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课-窍诀&名词&教证&法师辅导
隐藏窍诀
1
日常生活中当尽心尽力帮助众生
不仅听法、修法要以菩提心摄持,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以自己的能力、智慧、财富,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这对大乘行者来讲不可缺少。我们每个人要以自身的力量发一点光,哪怕劝一个人皈依佛门、发菩提心、行持善法、终生不造恶业,这个贡献也非常大。
2
这不就是我吗?这不就是我身边的人吗?
诸如此类的愚者,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一个个为了心中的理想,凭着各自的本事往前冲,就像一群蚂蚁在赛跑一样,看到阳焰般的生活向自己招手,他们就像孩童追逐彩虹般拼命的往前奔,往前赶,最终把宝贵的人生都耗尽了,来到人间除了造下如山般的恶业,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有做。
用“蚂蚁赛跑”来比喻现在很多人的状态再贴切不过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为此充满希望的奔忙, 从出生开始,身边人都是这样做,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生活就该这样。
3
只要真有一颗善心,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有能力饶益无边有情
菩提心对修行人来讲特别重要,现在你们听受佛法,一定要发愿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发心的力量不可思议,有了这样的发心,因缘成熟时必定可以利益众生。以前法王如意宝座下的很多弟子,有些当时很出名,但后来出现各种状况,没有利益众生就圆寂了;有些当时虽然不出名,但发心的力量非常强,正因为如此,后来在世间饶益了无量众生。所以,利益众生不一定非要你智慧超群,也不一定非要能力卓越、财产富足,只要真有一颗善心,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有能力饶益无边有情。
4
随学上师:利用所有时间专心致志学佛
其实跟学世间知识比起来,我出家后才懂得什么叫精进。原来我的一个师范老师说:“你以前读书时很精进,不知道后来出家怎么样了?”我说:“那个时候我特别不精进,天天做一些非法的事情,非常惭愧,自从出了家才知道利用所有时间专心致志学佛。”
进即喜于善。为什么精进?因为喜爱善法,对佛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认知,那时候的精进是自发的,自己就想全身心的投入闻思修行,并非由别人督促被动学习。
5
小大乘的根本,修行的次第
前段时间,学院几个发心人员去我的寺院,拜见了80多岁的拉雪堪布,在他面前问了一些佛法,并拍成录像。事后我看了一下,他老人家给他们主要讲了三点:一、要看破世间,世间没什么可留恋,一定要发起出离心;二、现在芸芸众生非常可怜,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们,发起菩提心;三、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万法本来清净,可众生因无明烦恼所覆盖,见不到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要观清净心。
6
烦恼即菩提
如果不懂密宗,光是说“烦恼即菩提”,很多人不一定理解——“贪嗔痴烦恼是要舍弃的,每个佛教徒都不愿接受,怎么会是佛陀的智慧呢?”若如此,佛陀和众生岂不是变成一体了?
不同乘面对烦恼的方法:
小乘:舍弃贪嗔痴。大乘:转化贪嗔痴。密宗:观察贪嗔痴的本体。
烦恼即菩提,不是说烦恼本身是菩提,而是它的本体是菩提。现象是众生,实相是佛陀,二者并非一体也并非异体。
7
发心视根基而定
有些人认为,学显宗就发菩提心,学密宗就观清净心,这种分界是大错误,发心要视你的根基而定,如果你只能发菩提心,听课时可以为了利益众生而发心。如果在此基础上,明白一切本来清净,这并不是把坏人强迫的观成好人、烦恼特别重的人非要观成智慧多的人,黑色的炭硬是观成白色的,而是它的本体原本如此,那就可以观清净心。
清净心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
观清净心,是指万法的本体本来清净,并非指现象层面,把黑色的炭硬观成白色。
8
如何理解把地狱众生看做圣尊,也能够得到圣尊的加持
曾有弟子问米拉日巴尊者:“您是谁的化现呢?”尊者说:“我是谁的化现并不重要。即使我是三恶趣众生,但如果你把我看作金刚持如来而祈祷,同样会得到金刚持如来的加持。”后来乔美仁波切讲上师瑜伽时说:“你们一定要记住米拉日巴尊者这句话,就算给你传法的人是地狱、饿鬼中转来的,若把他观作普贤王如来、莲花生大士等圣尊,同样也能得到圣尊的加持。”
原理:众生的本体是佛陀。如果看到的是地狱众生,但是你心中所缘是圣尊,认为他是圣尊,就和了义的圣尊相应。
笔记师兄:定解B24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4-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见修
(术语)见惑与修惑也。见道所断之理或谓之见惑,修道所断之事惑谓之修惑。以见惑之故,不达于四谛之真理起种种之邪见;以修惑之故,作善恶之业而流转于三界。此断尽见修二惑,而证真理,出离三界。旧译家谓之见思见爱,新译家谓之见修。四教仪曰:‘见思惑,又云见修。’同集注中曰:‘见修,见惑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约能断位名所断惑也。’见“见思”解释。
(百度搜索-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圆融
(杂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止观曰:‘若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之用,即可得相摄。’宗镜录九十九曰:‘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百度搜索-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圆通融合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圆融的道理。
(百度搜索-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二大资粮
二大资粮在各佛教辞典中均为二种资粮。
即福德、智德二者。以此二德为资益己身之粮,得证佛果,故称资粮。(一)福德资粮者,谓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二)智德资粮者,谓修习正观而勤求妙智者,如第六度即是。[大明三藏法数卷七]
(百度搜索-摘自:佛学大词典)
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后一度。
(百度搜索-摘自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编)
续部
密宗经典。共有四部:即事续、行续、瑜珈续、无上瑜珈续。 《萨迦世系史续编》恒特罗部。解说大乘教中金刚乘即密乘灌顶、道品、修法和会供等的佛教经典,与经部或显乘相对的经典。 《佛学词典》解脱大乘教中金刚乘或密乘灌顶、道次建立、修法和法术等的佛说经典。 《藏汉佛学词典》
(百度搜索:藏传佛教辞典-在线查询)
参话头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
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参话头是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门,自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禅师大力提倡以来,几乎成为禅宗的代名词。
(百度搜索)
五智
(名数)显教转八识而成就四智,以立为究竟之报身如来。密教于此加第九识所转之法界体性智而为五智,以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一、法界体性智,是转奄摩罗识所得。法界有差别之义,诸法差别,其数过于尘沙,是为法界。法界体性即六大也。大日住于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为法界体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二、大圆镜智,是转阿赖耶识所得。显现法界之万象,如大圆镜之智也。三、平等性智,是转末那识所得。成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四、妙观察智,是转意识所得。分别好妙诸法而观察众机,说法断疑之智也。五、成所作智,是转眼等之五识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也。此五智虽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为引摄众生,自本体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时法界体性智住于本位,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主发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由妙观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弥陀如来,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来,主入涅槃之德。由此五智成为体相二大。盖法界体性智之大日为六大,是体大也,四方之四佛为其所出之别德,则是四曼之相大也。即大圆镜智之阿閦,为大曼荼罗身。平等性智之宝生,为三昧耶(译平等)曼荼罗身。妙观察智之弥陀,为法曼荼罗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为羯磨(译作业)曼荼罗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也。其分配有二样。五大。此有通别二门,今依别门也,若依通门,则五智直为五智,五如来直为五如来,教观大纲曰:‘慈觉云: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体性智缘中道遮照境。’
(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性智。
《藏汉佛学词典》【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五佛身
果法五身,五种佛身:旧派密乘经典所说二十五果法之一类:法身、报身、化身、不变金刚身和现证菩提身。
《藏汉佛学词典》【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生起次第
为求净治四种习气,解脱凡庸的见、闻、觉知束缚,现见本尊、真言、智慧本性而修习的瑜伽。《白玛邓登尊者传》
依凭修习时之生、死、中有三身的修定法,从三力门庸俗贪知中皈依到密宗之路上来。详见无上密乘典籍。《红史》
由观想外境成诸本尊之皈依境,行者遂能清净执土石为自性实有而显现之遍计执性。由观想诸有情成男女本尊,行者乃能清净我执而离爱憎。由观想己身之蕴、界、处成本尊蕴、界、处自无始以来即已如是,行者遂有无数利益,此中包括将罪障清净为色身(rupakaya)、圆满积集福德资粮,及得三摩地(定)。《九乘次第论集》
(百度搜索:藏传佛教辞典-在线查询)
圆满次第
于金刚身严守要窍,凭借有堪能性风、脉、明点,以四空现证光明,以四喜现证俱生慧的殊胜智。《藏汉佛学词典》
获得圆满生起次第或者曾有体验的众生,对自己的身体各部位关穴加以修炼,使得风驻于头顶三穴的密宗之道。详见无上密乘典籍。《红史》
能对生起次第观修之少许执着,及观修时对“观诸法如幻”之少许执着,悉皆清净无余。由能离一切戏论,甚至连“如是” 之概念亦离,遂能清净法身(Dharmakaya)之障蔽、圆满不可思议之止观,及智慧(资粮)之积集。由于将心专一观于任何所缘,行者乃住于乐、明、无念之境界,以此而证悟内智实相,即大手印,即圆满次第之体性。为见如是之真实自性,于体证本始根基之自性、金刚身之自性及心性之胜义自性后,行者复观修此真实之性。
圆满次第修习分依自身及依他身等二种。依于自身之修习为有作意之六种瑜伽:拙火、幻身、睡梦、光明、中有及迁识。此乃不依他力而成正等觉之圆满次第修习。依他身之修习即精通脉、气、明点瑜伽之行者,以修“乐”为道。《九乘次第论集》
(百度搜索:藏传佛教辞典-在线查询)
上师瑜伽
观想各自本师为汇集十方诸佛总体的修行仪轨。《藏汉佛学词典》
上师是佛法僧三宝总集的具体表征,亦即将前面的观修摄集为一。“瑜伽”(Yoga)意思是相应。通过修习于心境上与上师三宝相应,进则依止上师真实引导指示,次第修习,最终得以解脱。这里非常强调“信心”,上师的加持力大小,要视我们能够生起多少信心而定。信心将会是以下各项修习的基础,否则必定无法由上师的指导而历次第止观实修。《六中有自解脱导引》
(百度搜索:藏传佛教辞典-在线查询)
七支供
七支供分七:顶礼支,供养支,忏悔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祈请不入涅槃支,回向支。《普贤上师言教》
(百度搜索:藏传佛教辞典-在线查询)
无明烦恼
“无明烦恼”又叫“无明惑”,是佛教用语。无明烦恼是根本烦恼,能障蔽中道实相的道理,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就成佛。
(出自百度搜索)
本尊
(术语)梵语曰娑也地提嚩多。此译本尊。本有而于出世间为最胜最尊,故名本尊。又于诸尊中以其尊为本而尊崇之,故名本尊。大日经本尊三昧品于本尊说字印形之三种。字者,[8740][8766]等之种子也,印者,金刚杵罥索等之三昧耶形也,形者,相好具足之尊形也。大日经疏二十曰:‘本尊者,梵音娑也地提嚩多,若但云提嚩多者直所尊之义也。尊亦云自尊,自所持之尊也。’演密钞十曰:‘诸圣随行者本所宗主,故名为本尊。’
(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涅槃
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又作应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槃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槃之城,亦称无为涅槃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槃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槃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槃会、涅槃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
(百度搜索-摘自:佛学大词典)
教证
1、《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
【颂词中的“一义”,是指密宗与显宗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大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然而,在见解、修行、行为、根基方面,密宗确实超胜于显宗。这种说法,也许个别人一下子接受不了,但如果你认真地闻思密宗续部,然后再了解显宗经论的观点,两相对比之下,就会明白密宗有其殊胜之处。】
显宗、密宗在究竟实相上一义——一个意义,所成就的佛果是一义的,没有说两个,所以不能错误理解显宗和密宗。… …
密乘的发心前面也讲了,刚才是以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做例子来分析,虽然都叫发心,但其实胜义发心是一种智慧,此处密乘的发心虽然也叫发心,但其实也是一种智慧——清净观。这种清净观是相应于实相的一种清净观,是层次很高的一种发心。所以我们要了解,这里的发心和前面显宗发心的侧面不一样。这里比较着重于清净观,大恩上师讲 记当中也处处提到清净观,清净观就是一种智慧。
——《生西法师辅导》第四课
2、佛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原文:“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
如果心清净,那么世间、出世间的包括智慧和福德资粮在内的一切功德也必定会得以清净。因为一切功德依赖于心,所以,反向推之,如果我们的心完全清净,则刹土也必然清净……作为菩萨,若想得到净土,首先心要清净。
——《维摩诘经》第8课 2018年04月30日
3、《定解宝灯论》:“假设未知此法理,认为轮回不清净,同时观为净天尊,亦如吐物瓶涂香。”
假如认为轮回本不清净,却非要把它观为清净,这就如同把装有呕吐物的瓶子,使劲观为清净一样,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4、《华严经》:“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众生因为业力有异,有些人见不到此土功德庄严。心清净的人,才能见到诸法清净。】
由于众生的心清净之故,则不论所处何地,其所见到的刹土决定是清净的。此处的说法,是一切功德清净。
——《维摩诘经》第8课
5、《文殊根本续》:“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
该颂的后两句是:“何处发何愿,彼等定成就。”
【万法依靠因缘而生,因缘又住于意乐(心)之上,心清净则一切皆清净,心不净则一切皆不净。你的心怎么样安立, 万法就会怎么样显现。】
6、《圆觉经》:“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心清净的话,纵然是地狱,也能看成清净刹土。
7、《摩诃止观》:“魔界即佛界。”
魔界即佛界,而众生不知:迷于佛界,横起魔界,于菩提中而生烦恼;是故起悲。欲令众生,于魔界即佛界,于烦恼即菩提;是故起慈。慈无量佛,悲无量魔;无量慈悲,即无缘一大慈悲也。
8、续部云:“宣说续部意金刚,彼唯是我教圆满。”
凡宣说密宗续部的上师,其智慧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他所有的灌顶和教授均已得以圆满,因而上师与普贤王如来没有差别。
9、《入楞伽经》中说:“众生心涅槃,本性常清净。”
10、《妙法莲华经》:“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只是度化众生的方便,而实际上佛陀永不涅槃,恒时住于世间说法。】
——原文出自《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11、藏文《妙法莲华经》:“佛陀无涅槃,正法无隐没。”
从密宗的角度而言,其实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时存在。
12、《大般若释》中说:“佛法住世十数五百年,即:第一五百年为罗汉果年;第二五百年为不还果年;第三五百年为 预流果年,以上为果三段。然后第四、五、六中修三学道者多,故为修三段。七八九学三藏者多,故为教三段。十为像法段。”
十数五百就是十个五百,十个五百年就是五千年。第一个五百年得罗汉果的最多,为罗汉果年;第二个五百年得不还果的最多,为不还果年;第三个五百年得预流果的最多,为预流果年,以上叫“果三段”。然后第四个五百年,修戒学的最多;第五个五百年,修定学的最多;第六个五百年,修慧学的最多,所以从一千五百年到三千年为止的这一千五百 年,称作”修三段”。接下来从三千年到四千五百年,第七、第八、第九三个阶段分别是学经、律、论三藏的最多,这 三个加起来称为“教三段”。最后一个五百年称为像法五百年,只有出家人的形象,没有清净戒律,没有实修者,称它 为“像法段”。加起来是五千年。
笔记师兄:定解B24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4-定解B06-003】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4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