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佛陀】十二相成道图解
注:向左滑动此图可浏览
佛陀的愿和行
在往昔,释迦牟尼佛是如何发愿的呢?
比如他因地时曾在大释迦牟尼佛面前发愿:“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他发愿成就与大释迦牟尼佛相同的寿命、眷属、事业等,然后在多劫中积资净障,最终示现成佛。
释迦牟尼佛又如何行持其事业的呢?
这是以“十二相成道”来示现的。
如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法性身中不动移,幻化种种之事业,天界出生圣白幢,从于兜率天宮降,入于母胎及降生,善巧通达工巧处,王妃眷属中嬉乐,出家修行诸苦行,往诣菩提道场中,降伏一切诸魔军,圆满菩提转法轮,趋入大般涅槃界。”
这里就宣讲了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降生,直至示现涅槃之间的生平事迹,这也是下面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内容。
01
1、兜率降世
释迦牟尼佛前世是兜率天宫的圣者白幢天子,他观察世间种种缘起,也就是通过“五观照”——观种姓、观父亲、观母亲、观环境、观时间,发现方方面面的因缘已经成熟,便将兜率天的事业交付于弥勒菩萨,继而降凡,此为第一相。
这一示现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存在前后世,佛陀也不例外。
02
2、入住母胎
白幢天子从兜率天降凡,以六齿白象的形象入胎,母亲在怀孕的九个月零十天期间,没有任何病痛或不适。
这一示现表示,每个人不但有前后世,而且中间有入胎和怀胎等阶段,这也表示着每个人都会经历中阴身。
03
3、圆满诞生
白幢天子以悉达多太子的身份诞生于世,他一出生,便在大地上迈了七步,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世间也出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瑞相。
此时,诸天子们如是赞叹:“彼时两足中尊诞生际,于此大地步行七步后,自云于此世界我独尊,彼时善巧尊者我顶礼。”
这表示人类在世间的生活始于出生。
04
4、精通工巧
悉达多太子诞生后,依止了许多善知识,如婆罗门益堪(根戒西尼)和真哦够恰等,学习文字、艺术、骑射等多般技艺。
由此可见,即使是佛陀,幼年时也要学习世间知识,这与我们去学校学习技术知识大致相同。
05
5、嬉享妃眷
悉达多太子成年后,按照印度的习俗,迎娶了耶输陀罗、耶惟檀与热达吉等六万妃子,并一直执政到29岁。
这与以前汉地国王迎娶许多嫔妃的习俗大致相同。
06
6、舍俗出家
有一次,悉达多太子游行四方,目睹了人生必经的老、病、死等痛苦,并认识到只有出家求道,才能脱离这些痛苦。
于是他对世间生活起了厌离心,虽然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但还是偷偷溜出皇宫,削发出家。
这一示现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不应该仅追求婚姻、家庭,更究竟的追求是探索人生真相,超越轮回,获得解脱。
07
7、行诸苦难
悉达多在尼连河畔修持了六年苦行。
最初的两年中,他每天只进食一粒米,中间两年里,每天只进食一粒芝麻,最后两年里,每天只进食水,为了证悟真理而如是修持等持。
这个示现告诉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要经历一段艰苦的历程。
08
8、往诣菩提道场
悉达多结束苦行之后,遇到了婆罗门女妙生,并接受了她所供养的以五百黄牛乳提炼的醍醐。
享用以后,悉达多的身体变得像纯金一般,随后起身前往金刚座,安住在吉祥草的坐垫上,立下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这一示现告诉我们,生活当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立誓,没有坚定的誓言,事情很难圆满。
09
9、降伏魔众
悉达多安住于三摩地时,引起魔王波旬的不悦。
为了阻止悉达多证悟,魔王幻化出美女,企图用贪欲来诱惑他,但悉达多丝毫不为所动,并且让这些魔女瞬间衰老,露出丑陋不堪的本来面目。
魔王又派出成千上万的魔军,向悉达多投射种种兵器,但这些兵器变成花雨,纷纷坠落,悉达多安住在三摩地中,最终降伏了魔军。
由此看来,当我们遇到贪心、嗔心所引发的种种障碍时,不要放弃誓言,要用智慧战胜违缘,这一点十分重要。
10
10、成正等觉
悉达多在印度金刚座安住于三摩地中,初夜时降伏魔军,午夜时住于等持,黎明时分,觉悟了世间万法的真相,证得了菩提果位,成为世尊释迦牟尼佛。
11
11、广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证悟后,没有立刻讲法,因为这么甚深的法,没人可以领悟、行持,因此,佛陀打算默然安住于林间。
如经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
幸而梵天和帝释天以千辐法轮和右旋海螺等为供品,极力祈请佛陀讲法。由此,佛陀次第转了三次法轮。
佛陀的生平事迹中,最重要的就是转法轮。
从证悟到涅槃,佛陀一直在为众生宣讲佛法,其次第是:在鹿野苑向五比丘和帝释天等为主的眷属,转了第一次法轮,开演四圣谛法门;在灵鹫山等地,为大乘种姓者二转法轮,开演空性法门;最后在广严城等地三转法轮,开演如来藏、密法法门。
如今这些教法都归纳于藏文版《甘珠尔》中,如果能好好研究的话,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12
12、示现涅槃
佛陀大约在81岁时,为共同乘的所化众生示现无常,色身在拘尸城示现涅槃。
有人认为既然佛陀圆寂了,那他就不存在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于诸不净刹,示现种种身”,佛陀在不清净的刹土中,会显现不同的化身,这在《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也有广泛的讲解。
以上是从传统的角度介绍佛陀的生平事迹。
印度著名学者德雪达波在《胜天赞》中说:“我不偏向于佛陀,亦不歧视外道宗,何派具有胜道理,我即依此为导师。”
意思是,我并不因为是佛教徒就特意赞叹佛陀,也不会对其他宗教抱有偏见,在这个世界上,谁的理论更符合实相,谁就是众生的导师,他所说的就是正法。
同样,你们如果觉得佛陀说得有道理,就请恭敬佛陀的教法;如果觉得不合理,则可以舍弃,这也是佛教一直来所推崇的态度。
——《佛陀的生平》美国耶鲁大学演讲
『2014年11月13日』
— END —
文字整理 | 一意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