到了,殊胜正禅本身的状态是无寻有伺。它和前面的粗分正禅不一样,粗分正禅是有寻有伺的状态,本身具有寻也具有伺,而殊胜正禅自己没有寻而有伺,粗大的没有了,还有细微的。

殊胜正禅的伺自己本身没有寻,而伺自己不可能拥有自己,所以殊胜正禅的伺不可能是无寻有伺,一定是无寻无伺。因为它自己本身没有寻,只具有伺,伺自己不可以具有自己,自己不可以和自己相应,所以要把伺去掉,所以殊胜正禅的伺自己一定是无寻无伺的,这在后面要讲。

此处讲“以及初静虑殊胜正禅伺以外的所有相应法”,除了殊胜正禅的伺以外的,相应法界当中剩下的心所法都是无寻有伺的,全部可以和无寻有伺相应。初静虑殊胜正禅的法界当中寻已经没有了,剩下来的伺和伺自己无法相应,所以伺自己是无寻无伺。而剩余的心所法都可以具有伺,都是无寻有伺的。

“初静虑粗分正禅无有第二寻而必具伺”。粗分正禅应该是有寻有伺的,但是粗分正禅当中的寻不可能有第二个寻,不可能有两个寻和它相应,因为只有一个寻一个伺,自己已经有寻了,不可能再有寻和它相应了,无有第二寻必有伺,所以是无寻有伺。

“殊胜正禅断除寻思而必定有伺察”,这个地方讲它自己的状态是无寻唯伺的,因为没有第二个伺和它相应,后面马上要讲这个问题。欲界的寻要去掉,然后粗分正禅的寻要去掉,因为没有第二寻和它相应的缘故。因为欲界当中已经有寻了,所以只能是无寻有伺。

此处就是分辨一点,欲界和粗分正禅自己的状态一定是有寻有伺的,和这个地方具有其他寻伺的意义,稍微不一样。自己虽然有寻有伺,但是此处分析的是十八界当中,哪些法具有寻具有伺。分析的不是哪些法有寻有伺,如果是哪些法是有寻有伺,那就很简单,欲界当中什么法是有寻有伺,色界当中什么有寻有伺……此处的关键是,十八界当中,尤其意界、意识界和法界三界当中,哪些法是具有寻伺的。法界本来就有寻伺,所以我们要观察法界当中的寻伺自己拥不拥有寻伺,和寻伺相不相应。

欲界当中的寻因为自己就是寻,没有第二个寻再和它相应,所以寻本身没有寻,只能和伺相应。所以欲界当中寻的状态是和无寻唯伺这一条相应。粗分正禅的寻也只能和无寻唯伺相应。

第三个是无寻无伺,“初静虑殊胜正禅的伺察无有第二伺”,这个讲的很清楚。前面讲了,殊胜正禅本身就是安住无寻唯伺的状态,所以寻本来就没有了,只剩下伺。伺和自己无法相应,它没有第二个伺,它和什么相应呢?只能具有无寻无伺。殊胜正禅的伺和三种状态当中哪一种可以完全对照?它和有寻有伺相应吗?绝对不是,因为它本身就是无寻有伺;和无寻有伺相应吗?不可能,因为它自己有一个伺,没有第二个伺和它相应;可以和无寻无伺相应么?可以,因为它本身就没有寻,再加上没有第二个伺和它相应,所以没有伺,殊胜正禅的伺只能拥有无寻无伺的状态。

所以它拥有什么法,就和什么法相应。殊胜正禅中的意界和意识界,毫无疑问就是无寻有伺。因为殊胜正禅自己安住在无寻有伺,所以殊胜正禅当中的意界,直接就和无寻有伺相应,意识界也是无寻有伺。但是有一个特殊的,法界当中有一个寻伺,殊胜正禅法界当中的伺与哪一个相应?有寻有伺不可能,它本身就不是有寻有伺;无寻有伺也不可能,因为它自己只有一个伺,没有办法再和第二个伺相应,所以说不可能再是无寻有伺;只有第三种无寻无伺,就是没有寻,也没有伺。因此殊胜正禅当中的伺只能是无寻无伺,无有第二伺。

第二静虑以上的意,绝对是无寻无伺的,本来断除了寻伺。二禅以上的意识界也是无寻无伺。然后二禅以上本来就没有寻伺,所以二禅以上的法界也是无寻无伺。都是没有寻,也没有伺的。

以上是“最后三界有三种”的意思。如果以前没有学习过,看起来有点复杂,抓住几个比较重要的核心之后,我们再分析的时候,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是欲界本身具有什么?色界当中粗分正禅、殊胜正禅具有什么?然后再来看它和寻伺是怎么相应的。相应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原则是法界当中的寻和伺自己,比如寻是怎么具有寻伺的,它在欲界、色界当中怎么样。寻和伺分别是如何对照有寻有伺、无寻有伺等的。这方面搞清楚之后,就比较容易了解。

剩下还有一些法,“其余诸界无寻伺”。前面讲到最后三界是怎么具有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的。此处讲其余诸界无寻也无伺。

比如十种有色界,从眼界乃至于身界,从色界乃至以触界等都不是心的自性,不是相应法。色法本身不可能有寻伺,眼根等外面的色、声、香不可能有寻伺,所以十种色界都是无寻无伺,既没有寻,也没有伺。它不是从心法的角度来讲,根本没有寻伺。前面讲到有心识的,比如五种识界有寻有伺,现在十种有色界本身就是色法,不可能具有寻又有伺,必须要排除。前面受、想、行都是属于相应行,然后剩下十四种不相应行都是无寻无伺,和心不相应所剩下的法都是无寻无伺法。还有无表色、三无为也是无寻无伺法,都不可能具有寻伺。

以上分析完了十八界寻伺的状态。有些道友可能听懂了,有些道友可能还没有听懂,下去之后还要看书、讨论,或者再详细听一听辅导。虽然本身不复杂,但是稍微有点绕,抓住重点以后分析,也不是特别难懂。仔细看一看我们发的参考资料,里面也讲的比较清楚。

五种根识无计度,以及随念分别念,

计度外散意智慧,随念一切意回忆。

前面讲到“寻伺二者均有者,即是五种识界也”,但是眼识、耳识等都是无分别识,怎么可能具有寻伺呢?寻就是对粗大法的探寻,伺是对细微法进一步细化的了解,都是心识的状况。五根识既然是无分别识,怎么可能具有寻伺呢?如果具有寻伺,那么和佛经观点不就矛盾了吗?此处我们讲到了三种分别。一种叫做自性分别,一种叫做计度分别,一种叫做随念分别。

“五种根识无计度,以及随念分别念”,我们平时所说的五根识是无分别的,主要是讲没有什么分别,五种根没有计度分别念(第二句最后三个字),以及没有随念分别念。也就是说三种分别念当中的计度分别念和随念分别念,五根识不具有,即从没有比较主要的、粗大的、敏锐的分别念来宣讲五根识是无分别的。

但是它虽然没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并没有说它没有自性分别。五根识具有自性分别念(下面讲心所的时候还会讲),可以是寻和伺。

在这个颂词当中,讲到了什么叫做计度分别念、随念分别念。“五种根识无计度,以及随念分别念”遣除了计度分别和随念分别,它没有这两种比较粗大的分别念,所以是无分别的。注释中讲,这相当于使用了我们平常所讲的劣用否定词,即一个法很弱,我们会用否定词把它否定掉。因为没有粗大主要的计度和随念分别没有的缘故,所以说它没有分别念。注释当中有个比喻,马本来有四条腿,如果一匹马只有一条腿,我们会说马没有腿。或者我们口袋里,还有十几块钱。到了月底的时候,我们说钱已经花光了,没钱了,是不是没有钱呢?还有一点点,但是钱太少了,就说没有钱了。

同样,五根识没有分别念的说法,因为它没有明显粗大计度分别和随念分别的缘故,我们说它没有分别。是不是真的一点分别都没有呢?很微弱的分别念,比如自性分别念,还是有的。所以前面的意义和佛经当中的意义没有矛盾的地方。我们平常所讲的五根识无分别念,和此处说的五根识有寻伺二者的分别,二者之间也不矛盾。

其实这个问题在经典当中早就讲到了,并不是别人提出问题之后,为了应对别人的责难,马上发明一个词叫自性分别。只不过我们没有学习,不了解。

到底什么是计度分别和随念分别呢?颂词当中,第三句讲了计度分别,第四句讲了随念分别。所谓的计度分别就是“计度外散意智慧”,它就是一个意[9],本身是意识的状态。意识的状态是什么呢?外散的意识相应的智慧[10],是散于外面诸境的,意识可以分别的,比如看到外面是一座山,很多人走来走去,这是男人女人,这种心都属于计度分别。首先这个状态是意识,和前面的五根识不一样。计度分别和意识相应,是散于外境的分别智慧,能够了别的本体。

第二个随念分别,就是“一切意回忆”,“意”也是意识。随念分别念是一种忆念,有的地方讲是一种回忆。回忆、忆念在入定时是什么呢?在因明当中我们学过,它是一个定解,是在以前已经确定了的,不是新的智慧。所以我们在入定观想所缘的时候,就是一种回忆,是我们的一种正念。忆念以前已经确定的定解,叫做随念分别念。

入定中也可以有,我们不要认为,入定的时候一定修大空性,什么都不执著,不一定,入定有很多种分类。入定也可以忆念以前的不观待名称,只是观待意义的定解等等。出定的时候,当然也可以回忆以前的事情,不是通过名称,而是把以前经历的事情,坐在椅子上回忆,叫做随念分别念。

所谓的分别有三种,第一种自性分别,就是和寻伺相应,很弱的分别念;第二种计度分别,主要是意识外散的一种智慧;第三种随念分别,也是一种意识,跟随意义趣入于忆念的状态,在入定出定位的时候,和意识相应的忆念、定解或者经历的事情。

以上一方面遣除了一些疑惑,一方面也普及了分别念方面的常识,算是对颂词的补充说明。

丙三、有缘等五类[11]

有缘即是七心界,以及法界之一半,

九无执受八与声,其余九界有二种。

此处讲到了有缘和无缘。有缘即有所缘,什么是所缘?具有所缘的意思,比如能缘所缘当中的所缘境。什么能具有所缘?当然就是心识了,心心所才能具有所缘。因此有缘的有就是具有,缘就是所缘的意思。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个词,就知道此处是讲什么才能具有所缘境。色法不可能具有所缘境,只有心心所才能具有所缘境。

有缘就是可以具有所缘的法,即“有缘即是七心界,以及法界之一半”。这就比较清楚了,范围已经确定在心心所当中。有所缘的法就是七心界[12]。“法界之一半”就是法界当中的一部分。很多注释当中讲,一半并不是对开的意思,恰好一半,这里把一部分叫一半。法界的一部分是什么?就是受、想以及行蕴当中的相应行,就是所有的心所法。法界当中的不相应行、无表色和三无为不算。以上叫做有缘。

有缘讲完之后,剩下的就是无所缘了。十种色界[13]都是无缘,没有所缘。眼根、耳根,乃至于身根虽然可以取境,但是无法成为具有所缘的方式。虽然可以成为产生识的增上缘,但是根没办法成为具有所缘的方式。还有法界当中剩下的部分,即不相应行、无表色,还有三无为,都属于无所缘。所以把有所缘了解之后,剩下的都是无所缘。

下面讲哪些是有执受,哪些是无执受?“九无执受八与声,其余九界有二种”,十八界当中的九种法是无执受的,哪九种法呢?“八与声”。所谓的八是八种无碍界[14]。还有声音属于无执受。十八种当中以上九种是无执受。“其余九界”,剩下的九界有些是有执受,有些是无执受。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有执受和无执受。前面我们讲声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此处对于有执受无执受进一步地安立。注释一百三十页安立了它的体相,“这里‘执受’的意思是对根等色法作利害结果会产生苦乐的感受,并作为心与一切心所的所依,也就是世人所说的有心。”所谓的执受就是有心的意思,有执受就是有心,无执受就是无心,具有心还是不具有心的意思。

前面我们讲声音有执受的时候,有情发出的声音属于有执受,然后再分别有执受的记别声、无记别声等等,前面我们讲色法的时候讲到了。此处进一步安立所谓的有执受就是心和心所法对五根等色法可以作利害的,而且五根可以作为心心所法的所依,然后可以产生损害、利益等,这样的法称之为有执受。

如果法相是具有心,那么十八界当中什么有心?六识界、意界、法界都有心,但为什么是无执受?虽然它有心,但是它的法相和执受不相应。它自己是心,但心自己不可能自己具有心。和前面的意思一样,虽然它是心识的自性,但是自己不可能具有自己。

此处所讲到的有执受是具有心,什么地方具有心?比如眼根、耳根,可以具有心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有执受、无执受的意思。

前面我们说有执受属于有情的相续所摄,这没什么问题,侧面不一样。此处所说的有执受,必须要把五根等执为所依。比如我要产生眼识、耳识,眼根、耳根必须要作为所依,然后心心所和根相互之间会产生苦乐的结果,或者还要增长、损害等。从这方面讲,有执受不能包括心自己,心不可能再具有自己。因此六识、意根再加上法界(法界当中的心所法就不用讲了)都属于无执受,因为它们本身是心心所,不可能自己具有自己,自己作为自己的所依,再增长苦乐。

声音也是一样,虽然我们前面讲了有执受可记别声、有执受无记别声,好像都是有情发出来的声音,但此处为什么声音变成了无执受了呢?因为声音没办法作为心心所的所依,没办法在心心所和声音之间相互产生苦乐、损害利益。我们讲下面的有执受的时候,返回来看声音的时候,会比较清楚。

直接来讲声音会不会具有心呢?声音不会具有心。我们说出来的声音本身具不具有心识?会不会有苦乐?不会有,所以它不符合这个条件。心心所不可能把声音作为所依,声音也不可能具有心。如果声音具有心,就具有心识,可以具有苦乐了,这是不会有的。从这个方面讲,必须要排除声音。

八与声排除以后,其余的九界就具有两种了,有执受和无执受都有。首先我们看其余九界是什么?把前面的法去掉之后,其余九界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根所缘的五界中除去声音的剩下色、香、味、触。其余九界有二种,既有有执受的,也有无执受的。哪些是有执受的,哪些是无执受的?

首先五根可以是有执受的,五根可以具有心,可以作为心心所的所依,眼根、耳根等可以增长痛苦、快乐。

里面有一个分别,注释一百三十页第四行对这个问题也讲了。“当下的五根”,即现在正在起作用的五根,还有“现在根群体中存在的色等四境”,什么意思?色、香、味、触四法有自相续所摄的,和不是自相续所摄的,比如外面的房子、山等本身也有色、香、味、触。此处所谓的有执受是在我们身体上的。“根群体”就是净色根[15]和浮尘根[16]。根群体当中的色、香、味、触就是我们身体上面的色法,比如显色,身体是黄皮肤,或者有点白、有点黑;形色,身体是什么形状,显色形色都有,身体的香、味和触也都有。在自己根群体当中存在的色、香、味、触都是有执受,因为这些都可以产生苦乐,比如眼根、耳根可以产生苦乐,身体的皮肤、肌肉、骨头也都可以产生苦乐。所以根群体当中的色、香、味、触可以具有心,可以产生苦乐。

心心所和这些法之间相互依靠。如果你的根好,你的心情也好;如果你的心情好,感觉身体也很轻松,二者之间有一种相互损害、利益的关系,这就叫做有执受或者有心。

还有一个问题,在自释及大恩上师的注释中讲,过去、未来存在的眼等五根属于无执受的,但是在这个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注释讲过去、未来存在的眼等五根也属于有执受的。在《俱舍论》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观念,我们看的时候,注意看一下。

以上讲了九种和自己身体相连的法属于有执受,它是可以具有心的。还有不具有心的,在自释等当中讲了,比如过去和未来的五根属于无执受的。虽然是五根,但是也有无执受的情况。

还有四种法是无执受的,即和自己的相续不相连的外面色、香、味、触。外面的房子、车不可能具有心,没有苦乐的感觉,和自己的心识不可能产生紧密的所依,相互之间不可能直接产生损害或利益的关系。当然如果你的房子被撬了,被偷了,可能会有点痛苦,但这不是直接的,是你自己执著了这些东西之后产生的。如果被人扇了一个耳光,别人拽你的耳朵,你感到很疼,这是直接相连的,属于有执受,具有心。外在的东西不具有心,只是你的意识和它发生了某种关系,执著它之后,你的心中才会觉得很难受,但是身体方面没有直接苦乐的增益和损减,不能互相增长快乐或者痛苦。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头发、指甲,及注释中讲的血液等等也算是无执受,因为没有什么感觉。有些大德把头发也分两种,发根和头皮连得比较紧,拽的时候很疼,属于有执受的;上面的头发,剪得时候没有任何的感觉,属于无执受。指甲也是一样,连着肉的部分是有执受的;没有连着肉的部分,用剪刀怎么剪,也没有疼痛的感觉,是无执受的。血液不管如何用针扎也没有感觉,属于无执受,不会成为心识的所依,也不会产生快乐。因为不具有心,也就不具有苦乐的感觉。

我们返回来再看声音,虽然是我们身体里发出去的,但是声音本身会不会具有苦乐呢?不可能具有苦乐。而其他色、香、味、触和自己身体的诸根连在一起比较紧密,可以有苦乐。比如我们的皮肤可以说是色或触,如果你用火去烤皮肤,会很疼痛;有时候会很冷,这是具有心的体现。耳朵、眼睛等都是具有心的。声音没办法具有心,不可能具有苦乐的感受,所以声音一定要抛开。

前面我们心心所法是无执受。法界当中其他无表色、无为法、不相应行也算是一种无执受。

所谓有执受就是具有心的意思,无执受就是不具有心。心心所不具有心的原因,前面讲了,它本身是心心所,再具有心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触大种大所造,剩余九种色法界,

大种所造无表色,十种色界即积聚。

此处讲到什么是大种和大种所造法,什么是积聚的法和不是积聚的法。十八界当中再进行分别。

首先是大种和大种所造,“所触大种大所造”,在十八界当中,唯一的所触界,即身根的对境,既有大种,也有大种所造。前面讲色法当中触的时候,有四种因触,即地水火风,也有七种大种所造的触,即轻、重、柔软、粗糙、冷、饥、渴。所以在所触界当中既有大种,也有大种所造。

然后“剩余九种色”,从这里断句。因为所触是一种色,十种色界当中一种已经讲了,剩余九种色是什么呢?只是大种所造,没有四大。

“法界,大种所造无表色”,法界两个字和第三句连起来。法界当中有一个无表色,也是大种所造。前面我们讲了“一切大种作为因,彼即称为无表色”,无表色属于大种所造的,所以在法界当中有一部分。

在十种或者十一种色界当中,有一种既是大种,也是大种所造。剩余的九种是大种所造。无表色是大种所造。剩余的法,即七心界,再加上法界当中的相应行、不相应行和三无为法不是大种,也不是大种所造。只要把大种和大种所造讲完之后,剩下所有的法,全都既不是大种,也不是大种所造。

然后什么是积聚的,什么不是积聚的?“十种色界即积聚”,十种色界,即五根五境,是极微积聚的。剩下所有的法不是极微积聚的。七心界、法界当中的相应行、不相应行、无表色,还有三无为都不是极微积聚。虽然无表色是大种所造,但它不是极微积聚的法,本身没有积聚。所以十种色界即积聚,其他不是积聚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1]即一禅。

[2]汉地《俱舍》法本中将殊胜正禅安立为中间定,它是一禅到二禅之间的过渡。我们没有安立中间定,而叫做殊胜正禅。

[3]或叫无寻唯伺。

[4]即意根。

[5]即受蕴、想蕴、行蕴、无表色和三无为。

[6]寻伺是心所,包括在法界的行蕴当中。

[7]即心所法,简别无表色和三无为,他们不具有寻伺。

[8]即意界、意识界和法界。

[9]即意识。

[10]我们一定要了解,《俱舍论》当中所讲的智慧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心的状态,它是能够分别的。在其他大乘经论看到的智慧,我们马上就知道,相对于我们分别念而言这个智慧是个好东西,不可能出现在其他不好的方面。但是《俱舍论》当中,所讲的智慧不一定就是指无分别智慧,或者很清静的闻思修智慧。《俱舍论》把能够了别的都称之为智慧的本体。

[11]有缘、无缘,有执受、无执受,大种、大种所造,积聚、不积聚,能断、所断此五类。

[12]即六识再加意界。

[13]五种色根,外在的五种色境,叫做十界。

[14]七心界再加上法界当中的法,有的地方说是一部分,有的地方说所有法界都包括在里面。

[15]能起作用的五根叫净色根。

[16]以前讲过,比如眼球、耳朵、鼻子、舌头,还有身体,皮肤、肌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