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二十一 | 面对佛性的障碍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面对佛性的障碍
这些问题,有几种不同的答案。一 开 始 ,有很多陈年的干泥巴要去除。我们被推人一个万事万物都在改变的地方,每 一 秒 、每 个 细 胞 和 每 颗 原 子 都 在 改 变 ,我们渴望确定、稳定和满足。
无 明 、贪 着 和 瞋 恨 三 根 本 毒 ,可说是 响 应 这 渴 望 的 一 套 非 常 基 本 的 模 式 。我 们 产 生 了 以 自 己 与 他人 、主体与客体等二元名词为基础的笼统看法。我 们 用 好 与 坏 、愉悦与讨厌的特性区分事物,并 且 赋 予 事 物 恒 常 、单一和独立的特性。
以相对名词来组织和诠释体验的习性,并 非 突 然 形 成 。这不是说在隔天早晨醒来时,我 们突然就决定:“我要开始用二元的方式来定义世界 !”就像之前的探讨,生理构造— 感 知 器 官 、脑部各种构造和其他生理系统的自动反应等三者之间的关系,影响我们以区别的方式来组成体验。我们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生命中的事件 ,也培养并强化了生物倾向,于 是 ,逐步形成了一种循环关系。
当感知影响体验— 体 验 影 响 行 为 — 行 为 加 强 体 验 — 体 验强化感知 ……如 此 堆 积 了 一 层 又 一 层 的 “泥土”。《阿毗达摩经》 中集结了许多典籍,内容详尽地讲述了感知、体验和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这部经典列出贪嗔痴三种根本习气的各种组合,和再组合之后而产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有好多的泥巴喚!我们可以花一生的时间,从八万四千种组合中找出符合自己的特殊情况。其中有些组合有紧密的联系。
过 去 这 些 年 ,我发现要更容易了解生命中的困境,可以从基本层面去探索这些特定组合,是如何 影 响 我 们 看 待 自 己 、他 人 、人 际 关 系 以 及 日 常 遭 遇 的 各 种 情况 。教导佛性最详尽的经典— 《宝性论》 中 ,特别列出五种组成体验的习性。这五种习性阻碍我们认出自己的基本本性,并且隐藏在让我们受苦的内心混乱之中。以现代心理学的名词解释,这 些 习 性 可 称 为 “扭 曲 ” 或 “模式 ”,我 把 它 称 为 “佛性的障碍”。
这种认知架构导致我们以局限的观点看待自己、他人和周遭世界。归纳和回应内心体验的这些习性,阻止了我们以自由、清 明 、智慧和惊叹的深层觉性— 超越了变好、适应良好或正常的传统心理治疗模式,去体验生命。
佛 陀 的 计 划 不 只 是 要 让 我 们 变 “好 ”,他的目标是要我们成佛 :唤起我们面对每一个体验的能力,无论是悲伤、羞 耻 、嫉 妒 、挫 折 、生病或甚至死亡等等的体验,并且以第一次观看事物的那种纯真觉受去体验事情,就 像你在大峡谷、黄石国家公园或台北101顶楼的观景台。在 恐 惧 、判 别 、焦 虑 或 见 解 介 人 之 前 ,有一个刹那是直接原始的觉性,它超越了体验和体验者的区别。
—、指责自己
在 《宝性论》 中 ,“佛性的障碍” 的梵文和藏文描述都非常冗长。如果要介绍给各位的话,最好是简化为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纯 就 字 义 而 言 ,第 一 个 “佛 性 的 障 碍 ” 就 是 “懦 弱 ”(下劣心)。深人来说,这个名词指出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倾向去判别或指责自己,并且夸大认为自己的念头、感 觉 、特性或行为有瑕疵。因为有这一习性,我们就认为自己无能、不足或不够好。
我记得二十三岁那年,第一次在北美巡回讲学时发生了一件事。这次讲学本来是安排我的哥哥措尼仁波切主讲,他因为有事无法前往,所以就派我代替。这趟旅程的第二个星期 ,有人引见一位女士跟我个别交谈。她 自 我 介 绍 之 后 ,我请她坐下,为了让她自在一点,我开始 找 话 题 。
我问她觉得公开课程如何?她听得懂我讲的内容吗?还有她有没有特别的问题呢?我们聊了一会儿之后,她 安 静 地 坐 着 ,接 着 ,她整个身体 开 始 变 得 很 紧 绷 ,眼 睛 紧 闭 ,吸 了 一 口 长 长 的 气 ,吐 气 ,然后张开眼睛。接 着 ,她非常小声地说:“我很讨厌自己。”回想起那位女士的告白,我知道要从她口中说出那些话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早期在北美讲学的时候,英文还不是很好 ,我需要依赖别人的翻译。所 以 ,跟我个别交谈的那位女士 ,她不仅是对我,同时也是跟我的译者,吐露心底最深处的不安。即使译者准确翻译了她说的话,我还是有点搞不懂。在《阿毗达摩经》 中谈到的八万四千种内心冲突,应该能够找到 对 应 “厌 恶 自 己 ” 的 烦恼。但 是 ,这 对 我 是 个 陌 生 的 名词 ,我 只 好 很 不 好 意 思 地 请 她 加 以 解 释 。她 再 度 变 得 很 紧绷 ,然后哭了起来。“我 什 么 都 做 不 好 。
自 从 有 记 忆 以 来 ,别 人 就 告 诉 我 ,我又笨又蠢。我 的 妈 妈 指 责 我 没 把 餐 具 摆 好 或 碗 盘 没 洗 好 。我的老师们告诉我,我永远学不会。我很努力想要在学校和家里做好这些事。但 是 ,我 愈 努 力 ,就 愈 讨 厌 自 己 的 笨 拙 。我有一份还算可以的工作,但 是 ,我总是害怕有人会指出我的错误,我太焦虑导致常犯错。我在教 堂 的 唱 诗 班 唱 歌 ,如果有人赞美我的歌声,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我唱走音了,别人赞美我是因为他们觉得我很可怜。”“我 觉 得 很 无 助 、很 绝 望 ,我 想 要 当 别 人 。我看到身边的人开心地笑,他们跟朋友出去吃饭,他 们 很 成 功 ,我纳闷为什么自己不能像他们一样?我到底是怎么了?”
听她说话的同时,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 的 念 头 、感觉及经常性的焦虑和恐慌的身体感觉,以及当我无法理解父亲和其他老师教导的课程时,我觉得自己很失败。我 回 顾 这 些 经 验 ,几天之 后 ,我 突 然 了 解 “厌恶自己” 是什么感觉。这不是说我在心中复制了困扰这位女士的自我批判的念头和情绪。痛苦是普遍的现象 ,但痛苦有各种表现形式。审 视这位女士的忧伤,刺激我去思考 对 我 是 新 语 言 的 “不 满 足 ”。不 同 文 化 的 人 拥 有 各 自 的 文 字 、名词和体验。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并运用我的老师传递给我的教义和修持 ,我必须吸 收 这 个 新 语 言 。我 必 须 采 用 不 同 方 式 解 释 我 学 到 的 法教 ,这样才能帮助到我接触新世界的人们,切合他们的问题。“厌恶自己” 是 第 一 个 佛 性 障 碍 最 极 端 的 实 例 ,也就是倾向贬低自己。
这些年来,我听过许多人向我表达类似的心情,虽然他们用不同的名词陈述,有时候不是用那么严重的字眼。我对其中有些名词是熟悉的,像是没有完成目标、气 头 上 的 行 为 ,因此感到罪恶、羞耻或生气。有一些人跟我谈到他们的自卑感,他们对于能否完成一件事不断地感到疑惑,他们一直贬低自己,不管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不会成功。
我也听过有人谈到对自己的表现感到焦虑,他们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迫使自己更努力,导致变成了完美主义者或工作狂 。我看到同样的 驱 使 力 出 现 在 个 人 身 上 ,像 在 一 些 社 交 场 合 ,我 们会约束自己什么该做、什 么 不 该 做 。与 我 交 谈 过 的 一 些 人 ,他们遇到认识或在意的人有身心痛苦时,他 们 就 会 “怯 场 '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就像那位女士说,她 对 “无法抗拒的不愉快” 完全不知所措。
没希望'、无 助 、绝望和其他痛苦的感觉,也跟身体疾病紧紧相连。举例来说,忧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大大不同于忧伤或消沉 。我和神经心理学家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谈过,引起痛苦的自我批判不断循环,导致身体疾病的恶化,这也相对增强伴随身体疾病而来的破坏性念头和感觉。
不 管 是 对 酒 精 、毒 品 、食 物 、赌博或其他自我毁灭行为的上瘾,也是另一种疾病。与我交谈过的大 部 分 医 生 和 心 理 学 家 认 为 ,这 是 一 种 生 理 习 性 ,像 酒精或毒品 ,会给予缺乏自信或缺乏与别人互动能力的人一种不真实的平衡 和 自信。内心、情 绪 的 风 暴 和 身 体 反 应 的 爆 发 ,同 样 也 会 出 现 在 疾病 、意 外 、老化和死亡等等各种自然痛苦时刻。在五种佛性的障碍中,“自我批判” 应该 最 容 易 认 出 ,无 能 、内疚和羞愧等等的念头和感觉, “存 在 ” 觉 性 的表层。不 过 ,要认 出 自 己 对 他 人 的 批 判 心 态 ,也 就 是 第 二 种 障 碍 ,就比较困难了。
二、批判他人
第二种佛性障碍,通 常 被 译 为 “蔑视比自己差的众生” (慢下品人),指 的 是 批 判 自 己 的 另 一 端 ,也 就 是 批 判 他 人 。狭义的意 思 ,是别人比较不重要、比较无能或比较不值得帮助。广义是指 我 们 碰 到 困 难 时 ,习 惯 责 怪 别 人 :“那 个 人 ” 总 是 在 阻 挡 我 ,那个人完全弄错、糟 糕 、固 执 、无知或有心机。
“自我批判” 就是无法同情自己,它 的 另 一 端 “批 判 他 人 ”,也就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或无法倾听別人想要表达的话。有时 候 ,这种批判很明显。举例来说,当两个人坠人情网时,刚开始彼此都觉得对方完美无瑕,理 想 得 不 得 了 。几 个 月 之 后 ,开 始 觉 得 对 方 “不 完 美 ”,于 是 开 始 争 吵 ,出现了失望和不满足的情绪。两 人 被 “认为对方不好” 的强烈习性吞没,这就是生气和痛苦的来源。
如 果 是 住 在 同 一 屋 檐 下 、已 婚 或 同 居 多 年 的 伴侣 ,有共同的财务规划,这种习性尤其带来痛苦。“批 判 他 人 ” 也 会 发 生 在 工 作 上 。最 近 有 位 学 生 跟 我 抱 怨 ,他的同事老是看不起他,说 他 坏 话 ,而且在部门里暗中破坏他的工 作 。他很生气,觉得这个同事是敌人,蓄意要破坏他。这位学生只要在工作上遭遇问题,他 都 责 怪 是 那 位 “残酷”、“恶意” 和“蓄意破坏” 的同事所造成。
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批判,会以比较微细的方式呈现。举例来 说 ,最近我有一位学生告诉我他认识的一位女士,因为亲人过世非常伤心。她接到一通朋友的吊唁电话,她的朋友最近有位好友也过世了,于是她敞开胸怀跟对方侃侃道出心中的哀伤。
在谈话的过程中,她听到电话另一端有敲击键盘的声音,她听出对方在上网,她形容这种感觉像挨了一拳。她的朋友并没有真的在听她说话,他 被 其 他 事 物 吸 引 ,无 法 完 全 专 注 这 位 女 士 的 悲 伤 。他甚至没有察觉中断联系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他不仅没有给予对方当下所需的关心,他也隔绝了自己。就像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佛性障碍,代 表 了 判别的两端,第三和第四种代表体验本质的两种相反见解,这 两 者 也 支 撑 了 第 一 、二种的佛性障碍。
三、 视非真实为真实
第 三 种 佛 性 障 碍 有 几 个 不 同 的 翻 译 :“视 非 正 确 为 正 确 ”、“视非纯正为纯正” (虚妄执),或 比 较 宽 松 的 讲 法 是 “视非真实为真实”。基 本 上 ,所 有 这 些 名 词 意 味 着 我 们 坚 持 自 己 、他人或情境是真实、恒常和本来就存在的。以佛教的名词来说,这种习性 就 是 “恒常主义”— 习惯认为体验是究竟而恒久,而不是暂时的因缘和合。简 单 描 述 这 个 观 点 的 就 是 “滞 留 ”。我们就是我们 ,他们就是他们,情境就是情境,那个就是那个。
四、 视真实为非真实
第 四 个 佛 性 障 碍 “视真实为非真实” (诽镑真实法),说明了颠倒的观点:完全否认,或更强 烈 地 说 ,完全排斥 佛 性 。本来就是 清净、清晰和自由的本质,听 起来很不错的;但 是 ,你内心深处却认为,这 不 过 是 梦 想 、神 秘 主 义 的 观 点 。第 三 个 佛 性 障 碍 ,就像是把泥巴视为恒常和不可穿透的外层,第四个佛性障碍是认为 “只有” 泥 巴 ,也 可 以 说 是 “虚 无 主 义 ”,不承认自己与他人具有的自由、智 慧 、能力或潜力。用 更 口 语 的 说 法 ,我们可以称之 为 基 本 的 “盲点”。
五、过度重视自我
第 五 种 ,最 后 一 个 佛 性 障 碍 ,传 统 上 解 释 为 “过度重视自我 ” (我 执 ),这是前四种障碍的基础。如果用现代名词来说,就是 “自我的迷思”— 渴 望 稳 定 的 “我 ” 和 “我 的 ”。“我 的 ”情 况 、“我 的 ” 意见— 无 论 是 涉 及 自 我 判 别 、判 别 他 人 、停滞或 盲 目 ,至少反映了不断转变体验的静止点。我们执著自己的意见 、自己的故事情节、自己个人的神话,就像拼命要抓住过山车的边沿。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