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脚印 >> 这是个很重要的发愿~ Back

这是个很重要的发愿~


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中,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一心一意利益他们

——大德


若想变成名副其实的修行人,首先就要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利益他众。


在念发心偈时,可以有时候观想皈依境,有时候观想慈无量心的内容,有时候心里反复发愿。因为你一点分别念都不起,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就要尽量安住在善的境界中。 


那么,该怎么样发愿呢?“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中,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一心一意利益他们。”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这辈子不一定能解脱,那么在广大无边 的轮回中流转的话,就千万不能害众生。


《分别业报略经》亦云:“慧者应当知,慈愍不害生。” 一个人一生中若能守持这一条戒,我觉得就已经非常圆满了。但现在的这个社会,做到这一 点相当困难。你们若实在做不到,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励力忏悔,发愿生生世世不害任何众生。 


尤其是,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都要满怀关爱之情。乃至看门狗以上,也万万不要随意殴打、过分役使。我们每个人都说“要悲悯一切众生,度化所有众生”,如果连最近的众生都不爱护,跟父母的关系都特别不好,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大乘菩提心。 


当然,这里也并不是说,要只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而是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培养真正的慈悲心,随时随地、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姓董的比丘尼,在观世音菩 萨的圣诞日,买了很多很多供品。当她摆设完供品之后,感到有些疲倦,便靠着供案暂歇片刻。 


恍惚之间,梦见观世音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饿不着。但寺外有四五个难民, 快要饿死了,希望你把这些供品拿去给他们吃。救活他们的命,比给我上供的功德要大十倍!” 


这位比丘尼惊醒,打开寺门一看,果然有四五个饥饿的人,便忙将供品布施给他们了。 


所以,关爱十分可怜的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现在不管是汉地、藏地, 很多人对高僧大德的供养特别多,对一些弃儿、 病人、孤寡老人,却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帮助。 


当然,假如你供养的对境,是真正有菩提心、 离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 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钱,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给可怜众生,这个功德应该远远超过前者。



对那些可怜众生来讲,如今投生为这样, 受到众人欺凌嫌弃,也是往昔身为有权有势的人时欺辱、藐视他人的报应。


现在有些一国之君或有财有势的人,看起来福报很大,但他们前世有可能是仆人;今生的仆人,前世可能是高官,这就是轮回的本性。若能看清这一点,就会明白轮回极其恐怖。但没有宿命通的人,却一直在盲目追求,盲目做很多事情。


如果我们现在也仗势欺人,后世同样会变成奴仆来偿还宿债。所以,对那些身居自己之下的众生,我们更应多一分仁慈、多一分爱心。 


现在很多人对高高在上的人,比较恭敬尊重,忠心耿耿。而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众 生,哪怕是一丝微笑、一句安慰、一点钱财, 也吝于施舍。


作为大乘佛教徒,不少人口口声声说是佛陀的追随者,但看看佛陀因地时对众生的行为,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以前法王如意宝常说:“我在世时,你们不一定知道我的功德,一旦我离开这个世间,你们才可能觉得依止我是最大的福分。”


的确,当上师圆寂之后,我们才发觉他的所作所为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我们呢?反观自己确实惭愧。 


所以,大家应该对众生有一分爱心。当然,这种爱心该怎么样付诸实践,就要看个人的境界 了。



回     向   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智悲脚印 一个自利利他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