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46:定慧品之十五 Back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46:定慧品之十五

HDZGGW 正觉海 2023-08-23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对一切外境不产生念头或执著,叫做无念。

证悟者也有念头,但其中没有任何执著的成分。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


“境”,是外境,指眼耳鼻舌身能接触到的万事万物,以及意识能想象、思考的一切事物;“染”,即执著。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一切外境不产生念头或执著,叫做无念。


这个“无念”,不仅是没有念头,还要没有执著。人们深度睡眠或昏迷时,对外境是没有念头的;修寂止的禅定,尤其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禅定,意识非常平静,没有任何波动,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念头。但这些只是没有念头而已,并没有做到“不染”。


比如昏迷的时候,所有意识都已经停止,此时有没有执著?有,这时候的执著就是我执。我执不是向外,而是往里,是针对阿赖耶识产生自我的执著。无论深度睡眠,还是禅定、昏迷时,都是有执著的——尽管没有念头,但这种执著一直存在。


平时有人会说,不要执著,不执著就没有问题!许多人对此理解为,当心里有愤怒、欲望、嫉妒等情绪,或产生善的、恶的、不善不恶的念头时,只要不执著它们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心里产生了愤怒,当第一个念头出现后,第三个、第五个、第八个……后面的念头接连出现,然后又冒出一个念头,对前面的这些念头产生执著,认为它好或者不好等等——许多人认为,只要没有这样的执著就没关系。


其实不是这样,未证悟时,我们的念头都是有执著的。比如,心里产生一张桌子或一尊佛像的念头时,内心早已默认这张桌子、这尊佛像是真实存在的,因此这个念头本身就是执著,不需要刻意去想桌子、佛像是否真实。假如必须追加一个“它是真实的,不是如幻如梦”的念头才叫执著,那我们24小时的无数念头中,基本上都没有执著——从未学过空性的世间人,根本没有空性的概念,不会有“这个是如幻如梦,那个是真实”的想法。难道他们99%的念头都没有执著?当然不是。因此,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做不执著,什么叫做“只要不执著就没有问题”。


“只要不执著就没有问题”的真正意思是,证悟者虽然也有念头,但其中没有任何执著的成分,也就是说这些念头不会造业,因此不会有问题。念头何时才会彻底消失?直至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没有念头,只有智慧,通过智慧完成所有事情。八地之前的菩萨都有念头,不过他们的念头是“不染”的。


什么是“染”?比如看到一张桌子时,没有证悟的人心里就想着一张桌子,这时已经被染上了——因为他有执著,默认是真实的一张桌子,所以叫做染;证悟之后,同样看到一张桌子,但不会把它当作真实的——心里虽然有个这样的念头,但这个念头没有执著,所以“不染”。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无念”有两种理解:


一是有念头,但没有执著。比如,修行人从禅定中无我的境界出来,处于日常生活状态时,他们也会有念头,但这些念头是没有执著的。


二是没有任何念头,只有禅定的智慧。比如一地以上菩萨入定后,就是非常标准的无念。这时他们没有任何念头,只有非常纯正、纯洁的佛性——大圆满或密法称之为“赤裸的觉性”。普通人虽然达不到这种层次,但是证悟之后,安住于证悟境界时,也不会有执著,甚至连不执著的念头都不存在。


以上两者都叫无念,都是“于境上不染”。


进入无念的状态,实际上也就是无住。“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对任何东西没有执著;如果有住,那就是“染”。无住、无念均无外境,自然也就无相。这三者本体其实是一个,只不过从三个角度来阐述。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佛教中,“断”与“常”相对。

断绝念头的禅定是断见。


推荐文章: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45:定慧品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