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212. 同类极微和合则不应生他体 - 正说【每日一颂】《四百论》(第九品) Back

212. 同类极微和合则不应生他体 - 正说【每日一颂】《四百论》(第九品)

知幻园 2024-03-16




每日

一颂

《中观四百论》


# 212


第九品 破常品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广释胜义谛;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

丁一、(广释胜义谛)分三:一、由破有为法为常之门而总破实有;二、别破有为法实有;三、破生住灭三有为法相有自性。

戊一、(由破有为法为常之门而总破实有)分三:一、总破有为法常;二、别破有为法常;三、断不许破实有之诤。

己二、(别破有为法常)分五:一、破补特伽罗我;二、破三无为实有;三、破时是常;四、破极微是常;五、破解脱实有。

庚四、(破极微是常)分三:一、破极微常;二、若极微无方分则瑜伽师不能见;三、佛不说极微是常的理由。

辛一、(破极微常)分三:一、有方分则应成非常法;二、同类极微和合则不应生他体;三、破未成有支分之前的极微无方分。

壬二、(同类极微和合则不应生他体)分二:一、正说;二、与许极微不遍体和合相违。

癸一、正说:


问曰:极微无有方分,能遍体和合,由同类极微和合方能生其他色境,所以由同类极微遍体和合,生起有支分的粗色,这又有何不能生起诸色法呢?




在因微圆相,于果则非有,

是故诸极微,非遍体和合。


——《中观四百论》



在因位极微的所有相,在果法粗尘上则非有,所以诸极微和合生起粗尘时,非遍体和合。


若外道许极微无有方分,在相合时是遍体和合即全体相遇和合的方式,由此构成粗尘。分析这种观点,如果真能成立,诸无方分的极微相互之间遍体和合构成粗尘,那么因位的极微之相,在果位的粗尘也应具足,果位粗尘与因位极微二者应完全相同。所谓的遍体和合,是二者完全相遇合,完全进入融为一体,如《入菩萨行》中所言:“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遍体相合者相互进入成为一体,如是则集合无数极微,其相状也不会有差别,就像人们将无质碍的虚空空间叠加在一起,永远也不会改变其相状一样。可是,由极微组合成粗尘时,粗尘上并无有极微的相状,而是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有方分、无常易变的粗色法,与极微显然不同。由此现量即可了知,极微相合造物并非遍体和合。若是遍体和合,则无论相合多少无方分的极微,也不会有体积增加与外相变化;再者既无方分,又如何相遇增加成粗尘呢?甲操杰大师于注释中言:无方分的极微,唯在意识上可以假想显现,实际中不可能存在。对此诸学人也应明了,于真实名言中,常恒实有的无分微尘不可能存在,只是在心识中由妄计执著,才形成了这些概念。仁达瓦大师说:因位的无分微尘非眼识之境,果位的粗尘是眼识之境,因果二者截然不同,由无分成为有分,如同无实成为有实一样,显然是不合理的。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















【颂词(含链接)】《四百论》 第一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二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三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四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五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六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七品


176

如对不顺人,爱念不久住;

如是知众过,爱念不久存。


177

有者于彼贪,有者于彼嗔,

有者于彼愚,故无可贪义。


178

若无有分别,则无有贪等,

智者谁执著,真义谓分别。


179

任谁与他人,都无同系缚,

若与他同系,分离则非理。


180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

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181

能仁说何法,增长至解脱,

若谁不重彼,显然非智者。


182

非不空观空,谓我得涅槃,

如来说邪见,不能得涅槃。


183

何经说世间,彼即说流转;

何经说胜义,彼即说还灭。


184

若汝生怖畏,皆非有何为,

若实有所作,此法非能灭。


185

若汝贪自品,不喜他品者,

不能趣涅槃,二行不寂灭。


186

无作得涅槃,有作招后有,

涅槃无碍念,易得余非易。


187

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如于自家室,难出此三有。


188

有为苦所逼,现见求自死,

时彼愚痴故,不能趣胜道。


189

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

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190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191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192

为乐善趣者,如来说爱法,

为求解脱者,呵彼况余事。


193

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

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


194

如对蔑戾车,餘言不能攝,

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


195

有无及二俱,亦说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


196

真见得胜位,略见生善趣,

智者常发心,思维内体性。


197

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

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


198

如想所作事,成者极稀少,

此非无涅槃,诸行解脱难。


199

闻说身无德,贪爱不久住,

此道岂不能,永尽一切惑。


200

如见种有终,然彼非有始,

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


201

一切为果生,所以无常性,

故除佛无有,如实号如来。


202

非无因有性,有因即非常,

故无因欲成,真见说非有。


203

见所作无常,谓非作常住,

既见无常有,应言常性无。


204

愚夫妄分别,谓空等为常,

智者依世间,亦不见此义。


205

非唯一有分,遍诸一切分,

故知一一分,各别有有分。


206

若法体实有,卷舒用可得,

此定从他生,故成所生果。


207

若离所生果,无有能生因,

是故能生因,皆成所生果。


208

诸法必变异,方作余生因,

如是变异因,岂得名常住。


209

若本无今有,自然常为因,

既许有自然,因则为妄立。


210

云何依常性,而起于无常,

因果相不同,世所未曾见。


211

若一分是因,余分非因者,

即应成种种,种种故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