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次第花开 >> 先讲欲求,而不是先讲放下 Back

先讲欲求,而不是先讲放下

www.ptz.cn 次第花开 2022-07-28



欲望就是我们想要什么。而我们对事物的排斥,就是不想要,其实也是一种不想遭受不如意的欲望。


        为什么先讲欲求,

                     而不是先讲放下



1.得到靠福报,放下靠智慧,而智慧需要更大的福报。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学佛,为什么讲欲求,不应该先讲放下,讲出离心、菩提心吗?”

为什么先讲欲望?我们一生何求?

希阿荣博堪布在《透过佛法看世界》中开示:“‘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福报易得,智慧难求。进一步说,智慧需要更大的福报,而多数人的福报不够。”


福报来源于行善,前面讲“有求必应”就是这个“福报”在支撑。没有智慧,哪怕说千道万,也依然放不下所执着的财、色、名、食、睡。

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在欲望里打转?这是众生的共习。通过修行的力量可逐渐做到放下,可一上来就想放下,这不但做不到,反而会生起更大的烦恼。


2.积累即是放下,放下即是积累。


如何才能放下?怎么积累福报?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想法、思维问题的模式都不一样。

希阿荣博堪布说:“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拥有不是放下的前提,同样是拥有的不多,有人能安贫乐道,有人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放下也不是拥有的必然结果,一些人有了能放下,一些人有了更放不下。”


“放下”不是拥有的必然结果。有些人得到之后就放下了,也有些人在得到之后,抓得更紧,更放不下了。

进一步更深层来分析:其实积累、得到的本身也是“放下”,放下本身也是“积累”。

福报是我们能够满足欲求的资粮。要长途旅行,我们需准备旅费、饮用水、食物等资粮。同理,我们发下一个愿望,也需依靠资粮来支撑直至实现的。



为什么积累就是放下,放下就是积累?

从实修的角度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比如大家都渴望财富、追求财富(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财富不是障碍我们出离的必然因,关键看我们的发心和态度),我们得到财富的正因是布施,而非勤劳,诚如古大德所说:“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

很多人辛苦工作,顾不上家和自己的生活,一心一意地扑在事业上,付出了很多与得到的却不成正比。

我们往往会把这些现象归结于命运不公平或机遇不佳。其实这背后起作用的是福报,是我们积累的布施之因。我们前世今生通过布施所积累的福报,是我们得到财富最主要的因。

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以财布施为例,财布施时我们在放下自己对财富的部分贪执的同时,也积累了布施的福报——放下成就了积累。精进修行也是如此,比如精进念咒积资净障时,我们是在积累福报、资粮,但同时也放下了懒惰。

进一步趋入实修时,大家就会了解到,积累和放下是一回事,互不相违。



3.尊重别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对于“财色名食睡”“色身香味触”,作为生起了出离心的修行人,虽然我们自己不再希求了,但也要尊重别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以解脱为目标,以往生为目标,以成佛为目标,舍弃对今生来世种种安适的希求,但不能因此就高高在上,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贬低或不尊重他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和对现世福报的追求。

世间人常说:“人各有志。”我们自己觉得追求解脱好,但他人的确还未生起出离心,此时去让他们放下,只会拔苗助长,并不会带来持续的良好结果。

对世间人的追求,可能我们自己不希求,但我们也要理解、宽容别人的追求,而不是苛责、轻视和傲慢。



4.通过了解这些欲望,可以帮助我们细致了解自心的状态,从而能够更清晰地了知此时此地我们在做什么,是为了什么。


细化心的状态有个很好的作用——让我们不容易迷失在世间对种种欲望的需求之中。

虽然这里我们没有讲出离心、菩提心,但通过对欲望的了解,我们慢慢把注意力从外界转回到自己,不再去看别人,而是开始反观自己。这是生活的重大转机,我们一定会受益于此

佛教常说“莫向外求”,这很深奥。究竟来说,我们本具光明自性,不假外求。我们烦恼也好,开心也好;快乐也好,不快乐也好;福报也好,业障也好,这些都是心的属性——它不在外,在于我们的心。


文|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