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接上文)
下面讲第二个实例:
此外,以前在夏萨够喀地方,有六位出家人和一名信使共有七人上了同一条船。船行进到河的四分之一时,船夫对大家说:“船超重了,要么你们当中会游泳的一个人跳下去,要么我跳到水里,你们中的一个人来划桨。”
七个乘客再加上船夫共八个人,他们上了同一条船。可能是以前西藏的那种羊皮船吧?反正是做的非常简易的渡船。当船走到了四分之一的时候,船夫告诉大家说,这个船超重了,如果不处理的话,可能很快会翻船,他自己会游泳不一定死,可能其他人就会死。所以他就说,要不然你们中的一个人跳下去减轻重量,要不然我跳下去,你们来划船。
所有的船客全是既不会游泳也不会划桨,那位信使说:“与其所有的人死,还不如我一人死好。”随后便纵身跳入水中,
所有的船客,即六位出家人和这个信使不会游泳,也不会划船,两个都不会。这个情况就很紧急了,这是生死考验的关头了,那个时候信使说,与其所有人都一起死,还不好我一个人死好。他就这样做了,纵身跳入了水中。
此时空中彩虹环绕、花雨纷纷,信使本来不会游泳却顺利到达河的彼岸而安然无恙。
跳下去之后,通过他清净善心的感召就出现了这些瑞相,空中出现了彩虹,还有降下了花雨,然后这个信使是不会游泳的,但是跳下去之后没有淹死,而是很顺利的到达了彼岸,安然无恙。
上个案例死了之后生梵天,这个案例是跳下去了之后,在善心力量的加持下没有死。就是说善心的力量很大,今生当中马上就会显现很好的后果,就是这个信使;后世当中显现的很好的后果,就是两母女转生梵天界。以上属于心善地道善心善前途贤善的案例。
下面是第二种案例:
那么心恶地道又怎么恶呢?
这个地道就是前途,心恶前途又怎么样恶劣呢?
从前,一个乞丐躺在城门过道上胡思乱想:如果这位国王的头颅断掉,让我来做国王那该多好啊!他心里屡屡萌生这样的恶念。
有一个乞丐可能看到了国王的生活很好,躺在路上睡觉的时候,他就胡思乱想,就像很多人在睡觉之前,可能就开始想就开始想发财等等,反正胡思乱想了很多。他想,如果这个国王的头断掉了,然后我来做国王的话,那该多好。他的心里屡屡生起这样的恶念,就是国王的头断掉我来做国王的恶念。
第二天早晨,正当他酣然熟睡的时候,国王乘车而来,车轮恰恰辗过这个乞丐的脖子,结果他自己的头断了。
这样想了很多之后,第二天早晨,他正在熟睡的时候,国王坐了马车出门,这个时候车轮恰恰碾碎他的脖子,这个时候他的头颅就断掉了,这也是一种心恶,很快感受恶报的一种案例,当然还有很多,现世报其实并不是多见,在劫初的时候,业报很快成熟的,善业也很快成熟,恶业也很快成熟。有些时候业的成熟缓慢,善业的成熟也缓慢,比如今生当中种下善业一定要等到后世当中才成熟的也有,今生当中更多的是比如刚刚我们讲的是现世他生恶心,第二天早晨就报应了,这个方面还有更多情况是什么呢?就是说现在我们脑海里面不断生起很多恶心,现在并没有报,当然要等到后一世去报,后一世去报可要堕入恶趣,堕完恶趣之后,他从恶趣上来之后再转生而为人的时候,以前恶心的残余的等流果还会在这个人世间不断的报,有的时候连续报五百次的,五百世都是要报的,所以有些时候是现世报,有些时候不一定现世报,他要等到下一世才报。
我们就知道了,这里也有我们反观自己的心的一个大必要性,如果我们反观自己发现了我们的心中总是经常性的生起恶心。那么我们就要警惕了,恶心的后果很严重。恶心并不是说我有没有做什么?我就是在心中想想而已,没有伤害谁,但是这个恶心的力量很大,身语意当中心的力量是最大的,所以没有去付诸行动,而且我们的自我感觉良好,反正我也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当然从法律的侧面来讲,你心中想把全世界的人都杀死,想无数次也不会触犯法律。如果从因果法则来讲,心里的一种恶业有的时候比身语意还要强盛,因为很快,一下子就圆满了,如果你杀一个人可能需要筹划,还要一段时间,但是你的心里面很快就圆满了,又圆满一个,又圆满一个。总是很快的就圆满了,所以心很快,而且它的力量很大,意业的成熟有时是很可怕的,但是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我们心里面造的这个业是最容易让我们忽略的,我们觉得这是没事的,我没有去做什么,这是没事的。
从佛陀的眼光来看,对我们来讲,最应该控制的就是起心动念,他造业最容易,我们最应该努力的地方就是调伏我们的心,只要他调伏了那么其他就容易了。我们如果不注意的话,也会不断地生起很多的恶心,如果不控制他的话,以后我们的前途可能就不会好到哪儿去,虽然我们现在也造很多的善业,因为这是杂业,善业也会成熟不善果,你的恶心也会成熟为恶果,这个方面有的时候生善趣,有的时候堕入恶趣,即便在人道当中的时候,有的时候痛苦,有的时候快乐,痛苦完了又快乐,快乐完了又痛苦,就是这样的。因为内心当中善业恶业都有,所以就会交替地成熟,有的时候善趣,有的时候恶趣,人道当中也是这段时间幸福,过一段时间又开始痛苦了,这就是轮回。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想方设法的把这个心彻底的调伏,彻底的调伏就要认认真真地去修调伏的方法,这不是没有办法的,而是有办法的。对于办法我们不知道就要去学,知道之后要去做,做的时候也要认真的去做,就不能走走过场,反正按照上师的规定半小时我完成了,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反正是做完了,大概想了两分钟,其他时间都在睡觉,或者胡思乱想,像这样我们要致力于改变,真的要把这个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来面对,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很重要,就会很认真的去对待它;如果我们觉得不重要,不管怎么样我做了,马马虎虎就过去了,但是这个实际效果怎么样?那就不好讲。不管怎么样,也许我们上座之后仍然还是老样子,但是心变了,把它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来面对,所以我要想方设法的改变这种情况,不能够让这种情况再继续发展下去。如果有了这样一种观念之后,其他的方面慢慢的也会改善。
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只要你的心力上来了,其他的都不是事情,我们觉得这个做不到啊,或者觉得大头磕不完啊?或者觉得百字明念不下去,打坐修不了,其实都是心力太弱了,只要心力一强盛,什么事情都不会变成障碍,十万大头很快就能磕完,真正有兴趣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以前的情况。心的力量很强大,只要心的力量一强盛,其他身语自然而然跟着就上来了。
本来我们求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随时随地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己的这颗心,
我们求法修法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求法修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调伏这颗心,随时随地的用正知正念护持自己的这颗心。学过《入行论》的人就会知道正知正念是什么?正知就是经常性的观察三门。经常性地观察我的身体在做什么?我的嘴巴在说什么?我的心在想什么?经常性的观察自己的三门叫做正知。正念就是把自己的心保持在善的状态,观察好之后把它保护在善的状态当中,比如说现在我的身体散乱,身体可能正在造恶业,然后观察,不对,正在造恶业,马上处在一种善法的状态,现在的心正在胡思乱想,正知观察到之后马上把心处于贤善的心,菩提心上面,这个叫做正念,正知正念是相辅相成的,有了正知正念,就会很容易护持我们的这颗心。
如果对自相续不进行详察细审,那么很容易在无意义中生起猛烈的贪心嗔心而积累下深重的恶业。
对修行人来讲,就是要谨慎。谨慎观察,其实就是叫做不放逸,不放逸也就是谨慎观察,经常很谨慎地去观察叫做不放逸。对自己的相续如果不详察细审,如果不谨慎观察的话,就很容易在没有意义当中生起猛烈的嗔心贪心。
因为嗔心贪心的种子在我们的相续当中一直存在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所以如果我们没有经常性地观察自己的心,这个贪心嗔心生起来我们都不知道,然后慢慢的让它变得强大,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它已经很强大了。如果我们经常性的观察自己的心,贪心嗔心只要冒一点点的苗头马上就发现。烦恼刚刚生起来的时候力量很弱的,一下子就把它斩断了。经常性的观察正知正念习惯了之后,只要我们的心有一点点的动荡,生起一点点不好的心,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然后马上就把它对治掉。如果已经生起来很长时间之后,你去对治它去调伏它,有的时候你要去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也是要发展自己这方面的一种素质、能力,也就是说随时随地以正知正念护持着我们的心,生起来之后马上发现,马上斩断。
那个老乞丐生起了如此不切实际的恶念,结果立即受报应。
这个老乞丐生起了这样一种恶心,而且很强盛速速生起,所以就导致他立刻受报。
本来,安安稳稳地坐在宝座上、舒舒服服地睡在宝榻上的国王头颅也根本不可能随随便便断掉。
他的这个恶心不切合实际,他想国王的头颅断掉,我来继承王位。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国王白天舒舒服服的坐在宝座上,晚上舒舒服服地睡在宝床上面。皇宫有围墙,围墙上有护卫,护卫里面还有更多的护卫,很多的大内高手都在里面,所以怎么可能头颅就会随随便便地断了呢?这是不可能随随便便地断掉的。
假如国王的头真的断了,那么国王驾崩后身为国王的太子不继承王位,
假如国王的头颅真的断掉了,比如说被护卫杀了,或者莫名其妙的断掉了也有可能。不管怎么说,国王驾崩后,身为国王的太子也会继承王位。
犹如猛虎熊豹般的大臣们不执掌国政,难道会让你这样一个漂泊不定、穷困潦倒的老乞丐做国王吗?
即便国王头颅断了,死了,下面还有太子,即使国王驾崩之后,太子要继承王位。即便不是太子继承王位,还有很多犹如猛虎或者熊一样的大臣会执掌国政的,难道会让你这样一个漂泊不定的老乞丐?莫名其妙的当国王吗?这是很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如果我们没有好好观察自相续,那么在无意中很可能会生起那样的恶心。
这种恶心其实在我们一般凡夫人的相续当中是很容易生起来的,佛陀还有其他的圣者他们以前在当凡夫的时候,他们的心中也是很容易生起恶心的,但是他们走的路线是调伏的路线,他们都走了一条正知正见的路线。刚开始都跟我一样,也许佛陀三无数劫之前跟我们是一样的,都是被这个问题在困扰着,怎么办呢?修行会不会又被退掉了?或者是怎么样。
他坚持修行,坚持用正知正见调伏,坚持下去之后,后面这个问题就不产生了,他就把这个心调伏,控制之后就不会随随便便在无意当中生起那么荒谬的恶心恶念。作为佛弟子的我们,也在走佛陀以前走过的路线,那么我们听完了教言之后,是我们去努力去调伏呢,还是听完之后就放在这儿,任由我们的恶心发展呢?这个方面我们要思考,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理解的不够,我们就要依止上师,用上师的语言帮助我们肯定,因为上师修行的力量很大。如果让我们自己去选择可能就算了,有的时候听上师讲课之后一下子心就很猛烈的,一定要去修行,一定要去断除这个,这也是上师的力量帮助我们下了一个决心。
有的时候我们在世间当中这个事情做呀?不做啊?有一个朋友来了要做要做,然后自己就下决心去做了,所以有些时候也是这样的,依止上师,依止善友,除了给你讲别的教言之外,也可以帮助我们下很多比较正确的决定,所以像这样我们经常听教言、熏习教言,慢慢的我们对这个问题就逐渐逐渐的更加清晰起来,觉得以前没发现这么重要的信息,所以像这样我们的慢慢的就把这个信息听到,听到之后就开始重视,重视之后就开始慢慢的去做,做完之后就开始慢慢调伏,所以再过三无数劫,或者是再过几世之后,某某人他的前世,就是听了这个教言之后,然后就调伏这个心成就了。他也会成为众生的导师。
每一个佛陀菩萨他们以前都是跟我一样,都是有烦恼,而且烦恼都是很粗重的。但是,在听完教法之后他就在努力的去实现,努力的去实现,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外境的干扰,内心分别念的干扰,都出现过,但是他都一的面对,一一的都调伏了,调伏好之后把自己修道的心保护的很好,所以就把自己修道的心保护很好,很多修道的功德就在这种保护好的心态当中逐渐逐渐的生起来了。
这里面讲做一个凡夫人,很容易在无意当中,就是说很自然,不需要勤作的就生起了很多的恶心,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恶心很可怕,这个恶心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东西,恶心是很恐怖很可怕的东西,甚至于有的时候,比恶行还要恐怖。因为恶行是有形有相的,恶心是无形无相的。你在作恶行的时候要考虑到我这个行为可能暴露在别人的眼中,所以有的时候就会有所忌惮,有所收敛,恶心可以完全不受控制,什么样的恶心在内心当中都会翻腾,都可以生起来。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心,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什么顾及的,没有什么顾虑,也不会因为这个生起很多惭愧心。
有的时候看来恶心比恶行有时来的比较恐怖,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我们对恶行很注意,人多的时候我们对于恶行和语言很注意,但是我们恰恰没有注意恶心的摧毁的力量它是更强大的,所以现在我们通过这个佛陀的教言我们要知道其实恶心摧毁的恐怖指数还要高的多,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以前不重视,现在一定要对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所以当恶心生起的时候我不在去由着它生,我必须要加以对治,那么当然这个对治心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遏制它,不能让这样任由发展。
如夏日瓦格西说:“当护意国政,否则三有增。”
那么这个格西说,应该守护意国政。“意国政”就是心的国政,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国政,我们应该把内心的国政守护好,如果守不好自心的国政,否则三有增,否则的话三有的习气烦恼就会增上,如果三有习气烦恼增上我们就会在轮回当中不断的流转,而且会感受很多痛苦。一方面来讲,你在轮回当中流转不可能没有这些痛苦,而有的时候会想反正大家都在痛苦也不是我一个人痛苦,好像觉得有点心安理得其实并不是这样。
因为很多痛苦是可以避免的,很多的痛苦是可以完全不让它产生的,但是我们就是因为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之后不做,所以任由它就生起来了,所以我们如果好好的去做,或者我们用这个时间去调伏,我们用这个时间去修行正法,我们有可能从现在开始这个轮回时间就会很短了,就会逐渐逐渐越来越少了,但是如果我们不调伏或不修行的话,他的痛苦还会延续,根本就没有边际,但是如果我们去修行的话,修行的痛苦是有限度的,那么到了一定时间,当我们修行上来调伏了之后,他的痛苦有限度,我们可以控制它,我们可以自主它,我们就不会再愿意,那种没有办法不由自主地漂流下去。以前是不知道对治只有随波逐流,随着自己的业力随着自己的我执烦恼,以前的话不修学就随波逐流。反正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但是现在可以自主,知道有一个可以自主的方法,那么这个就是调心。把自己的心调伏了,让我去主宰这个心,我把心主宰了之后,我就主宰轮回,我就不再轮回,不再选择轮回,所以这方面要认真调伏。
另外也有这样的事实:从前,世尊与比丘僧众到施主家中应供时,有国王种姓和婆罗门种姓的两个小乞丐,当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乞讨时,佛陀及眷属还没有用斋,所以他什么也没得到;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一个施主请佛陀和比丘僧去应供。这个时候有两个乞丐,一个是婆罗门种姓的,一个是国王种姓的,当婆罗门种性的小孩去乞讨的时候,他去早了,佛陀的眷属还没有用斋,佛陀都没有用,僧众还没有用,施主也不会把这些东西佛陀还没有用,就不可能给你布施的。所以他去了之后,没有得到什么,有可能遇到了一些恶劣的仆人还把他骂一顿,打一顿,所以去早之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及眷属享用斋饭后去乞讨的,所以获得了许多剩余的甘美食品。
国王种性的小孩,他选择去乞讨的时间是在佛陀世尊和僧众已经享受完了,还剩下很多很多饮食,这个时候施主供佛供僧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僧众也吃完了,剩下的东西他也高兴布施掉,所以那个时候他得到了很多很多好东西。
他们二人下午在途中闲谈时,国王种姓的小孩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我具有财产、受用的话,那么我在有生之年一定以衣食、受用等一切资具供养世尊和他的眷属,并且恭敬承侍他们。”
可能国王种姓的小孩,本身他的相续当中有一定的福报,有一定善心福德,而且得到了甘美饮食之后更加激发他内心当中的善心,所以他得到之后就说,假如以后我具有财产受用的话,我在有生之年,一定要以最好的饮食受用对于世尊和他的眷属恭敬承事。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子则恶狠狠地说:“假如我拥有权力成为一国之主,那么我非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眷属的脑袋不可。”
这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他可能相续当中的福报欠缺,所以导致他自己内心当中,恶心的种子比较强盛,再加上自己福报欠缺的缘故,所以他时间也去错了,再加上他没有得到饮食,内心当中也因为这个原因愤愤不平。因为方方面面的因缘集聚,有的时候没有得到就没有得到,也不可能发这样大的恶愿,就是各种原因在他相续中都积聚的缘故,他发了一个很不好的愿,就相当于发了一个恶愿,一种恶心。他说,如果我拥有权力的话,就要杀死砍掉光沙门的头,这是指佛陀,还有他眷属的头,这样生起了一个很强烈的恶心。
佛陀和僧众,佛陀当然是无学了,他完完全全是三界的导师,功德圆满,他的眷属要么是罗汉,要么是有学的圣者,要么是具有清净戒律的比丘,我们就是说这是很严厉的对境,对境很严厉,所以说缘对一个严厉的对境生善心,很容易得到大的善根;如果你缘这样一种对境生恶心,也容易得到大的恶业。前面我们讲善业和恶业,就是要成为种善业和种恶业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对境,有的时候这些佛陀、菩萨、僧众、父母,这些方面的话都是比较严厉的对境,很容易缘这些成为重善业或者重恶业,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说,国王种姓的小孩他缘殊胜的对境,发了那么好的心愿,他的业变成重善业,那么这个这样婆罗门的小孩缘这个严厉的对境发了很不好的恶心,所以他的业变成重恶业。因为重善业和重恶业都容易很快成熟,所以后面就很快成熟了,成熟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其他树的荫影都已迁移了,但是国王种姓的小孩所在的树荫却始终没有移动。
因为这样一种善心导致这样很大的善根福报,所以说他在一个大树下休息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会移动,树荫也会移动,但是他的福报很大,内心的善根已经在成熟了,所以说其他树的树荫都移动了,但是他自己休息的树的树荫一直没有移动,一直在护佑着他,遮挡阳光。
当地的国王去世后无有太子继承王位,他们便发出公告需要一位具足福德威望之人做国王。
国王去世之后没有太子,然后大家商讨之后,觉得应该找一位有福报、有威望的人。因为随随便便推举一个人,可能我推举张三,他说我们不服,我们推举李四,我们这边不服。大家就是想找一个大家都能够佩服的,明显有威望有福德的人当我们的国王,这样的话大家都没什么讲的,所以像这样的话他们想寻找一位有福德有威望的人做国王。
人们四处寻找,有人发现一个睡觉的小孩,明明中午已过但他上面的树荫仍然原地未动,于是唤醒他,请他继承了王位。
其实很明显,他们要找的具有福德的人,那么具有福德具体怎么体现呢?这就是一个例子,就是说所有树林里面的树荫都移动了,就他的树荫没有移动,这是说没有办法造假的。大家看着这么稀有的事情出现了,觉得这个就是具有福德的明显体现,所以把他唤醒之后请他继承王位。
后来他如愿以偿,履行诺言供养佛陀和他的眷属。
他当了王位之后呢?就是说如愿以偿报答佛陀的恩德,经常性供养佛陀和他的眷属。这方面也是心善地道善的一个事例,然后再看另外一个小孩。
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躺在一交通要道休息,马车疾驰而来,辗在他的脖子上,他断头而亡。
因为他缘殊胜的对境生起了一种恶心,而且是很恶劣的恶心,他想把佛陀的头砍掉,所以这个恶心导致他相续当中一下子累积很重的恶业,很重的恶业也就很快的成熟了。他在交通要道休息的时候,被疾驰而来的马车辗在脖子上断头而亡,这方面来讲的话有这样一种事例。现在如果我们说去寻找的话,在现在这么大的世界当中,也会出现很多很多这方面的情况,造了很重的善业,果报很快成熟的。只不过就是说这个我们看到情况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有的时候也没有人搜集,没有人宣传,导致我们不知道,但是更多的是下一世成熟,所以有些人说这些事情我们怎么没有遇到?这么多的人这么多情况当中,像这样的话就是说有些情况很快就成熟了,有些就不一定很快成熟,所以在里面只是选用了一些,在这么长的历史长河当中,佛陀在住世的时候,或者在以前的时候,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造了善业、恶业现世成熟的例子肯定会找得到的,但是我们遇到遇不到是另外一回事。
不管怎么样一般情况都是异时成熟,异熟果就是下一世,异时来成熟,不同的时间段,不同时间当中成熟,这方面就是说现世很快就成熟了。因此我们平时要对僧团、对佛像、对法宝经常性的生善心,经常性的礼拜供养,也容易缘这些,生成一些很重的善业,就是说平时来讲的话,缘这些殊胜对境的时候,如果生起恶心的时候,马上要忏悔,不忏悔慢慢慢慢就会变成很重的恶业,而且这个重的恶业也会变成我们修道的障碍,阻碍我们生起善根的功德。
如果经常唯一修学心地善良,那么不但今生的一切所愿能称心如意,受到白法方面天神的保护、蒙诸佛菩萨的加持,一切所作所为成为善法,而且临终时也不会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后世还会获得人天果位,究竟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如果我们经常唯一修学心地善良,这是我们修行的核心,我们也是需要经常性地修持心地善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把这个作为我们现在修行的重点,如果现在我们开始修行,修行修成了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即便没有修成,我们在缘这个心地善良这个修法不断地修,其实我们的善根也是不断地积累当中。
“不但今生的一切所愿能称心如意”,这就是他的修行心地善良的一种利益,利益就是今生当中的很多所愿就容易称心如意,而且同时也受到白法方面天神的保护、蒙诸佛菩萨的加持,因为这些心地善良都和天道和白法方面的天神他们想要看到的相符合,修习心地善良也和菩萨道相符合,所以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加持我们,一切所作所为都容易变成善法,而且临终时也不会感受气息分解的强烈痛苦,这些对我们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一个人死的时候,他会感受气息分解的痛苦,四大分散,也是说我们的心识从我们的身体当中脱离出来,脱离出来之后就是四大分解了,四大分解我们的心识要离开身体了。有些时候他的分解会很长,而且这个过程会很痛苦,有些地方说的时候就是四大分解或造恶业,恶业很重的人分解的时候好像把活生生的乌龟从壳里拽出来那种痛苦,所以我们心识和身体分离的时候,四大分散的时候,这个气息分解的时候其实是很强烈的痛苦了,痛苦很强烈。他是内在分解,我们这些外在的人看不到,看到他在断气了,我们看到他外气已经断了,呼吸已经断了,但里面的内在的四大正在分解,这个时候的痛苦我们是没有办法感觉的。
我们每个人死前都感觉过,但是通过入胎、住胎等等就忘记了,忘记了这四大分散的痛苦了,这方面有些时候在放在死苦当中观修,我们厌离轮回的时候,一个是生苦,生苦也是非常非常痛苦的。有的时候我们经常观生苦,观了生苦之后就觉得再轮回,再入胎,也会再再地感受入胎的痛苦。还有就是死苦,死苦当中其中一个就是四大分解,四大分解其实是非常非常痛苦的,有的时候要认真观想,观想之后觉得我不修行还会轮回,轮回还是要感受四大分解还是要一次一次的感受痛苦,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好好地修行,争取获得解脱,如果以后要回来的话都是以圣者那种很自在的身份,就不会感受这些了。
还有一个是如果今生当中经常生善心,今生当中经常修善法,修菩提心的人,经常忏悔的人,他的罪业很轻,他的福报很重,他的四大分解很轻微,然后时间很短,一下子就分解完。如果他修解脱业修得很好的,比如修净业修得很好的,甚至不需要经历四大分解了,因为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了,阿弥陀佛来了之后,你一断气通过佛力加持马上就走了,这个根本不需要感受就走掉了。如果我们不修善法的话,这些痛苦都是实打实的,就在前面等着我们,就等你一断气,一知道这些痛苦就一个接一个的来,所以你死完之后四大分解,中阴当中恐怖,任何还有其他的住胎、出胎,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痛苦,都会不间断地感受,而且还会有下一世当中的生苦,老苦,病苦,然后又是死苦,然后又轮回,又轮回,有的时候又到地狱、饿鬼。
真的观想轮回痛苦的时候,真正觉得不管怎么样还是要认真修行,所以这轮回太痛苦了,不修行根本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而且不单单我自己痛苦,众生也还是这样的,我自己现在也有责任,如果以后我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一定要帮助众生解决这个问题。
这方面就是说四大分解的痛苦是很难忍受的,如果罪业重的人,分解的速度非常的慢,分解的时间越长越慢越痛苦。他有的时候说给我痛快的,一刀就杀了,如果慢慢地凌迟,会慢慢地一刀一刀地给你剐死,这个时候就很难受,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丝毫不顾忌恶业,拼命造恶业,在临死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四大分解。罪业越重四大分解的越长,他这方面越痛苦;如果你的善业很重,然后恶业很轻,然后你修解脱业的时候就会很快很轻。刚刚讲了,如果你安住在空性当中,这方面都感觉不到,或者你往生极乐世界,通过佛力加被,直接断气就走了,也不会有这些了。他所有的外气断了,他的内气还没有断,内在还在分解,但我们看很平静,或者看他已经死了,或者刚刚挣扎了,或者终于挣扎完了,痛苦受完了。只是我们觉得他受完了,内在还在分解,更痛苦的还在里承受,但是这方面如果不修善法,善法不够的话就会没有办法了,反正因果是非常公正的,这就是自作自受的体现吧。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调伏恶业修持这样善法,就是所作所为全部成为善心临终的话就不会感受到剧烈的痛苦。后世还会获得人天果位,这是暂时的获得人天果位,究竟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究竟就可以成佛了。
因此,我们绝不能马马虎虎不观察自相续而顶礼转绕、念经诵咒等装模作样地广行善事,而要懂得经常观察自相续、修学心地善良,这一点相当相当重要!
这些教言是很有价值的教言,很有智慧的教言。如果我们不学这些教言,在世间中学再多的知识,读再多的书,也没有办法学这些真正对我们有用的殊胜佛法教言。因此这里教导我们绝对不能马马虎虎,不观察自相续,也不发心,也不调伏自己的心,就在那种恶心,无记心当中顶礼、转绕、念经、诵咒等等,装模作样地修一些广行善事。
刚开始我们生不起来那么强劲的善心,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在学佛法之后,一定要学习,不学习很多道理,就都不懂,有些人皈依了十年、二十年,就是没有学过这些教言,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十年、二十年刚开始我们就认认真真地于学习这些窍诀,十几年修行心地善良的话,那么你的心就会调伏的很调柔的状态了,而且十年当中你的所造的这些功德都是有质有量的。
为什么呢?因为心地善良或者菩提心摄持的是正确的,让你的善根完完全全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很多这么重要的信息都让我们放下了,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很多很多的商机,很多赚大钱的你都不知不觉地都放弃了,别人抓住了早就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了,你还在街边卖豆浆,拼命地挣扎。
那么我们也是一样,假如我们学佛前皈依前早就学到了这些窍诀,从佛法的角度来讲早就富起来了。我们就是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内在的功德你富起来,这是通过这些因素来的,不是随随便便来的。你说我做了很多,但是没有什么质量。如果你加了很多因素的话,可以把这个利益最大化,比如菩提心,从正确的方向去修善心,调伏自己的心,这方面刚开始学的时候就已经学到这个东西了,那么十几年、二十年我们的心就调伏很好。但如果没有学的话,十年前和后面差不多的样子,基本上没有大的转变。这里面就告诉我们,学习佛法就不要马马虎虎,不马马虎虎还是来自于学习,还是来自于闻思,不闻思你就不懂,明明可以加入这信息但是不知道,你不懂就白白地错过了,错过了很多很多让自己增长善根的功德。我们不能说:我在修啊,我在做啊。你是在修,是在做,刚刚讲了,这里面的因素你没有,这重要的因素不是你应该发现的,他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佛菩萨告诉我们就在书里面,就在法本里面,就像上师把这些东西传递给我们,你不去学的话,很多东西虽然你在做,你错过了很多很多善根让自己增长的机会。
这里面讲的时候不应该马马虎虎地不观察自相续,作顶礼转绕等等,而要懂得经常观察,你看这里面经常观察自相续是很重要的信息,我们不要说天天都讲这些耳朵都听出茧子了,这些很重要,经常观察自相续,而且要经常修学心地善良,一定要把自己的心修得很善良,这一点是相当相当重要的。他就用了两个相当相当的,这里面相当相当的重要,这方面不是随便讲一讲,礼貌性地讲一下很重要,其实真的很重要。
作为修行者的我们来讲,对于这传承上师智慧的教言,无价之宝的教言,应该真实地去做。虽然法的加持力很大,但是不做的话也利益不了我们,我们做了就能利益我们,调伏我们。像这样我们去做了的话,就相当于看到了轮回的边际,看到痛苦的边际。不管怎么样,我看到轮回的边了,我再努力一下就能出轮回,如果你不做的话就看不到边际了。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