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5课-讲记脉络&阅读参考&法相名词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所讲之法分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加行、往生法。不共内加行分五:皈依、发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埵、积累资粮、上师瑜伽。现在学习的是不共内加行之发菩提心部分。
2、上节课宣讲了“修四无量心”中“悲无量心”,详细介绍了对于一个受苦众生,可以观想为自己,或者观想为父母,从一个众生逐步扩大范围普通一切众生的痛苦,依次第修行生起悲无量心的方法。并通过华智仁波切对藏地杀生现象的描述,可见施受二者的苦难众生比比皆是,我们一定要反复观修、清净发愿、祈祷加持,对身边的一切众生生起无伪的大悲心。
3、本节课宣讲了大乘修行人应该对众生具备大悲心,通过反复自他相换观修旁生的痛苦,生起大悲心。宣说了如果上师和僧人不具备悲心,则不具备上师的最主要的法相。尤其在对待鬼魔作祟的问题上,修行人不应该以贪嗔心降伏鬼魔,而应在日常以布施间接降伏,并认识到鬼神为自心的显现,心的本体是空性光明才是最究竟的降伏。
生西师阅读参考
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修行方法主要是对心的引导,如果心修好了,身语自然而然也会调正,在修心过程当中身和语的配合也可以帮助我们修心,它是这样的关系。
2、佛菩萨的功德也好,现在很多利根者的修行者也好,他们也是通过很多的艰辛。他在前世、上一世也可能经历了很多闻思方面的困惑,还有很多修行方面的困惑,包括工作生活方面的折磨等等,他在经过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是通过智慧来面对了,他通过智慧来进行观修、修炼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的。所以我们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些违缘、有些障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3、菩提心有两种,一个是世俗心一个是胜义心。所以说世俗谛的发心和胜义谛的发心他都有了。而发心当中有愿心和行心,愿心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发誓要利益众生。行心就是我要实践这个发心的种种行为,体现就成了什么?体现的方面就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然后布施摄、爱语摄还有利行摄、同事摄,六度四摄全部包括在菩提心当中,都是属于菩提心。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
一
佛法难闻,应以渴求心学习《前行》(1)
1、上师讲《前行》是最大的工程
2、弟子听法要善始善终
二
重视实修,生起真正的菩提心(2-3)
1、菩提心生起的标准:必须具足理论的了解、实际的修持
(1)不懂大乘的基本理论,修行可能成为盲修瞎练
(2)光懂理论不去实修,就会变成“法油子”
2、大乘佛教徒应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1)未生起菩提心的过患:
大乘法甚至密法,都会沦为小乘法或世间法,与究竟的解脱无关
(2)学习大乘佛教的目的:
A. 不能为了功名利禄,或世间八法
B. 要生起四无量心,然后以菩提心调化自心
(3)生起菩提心的次第:
A. 见闻可怜的众生,首先尽量生起造作的菩提心
B. 久而久之,真正的菩提心才会油然而生
生西师阅读参考
如果有了菩提心之后行、住、坐、卧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全部都可以变成大乘的资粮,都成为相应于大乘道了。
本课脉络
三
总说大乘佛教徒应对旁生观悲心(4-11)
1、观想方法
旁生在遭受痛苦时,我们应该想这就是自己
2、对旁生观悲心的原因
(1)旁生跟人一样,都是“求乐避苦”
(2)佛教徒对待旁生要像对人一样,甚至要当作亲生父母,这样才具备大乘根基
3、生起悲心的方法
反复观修亲身体验旁生的痛苦(7-11)
生西师阅读参考
我们自己作为大乘的行者真实地体会到了利益众生主动去帮助众生是我的责任,就说明他的相续当中种姓已经苏醒了。真正体会到这个压力、重担,这个责任在肩的时候,他就会很认真的去学习。
第一次阅读参考
1、从实修角度来说,不需要很多的教证理证来证明什么,关键是自相续要不停的去觉受,把法从书本上变成自相续中拥有的。
2、旁生转生为低劣的身体,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他自己造作的恶业所感召的,但毕竟也是具有如来藏佛性的生命,现在虽然感召成低劣的身份,跟我们其实一样的。我们每个人在六道中什么都做过,我们曾经也做过旁生,旁生曾经也做过转轮王、梵天等殊胜的角色,实际上跟我们是完全平等的。
(1)自他相换由一到多
A. 用手捂住口鼻,中断呼吸片刻,体验闭气而亡的牛羊的痛苦和恐惧
B. 体会到一个众生的痛苦,看到杀害其他旁生,也应该观想那种痛苦换到自己身上
(2)发愿由多到一
A. 感受痛苦的众生,如果我有能力将它从痛苦中解救出来,那该有多好!
B. 就算不能救所有的众生,哪怕从屠刀下救一个生命,我也愿意全力而为
(3)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观修悲心
A. 真正的修行人,一切威仪都会与修行相应
a. 不一定非要金刚跏趺坐,或一直闭着眼睛
b. 对修行比较成熟的人,无处不是道场
观众生的痛苦,有时候也要接触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否则,根本不知道外面有多少苦受
四
真正的上师和僧人应具备大悲心(12-16)
1、总说应取
作为僧人,本该像佛陀那样,对众生具足大悲心,身先士卒作为慈悲的表率
2、总说应断
(1)有些上师、僧人,没有一点一滴的大悲心,不具备上师的最主要的法相
A. 有大悲心,其他法相没有也可以依止
B. 没有大悲心,就算具足百般功德,也不算大乘善知识
(2)对众生造成的痛苦比在家人还严重
A. 缺少慈悲和菩提心的个别“上师”对众生造成痛苦
a. 利用佛教名义、毁坏佛教形象,破坏清净道风
b. 为了敛财、得虚名,什么不良行为都做得出来
B. 行事如理如法地在家人佛教徒
a. 不抽烟、喝酒,很多散乱的事都不做
b. 除了工作和生活,其他全部用在佛教方面
(3)正确看待个别上师对众生无有悲心的现象
A. 行为不如法的上师和僧人只是形象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B. 不如法的行为只是他个人的问题,不是整个佛教的问题
第一次阅读参考
1、不能因为(个别出家人没有悲心)的因缘,而认为出家人没有功德或形象化的善知识没有功德。上师和善知识是三宝之一的僧宝,但像这种形象化的上师,为何说他是宝呢?因为穿的是袈裟,属于僧宝。从广义上说,僧宝包括凡夫僧和圣者僧两种,作为在家居士要理解,末法时期这样的现象肯定会存在,但不能否认僧宝的功德。
2、应该有一种如理思维,这种如理思维对自相续会有所饶益,只能看到别人不如理的过失,认为天底下没有多少好人,这种思维只会染污自己的相续。虽然显现上看似如此,但是我们讲大圆满前行的时候很多都是世俗的修法,对调心非常管用,如果讲的再高一点,从实相来讲,轮涅的一切显现都是自心所幻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失全在自身上,是由你的心显现不清净的现状,由此产生的贪嗔痴,只能是耽误自己,在轮回中没有解脱。
生西师阅读参考
修行者应该把这个法往内观,虽然你只是注重形象很不好,但是我至少不要因我的行为使佛法蒙羞,不要因为我的行为让别人对佛法生邪见。如果有这种心态也至少算是一个善心,也算是比较好,这种心一生起来,至少代表他的内心还是有一分护持佛法和护持众生的心,算是一种可以利益的心。
3、详说应取
随学佛陀和传承上师们对众生的悲心(17-24)
(1)佛陀一切行为,唯一目的是让众生得到快乐,不要感受痛苦。
● 公案:佛陀与眷属徒步化缘,从未乘过一匹坐骑
A. 警示后人生活越简单越好,衣食没必要太多
B. 骑着坐骑化缘,会给坐骑带来痛苦,从而令佛悲伤
a. 众生快乐,佛陀就欢喜
b. 众生痛苦,佛陀会悲伤
生西师阅读参考
不要因为我们现在属于人,比较强势,随随便便的就漠视其他有情的生命,这是不对的。尊重其他有情的生命,其实就是尊重自己,真正的来讲就是尊重自己,因为他的生命和我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保护众生也是保护自己。
(2)佛陀的慈悲利他之心摄受一切众生。公案:佛陀救治一只受伤大雁公案
(3)传承上师们通过论典、教言、行为、事业,一生都在无条件对众生作饶益
4、详说应断:
没有把众生当作生命,缺少悲心(25-37)
(1)即使智慧渊博、广闻博学,没有悲心,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应遭到呵斥。
● 举例:僧人去做经忏,并没把牛当做一个众生,根本没有大悲心
(2)以无所谓的态度虐待众生,再怎么念咒、参禅,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 公案:住持将虱子扔出窗外,跌伤了佛子右边第三脚
A. 一切众生,皆未来佛,等具佛性
B. 众生遭逢苦难时,求救声十方无量恒沙诸佛,皆清楚闻知
5、对治对旁生没有悲心的方法:
(1)专心意念那头牦牛就是自己,这些痛苦落在自己头上,一定会生难忍的强烈悲心(38-39)
A. 只有将众生的痛苦换位思考,才能对此有深刻体会
B. 即便开始悲心不强,但在大乘佛教的熏陶下,菩提心苗芽也会茁壮成长
(2)思维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公案:唐朝李信的母亲转生为马,妹妹转生为小马(40-43)
第一次阅读参考
1、单单看到牦牛的这段,心里会觉得牦牛很可怜,心里会很不舒服,其实不舒服不是作意了就去嗔恨这个僧人,这是变成了非理作意,说实话这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我们自身对众生有又多少真正的大悲心产生而付诸行动去救度这些众生呢?看起来自己缘于这份怜悯和同情好像站在了正义的一面,因为我们相续中的悲心也没有真正的生起来,外相上好像对待旁生太过分了,但这通通不合理,都叫做非理作意。真正的合理作意是通过这段描述,以推己及人的方式对这些旁生在任何环境中遭受的痛苦进行体会,专心忆念这头牦牛就是自己。必须要这样观想,这实际就是一种自他相换或推己及人的方法。要想自相续中大悲心真正牢固,变得更加真实,一定要这样作意。
2、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的修法,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而修及的,所谓平等的,是说我们永远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方式去对待一些可怜的对境,应该是有一种平等的方式。真正能在一种平等的基点上,是心与心沟通的方式,带着尊敬的分享而不是施予的方式。
3、身语上做很多善根,但是心相续没有调柔,心的调整归结起来无非是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自己没有得到调整或法没有融入自心,会发现怎么修,烦恼都没有那么容易减轻。
五
上师、僧人应以大悲心对待鬼魔作祟,在家人更要引以为戒(44-57)
1、圆融理解华智仁波切对出家人行为的批评
(1) 不要认为:“出家人很坏,我们在家人很好。”
(2) 事实上,上师和僧人都很差的话,在家人烦恼必然更重
2、应取
上师、僧人,是无偏救护一切众生的依处与怙主
3、应断
上师、僧人的相续落入了贪嗔的控制,没有生起平等的悲心
(1)现象
A. 认为施主是自方,赐予灌顶加持
B. 认为鬼魔是敌方,生起嗔恨,身语意对鬼魔进行打杀,并用恶咒降伏
(2)过患:没有悲心,外面再风光,实际也很贫穷
第一次阅读参考
1、作为修行人,贪自嗔他都是轮回的因,不管你再有多少理由,对施主多么好,对佛教做了多少贡献,对佛教团体有多少助缘,心里如何有信心、纯净,终归对施主方面产生了耽执,就成了轮回的因了。任何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好事,人的每一个信念都是处在十字路口上,看你往哪个方面引,引对了是解脱的因,引错了是轮回的因,而不在事情的本身上。事情的本身不会遮障我们的解脱,而对事情的认知会成为遮障我们解脱的因。
2、以贪心护持自方、嗔心对待敌方,我们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可能在护持佛教,其实已经背离了佛陀的法。也可能你的理由全部是佛教里的内容,显现上说的没错,做的也没错,行为上也一直在护持,但是实际意义上来说,已经背离了佛陀宣说的教义。要明白佛陀真正的意义上,不要用表面的词句去掩盖贪嗔的行为。
4、不能以贪嗔心降伏鬼魔的原因
(1)魔鬼比施主还可怜
A. 魔众以恶业感召感受无量痛苦,大多数死后立即堕入地狱
B. 施主虽暂时遭受痛苦,表面看来很可怜,但依此只会消恶业,不会积恶业
(2)佛陀以悲心宣说降伏法是对鬼魔的悲悯
A. 鬼魔心怀恶心危害众生,必然被此恶业引入恶趣深渊
B. 佛陀宣说降伏鬼魔的法门,是在悲悯它们,就像母亲打骂不听话的小孩
5、降伏法行持的条件
(1)开许
有能力断绝众生造恶、并将其神识引到净土的人
(2)不开许
以贪心护持自方,以嗔心打击他方的人
6、修行人应对待鬼魔的方法
(1)日常修行中间接降伏的方法
为鬼魔布施饮食,间接降伏
A. 以贪心、嗔心降伏鬼魔,不但鬼魔不会言听计从,反而会令自己深受其害
B. 将鬼魔执为实有,也制服不了它们
(2)其他降伏鬼魔的方法
A. 祈祷上师、观想忿怒本尊,持诵猛咒
B. 观大悲心、讲因果法门
(3)最究竟降伏鬼魔的方法
了知鬼神为自心的显现,心的本体是空性光明
生西师阅读参考
1、认为他是真真实实地存在的一个鬼神,叫做自相实有。不知道他是幻化的,不知道是自心的一种幻变,不知道他是一种假立的,叫做执著自相实有。
2、什么是直指为自心呢?就是所有外境的显现都是我心的幻变,叫做一切的执著为自心。心性直指为空性光明,就是一切心显现的,心的本身也是本性空性和光明的。
3、《修心七要》等窍诀当中讲了,最好的防护就是安住无自性,安住无自性就是最好的防护。如果你有执著,就有着力点;如果你安住一切无自性,全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心也没有着力点,然后外魔障也没有着力点,这是最好的守护,也是最好的调伏。
第一次阅读参考
真正的魔障可以用空性慧的力量的遣除。了知一切的显现都是自心的幻化,心的本性实际就是空性光明,本来就是佛性,三世都没有改变过,如果能安住在这样的稳定中,所有的魔障本来也就是佛性了,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断除。名言的角度说断除,但断不是砍掉或折服,而是安住在他的本性中,了知他本来就是佛性,而从名言的角度称为断魔障。
法相名词
1、经忏
诵经礼忏之略称。诵经有种种功德,礼忏可消除罪业,故为佛教徒常见之修行方式。今谓出家人专以替信徒诵经礼忏为业者,称之为赶经忏。
——《佛学大词典》(丁福保著)
2、寂静
(1)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籍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
(2)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佛光山大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X04 X08 X14 X16 X17
审核师兄:定解X01
温馨提示
对本课有疑问、建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