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28课) Back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28课)

精品研习 2020-05-20


佛说无量寿经广释(1-28)教证


索达吉堪布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恭敬合掌)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恭敬合掌)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恭敬合掌)


1.《佛名经》中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众僧难值,信心难生。”(第六册P18)


2.蕅益大师说:“五译之中,唐本最佳”。第六册P20


3.袁宏道在《西方合论》中也说:“一无量平等清净觉经。二无量寿经。三阿弥陀经。四无量寿庄严经。五出宝积第十八经,名无量寿如来会。五经同一梵本,前四译稍不精。”第六册P20


4.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说:“如我于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第六册P29


5.《楞严经》云:“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第六册P40)


6.《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第六册P41


7.《华严经》云:“犹如工幻师,能现种种身,菩萨自在力,充满十方界。”(第六册P52)


8.《大智度论》云:“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第六册P52)


9.《法华玄义》云:“愿行事理,自然和融。”(第六册P52)


10.《观经》中说:“赞叹行者,劝进其心。”(第六册P54)


11.《维摩诘经》中说“佛所印可”(第六册P54)


12.《大智度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第六册P56)


13.《大乘义章》中说:“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第六册P56)


14.《大智度论》中说:“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入处名为际。”(第六册P57)


15.《华严经》中说:“非众生请我发心,我自为众生作不请之友。”(第六册P59)


16.《大宝积经·如来不思议性品》云:“诸佛不思议,佛光不思议,信者及获福,亦尔难思议。”(第六册P63)


17.《宝星陀罗尼经》云:“三界众生中,更无如佛者,自既得解脱,复解脱世间。”(第六册P69)


18.《佛说德护长者经》云:“无量百千万亿劫,佛名难闻况得见,汝能于佛生胜信,如是信心实难得。”(第六册P73)


19.《大智度论》中说,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即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第六册P76)


20.《释量论》中说,由于佛陀断除了痛苦之因,具足善妙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三种功德,所以名为善逝。(第六册P76)


21.《大宝积经》云:“下劣诸众生,不见佛光明,彼不见光照,谓佛光无有。”(第六册P79)


22.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而现种种若干义。”(第六册P79


23.对佛光也有类似的赞叹:“诸佛无边光,光网不思议,遍满十方界,无边佛土海。”(第六册P81)


24.《三藏法数》中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第六册P82)


25.《俱舍论释》中说,世尊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供养了诸多如来,最终才得以成佛。(第六册P82)


26.《菩提资粮论》中也说:“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百须弥量福,聚胜乃能得。”(第六册P82)


27.《经庄严论》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第六册P83)


28.法王说:“按我的意愿,即使给我一百万块钱,我都不愿意中断传法。”(第六册P89)


29.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第六册P89)


30.《定解宝灯论》说修行有两种,一是安住修,二是观察修。(第六册P91


31.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说:“末法时代,只有闻思究竟的人才有机会证悟我的大圆满法。”(第六册P91)


32.《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中说:“阿”是“无”,“耨多罗”是“上”,“三”是“正”,“藐”是“等”,“三菩提”是“正觉”,合起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第六册P93)


33.《大宝积经》记载,释迦牟尼佛讲述宿世经历时说:“我常长夜,为诸众生,求诸好事,而以饶益。”阿弥陀佛也是如此,为了利益众生,他用了五个劫的漫长时间观察思维。(第六册P98


34.乔美仁波切在比较各个佛刹时说:“有些佛刹虽然非常庄严,但也有不清净的凡夫,与现喜刹土、香巴拉刹土、邬金刹土、宝生刹土等刹土比起来,极乐世界确实是最好的,在十方的无量佛刹中,它是最为庄严、最有大义的佛刹,其优越性是一目了然的。”(第六册P100)


35.后来佛陀教诫比丘说:“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第六册P100


36.《提谓经》中说,右绕佛塔有五种功德:一得端正好色;二得声音好;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泥洹(即涅槃)道。(第六册P100)


37.《现观庄严论》中说,菩萨修行到一定境界时,要摄受自己的国土以及眷属。现在我们是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将来到一定时候也要建立自己的国土。(第六册P101)


38.汉地有些大德说:“《大藏经》的核心是净土法,净土法的核心是四十八愿,所以务必要了解四十八愿。”(第六册P102


39.《普贤行愿品》中说:“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第六册P102)


40.《发心仪轨》中也说:“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阿弥陀佛往昔发了四十八愿,所以大家也可以按他的四十八愿来发愿。(第六册P102


41.《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堕三涂者,受苦无量,不可称说,不可思量。”(第六册P107)


42.《大圆满前行》中也说:“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旁生则如白昼之星;旁生众生如夜晚繁星,而善趣众生则如白昼之星。”(第六册P108)


43.《阿弥陀经》云:“彼佛国土,无三恶道。”(第六册P108


44.《阿弥陀经》云:“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第六册P108)


45.《亲友书》说的那样:“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贪得安乐,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第六册P109)


46.《中观四百论》所云:“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第六册P109


47.《大圆满前行》中说:如同在一面光滑的墙壁上撒豆,所有的豆子都将掉下去一样,获得人身也是如此困难。(第六册P100)


48.《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从人天没,堕三恶趣如大海水,复生人天如弓弰水。”(第六册P110


49.按《瑜伽师地论》的讲法,产生烦恼有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3]。(第六册P110)


50.《极乐愿文》中说:“无有女人无胎生,皆由莲花苞中生,诸身无别金黄色。”(第六册P112)


51.《大智度论》中说:“大阿罗汉辟支佛知八万大劫,诸大菩萨及佛知无量劫,是名识宿命通。”(第六册P116


52.《楞严经》中说:“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第六册P117)


53.《帝释所问经》云:“诸佛如来具天耳通,无远无近,皆悉能闻。”(第六册P118


54.《大宝积经》云:“若诸众生前际心相、后际心相、现在心相,菩萨于中皆能晓了。”(第六册P120


55.《极乐愿文》中说,阿弥陀佛昼夜六时以慈悲的慧眼遥视一切有情,能够了知我们心里产生的任何分别念。和阿弥陀佛一样,极乐世界的菩萨也知道众生产生的任何心念。(第六册P120


56.《极乐愿文》中说,极乐世界的众生依靠神通上午到现喜刹土、杨柳宫、普陀山等刹土,在诸佛菩萨面前听受大乘妙法,到了傍晚的时候再无有艰难地返回极乐世界。(第六册P125)


57.《经庄严论》中也说:“第四极净禅,无分别智摄,如所立方便,依此净诸通。”(第六册P125)


58.《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世间所有诸恐怖,皆从我见我所生,若能断除我我所,一切恐怖无所依。”(第六册P128


59.《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第六册P128)


60.《中观宝鬘论》亦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第六册P128)


61.《乐邦文类》在讲下品下生时说:“十恶五逆,临终苦逼,教称十念,华开金色。”(第六册P130


62.《大宝积经》云:“若至涅槃者,一往无复退。”(第六册P131)


63.《华严经》云:“佛身无等无有比,光明照耀遍十方。”(第六册P132


64.《大智度论》云:“阿弥陀佛世界中诸菩萨身出常光,照十万由旬。”(第六册P133)


65.从《极乐愿文》中便可以看出,如云:“彼刹阿弥陀佛尊,住无数劫不涅槃。”(第六册P133)


66.《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对此也说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亿劫。”(第六册P133


67.《安乐集》中说:“若生阿弥陀净国,寿命长远不可思议。(第六册P134)


68.《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第六册P135


69.《增壹阿含经》中说,娑婆世界人命危脆,最多不过百岁。而极乐世界不是这样,往生者寿命无有限量,只要自己愿意,住世一劫、百劫、千劫乃至亿劫都可以。(第六册P136


70.善导大师曾说:“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第六册P140)


71.蕅益大师曾说:“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第六册142)


72.《阿弥陀经》中说,东南西北上下等六方如来一致赞叹阿弥陀佛的国土。(第六册P142


73.《佛祖统纪》云:“十念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重罪。”(第六册144)


74.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说:“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第六册P145)


75.什么是谤法罪?《遍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若作是云:‘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第六册P145


76.彻悟禅师曾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第六册P148


77.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说,往生四因中最主要的是明观福田和发清净愿,如果我们真实具足了这四种因,则不可能不往生极乐世界。(第六册P149


78.续部中也说:“或是愚笨坚信者,彼修近得诸成就。”(第六册P149


79.灵芝大师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第六册P151


80.《大乘起信论》云:“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第六册P151)


81.《宝性论》云:“见时喜足功德者,所谓妙相三十二。”(第六册P155)


82.《中观宝鬘论》中说:“一切转轮王,虽有此等相,净严及明显,不及佛一分。”意思是,虽然一切转轮王也具有三十二相,但是在清净、庄严、明显方面连佛陀的一分都不如。换句话说,转轮王的三十二相与佛陀的三十二相存在很大差别。(第六册P155)


83.善导大师说:“一入涅槃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意思是,众生原来念念是贪嗔痴,念念是世间八法,起心动念都是非理作意,但只要一往生到极乐世界,从此以后念念都是证悟的智慧,自然能成就菩萨十地的行愿。(第六册P157


84.札嘎仁波切说:“修行人要经常与志同道合、希求解脱的人交往,这样就会有惭愧的所依。”(第六册159)


85.阿底峡尊者说:“在没有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此要谛听上师的教授。” (第六册P160)


86.《普贤行愿品》中说:“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第六册P161


87.《极乐愿文》中也说:“以福力神变,手掌中放出,不可思供云,愿供佛眷属。”意思是,以修持往生四因而出生的福德力、阿弥陀佛的加持而获得的神变力,极乐世界的菩萨能从手掌中放出不可思议的普贤供云,以之供养无数世界的诸佛菩萨。(第六册P163)


88.《十诵律》中说:“一切照明中,日光为上最,十方天人中,佛福田为最。” (第六册P163


89.《大智度论》中说:“刚强难化用粗言,心柔易度用软言,虽有慈悲平等心,知时智慧用方便。” (第六册P163)


90.《集一切诸功德三昧经》中说:“如一切四天王中,一切天子力等一天王力。十天王力等三十三天中一天子力。一切三十三天中天子力等一帝释力。十帝释力等焰摩天中一天子力。一切焰摩天中天子力等一焰摩天王力。十焰摩天王力等一兜率陀天中一天子力。一切兜率陀天中天子力等一兜率陀天王力。十兜率陀天王力等一化乐天中一天子力。一切化乐天中天子力等一化乐天王力。十化乐天王力等他化自在天中一天子力。一切他化自在天中天子力等一他化自在天王力。十他化自在天王力等一魔天中一天子力。一切魔天中天子力等一魔王力。十魔王力等半那罗延力。十半那罗延力等一那罗延力。”有些经论中说,因为这种天子的身体坚固如金刚,远离了一切损害,所以名叫那罗延。(第六册P166


91.《华严经疏》中说:“那罗延者,此云坚固。”(第六册P166


92.《涅槃经疏》中也说:“那罗延,此翻金刚。”(第六册P166


93.《极乐愿文》中说得很清楚:“无八无暇恶趣声,病魔烦恼三五毒,怨敌贫乏战争等,彼刹未闻诸痛苦。”而娑婆世界则不同,经常听到疾病流行等不好的消息,只要打开新闻,大多数都是天灾人祸等不好的消息。(第六册P166


94.《大般涅槃经》中说:“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第六册P166)


95.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偈》中所说的那样:“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第六册P171)


96.合掌赞颂世尊:“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然,若有能量者,穷劫不可尽。”(大意为:如同虚空没有边际一样,佛陀的功德也是无有边际的,如果有人想衡量佛陀的顶,那历经多劫也不能到尽头。)(第六册P172)


97. 什么是无碍解?《大毗婆沙论》中说:“于所知境通达无滞,名无碍解。”无碍解有四种:一、法无碍解,对一切名词无碍通达;二、义无碍解,对甚深法义能无碍通达;三、词无碍解,能了知各种众生的语言,比如在人面前用人的语言宣讲,在天人面前用天人的语言宣讲,在英国人面前用英语宣讲,在藏族人面前用藏语宣讲;四、辩无碍解,对所有提问均能无碍回答,对所有兴辩者均能答辩。(第六册P176


98.《大宝积经》云:“成就正见者,化彼诸邪见,常修行正念,哀悲邪念者。”(第六册177)


99.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云:“速悟七辩才,愿如文殊等,演法无穷极,导引群生类。”(第六册P1679)


100. 《弘明集》中说:“须弥笼于一尘,天地回于一车。”意思是,须弥山可以纳入一尘,天地可以装入一车。进一步讲,一个微尘中可以容纳无数世界,而且微尘没有变大、世界没有变小。这在我们的境界中也很难实现,但在诸佛菩萨的境界中完全可以实现。(第六册P182


101.昙鸾法师在《赞阿弥陀佛偈》中说:“和雅德香常流布,闻者尘劳习不起,此风触身受快乐,如比丘得灭尽定。”(第六册P186)


102.其中有一段是:“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第六册P189)


103.比如按《瑜伽师地论》的说法,陀罗尼有四种:一、法陀罗尼,能够牢记经论的词句,一点都不会忘失;二、义陀罗尼,能够理解经论的意义,不会忘记或者错解;三、咒陀罗尼,依靠禅定力成就咒术,能够消除众生的灾厄,比如通过念咒可以让病人痊愈;四、忍陀罗尼,能够通达诸法实相,即通达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在其它经论中,也有三种或者五种陀罗尼的说法。(第六册P192


104.《大乘庄严经论》中说:“业报及闻习,亦以定为因,依止此三行,持类有三种。”(第六册P193)


105.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也宣说了女众的很多过失,并且说欲求远离女身需要修八种法:一者不嫉妒,二者不悭吝,三者不谄诳,四者不瞋恨,五者说实语,六者不恶口,七者舍离贪欲,八者离诸邪见。而且佛陀总结说:“若厌女人身,应修如是(八种)法,便当速得转,受善丈夫身。”(第六册P196


106.要经常念诵《极乐愿文》来发愿:“闻佛阿弥陀名号,乃至未获菩提间,不转女身转贵族,生生世世具净戒,顶礼善逝无量光。”(第六册P196


107.《普贤行愿品》中说:“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第六册P197


108.《毗奈耶经》中说:“诸有耽欲人,不见于义利,亦不观善法,常行黑暗中。”(第六册P197


109.佛陀在《十住经》中说:“日夜常精进,听受无厌惓,读诵爱乐法,唯法以为贵。”(第六册P201)


110.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也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第六册P207)


111.《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出生的时候,家中自然出现各种珍宝和伏藏,因为这个缘故家人给他取名善财。(第六册P209


112.《福力太子因缘经》中说,往昔有个名叫福力的太子,他出生时大地六种震动,空中降下七宝雨。这些稀奇的现象都是福报现前的果报。(第六册P209)


113.《护身命经》中对此讲得很清楚:“修福受乐报,所欲皆自然。”(第六册P209)


114.《折疑论》中说:“衣食可以资身命,身命可以资道业。”(第六册P209


115.《佛本行集经》中说:“世间罕见知足人,少欲无求不受苦,所有哭泣恩爱者,多是贪着聚资财。”(第六册P211)


116.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说:“一到弥陀安养国,毕竟逍遥即涅槃。”(第六册P213


117.《发菩提心经论》中说:“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是瞋因缘得。”(第六册P215)


118.《入中论》所云:“忍感妙色善士喜”。(第六册P215)


119.《十住经》中说:“勤行于精进,


120.《佛说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中说:“若人持佛名,世世所生处,常生富贵家,丈夫相具足。”(第六册P219)


121.《莲宗宝鉴》中说:“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福慧二庄严,乃能成正觉。”(第六册P221)


122.《净土论》中说:若常念佛闻法,则能不生恶念、善根增上,此人常见佛陀,临终能得佛接引。(第六册P224


123.《圣大解脱经》中说:“若人无善根,不得闻是音,曾供无量佛,今得闻佛名。”(第六册P225)


124.《悲华经》中说,往生极乐世界者会获得遍至三昧,以三昧力常见十方无量诸佛,乃至菩提终不退转。(第六册P227)


125.《华严经》中说:“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第六册P228


126.正如《妙法莲华经》所说的那样:“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第六册P229)


127.《阿弥陀经》云:“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第六册P231


128.《十住毗婆沙论》云:“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第六册P231)


129.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也引用许多教证说明,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不会从大菩提道中退转。(第六册P231)


130.《华严经》中说:“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音声忍?闻诸佛所说之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第六册P233


131.《华严经》中说:“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顺忍?谓于诸法思惟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修习,趣入成就。”(第六册P233)


132.《华严经》中说:“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第六册P233


133.《法事赞》中说:“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第六册P234


134.《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求菩提时,擐精进甲,以大誓愿,而为器仗。”(第六册P239)


135.《杂阿含经》中所云:“正觉大医王,善投众生药,究竟除众苦,不复受诸有。”(第六册P240)


136.昙鸾法师在《赞阿弥陀佛偈》中说:“神力无极阿弥陀,十方无量佛所叹。”(第六册P241


137.《阿弥陀经》中也说,东南西北上下无数恒沙世界的佛陀都赞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第六册P241)


138.《亲友书》中说:“当知无慧无禅定,无有禅定亦无慧,何者定慧兼有之,轮回海成蹄迹水。”(第六册P244)


139.《大方等大集经》云:“佛光能破无明暗,能诲放逸诸菩萨,能焦三有诸爱种,能示真实道非道。”(第六册P245


140.《大宝积经》亦云:“诸佛无边光,光网不思议,遍满十方界,无边佛土海。”(第六册P245)


141.《大般涅槃经》中说:“众生无明暗中行,具受无边百种苦,世尊能令远离之,是故世称为大悲。”(第六册P245


142.《胜出天神赞》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深慧眼寻觅,依谁具遍知,利生大教义,智者何需余?孰若无诸过,普具众功德,梵遍入自在,彼是我本师。孰若无过失,且有无量德,具悲一切智,我即皈依彼。”(第六册P246)


143.《僧伽罗剎所集经》中说:“佛能灭众恶,解脱最为妙,除闇现照曜,如月星中明。”(第六册P247)


144.《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世间所有诸光明,不及一佛毛孔光,无量无碍大神光,遍照十方诸佛刹。”(第六册P248


145.《维摩诘经》中说:“演法无畏,犹师子吼。”(第六册P249


146.《华严经》云:“应发菩提心,觉悟诸群生,无量劫修行,不起疲倦想。”(第六册P250)


147.《入行论》中说:“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天人,梵天有此耶?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第六册P255)


148.麦彭仁波切曾说:“直士自己所述语,虽无大义亦不舍,若具大义或发誓,永不违越何须说?”(第六册P255


149.《华严经》中说:“无数无量劫,广修习大悲,逮成等正觉,度脱群生类。”(第六册P259)


150.“(法处比丘)为令众生,常修白法,于善法中,而为上首”。(第六册P272)


151.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佛说的任何密咒都具足四种成立,这些咒语与本尊无二无别,比如“嗡嘛呢叭美吽”实际上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仅仅口中念咒也有极大功德。但和身语的善法相比,最关键的还是内心的修持。(第六册P273)


152.《华严经》中说的那样:“所行甚深妙,未曾有口过,悦乐心无量,令众悉欢喜。”(第六册P274


153.《华严经》中说:“其心无所染,无上调伏行。”(第六册P275)


154.《华严经》所说的一样:“不可思议无量劫,种种布施心无厌。”(第六册P275)


155.《十住毗婆沙论》云:“自于佛法中,如佛所教住,悲心不吝法,亦令他得住。”(第六册P275


156.《华严经》中说:“若能须臾念如来,乃至一念功德力,永得远离众恶趣,智慧日光灭痴暗。”(第六册P280)


157.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偈》中说:“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第六册P282


158.佛告阿难:“彼法处菩萨非过去佛,非未来佛,乃现在佛。”意思是,法处菩萨既不是过去已经出世转法轮并示现涅槃的佛,也不是像弥勒佛、胜解佛那样未来出世转法轮的佛,而是正在住世的佛。(第六册P290)


159.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中说:“自此日落之方向,越过无数众世界,稍许上方圣境处,即是清净极乐刹。我等肉眼虽未见,自心却应明然观。”(第六册P290)


160.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偈》中说:“若人无善本,不得闻佛名,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2]。”(第六册P291


161.《无量寿经》后文中说:“懈怠邪见下劣人,不信如来斯正法,若曾于佛殖众善,救世之行彼能修。”(第六册P291)


162.昙鸾法师在《赞阿弥陀佛偈》中说:“现在西方去此界,十万亿刹安乐土,佛世尊号阿弥陀,我愿往生归命礼。”(第六册P291)


163.《杂阿含经》中说:“有三种光明,能照耀世间,昼以日为照,月以照其夜,灯火昼夜照,照彼彼色像,上下及诸方,众生悉蒙照,人天光明中,佛光明为上。”(第六册P293


164.《大宝积经》中也说:“诸佛不思议,佛光不思议,信者及获福,亦尔难思议。”(第六册P293)


165.《华严经》中说:“众生遇佛光,离苦永寂灭,悉安隐快乐,欢喜遍充满。”(第六册P295


166.《佛本行经》中说:“佛光昼夜三千世,及至一切众生心。”(第六册P296)


167.《阿弥陀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第六册P301)


168.《西方咏》中说:“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第六册P305)


169.《佛名经》中说:“死苦一至,无问老少,贫富贵贱,皆悉摩灭。”(第六册P305)


170.佛陀在《起世经》中说:“人间寿命,极成短促。少时在世,宜修诸善。转至后世,便得安乐。”(第六册P306


171.《大智度论》中说:“人有信者,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第六册P306)


172.《往生礼赞偈》中说:“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希有法,此复最为难。”(第六册P307)


173.《大庄严论经》中说:“人身如电光,暂发不久停,虽复得人身,危脆不可保。”(第六册P320)


174.《菩萨念佛三昧经》中赞叹如来说:“如来不思议,神通亦复然,智定诸功德,皆不可称量。”意思是,如来的智慧、禅定、神通等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都是凡夫人不可揣度的。(第六册P332)


175.《往生礼赞偈》中赞叹极乐世界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意思是,极乐世界的庄严之相胜过娑婆世界,它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第六册P332


176.《菩提资粮论》中说:“佛及诸佛法,不应分别疑。”(第六册P333)


177.康僧铠译本中说:“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第六册P335


178.《极乐愿文》云:“彼等甘露池溪流,冷暖适度随所欲。”(第六册P336


179.《往生礼赞偈》云:“时光迁流转,忽至五更初,无常念念至,恒与死王居。”(第六册P339)


180.《往生礼赞偈》中又说:“人生不精进,喻若树无根,采华置日中,能得几时鲜?人命亦如是,无常须臾间。”意思是,人活着如果不精进,就像树没有根一样,采一朵鲜花放在正午的阳光下,花能保持几时鲜活呢?人的生命也是如此,青春韶华很快就会消失,无常在须臾间就会到来。(第六册P339)


181.单巴尊者说:“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能获得光明法身。”(第六册P339


182.华智仁波切说:“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装模作样时,乃为策励精进时。”(第六册P340)


183.《往生论》云:“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第六册P341


184.《俱舍论》中提到了四种食:一、段食,以香、味、触为本体,依靠鼻、舌、身一段一段享用,所以称为段食;二、触食,以触心所为本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而长养身命;三、思食,就是一种作意,这种作意就像业力一样能维持身命;四、识食,就是灵魂,这是身命之主体。(第六册P350)


185.《大智度论》中说:“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意思是,如果听者端视讲法者,就像渴者希求饮用甘露一样,一心专注于所讲的内容,以踊跃欢喜的心态听闻佛法,对这种人才可以宣说佛法。(第六册P357)


186.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中对此解释道:“唯以华开鸟鸣而为昼,华合鸟栖而为夜也。”(第六册P360)


187.如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第六册P362


188.《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说:“佛大悲广说,觉悟诸众生,闻法得解脱,是佛最胜业。”(第六册P366)


189.《往生礼赞偈》中说:“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意思是,如果有人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乃至生起一刹那欢喜心,都能往生极乐世界。(第六册P369


190.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故于最初入大乘,亦以惟发此心(即菩提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惟离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第六册P377)


191.阿底峡尊者也说,大小乘的区别不在于行为、仪轨或者见解,而是看有没有菩提心。(第六册P377)


192.《大宝积经》中说:“无量千劫中,被大无边甲,为欲令众生,解脱诸苦恼。”(第六册P378


193.《华严经》中说:“如有才智王,能令大众喜,佛福田如是,令众悉安乐。”(第六册P379)


194.《维摩诘经》中说:“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第六册P380


195.《大宗地玄文本论》中说:“虽得甚深论,其愚痴极故,不觉出世宝,无有学习心。”(第六册P384)


196.《万善同归集》中说:“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第六册P384


197.佛经中说:“念佛者能令无量罪灭也,人若念佛,佛亦念人。”(第六册P385


198.《大宝积经》中说:“于佛胜功德,欲知其边际,设经无量劫,而亦不可得。”(第六册P387


199.《正法念处经》云:“暗覆生死中,难得佛正法,若人不爱法,从苦到苦处。”在生死轮回中,佛陀的正法很难得闻,如果一个人对正法没有爱乐心,那他一定会从黑暗前往黑暗、从痛苦前往痛苦,永远也不会有光明和快乐。(第七册P2)


200.《正法念处经》云:“智者常念死,无有逃避处,念死最殊胜,诸念无与等。”(第册P2)


201.《华严经》云:“亦如日出时,照曜于世间,佛福田如是,灭除诸黑暗。(第册P6


202.在康僧铠译本中,接着还有几句偈颂:“(阿弥陀佛)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回光围绕身,三匝从顶入,一切天人众,踊跃皆欢喜。大士观世音,整服稽首问,白佛何缘笑,唯然愿说意。”(第册P8)


203.《大宝积经》中说:“如来世尊所说法,愚痴凡夫不能了,如来所说诸法等,一切悉皆犹如幻。”意思是如来所说的法非常深奥,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世间凡愚很难了达。(第册P9


204.《佛说华手经》中说:“诸法空无相,亦复无有我,若人如是知,则为无贪诤。”(第册P11)


205.《华严经》云:“智者能观察,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永离一切相。”(第册P12)


206.《大涅槃经》云:“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所作众事办,是名为最乐。”(第册P15)


207.《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中有个教证,我看了以后非常有感受,经中说:“众生贪放逸,无心学圣道,驰骋诸欲乐,与狂人无异。”意思是,世间众生整天贪执于放逸之行,没有心思学习出世间的圣道,他们终日狂奔追逐欲乐,与狂人没有什么区别。(第册P18)


208.这部经中又说:“佛法如虚空,不可称量故,无上佛菩提,愚夫不了悟。”意思是,佛法犹如虚空一样无法衡量,无上大菩提的境界也是如此,世间的愚夫很难了悟。(第册P18)


209.《菩提资粮论》中说:“若念佛功德,及闻佛神变,爱喜而受净,此名为大喜。”意思是,如果能忆念佛陀的功德,听到佛陀的神变,有善根的人会生起清净的欢喜心,这种欢喜心叫做大欢喜。(第册P20


210.《月灯三昧经》云:“身口及意皆清净,赞叹诸佛常不断,常修如是念佛相,日夜恒见诸如来。”(第册P23)


211.《大宝积经》云:“长夜以慈悲,普念诸众生,以是福德故,得见无量佛。”(第册P27


212.《华严经》中说:“菩萨游行诸世界,常能安隐群生类,悉令一切皆欢喜,修菩萨行无厌足。”世间有很多这样的菩萨,他们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内心没有自私自利,经常云游各地以佛法让众生得到安稳和快乐,对于利他的菩萨行永远无有满足。(第册P28)


213.《父子合集经》中说:“若于法明了,则厌五欲乐,彼善降其心,能破诸烦恼。”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对佛法有所了悟,这个人就会厌恶世间的五欲,就很容易降伏自己的心,就能破除一切烦恼。所以,归根结底,修行人还是要认识心性。(第册P31)


214.《华严经》云:“示现种种色,亦现心及语,入诸想网中,而恒无所著。”(第册P34)


215.佛经中说:“虽出于世间,亦不离世间,俱在于世间,不行世间道。”(第册P37)


216.《摄大乘论》中也说:“如虚空不染,此无分别智,常行于世间,世间法不染。”(第册P38)


217.《华严经》云:“常行慈悲心,恒有信恭敬,惭愧功德备,昼夜增善法。”(第册P43


218.《正法念处经》云:“当以智慧,饶益一切世间,观地狱苦,于一切众生,思惟忆念,起慈愍心,修行慈悲。”(第册P44)


219.华严经》中说:“智慧及方便,所行清净道,乃至千亿魔,皆所不能坏。”(第册P48


220.《华严经》云:“虚空可度量,海水可渧数,菩萨功德海,无可为譬谕。”(第册P49)


221.《佛说须摩提长者经》中说得很清楚:“十方世界中,生者无不死,生死往来道,唯法能除灭。”(第册P53)


222.六祖在《坛经》中也说:“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第册P54)


223.智悲光尊者也说:“我是广闻博学以后才通达了心的奥义。”(第册P54


224.《佛说德护长者经》云:“一心恭敬信,出世胜导师,无量百千劫,不堕诸恶道。”(第册P57)


225.《大悲经》云:“若于佛所,一发信心,善根不失,何况诸余胜妙善根?”(第册P57


226.《大宝积经》云:“如来光所照,一切须弥山,铁围金刚山,彻过无有障。”(第册P57)


227.这两段经文的文字比较难,康僧铠译本中的说法则比较好理解:“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第册P59)


228.古人早就说过:“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第册P62)


229.《大法炬陀罗尼经》中说:“凡所疑处,皆可发问……于一切诸法门处,应当决断,勿生疑心。”(第册P71)


230.禅宗也说过:“大疑大悟,小疑小悟”(第册P71)


231.《大集经》云:“若闻导师语,如说能修行,人天世间中,常受胜乐报。”(第册P77


232.《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从师闻法一句一义,展转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无量无边,非是凡夫所能知也。”(第册P79)


233.在康僧铠译本中,这段经文是这样说的:“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第册P81


234.在《大方等大集经》中,也有和此处类似的教证:“难见导师今已见,难得人身今已得,难遇善友今逢值,难闻正法今得闻。”(第册P86)


235.《地藏十轮经》中说:“为佛僧造寺,量等十四洲,彼所获福聚,不如护佛法。”(第册P88)


236.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也运用过这样的推理:“我等师徒(有法),往昔曾供养过无数佛陀,并聚集为普贤如来的眷属(立宗),因为修行最密无上乘之故(因)。”(第册P90


237.《正法念处经》中也说:“若心求乐者,随顺正法行,若有悕望苦,彼心行非法。”(第册P91)


238.《佛说须摩提长者经》中说:“若人不信佛,亦复不行法,行于非法者,是则名为死。”(第册P91


239.《大宝积经》云:“众生不能知,如来之境界,如来常在定,解脱不思议。”(第册P93)


240.《华严经》云:“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第册P93)


241.麦彭仁波切曾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唯有我不知道,而如来您完全了知。”(第册P96)


242.在《月灯三昧经》中,也有类似的教言:“佛出甚难遇,人身得亦难,信佛法亦难,出家具戒难。”(第册P97)


243.《大智度论》中说:“若人得信慧,是宝最第一,诸余世财利,不及是法宝。”(第册P97)


244.《华严经》云:“若能须臾念如来,乃至一念功德力,永得远离众恶趣,智慧日光灭痴暗。”(第册P99)


注:法本恭录自2011版净土教材(错漏请修正)



往期链接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3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4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5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6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7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8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9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0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1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2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3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4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5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6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7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8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19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0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1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2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3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4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5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6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7课)

教证|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