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7课-法师辅导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7课-法师辅导

课前、课后教诫的重点、难点


(一)共同加行:想求解脱的在家人如何平衡当下的修行和环境


1、共同前行的目的


第一个阶段的修法——共同前行主要还是让我们内心中对整个轮回的本质有很深的了知,发现它不值得像以前那样去追求,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都放在追求世间的享受上面没什么意义。


2、当下我们所处的位置


想要求解脱,生起很强的想要出离解脱的心不等于就已经解脱了,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份还在轮回中没有解脱,还没有真实的接触到让我们的心解脱的方法。


3、容易出现的歧途及调整方式


(1)歧途

修共同加行容易出现一个歧途,有些修行者认为解脱很重要,对世间的事情就一律不闻不问——反正我要求解脱,这些事情可以不做了。


(2)为何称之为歧途

没弄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贸然行事反而给自己制造了很多障碍:有很强烈的求解脱的心非常好,但是因为你现在的身份还没有解脱,你还在轮回中,轮回中的很多事情对你还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对你长期修行解脱道、对你的发心、行为都有影响。所以,我们想要追求解脱道的强烈的出离心不能放松,不能让它减弱,但同时也要想:解脱这么重要,怎么样才能保证想求解脱道的心和修解脱道的种种条件、因缘都具足。


(3)该如何平衡和解决

A. 把握住两点

a. 解脱之心不能退

解脱道的本体:闻思修行关于解脱道的所有的教义都要认真对待。修行的核心是解脱道,是佛法本身,即闻思修佛法,不可能把世间法当成修行的核心。

b. 保证修行解脱道的外围条件

虽然轮回的事情对我们来讲不是究竟的追求,但是对自己的修行决定有影响,也就是说修行的外围也是属于修行的范围。所以,把轮回的事情处理好,不要在修行过程中让这些事情严重分心,我们就得花一定时间把工作、家庭中该做的做好,这是保证我们有更好修行环境的必然条件。

B. 特说平衡好生活、工作和修行

a. 真正有出离心的人不会刻意走极端

有些上师讲,一个真正有出离心的人不会刻意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遭,或把自己搞得很穷,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不是应该有的态度,他不是会走极端的。

b. 外在环境是一个助缘

如果真的想要求解脱,出离心越来越好,也会把身边的这些事情尽量打点好,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既不会有很强的耽著,也会把这些尽力地去做好。因为把这些尽量地照顾好了,对你修行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助缘,外部的环境、条件和谐了之后,你的修行也可以比较顺畅。

c. 贸然大撒把可能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

(a)现在你正处在轮回中,轮回中的这些人、事情对你是有影响的,对你的修行也会有影响。如果自己的修行还没有达标,修行方面的境界没有生起来,轮回中的事情也放了,认为自己要一心一意修行,什么都不管了,世间中的事情搞得一团糟,这样反过来就会对自己修行造成影响,就成了恶性循环。

(b)要完全做好修行和生活的平衡不容易,但这是修行的一个内容,它绝对不是和修行分开的,它和我们修行有直接的关联。表面上你还是在过一个高质量的生活,但其实内心中的重心已经转移了,但是这样转移之后,旁边的人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威胁。否则,一下子做很大的改变的话,他会感觉到危险,他出于保护自己或者保护你的所谓必要,肯定要对你的修行做很多的违缘障碍。

d. 平衡外围环境和修行需要慢慢找感觉

(a)慢慢找感觉:出离心需要很长时候来修,以前自己是纯粹的生活,现在是修行、生活两个方面都要照顾。刚开始可能会有些碰撞、抵触、矛盾、摩擦,这个时候慢慢去找感觉,找到一个融合点。在修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在这些道理上去思维,或者和道友一起分享、讨论,把这些问题从理论上面要搞得很清楚,然后调整自己的心态,或者通过修行把这些事情逐渐处理好。刚开始不一定能马上处理好,但是找到感觉之后,逐渐就可以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b)找到感觉之后就会发现修行跟生活不是水火不容的事儿

Ⓐ 觉得修行和生活水火不容是因为没有领悟到修行的精髓

Ⓑ 随着修行的深入就会发现修行没离开生活


(4)有点耐心、走中道

在家人把握住根本后要有耐心:首先知道这个大方向,然后逐渐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刚开始有各式各样的思想、困扰也是避免不了的,有时候想退,有时候有各种情绪、烦恼、困惑等,这些经历一些也好,关键是目标不要丢了。经常性地去闻思修行,我们的心智逐渐成熟之后这些就不成问题了。


(二)上师瑜伽的前提是找到具格的上师


1、强制性生起证悟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上师瑜伽的修法是强力地在我们相续中生起证悟的方便,这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一个是外在上师殊胜的加持,一个是法本身的加持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信心。


2、上师瑜伽的前提是找到具格的上师


(1)法本身是可以让我们强制性的获得证悟,在修这个法之前,长时间去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师很重要,上师必须要实打实地具有功德。


(2)寻找一位真正能够加持自己相续的上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个修法中,基本上把自己所有的信心、时间精力都投在具德的上师上面,所以这样的上师一定是要非常合格的,不是随便找一个就行,不是我感觉他可以就可以。


3、初学者不要着急


(1)初学者观察上师的智慧等不够

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讲,要寻找一位根本上师,不要太着急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判断能力、本具的智慧以及怎么去观察、判断、寻找一位上师的综合素质还不够,很着急地去寻找、认定一位根本上师,这有点早了。如果还没有准备好,太着急了,很多后续的副作用就会浮现出来,比如说,依止之后,把他当根本上师,最后把他抛弃了、毁谤或者说很多过失,这些都是副作用。


(2)找到一个根本上师不是初学佛弟子的标配

A. 刚开始没有准备好,着急忙慌地去找一位所谓的根本上师,觉得找一位根本上师好像是作为一个弟子的标准配置,如果没有根本上师,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学佛法的,这种跟风是不太好的。

B. 修学佛法,尤其修上师瑜伽是让相续中生起强制证悟的法,应该有一个很强的、很高的信心才能真实地得到强烈的加持。所以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慢就慢一点,不用着急,听说谁谁谁都找了根本上师,我也要去找一个,听说谁谁谁把谁认成根本上师了,我也要去认一个,这又不是什么赶时髦,不需要你赶什么时髦。


(3)寻找根本上师要慢慢来

A. 一边学习一边观察

从比较理性的侧面来讲,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有很多上师,有很多听法的法师,都可以作为共同的上师来对待,包括灌顶也是一样的,他是一个法师,你跟着他所讲的法义去思维、观修,通过这个过程帮助自己逐渐生起信心,生起福智。如果真正要认定完全依教奉行、信心完全不变、可以真实给你相续做加持的根本上师,那就需要很仔细的去辨别。通过比较长时间的观察之后,自己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达到高标准了,那个时候做的判断基本上会靠谱一点。

B. 千万不能着急

有些事情不是说着急就可以的,也是没有办法的。有人说我现在都已经三四十岁、四五十岁了,再让我去观察,再慢慢去寻找,哪里有时间啊?轮回长得很,从时间上来讲也并不是你找不到上师轮回就结束了。从法上来讲,真正要修行的人应该是很认真的,不是随随便便的。因为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解脱道上的依怙,自己的信心、身口意都要交给上师,所以应该要好好地观察。


讲记中的重点、难点


(一)小结上师瑜伽之超胜


1、原文


至尊果仓巴也亲口说过:“若修上师瑜伽法,尽除过患德圆满。”又说:“虽多修持生次第,然修上师为无上,虽多修持圆次第,然诚依师为无上。”


2、至尊果仓巴


至尊果仓巴是一个大修行者,是一个修行的典范,他非常知足少欲,他的加持力、菩提心等等都是非常深厚的。


3、修上师瑜伽可圆满断证


(1)修上师瑜伽最好选择公认的大德

A. 如果要修上师瑜伽,最好是把大家都公认的大德作为修上师瑜伽的对境。如果不好判别,不知道这个上师行不行,那早期的时候干脆就不辨别,就把大家公认的上师当成上师瑜伽的修学对境,这是非常好的,也是很关键的。

B. 你认为的成就者不一定具有真实功德:你认定的上师,对他信心很大,你觉得他应该是成就者,但他到底是不是具德的上师?这个不好说。有时候只是他为人比较好或者有一点其他智慧,能不能作为上师瑜伽赐予加持的来源就不一定。如果修行具功德的上师瑜伽,向他祈祷,因为他本身具有无尽的悲心、殊胜的智慧和巨大的加持力,所以向他祈祷,肯定会给你加持的。


(2)修上师瑜伽能够获得断证功德之理

每个众生本具佛性,所有的障垢都是客尘,如果通过修上师瑜伽认识到心性、得到加持的话,所有这些不稳固的客尘都会消尽、远离,本性的功德就可以纷纷地圆满具足,所以说修上师瑜伽可以“尽除过患德圆满”。


4、修上师瑜伽超胜生圆次第


(1)“虽多修持生次第,然修上师为无上,虽多修持圆次第,然诚依师为无上。”

A. 虽然我们要暂时性地修一些生起次第,但是这些本尊本性也要观为上师。

B. 虽然修了很多的圆满次第,比如修拙火定、修宝瓶气、观明点、观风等,但外在恭敬地依止上师,内在祈祷上师加持、修上师瑜伽,这是所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精华、殊胜的窍诀。


(2)不是说自此就要放弃生圆次第的修行

这里讲到了上师瑜伽的重要性,并不是说不修生圆次第。对修行人来讲,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法要有不同的缘起、作用,但上师瑜伽要作为核心的修法。


(二)上师瑜伽修法的要点


1、原文


另外,哲贡炯巴仁波切也曾说:“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

至尊让热日巴说:“若不祈祷上师尊,求无分别之智慧,如朝北洞中待日,彼无境心融合时。”

大译师贝若扎那流放在甲摩擦瓦绒地区期间,有一位年近八旬老迈龙钟的老人名叫邦甘麦彭滚波,上师将禅带系在他的身上,禅杖靠在他的腰间,对他传讲了上师瑜伽修法,结果他的相续中生起了直断本来清净的真正密意,最后身体散为尘埃而成佛……


2、依靠敬信得加持


“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


(1)“上师四身雪山上”

A. 上师的四身,即法身、报身、化身,还有自性身——和法报化三身无二无别的叫自性身。法身、报身、化身是一个本体的不同反体,自性身也不是在三身之外的,三身本来无二就是自性身。

B. 说上师是法身或报身、化身、自性身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说上师具有佛一样的功德。

C. 真正的化身只有佛才有:除佛之外,其他的化身不叫真实的法报化三身的这种化身。有时说这是某某菩萨的化身,初地菩萨有多少化身,那个化身可以幻化出这个身体,而三身中的化身和这是不一样的,三身中的化身只有佛才有。可以变化出很多身体的化身不是佛的特点,有时菩萨、阿罗汉,乃至于一些仙人、帝释天都可以变化出很多的身体,那个化身和三身中的化身不是一回事。


(2)“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

上师并没有偏袒心,谁的信心达标了,就能得到加持,这方面都是平等的,因为弟子的信心有差别,所以得到的加持力也有差别。


(3)“故当勤修敬信心”

A. 生起信心的途径

a. 合理的途径:通过智慧得来的信心

有时需要多祈祷,有时需要多学法,多去闻思修行,努力生起智慧。一个具德的上师,他的功德就摆在这,是不会变化的。如果弟子没有智慧就观察不到。

(a)真正的上师经得起观察

一个真正具德的上师根本不怕弟子生起智慧,而是非常希望弟子生起智慧。弟子生起了智慧之后,弟子就会慢慢地觉察到上师原有的功德,越观察越生信心。如果是冒牌货,就会越观察越虚幻,最后智慧彻底生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上师的踪迹都没有了,一点上师的味道都没有了。

(b)通过智慧得来的信心是稳固的信心

随着弟子智慧的上升,慢慢就会发现上师的不共威力、不共加持、不共功德,这种信心是很稳定的,是本具的最经得起观察的信心。

b. 不合理的途径:通过神通得来的信心

(a)显神通让人生起信心很容易,一个人在天上飞,根本不用讲什么大道理,别人一看马上就生起信心了。虽然这种信心很容易生起来,但是含金量不够,因为随便一个人都可以生起来,不要说佛教徒,其他不学佛法的人也能生得起来。这个信心本身的底子很薄弱,保持不了多久。虽然刚开始引发了强烈的信心,但是时间长了,你不显神通,他没有信心;你天天显,他又麻木了,觉得反正就是这些,没什么。

(b)对于一个弟子生起信心来讲,通过神通引发出来的信心含金量太少了,这样引导的话,会让弟子进入一个歧途。

c. 两种途径所生信心之对比

(a)通过闻思生起智慧而来的信心

Ⓐ 从佛法的智慧中生起来的信心根机很牢、质量很高、不容易退失,而且依靠这种信心依止上师时,可以发现和实相相关的内容,显神通就完全没有这个效果。

Ⓑ 基于这种信心的修行效果好: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信心有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一些定解、智慧很深的人,退失的几率会很低。有了这种信心以后,他可以带着这种信心向上师祈祷。带着智慧、信心去祈祷会契合于实相等很多方面。

(b)通过神通而来的信心

这个信心本身的底子很薄弱,保持不了多久。

B. 我们该如何生起敬信心

a. 通过闻思生起智慧

b. 积资净障、发愿、回向


3、依靠祈祷得无分别智


“若不祈祷上师尊,求无分别之智慧,如朝北洞中待日,彼无境心融合时。”


(1)很多方法都能生起无分别智

不修上师瑜伽,也不是不能生起无分别智,只是比较慢。要通过大量的修行,慢慢地生起无分别智慧。比如显宗之道就是这样。想要很快地生起无分别智,就要切中扼要,抓住修道的核心,所以说不修上师瑜伽是不行的。上师瑜伽相当于是强制性地让我们迅速地生起无分别智慧的一个最快的捷径和殊胜的修法。


(2)境心融合

境心融合可以解释成实相和心融合或者外境的山河大地和心完全成为无二无别,就是证悟无分别智的心境无二,不是心外有一个色法,而是完全是实相周遍,这叫做境心融合。


(3)为什么修上师瑜伽就可以迅速生起无分别智、证悟实相

A. 上师是诸佛慈悲心的体现

以三宝自性的集中体现在我们面前、可以与我们交流的、自己也可以缘的最近的因缘显现就是上师。这还是诸佛慈悲心的体现。虽然在我们面前显现的上师没有释迦摩尼佛这么圆满,但是这也是佛陀的善巧和智慧的体现。佛陀所示现的上师善知识,既要和我们交流,还要相应我们的根机和业力,成为我们愿意亲近的样子,又要具有佛陀的功德,这就是一种善巧方便。

B. 上师于我们有不同的功用

a. 我们无法直接缘三宝

佛宝的佛陀已经入灭了,僧宝的菩萨们在刹土中,我们都根本见不到。真实的法宝不是经书,而是道谛和灭谛,道谛、灭谛就是智慧,灭谛在佛的相续当中,道谛在僧宝相续中,对我们来讲,缘不了。

b. 但是我们能缘上师

如果从外相上来看,上师就是一个人,甚至于方方面面还不如你;但如果从本性来讲,他就是三宝的总集。我们可以见到他,和他交流,面对面祈祷他,他也能够直接教化我们,这些是他不共的功用。所以应该把上师当成三宝事业的外现。

C.上师是我们趣入实相的方便

化现的上师属于三宝的总集,在他的一体上面具足佛法僧三宝,因此他是我们趣入实相的一个最近的途径。我们依止他、祈祷他就是直接和三宝相应。


4、依靠上师得以证悟的公案分析


(1)那若巴尊者之公案

A. 为什么空行母要求那若巴去依止帝洛巴

a. 那若巴尊者需要更深的智慧

(a)虽然那若巴尊者已经通达了三藏,但是还需要依止上师才能获得更高和更快的证悟,不单单是通达一些学处,还需要有更深的智慧。

(b)有些时候的确可以懂词句,而要懂得意义必须是证悟了实相。如果你不证悟实相,是否真正懂了意义也有点不好说。有时候我们说懂了意义其实是通达了词句的意义,相当于手指的方面我们通达了,而手指所指的月亮可能还没有通达。因此词句的意义和意义本身是不相同的。

b.那若巴尊者需要更大的利生能力

如果有了更深的智慧,那若巴尊者利益众生的能力会更强大。作为护门班智达虽然也可以利益部分的众生,但是毕竟在显现上还没有证悟实相。利益众生或者护持佛法的能力仍然有限,如果证悟了实相,利益众生、护持佛法的力量会更加的殊胜。

B. 那若巴尊者证悟途径之分析

a. 真正的上根利智者会有什么表现

真正的上根利智者,上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便上师说太阳从西边升起,你都会说是。他从来不想去和上师辩别,说我是对的,他也没有想过这些,反正就是完全安住在上师的智慧,处于正确无误的状态当中,不是在浅层次的认知上面,而是从见解上面完全接受,完全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

b. 有如此表现之分析

(a)为什么上师说的即便违背了我们的常识也还是对的

Ⓐ 双方所站立场不同

ⓐ 理

● 凡夫:凡夫人承认的东西都是假的,不可能作为参照。从整个三界六道的本质来讲,所谓的所有世间的标准、规律、对错、取舍,就是无明颠倒习气形成的。可能在世间当中,有一个相对的正确和错误,或者说常识、非常识、颠倒、非颠倒的标准。如果从实相侧面来讲都是错的,没有一个是对的。

● 圣者:上师和佛菩萨安住在实相当中,他们才是真实的标准。只有他才是真实地证悟了万法的实相,安住在最正确的标准当中,他的本体是正确标准,讲出来的东西当然也是对的。

ⓑ 例

● 第一世敦珠法王有个弟子在外面学了很多法,非常会说,显现上面上师都说不过他,他因此觉得有点得意,非常傲慢。上师就对他说:“你再怎么能说,也是分别念;我再怎么样,也是无分别智。”凡夫人的分别念都是自己的思维而来,而分别念的本体就是无明的自性。再怎么会讲,还是分别念;上师再怎么不会说,或者说你觉得讲错了,也说不过你,反正我也是无分别智慧。的确是这样的。

Ⓑ 考验弟子的信心

如果上师说太阳从西边升起来,要求弟子也必须要承认。这方面要看弟子的信心和智慧领悟到了什么层次。

Ⓒ 如此才能证悟实相

完全依教奉行就可以证悟实相:作为一个真正的弟子来讲,应该没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自己所有的思想都会辨别对错、取舍,这些都是属于凡夫的分别念,如果我们放弃了自己所有的思想,依教奉行就是一个捷径,这个教代表实相的侧面,所以,弟子的想法越少越容易证悟。

(b)对我们的启示

Ⓐ 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 要理解这个原理,然后逐渐地朝这方面去靠近。我们在依止具德上师的过程当中,有时候觉得这个上师做事情很颠倒、非常离谱,好像不可思议,其实没有什么。

ⓑ 对于我们来讲,虽然上师是圆满的,但我们还没达到那若巴尊者那么高的标准。如果有人说他可以,那就太高估自己了。现在随学还早了一点,坚持不了多久,终究可能还会退失、生邪见,所以很多上师通过一个比较温和的方式来调化,主要以法为主,通过学法慢慢来调伏你的相续。到了一定的阶段,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调伏自相续,或者说不需要走这条路,反正你的根机成熟了以后,证悟的方法会是各式各样的。

Ⓑ 重点放在培养敬信心上

ⓐ 开悟的机会到处都是

在不同的传承当中,只要因缘成熟了,都会有一个证悟的机缘。虚云老和尚是茶杯打碎了之后证悟的,有些人是不小心掉在河里一下子开悟了。开悟的机会到处都是,关键自己要具备那种素质。

掉河里一下,或者摔个茶杯等只是一个助缘,主要的因素还是内心中具有强大的善根。

ⓑ 重点放在培养敬信心上

把自己相续中欠缺的诚敬、信心培养起来。而为了有稳定、清净的诚敬必须要有智慧。这个时候就应该多学法,通过学法就会生起真实可靠的智慧,那样生起来的诚敬心和信心才是最为可靠的。


(2)龙菩提之公案

A. 龙树菩萨

a. 有的时候翻译成龙猛菩萨。

b. 龙树菩萨完全证悟了佛一样的境界,有些经典中说他是初地或者七地菩萨,密乘中讲他是一生获得金刚持果位。

B. 吃鼻涕就能开悟吗

a. 龙菩提依靠龙树菩萨的鼻涕获得了殊胜成就

(a)弟子不是普通的弟子

弟子有信心也有智慧:通过很清净的信心观照,龙菩提没有把上师当成一个凡夫人,也没有把鼻涕当成应该扔掉的脏东西,认为这是赐悉地的机会,就像我们荟供的甘露代表实相一样,所以龙菩提把龙树菩萨的鼻涕全部拾起来吃了,通过这样的信心就获得了殊胜成就。

(b)鼻涕也不是普通的鼻涕

和佛无二无别的圣者丢下来的鼻涕也不是一般通过有漏或者烦恼、业力形成的东西。

b. 吃鼻涕对我们的帮助很有限

(a)如果我们的智慧境界不够的话,想通过吃鼻涕、吃口水得到证悟也很困难。在这个过程里,可能会生很多不好的分别念,甚至还会生起后悔心,这样就没有必要了。

(b)真正对我们百利无一害的就是缘法好好地闻思修行,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相续中的综合素质、智慧、福德等等稳步地增长,这是非常关键的。

(c)到了一定的阶段,你看到的鼻涕就不是鼻涕了,这个完全不是鼻涕的自性,那个时候你去吃也可以,相当于灌顶的水一样,依靠它可以得到加持、证悟。


(3)持明无畏洲之公案

A. 持明无畏洲

就是智悲光尊者。大圆满前行的传承叫做龙钦宁提,龙钦宁提的第一代祖师就是智悲光尊者,这是他创立的宗派。

B. 第二大佛

持明无畏洲读了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四心滴、三解脱、三休息等论著之后,认为他就是真佛,称呼全知无垢光尊者为第二大佛陀。

C. 智悲光尊者三次见到无垢光尊者智慧身

a. 在哪里见的

智悲光尊者三次见到无垢光尊者的地方就在现在的桑耶青浦。在桑耶寺附近有座神山叫做青浦神山。青浦神山上有很多的山洞,既有莲花生大士的山洞,还有贝诺扎那尊者、嘉瓦却央、赤松德赞的山洞,其中的桑青梅朵,即大密莲花洞,就是智悲光尊者修行的地方。在桑青梅朵的山洞里还有两个洞,一个上山洞,一个下山洞。智悲光尊者在里面三次见到了无垢光尊者。

b. 三次见分别得到了何种加持

第一次主要是身摄受,也是给他做了加持,对他讲话,给他授记;第二次是语加持,语言摄受为主,身体方面没有接触,给他一些纸条,授记他前世是谁谁谁;第三次是意加持,显现了班智达的形象,戴着班智达帽,什么话也没有讲,就是微笑着看着他。

c. 三次见大全知智慧身对龙钦宁提有什么影响

据说自从智悲光尊者见到了无垢光尊者之后,所有龙钦宁提的传承上师就有了一个传统,都要见一次无垢光尊者的智慧身。从智悲光尊者开始第一世,后面的祖师都是得到了无垢光尊者智慧身的摄受和加持之后,证悟了实相的。像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都见过无垢光尊者。


(4)邦甘麦彭滚波之公案

A. 贝若扎纳

a. 莲师弟子:贝若扎纳大师是莲师二十五大弟子当中的佼佼者,他是一个大班智达、大译师,也是一位大成就者。

b. 所传之法:贝若扎纳尊者去印度求取了大圆满法,主要是以大圆满心部为主。莲花生大士心部的大圆满法也是在贝若扎纳那里得到的,就是说贝若扎纳大师给莲花生大士传过大圆满法。

c. 流放:贝若扎纳传法的时候有一些其他的因缘,被有些相续不好的王妃破坏了,本来想把贝若扎纳等人杀掉,后来改成了流放甲摩擦瓦绒。其实甲摩擦瓦绒是两个地方,一个叫甲摩,一个叫擦瓦绒,合起来叫做甲摩擦瓦绒,其中有一个地方是甲摩藏族。甲摩擦瓦绒就是现在四川甘孜的金川、马尔康、小金、丹巴那一带。

B. 玉扎酿波

是贝若扎纳的大弟子,也是莲师的二十五大弟子之一,他还是心部的主要传承者。

C. 邦甘麦彭滚波

a. 是谁:也是贝若扎纳的心子,他遇到贝若扎纳的时候已经八十五岁了。

b. 所受之法:贝若扎纳给他传了以上师瑜伽为主本来清净的修法。因他的根机很利,信心很大的缘故,上师传完之后,他就证悟了本来的清净。传记里讲,他证悟了实相之后,抱着上师的脖子一天都没有放手,特别高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证悟得就更深了。刚开始他可能只是初步的证悟,特别欢喜地抱着上师的脖子,一天没有松手,他的证悟就完全显发了。

c. 成就

(a)邦甘麦彭滚波:相续中生起了直断本来清净的真正密意,活到了一百多岁,最后身体散为尘埃而成佛……

(b)其弟子

Ⓐ 麦彭滚波证悟之后所收的弟子并不多,但是他的弟子很多都是具有真实证悟的殊胜功德。

Ⓑ 特殊缘起:他的弟子年龄没有低于七八十岁的,都是高龄遇到了上师,然后修持佛法,最后得到了成就,似乎有这样的传统。他就是八十多岁遇到的上师,可能也是挑一些老的弟子才传法,缘起就是这样。

Ⓒ 成就地:他们一个主要的成就地就在扎嘎神山。

d. 启示

年老不要紧只要有信心就可以成就。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比较沮丧,我这么大的年龄可能不行了,修不了法了,这也不一定。如果说你以很强的信心去修行上师瑜伽,即便是八十五岁才开始修法,也可以证悟实相。


(三)教诫


1、原文


所以说,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门当中,再找不到比这一上师瑜伽更为殊胜的深道了,虽然把它命名为加行,实际上一切正行道的究竟要诀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随时随地始终如一地将上师瑜伽作为修行的核心,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修行也可以。所以,诚心诚意、尽心尽力修上师瑜伽,非常非常关键。


2、只修上师瑜伽对我们适用吗


(1)针对某一些修行能力很强、根机非常好的人

其他的法不修完全可以


(2)对我们

A. 如果让我们一直修行上师瑜伽可能还做不到,我们的专注度、自己对上师瑜伽修法的理解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可能刚开始修的时候信心满满的,修了一段时间,过了几天、几个月之后,慢慢地这个心也会动摇,觉得还是再加一些别的修法吧。

B. 刚开始可以多学多修,对于生圆次第都可以学一点,到了一定程度时,只把上师瑜伽作为修行的核心,这样就够了。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11EFxRi7u0

使用说明:本笔记参考生西法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辅导笔录梳理、整理而成,若希望阅读法师辅导笔录原文请自行在网络搜索。


编辑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 B06127-定解 B08-007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