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开示
摘录自上师7、8月份的微博
壹
概念 // 无我 // 执著
◎ 概念是我们思想的符号,并非事物本身。问题是,天长日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它是符号,以为概念就是事物本身甚至是全部。
◎ 万花筒里的图案若坚实存在,则只能有一幅图案,不会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同理,一切事物若固有、恒常,那么任何变化都不可能发生,一切就是僵死的。正因为事物不是那样,才有了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所以说,因无我而缘起。
◎ 事物总是相反相成变化不止,分合、得失、内外、生长与朽坏,唯其循环往复,方能生生不息。从较浅显的层面去理解,执著就是企图停止这种变化并抗拒事物的两面性。正如你想抓住呼吸,它就会停下来,这意味着你失去了呼吸,执著使我们以笨拙的方式表达着对人与事的珍惜,一再陷入僵局,强烈感觉到失去。
◎ 简言之,佛教所说的执著是执著指把随因缘生住变化的事物认作固有恒常、坚实存在;放下执著就是体认到世间的人、事、物非自有、绝对存在,由于这份体悟而旷达自在地为人处世。
贰
随缘// 我执 // 修行
◎ 随缘,首先要知道世间人事都在因缘聚散无常变化中,爱恨、顺逆、荣辱皆不会长久,无可执持。其次,苦乐齐受,悉从缘生。在前的态度行为影响塑造之后的生活际遇。与其为结果大喜大悲,不如在前谨慎用心地取舍善恶。
◎ 佛陀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都是为了降伏我执。这是佛陀授予法教的唯一理由。如果这些法教无法对治我执,所有的修行都是无用的。战胜我执的程度,显示我们修法的正确度。我们要非常努力。
◎ 你经历过悲欢离合,这不是修行,只是经历;如果你在那悲欢离合间体认无常、缘起、因果,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借由生病而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生起出离心,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悯之心,这是修行。
◎ 对自我的执著减轻了,在为别人考虑时便能更纯粹、客观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权衡利弊。
叁
安乐// 与人交往 // 将心比心
◎ 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 人都有缺点,这与生活现状、成长背景、性格和整个时代氛围都有关系。在地位、财富、职业、性别等不同的背后,大家都是人,都渴望幸福,不想遭受痛苦,都希望被人友好对待,感受温暖。从这点出发与人交往,会让我们的生活少些冷漠压力和对峙。
◎ 站在熙攘的人群中,想想周围的人也和自己一样,都是父母百般疼爱养大的孩子,都带着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在为幸福而努力。行走在汗水泪水故乡异乡之间,寻找着肯定与尊重。多想想自己与他人的共同之处,心里就不会那么孤独。自己趋避的正是他人趋避的,将心比心,很多事就好开解了。
痛苦 // 病痛
◎ 在不乏痛苦的人生面前,如果我们就此放弃希望,垂头丧气,那未免太愚蠢。对痛苦进行观察和思考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有可能、有希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佛陀宣讲苦谛,目的是让我们认识轮回中生命存在的痛苦本质。对痛苦的了解越深入、越全面,我们就越被激励着去实践离苦得乐的方法。
◎ 在遇到病痛时,要想到旁生道、地狱道、甚至人道许许多多的众生都在遭受更大的痛苦,而我们是幸运的,在难得的人身中得闻佛法,对佛生信,有上师三宝护佑,内心也乐观充实,因此我们应对其他正在受苦的众生生起真切的慈悲心,发愿以身代受他们的痛苦,把自己法喜充满的心的功德回向给他们,愿他们早得解脱安乐。
出离 // 放松 // 出世间 // 真正的佛教
◎ 我想再次强调出离的重要性。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都能够放下一切俗务专心修行,但世俗的事务和追求一点儿也不放弃,也是不行的。仅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时不时应用一下自己学到的佛法道理,排遣调节一下情绪,这样的所谓修行,到关键时候是用不上力的。修行者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安排,放弃一些应酬、享受和琐事,以空出世间学习佛法和实修。
◎ 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地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
◎ 出世间,不是说一定要在形式上从社会中抽离出去,关键是内心放下对得失、苦乐、称讥、赞毁的希望和恐惧,厌离这生死疲劳无尽循环的游戏,为此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 真正的佛教绝对不是迷信,它一定能真真切切地给众生带来利益。释迦牟尼佛也不鼓励盲目相信,他说:“就像金子被加热、切割和打磨一样,你们要好好检视我说过的话,不要只是出于对我的敬畏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