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1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1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学习笔记链接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FaTbgXzatJN6B7xMZ1-A  

提取码:r8za

笔记内容:

【档案编号B05101定解B01-012】


本课重点



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一)修自他平等之基础——众生无我而执我

1、本来无我

《入楞伽经》:“五阴中无我,及无人众生。”


2、众生执我

《中观根本慧论》:我也不存在,你也不存在,整个世界的显现就像一场虚无缥缈的梦,但凡夫却把这没有的东西耽著为有,特别牢固地执著眼前的一切,这就是众生流转轮回的唯一因。


(二)具体修法

1、座上观修

(1)思维自己避苦求乐

A、难受无情法之微小损害

● 自己的身上扎了一个小小的刺儿或者落了一颗火星也会马上感到疼痛难忍。

(a)一个居士的脚被一个小钉子刺了,虽然不影响他正常走路,但他还是一直在那儿大叫。

(b)上师以自己为例:输液或打针时,医生手重了,也会觉得很痛。

B、难忍有情伤害生嗔心

a、对损害自己的有情生嗔

对叮咬自己的虱子生嗔心,甚至将其用指甲碾压得粉身碎骨。

b、过患

(a)堕入地狱之因

杀害小旁生(虱子、蚊子、蟑螂、老鼠、害虫等)是由嗔心引发,绝对是堕入众合地狱的正因。

(b)令人惭愧之行

一般微小的痛苦也无法忍受却反过来损害其他众生,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痛苦,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感到惭愧。


(2)思维众生避苦求乐

A、众生与自己避苦求乐同

三界的所有这些众生也都同样渴求自己获得一切安乐而不希望遭受一丝一毫的痛苦,这一点与自己完全相同。

B、众生求乐反行痛苦因

a、理

胜义中,“我”不存在,但众生成天为了这个“我”而奔波;在世俗中,我的生命价值和其他众生完全平等,可众生却维护自己而伤害他众,这种做法非常不合理。

b、教

《大方便佛报恩经》:“五道生死海,譬如堕污泥,爱欲所缠故,无智为世迷。”


(3)思维慈爱救护老母有情

A、理

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如今我们已经迈入正法之门,理当与自己无有区别地慈爱救护,修持亲怨平等,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B、教

《经庄严论》:“众生不自在,常作诸恶业,忍彼增悲故,无恼亦无违。”


2、座下行持

(1)平等对待自他

A、求乐避苦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当平等

凡希望自己拥有利乐的事,也希望其他众生同样拥有;为自己获得安乐付出怎样的精勤努力,为他众获得安乐也应该付出同样的代价;自己连细微的痛苦也要努力舍弃,也应同样尽可能地解除他众的细微之苦;自己因为享受幸福安乐、丰厚受用等而欢欣喜悦,那么对于他众拥有幸福快乐受用也同样要发自内心地欢喜。

B、若不平等对待自他则不合理

《入行论》:“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


(2)平等对待所有众生

对于三界一切众生必须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进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成办众生眼前与长远安乐的利益。否则,发了菩提心却只关心自己的苦乐是欺骗佛菩萨的行径。


(三)简述修法之精要:推己及人

1、佛教公案

单巴桑吉尊者教诫仲巴思那坚格西:推己及人可概括所有法要。


2、儒家精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终生奉行的教言。


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一)修自他相换菩提心的方法

1、“施受法”之具体修法

(1)呼气予乐、吸气承苦

A、当自己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安乐、善妙、身体、受用、善根等,犹如脱下衣服给他穿上一样,完全施给他。

B、当向内吸气时:再观想他所有的一切痛苦一并吸入体内,由自己来承担,由此他已经离苦得乐。


(2)由一到多,次第观修

这种施受法,要从一个众生到一切众生次第来观修。


2、结合实际生活观修

(1)当自己遇到痛苦时

观想:“轮回中有许多感受这种痛苦的众生,他们是多么可怜,愿他们的一切苦难都成熟于我身,他们都能离苦得乐。”


(2)当自己享有幸福快乐时

观想:“以我的这分安乐,愿所有众生都获得安乐。”


(二)比喻说明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

● 自他平等的标准

大雪过后,我和某人走在路上。此时我穿着一双鞋,那人却光着脚,我就脱下一只鞋给他,两个人都是每人一只鞋。


2、自他相换的标准

(1)大雪过后,我和某人走在路上。此时我穿着一双鞋,那人却光着脚,我把一双鞋都给他,自己光脚。

(2)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一个人有件够四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淋。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若都能这样做,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换。


(三)简别自他相换菩提心与世间助人为乐的精神

1、世间助人为乐的精神

说到底是以“我”的利益为核心。如美国虽然声称为了全世界的安宁和人民的繁荣而宁愿牺牲自己,但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击毙怨敌本.拉登欣喜若狂。


 2、自他相换菩提心

●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众生利益为主。

A、《大集经》:“虽受三恶无量苦,亦不退失菩提心。”

B、《经庄严论》:“极勤利众生,大悲为性故。”


(四)、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功德

1、理说

 (1)大乘精要

这种自他相换菩提心,是所有趋入大乘道的行人必修的无倒究竟精要。


(2)清净罪障

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


(3)圆满资粮

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


 (4)解脱恶趣

 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


2、例说

● 释迦牟尼佛的最初发心之公案

世尊因地在拉马车地狱以善心力刹那转生天界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第一百零一课》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1yAwO0z9x0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1-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自他平等的原理


(一) 自他是哪来的?

所谓的自和他,都是我们分别念的一种产物。

所谓的“自”来自于自己身心的五蕴,其他的人也是身心的五蕴。从构造的侧面、因缘的侧面来讲,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


(二) 为何我们会灭敌护亲?

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于执著自己的身体是“我”,对自己产生了我执,对其他人生不出这是“我”的感觉。因为感觉的缘故,我们对自己非常爱重,对他人漠不关心,乃至伤害他人。


(三) 平等的理由

1、 自己和他人在法性当中是平等的。

2、 自己和他人从都是显现为众生的条件上面、因缘方面也是平等的。

3、 自己和他人从想要离苦得乐的这种最朴实的想法来讲也是平等的。

4、 我们如果可以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身体执著为“我”,那为什么不能把同样不属于我们的他人身体执著为“我”呢?从这个观念来讲,自他也是平等的。


舍无量心和自他平等有什么区别?


(一) 从四个角度分别总结两种修法

1、 定义

(1) 舍无量心

所谓的舍心,就是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2) 自他平等

于自利他利无有差别。


2、 所缘的对境

(1)舍无量心的真实对境

非常可怜的烦恼众生。愿他们相续当中贪心、嗔心等各种烦恼的本体、习气全部息灭,而且获得亲怨平等的心。

(2)自他平等的对境

应该对于三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视他们如自己一样,努力修持亲怨平等,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3、 修法

(1)舍无量心的修法

从观一个众生到观两个众生、三个众生,一直到一个城市里面的众生,再到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四大部洲的众生,再到一千个四大部洲的众生,再到大千世界的众生——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乃至世间当中所有的众生都要去观修。

(2)自他平等的修法

通过中观共同五大因观察无我的道理,体会自他对于轮回痛苦的感受是相同的——即,本来没有“我”,但是众生始终耽执有一个实有存在的“我”,并且为了“我”快乐幸福,颠倒地以贪嗔痴等无明烦恼行持造作恶业,却不懂得那样只能使“我”感受痛苦,所想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

我如今通过善知识的引导摄受,懂得了这些真相。应该对于三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视他们如自己一样,努力修持亲怨平等,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4、 修行的目的

(1)修舍无量心的目的

将自己的亲友和其他众生平等对待,平息众生相续中的贪执和嗔恚,在舍无量心的基础上,修慈、悲、喜无量心。

(2)修自他平等的目的

根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众的贪嗔恶心,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众。修持自他平等主要是调伏我们对自他的偏袒心。


(二)归摄

1、从愿菩提心的角度,舍无量心和自他平等是相同的

如全知龙钦绕降尊者说:愿心学处的摄要,完全可包括在以四无量修炼自心、反复观修、具有利乐有情之心中,因为这已说明了不舍菩提心、不改愿力学处的缘故。

一般来说,很多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首先以四无量心成熟自相续,观察一下对自他是否平等了?见到可怜众生时,自相续是否生起了菩提心?所以,首先生起四无量心,这就是愿菩提心的学处。


2、从修菩提心的系统修法来讲,他们属于两套次第的修法

如慈诚罗珠堪布在讲解菩提心的修法时,有如下解说:

菩提心的修法当中,四无量心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以及菩提心略修法,都已经讲过;于观想的佛菩萨前自受菩萨戒的方法,也已经讲了;现在就开始讲菩提心的另外三个修法: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至此,有关菩提心的修法就比较完整了。


3、根据《前行引导文》的科判分析,他们属于不同的次第

“发殊胜菩提心”分三部分: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愿行菩提心学处。

修菩提心之前,一定要修四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前行,前辈大德们在这个修法上一般要下很大的功夫。我们也要反反复复地修。

自他平等属于“愿菩提心学处”科判下的内容,是作为大乘佛子要遵循愿行菩提心的三个学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之一。


简述中观五大因


(一)总述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智者门》中说:“于因观察,金刚屑因;于果观察,破有无生因;于体观察,离一多因;于一切观察,大缘起因;即以四大因进行抉择。”


(二)简述

1、离一多因

离一多因是观察万法本体的一种因。

简单来说:首先观察“一”是否成立,通过详细分析,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一”的实体,这样一来,由“一”组成的“二”等多体法也不存在。

人们只是把五蕴聚合妄执为“我”,实际上“我”的本体绝不存在。依此类推,万法的本体皆可抉择为空性。即自他所说的一切万法,远离一体多体故,如同影像。


2、金刚屑因

该方法是观察万法产生的“因”无自性,也就是说,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进而抉择诸法是无生空性。通过以上金刚屑因观察,能彻底遮破四边生。

具体来讲

(1)倘若万法是自己产生自己,就会有无穷生的过失;

(2)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产生光明。

既然万法的“产生”无有实体,那么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后的“灭亡”也没有,通过这种金刚屑因,就可以抉择一切为空性。


3、破有无生因

是抉择万法的“果”无自性,其观察方法是“有法不应生,无亦不应生”,也就是说:

(1) 果若在因位时存在,就不必再生,因为已有之故;

(2) 果若在因位时无有,则永远不能生,犹如石女的儿子。

它抉择的是果的无生空性,果若已有不须再生,果若无不能产生。


4、破四句生因

是同时观察“因”与“果”。其观察方法归摄起来有四种:

(1)一因能否生多果;

(2)一因能否生一果;

(3)多因能否生多果;

(4)多因能否生一果。

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可以破除对因能生果的实有执著。


5、大缘起因

是抉择万法的“本体”为大空性,一丝一毫也不可得。

推理思路:我们平常所执著的身体、生活、感情及山河大地,虽然看似实实在在,但这只是迷乱现前的假象,倘若用智慧去观察,包罗万象的一切法决定不存在。

这种境界相当甚深,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也讲了,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才能通达并宣说。除此之外,外道虽然也讲了一些空性,但这种空性只是单空,而不是缘起性空,故并不究竟。


关于自他相换,你应该知道的


(一) 遣疑

1. 疑惑

上师在《入行论》中讲,有的人生病时不愿意让上师加持,因为上师喜欢修自他交换,一加持的话,她的痛苦就会跑到上师身上,所以害怕上师生病。


2. 简述回答

很多人对佛教的道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苦乐要互相交换,但不了解真正的甚深含义,这样之后,影响了自己的一些修法,始终生不起殊胜的境界来。


(二) 自他相换怎么换?

1. 修自他相换的前提

在自他平等的基础上,修自他相换实际上并不困难。


2. 自他相换包括几个方面及原理

(1)身体方面

身体方面的交换是指他人身体上的痛苦由自己的身体来承受。有些上师的传记中说,别人打狗时,本应在狗身上出现的伤痕,却出现在了上师身上。

(2)感受苦乐方面

感受苦乐方面的交换,就像朗日塘巴尊者所言,我们应默默地承受众生的一切痛苦,把自己的一切快乐直接或间接奉献给众生。

《修心七要》的修法中也讲,呼气的时候应该观想,将自己的快乐送给众生,吸气的时候则将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

还有《中观宝鬘论》中说:“众罪成熟我,我乐予众生。”

(3)爱执方面

爱执方面的交换,我们无始以来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极其关爱,但从现在开始,执著应该互相交换,对众生非常关爱,对自己的耽著逐渐淡化。


3. 原理

● 首先要道理上明白

A、总说:自身和他身应该交换,倘若长期去训练串习,实际上也并不困难。就像前面所讲的,首先要道理上明白,知道执著众生的功德、执著自己的过失,在此基础上,自他交换不是天方夜谭,作为一个薄地凡夫,也可以直接修持的。

B、详细分析

(a)缘于自身的我执是流转之因

无始以来到现在,众生漂泊在轮回中不得解脱,原因就是一直耽著自己、爱惜自己,别人毁谤我、赞叹我,就生起剧烈的嗔恨心和贪心,依靠自身造了很多恶业。

(b)他众是一切功德和快乐的来源

每个波罗蜜多要圆满的话,一定要依赖众生,假如一个众生也没有,那么六度万行根本没办法行持。因而众生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恰卡瓦格西也说:“自己是一切过失之来源,他人是一切功德之来源。”

(c)通过自他交换行持教法

明白利他的重要性之后,从现在开始一定要断除我执、帮助众生,也就是“爱他”、“弃我执”。若能真的生起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心,那你可以说是菩萨;假如还是依然执著自己,对众生的事情漠不关心,那大悲菩提心绝对没有真实生起来。


 参考资料:生西法师辅导、《三戒要解》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中观庄严论》、《中观四百论》、《入行论》、《佛教空性观 —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大乘经庄严论》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1-定解B19-008】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101课讲记脉络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