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戒律|一味之水 Back

戒律|一味之水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8-12-26

文|孟芳伊


很多人由于认为大乘殊胜而有诋毁声闻乘、认为声闻乘不可取的想法与行为,但其实佛陀安立三乘乃至九乘皆是为引导相应根基者入道,是极具必要的。本文以《三戒论》内容为主,结合《妙法莲华经》的法理来说明众生首先应依各自根基而修,不可勉强令其趋入他乘,且最后不同根基众生依引导皆会归于究竟解脱道。


关键词:三乘;九乘;阶梯;引入一道


01

应机而修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中讲道,世尊为舍利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舍利弗生大欢喜心,而对佛说,我等为僧众中的长老,年纪老迈,自认为已证得涅槃,而不去进求大乘佛果以及利益众生之事业。世尊往昔说法时,我们也只忆念空、无相等小乘果位,却对清净的佛刹,佛陀的不共功德以及成就利益众生等法心中不生喜乐。

 

这是为什么呢?舍利弗尊者被称为智慧第一,还有解空第一的须菩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等,这些大尊者为何会对大乘不生欢喜心呢?这并不是说尊者非大乘根基,只是因为此时因缘时机还未成熟,所以还未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宝藏及其功德。

 

就如同此处书中所讲的比喻一般,有一大富人之子年幼时走失,辗转来到他国,久住其中,年纪渐大却十分穷困,只能四处流浪以求衣食。另一边其父一直到处寻找他的消息却苦无结果,最后于一城中安家落户,其家中金银财宝无数,仆人车马众多……此时其子已流浪途经多国,来到父亲所在的城市,被雇佣到其家中成为仆人,遥遥见到其父之财富与权势而被震慑,心中已生惊恐,而此时老父也已见到儿子,一眼认出,心中大喜,立即命人将子带至眼前,儿子大惊,心中惶恐,大喊大叫,极力挣扎,其父见到这种情景心中已经明白:儿子自小离家已无记忆,如果突然被告知是大富之子一定会不知所措,无法接受,不如先慢慢与其接近,潜移默化地教导,等到儿子适应家中生活再告知真相。

 

而这时的舍利弗等尊者也是一样,因为一直以来的大乘根基未成熟的缘故,所以佛陀并未直接强行令他们趋入大乘道,去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而是准备以善巧方便来慢慢引导。

 

如《三戒论》中所讲平凡人易犯的的八种错误,其中就有说到,不可强令学大乘者入声闻乘,也不可强令学声闻乘者趋入大乘道。此八条当中,第三条即是“舍别解脱学大乘”,意思是说,在无有任何特殊必要的情况下,对正在修学或者虽未出家但想学别解脱戒的声闻种性者说:“你学这个有什么用吗?”令其舍弃,之后又告诉他说:“发圆满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吧,依靠菩提心的威力能摧毁一切罪过。”使对方学大乘。当这个人真正舍弃自己所学的教法时,你就会犯菩萨戒。又讲到,若有人口若悬河地对声闻乘的学徒说:“依靠声闻乘不能断除贪等烦恼,学大乘吧!”使对方舍弃声闻乘,自己持有修学声闻乘道无有解脱果位这一观点,并在无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令别人也持此观点,则犯了八定罪中的第四条。

 

这一点在《虚空藏经》中也说得十分清楚:“复次初行菩萨作如是言,汝何坚持守护波罗提木叉及律仪戒,应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若身、语、意所集烦恼,不善业报,悉得清净。乃至如前所说,是名初行菩萨第三根本罪。”生慧论师在《入行论大疏》中也说:“令舍别解脱律,说惟发大乘心,读大乘经,便得清净,是名第三。”即第三根本罪。


有的人确实是由于认为大乘殊胜才劝说他人舍声闻乘去学大乘,但在未知晓对方根基的情况下,却不能肯定对方听闻大乘法后会不会生起邪见怀疑等而造下罪业。

 

就像《虚空藏经》中所说:“此诸众生因昔恶行,而生险难五浊恶世,以少善根近善知识,得闻甚深大乘经典,其人浅智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初行菩萨闻说甚深法宝经典,如其所闻受持读诵,为前浅智如实开示巧妙文义广大境界。彼愚夫异生闻如是说,心生怖畏。心怖畏故,即便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声闻乘心,是名初行菩萨第一根本罪。善男子,以犯罪故,焚烧灭一切宿世善根,趣向恶道堕他胜处,远离天人大乘等乐,毁菩提心。是故菩萨于他有情补特伽罗深心志愿,应先知己如心所行,随其渐次而为说法,譬如渐入大海。”

 

又如《法华经》第三品譬喻品中所讲,尔时一切大众皆蒙佛授记,舍利弗身口意三业清净,而生大欢喜,乃起坐合掌,瞻仰佛之尊颜,而对佛说:“世尊!我以往独处于山林树下,用功打坐。因山林寂静,故一坐就是数天,坐到疲倦便起坐散步,经行于山林树下之间。每每自忖:我等声闻菩萨都得法性,为何如来不教大乘法而用小乘法度我等呢?是否如来对我等小乘人不慈悲呢?我们就常打这样的妄想。可是,回光返照后而知,此是我等之过咎。我等小乘人根薄慧浅,难发度生愿心,所以纵佛说大乘法,我等亦不能接受,此乃我们自己的根基陋劣之过。”

 

所以说,任何人不管学显宗还是密宗,随缘转也都很重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解脱道,我们不能让别人舍弃自己原来的教法和上师。比如有些人正在学声闻乘,你可以给他讲大乘的功德,但是不能讲小乘的过患。

 

实际上无论修什么法,没有信心都不能成就。所以对真正具缘分者,他所修的法才是最高的,因为他对这个法的信心最为坚固、强烈。修大圆满法也是如此,对真正有缘分的人来讲,大圆满最殊胜;对没有缘分的人来讲,也许小乘法更为殊胜,因为小乘法能让他先得到解脱。所以,利益众生也应该观察众生根基、种性随缘而转。



02

阶梯分摄

前面讲不可勉强令入其他乘,但是却可依方便来慢慢引导。此处即说明三乘或者九乘的安立都是有次第性的,下下乘作为上上的阶梯,成为方便来引导众生趋入顶乘佛果。所以我们对所有乘皆应恭敬修学,绝不可有轻视之心。

 

在《三戒论》开篇的第一品“总说”当中,就已经宣说了这个道理。颂词中讲到:“乃至心未灭尽前,乘之数量无边际,引入一道之阶梯,虽得各果尚有增,亦仅离各乘所断,未入一乘怎得果?”意思是说,乃至所化众生相续不断的粗细心与心所尚未灭尽于法界之前,能调伏的对治法也是不可思议,乘的种类也是不计其数,故为无边际。为了让众生趋入诸佛唯一道密宗金刚乘中无上内续顶乘之阶梯,暂时安立了各种乘和各种果。但实际上,所安立的很多果位仍然可以增上,未入一乘之前,各乘仅仅远离了各自的所断,所得果并不究竟,只是为了所化众生暂时休息的一种阶梯。


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依靠此等乘可以获得各自相应之果,但仍旧有需要上进的功德,所以即使获得自果,可是人天乘只不过出离了恶趣,声闻、缘觉乘也只不过超出了轮回,菩萨乘与事行三续只是解脱了二边。总而言之,他们仅仅远离了各自乘的所断而已,实际上还没有趋入究竟一乘无上密宗道,如此,又怎么能获得最终的大菩提果呢?

 

所以《入中论》说:“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龙树菩萨也在《赞法界论》中说:“由法界无别,故乘无差别,佛说三乘者,方便导有情。”

 

上文也说了,所谓的乘呢,是根据众生分别念来安立的,分别念有多少,乘也有多少,根据众生根机、见解等的差异,有三乘、五乘、七乘、九乘等众多不同的分类,如《白莲花经》、《宝性论》、《法界赞》、《入中论》、密乘《心本续》等都指出佛法究竟上只有一乘。

 

之所以立为因乘、果乘二乘者,如密续《净四大种吉祥续》所说,万法摄为因法、果法二种,故乘也可摄为因乘、果乘二种。《般若十万颂》等又分为小乘、大乘两种。

 

也有立为三乘者,如弥勒菩萨的《经观庄严论》中把佛法以不同众生的加行、福报、发心、所依的经典、修行的深浅的不同而分为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三者。密宗的《秘密精要(明灯)如意续》中说:“外内密三乘、圣教亦佛说。”即外乘为显宗,内乘为外续部,密乘为内续部。

 

又有立为因三乘、果一乘共四乘者,《文殊真实名经》中说:“决定出于三乘者,住在于彼一乘果。”

 

有立为五乘者,《楞伽经》中佛就立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大乘(如来乘)。《大幻化网根本续》第三品中分为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和无上密乘之五乘。

 

又有立为六乘者,《心本续》说:“决定六乘。”

 

有立为七乘者,《坛城摄(受)续》中分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外乘(事部、行部、瑜伽部)、内乘(玛哈、阿努、阿底)

 

有立为八乘者,《大虚空续》中说:“如是超过八乘(意即应安住于一乘)。”

 

安立九乘的如《心本续》等,详细建立了九乘次第,说万法本性即为清净的大菩提。

 

又有立为十六乘者,《精华日月续》中安立为人天乘、外道五乘、内道九乘,光明精华顶乘共十六乘。

 

《楞伽经》及许多续部中都指出,因众生根机无量,故乘数也有无量。总的来讲,就像《妙法莲华经》中所说的一样,最后究竟唯有一乘。龙猛菩萨父子最后也是赞叹究竟一乘。

 

而在《妙法莲华经》第三品中也以比喻讲述了如何以下乘来引导众生趋入究竟一乘的道理——佛陀告诉舍利弗,如同一国中有一德高望重之长者,家眷众多,有无量财富。长者的宅院十分广大,但只有一个门,此时宅中忽然燃起大火,长者知道起火而赶忙逃出,其诸子却还在屋中嬉戏玩耍,丝毫不知情况危急。长者便对诸子说:“如今有羊车、鹿车、牛车等种种好玩之物皆在门外,你们速从屋中出来,这些便让你们随意玩耍。”孩子们听到后都欢喜踊跃,竞相从火宅中走出,长者为了奖励他们,又每人赠予一辆极其精致华美的大车。此比喻中,三种车即是比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它们都是作为接引众生的方便,令众生得出三界轮回的火宅,如颂云:“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而最华丽的大车即是比喻究竟一乘,先是通过三乘来引导,最后令众生都能趋入究竟的佛乘!

 

三乘法门,都是佛陀为了调伏不同众生的分别心而作的宣说,九乘次第的安立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对九乘法的每一乘都应详细理解,不能只认为密乘大圆满才重要而轻视其余八乘。对我们来说,声闻乘的出离心等也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出离心和大乘的菩提心,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本无法得到成就。佛对根基成熟者说的大乘密宗与对根基未成熟者说的声闻乘法,都是调伏我们分别心的助缘,都是有极大加持力的佛法。具备了声闻乘对涅槃的欣乐心,对轮回的厌离心,会对我们学佛产生很大的推动力量,而有了声闻乘的人无我空性,会对调伏相续中的我执与烦恼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以菩提心的摄持来修人无我空性,会生起更为殊胜的功德。体会到这些道理后,我们会将九乘佛法都真正视为无上甘露,即使遇到命难也不会舍弃!



03

引入一道

以上作为阶梯的这些乘,虽然开始都是各自分别趋入,但佛陀会以种种方便引导,令众生因缘成熟后入于究竟道,如上文中走失的儿子最终因父亲的种种方便引导而与父相认,继承家业一般。

 

因此,不同种性的众生归根结底也会趋入究竟佛果,就如《三戒论》中讲到《五十万真如成智续》的教证,此续中云:“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姓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意思是说,比如有下、中、上三种不同的石头,熔化之后分别会变成钢铁、铜和银子,以此比喻未趋入宗派的三类人,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分别成熟声闻、缘觉、菩萨三种种性,那么依靠点金剂,不论铁、铜还是银,最后全部会变成金子;同理,声闻、缘觉、菩萨这些已趋入三种性各道并已得各自果位者,入于密宗大坛城以后,相续中的戒律全部会转变成密乘戒,趋入无上密宗金刚乘者,毫不例外均成为持明者。

 


结语

 


如同《法华经》中所讲“一味之水”的道理一般:“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於世间,遍覆一切……乾地普洽,药木并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上中下等……佛亦如是,出现於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既出於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宝。”

 

佛陀为世间人说世间法,为天人说天乘法,为声闻说声闻法,为缘觉说缘觉法,为大乘说大乘的教法。这些分别演说是应机施教,因人说法,是根据种种根性之不同而说的种种佛法,前面所用的权巧方便法,皆为最后真实的教义而说。

 

那么最真实的教义是什么呢?《法华经》中叫做究竟一乘,而在《三戒论》中就是讲到大圆满之顶乘阿底约嘎!我们说整个显宗到密宗所有道次第修行的总纲窍诀,皆可归摄于自性大圆满之根本要点上,这个“自性”,就讲到了我们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是什么呢?实际上是三身的一切功德,大圆满的本面,或者说是诸法的实相,他并不需要我们向外去寻求,而是每一个有情本来具足的,能够无误地开显这样的一种究竟本面的真实之道是什么道呢?就是无上大圆满的第九乘殊胜的阿底约嘎的窍诀。

 

而此阿底约嘎与下八乘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方面可以说是阶梯,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显密其他的道间接作为证悟大圆满的支分。这个“道”就讲到了九乘次第的分摄,恰恰是因为有下乘的引导,才能令我们趋入最究竟的顶乘。如果我们对此有所认知,就绝不会对任何一乘生起轻视之心,反而会认真修学,恭敬受持了!

RECOMMEND|推荐阅读







俱舍|贪非爱







因明|我们的未来在哪里?——以理成立后世无终







现观|转凡成圣的修行蓝图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