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一点一滴,落在阿赖耶的草地——教你用微公益趋入普贤行
文 / 蒋桨
来源:2017理想地球大奖获奖论文
“
《普贤行愿品》的境界深广难思,经中所说的种种功德更是难思难忆,薄地凡夫难以窥探,更不用说达到这样的境界了。但总结普贤行愿的修行次第,臻至此境界,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归根结底,践行普贤境界的根本和方便法门是发菩提心。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说,要生起胜义菩提心何其困难,如果能先生起世俗菩提心,哪怕是一刹那的善念,也会使众生相续当中种下善的种子,以待来日成熟菩提。而微公益正是一种能使众生以一念之善,念念增上,最终生起世俗菩提心乃至胜义菩提心的公益方式。
关键词:普贤行愿;菩提心;微公益
01
《普贤行愿品》概述
《普贤行愿品》是大乘经典《华严经》中的一个部分,是《华严经》的精髓及总括:
普贤
关于“普贤”的含义,索达吉堪布在《普贤行愿品释》中已作精要概括:“所谓‘普贤’,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八大菩萨中发愿第一的普贤菩萨;第二种并非特指普贤菩萨,‘普’意思是普遍,‘贤’意思是善妙,‘普贤’就是初中末都极为善妙。”
《华严经·普贤三昧品》中有这样一段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显。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智……”
不管是作为菩萨名号解,还是作字面义解,“普贤”都代表了诸佛菩萨了达一切神通力,具足一切智慧和悲心,度化众生无有疲厌的大乘境界。
行愿
“行愿”,就是行为和发愿。济群法师在他的《普贤行愿品讲记》中说:“愿,是内心深处发出的愿望和决心。行,就是按照自己的发心,朝着愿望所指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行与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普贤行愿
那么行与愿的关系是什么?行愿虽然不离,但《普贤行愿品》之所以被称作愿王,就在于其更强调“愿”的威力。愿起行随,“行”念念都需要“愿”来支撑和引导,所谓愿大力大,济群法师说:“你的志向立得越高、越远,你将来的成就也就越大。”愿有次第,当愿力大至能圆满“十大行愿”境界时,也就趋入了佛境界。如《华严经》中云:“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达到佛心与众生心,圆融相通,无有障碍,犹如大海中星辰遍映的境界。
02
发菩提心是驱入普贤行愿的方便法门
1. 菩提心
在不同的经典中,对菩提心的论述不尽相同,不同法门依据其不同的修行次第和方法,对菩提心也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密宗认为“菩提心”有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三种,又作信心、大悲心、胜义心、大菩提心四种发心。《华严经》云:“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总摄起来,可将菩提心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即是要破除一切众生的烦恼、邪见,长养他们的福田,以另其福智具足,希求正果;胜义菩提心则是证悟了空性,无有分别的心,即“般若”智慧。
总的来说,“无我利他”是菩提心的根本。
2. 菩提心是践行普贤行愿的根本
普贤境界虽然善妙,作为凡夫人却根本无法理解和测度经中的种种境界、智慧、神通及功德。既不能够理解这种深广难思的境界,又如何能够发起如此殊胜的普贤十大愿呢?
四十卷本《华严经》将普贤十大愿概括得十分简练: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以这十愿的顺序也可以概括趋入普贤境界的次第。
“礼敬诸佛”,就是要对十方三世一切佛恭敬礼拜,树立起对佛法的信心;
“称赞如来”是要赞他律己,见贤思齐;
“广修供养”即是要上供下施,去除内心的贪嗔痴;
“忏悔罪业”,是要反省自己,清除业障,重获清静心;
“随喜功德”就是随顺称赞别人,令其欢喜;
“请转法轮”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请佛说法;
“请佛住世”是为了众生,请佛不入涅槃;
“常随佛学”是一切发心和行为都要向诸佛学习,直至自己成佛;
“恒顺众生”就是说好话、做好事,行持一切令他人欢喜的善举;
“普皆回向”就是将自己的所有功德,与法界众生共享。
由此可知,普贤行愿是从“恭敬心”趋入,念念增上,以求达成最终普利一切众生的广大事业。“恭敬心”从放下“我执”、“我慢”开始,以至于“信佛”、“敬佛”,并进而逐渐放下种种人我执和法我执的妄念,循此渐进,以越来越广大的心量去利益他众,最后证得佛果。
信佛学佛,所学所信不出于佛的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证得佛果,也是为了恒利众生。整部《华严经》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以至于最终成佛,皆不离菩提心,可见菩提心是趋入普贤境界、证悟普贤境界的基础。
3. 发世俗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正如《入行论》所云: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菩提心是广发普贤大愿,趋入华严境界的方便法门。依靠菩提心,可以快速遣除众生的罪业;菩提心也是圆满世出世间功德利益最迅捷的方法。
发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也成熟自己的果位,固然重要,但末法时代的众生,生起相似的菩提心尚且困难,更遑论生起胜义菩提心。正如《入行论》颂词云: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在当下浮躁、强调自我和竞争的社会风气中,世人能忘记“自我”、生起善念,想到他人的时间是非常稀少和短暂的,就如同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
因此,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说,虽然胜义菩提心难以了达,但无论是自己发心,还是利益他众,我们都能够从培养世俗菩提心开始。慈诚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菩提心略修法》中说:“修菩提心首先要修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从最低限度开始做起。”依笔者的理解,修世俗菩提心要先从最微小、最日常的小事开始,在生活中广行“慈悲喜舍”和“六度四摄”,逐渐串习,这也符合《普贤行愿品》发心的次第——念念在圆,念念增上,以至于最终发起广大的普贤行愿。
03
以微公益广种菩提心种子
修行人自己串习菩提心,要念念串习,从身边最日常的小事开始,作为一个发菩提心弘法利生的人,也要积极引导身边的人从力所能及的平凡事做起,不断劝他人起心动念趋入善举。对于忙碌、生存压力大、空余时间碎片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戒备的现代人来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帮助自他种下菩提种子的方便方法。而微公益正是提倡“从小事做起、强调全民参与”的这样一种公益。
1. 微公益
微公益是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种新型公益形式,是人们以网络为平台,公民自发组织的、通过网络形式广泛参与的公益活动,具有积少成多的特点,是使大众受益的公益模式,微公益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业着手,它可以是一元钱、一粒米、一本书、一个行动。
例如2010年李连杰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壹基金”,倡导每人每月1块钱,使公众可以借助互联网互动平台,“尽我所能,人人公益”。
2. 微公益的特征
①参与者之“微”
微公益由数不胜数的微小个体组成,每人做一点微小的公益,最终聚沙成塔,产生巨大的力量。
②参与内容形式之“微”
微公益强调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借此唤起大家的公益意识,重建人与人的信任,让行善潜移默化渗透进每一个人心中,逐渐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③传播渠道之“微”
微公益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它以QQ、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为工具,具有参与者、发布者分散化、发布内容碎片化等特征。然而由于社会化媒体的交互性和便携性,这些“微”传播非常迅速,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04
微公益对普贤行愿的践行
1. 为何要以微公益驱入普贤行愿
①以微小的善念,种下菩提心的种子
正如上文所言,当今时代生活节奏快,人们工作负荷量很大,即使有空闲时间,也被五光十色的娱乐方式所占据,很难有精力参与公益。微公益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灵活、较少的时间,以“低成本”参与其中。
有许多公益组织,比如“免费大米”提倡快乐公益,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在网上背的单词越多,爱心企业相应地为受助者捐赠出更多的大米,从心理学上说,这种公益方式既利益了自己,又帮助了别人,其带来的双重的满足感会促使行善者进一步去做更多的好事,也能在相续中种下菩提心种子、并不断串习。
微公益虽然“微小”并呈现碎片化,但它强调持之以恒、强调让公益成为生活习惯。笔者走访过的一位公益组织负责人,借鉴了佛教思想,在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了一个叫做“日行一善”的栏目,每天在微信群中发送提醒,特意让志愿者每天都亲自动手捐赠0.5元钱,通过让志愿者“每天手动捐赠”这一动作,引导他人“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发善愿、天天有善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日积月累的善举,无论是善愿还是善行,在因缘成熟时,都会得到随机度化,成熟为菩提。
②以星星之火,广结善缘
微公益借助网络媒体,容易渗透进社会每个角落,其以裂变式的强大传播力,能够成为大乘行人效仿普贤菩萨,“化身无数百俱胝”的方便助缘,以此广结善缘,能让更多的人受到影响和感染,从而去行持善举乃至趋入佛法。例如现在有很多义工,在朋友圈发布放生的照片和视频,在他们的长期坚持下,这些信息也得到更多亲友的转发和随喜,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亲自去体验放生。
③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为青少年营造有益的网络环境
一方面,作为修行人,我们要提倡收摄六根、清静自心,不在五花八门的互联网上浪费过多时间,但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我们也需要正视并善用网络和科技。正在成长的九零后、零零后青少年和他们的下一代,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此,顺应时代,努力在信息媒体上营造一席清凉之地,为青少年提供一些有益身心的信息,也至关重要。
2. 如何以微公益践行普贤行愿
①善用科技
善用科技,首先要拥抱和重视科技。“网红”延参法师,就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体拼命“卖萌”,他的微博粉丝有四千五百多万。2017年春节期间,他通过微博不断@粉丝观看他的直播,每次直播的在线用户动辄在两万人次以上,而这些用户大多为喜欢互动、重视参与、对社会化媒体倍感亲和的青少年。
②依靠意见领袖及公益组织的努力
信息科技只是一种媒介和手段,善用科技的目的不过是随缘度化,以普贤行愿力影响更多人播下善的种子、趋入普贤行愿。发菩提心的修行人,要以坚定的信、愿、行去行持弘法利生的善法,如果没有那些坚持提醒他人手动捐赠、坚持转发放生照片、文字、视频的修行人,再小的善举也难以传播。因此,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也需要培养愿意不断践行普贤行愿、并能够影响他人的“意见领袖”,同时还需要培育更多有时代责任感、有普贤行愿力的公益组织,以更专业、更系统的方式去传播微公益。
③依靠有策划的传播方式
有了方便善巧的媒体,和发广大菩提心的普贤行愿践行者,还需要善巧的、有针对性的项目策划,才能使微公益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总结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由于有种种分别妄念而有“自我”,由于我执而不能见如来境界。发菩提心,即是要破种种分别妄想,除种种垢障,了悟自他的关系就如同无数镜面相互映彻,去除我执便能映照他人,能映照他人即能映照一切万法真理。佛菩萨以八万四千法门,随缘度化众生,以“微公益”助发菩提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说“微公益”是助发菩提心的必要形式。准确而言,应该是以微小的善念,增上如母有情众相续中的善念,重建社会信任,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戒备与隔阂,让更多人都能去做对自他有利的事,使得行愿相续,念念不断,念念增上,有待一日成熟为菩提心,最终证悟“星罗法身,影落心水”,善妙难思的普贤境界。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以微公益助发菩提心,趋入普贤行愿境界》,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RECOMMEND|推荐阅读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