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61课 * 甘露丸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61课 * 甘露丸


以清净心学修殊胜佛法

因为《极乐愿文》是乔美仁波切造的,《极乐愿文大疏》是喇拉曲智仁波切造的,这两部论典中的教言出自藏传佛教的经论,所以现在我们学的这部法就叫做藏传净土法。

末法时代,众生的分别念非常复杂,但有些人也许是过于“谨慎”了,害怕藏传佛法“沾染”了自己的相续。其实,藏传佛法对我们不会有任何害处,很多汉地的修行人学习藏传佛法后,在见解和行为上都有很大进步,所以有些人没必要过于担心。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主修的宗派,但是如果除了自宗之外,对其他宗派一概不接受,这也是没有必要的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在自宗的基础上无偏地接受各宗的殊胜教言,这样一方面对自己对治烦恼、增长智慧有利益,另一方面也容易开展弘法利生的事业。法王如意宝的弘法利生事业之所以如是广大,就是由于他老人家无偏地弘扬各个宗派,这种无偏的发心能摄受非常多的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被狭小的自我所束缚,我们在轮回中感受了无量的痛苦,如果现在还不打开心量,不用广大的佛法来充实自相续,以后还会在轮回中继续感受痛苦。因此,大家应该打开心量,对所有的宗派都观清净心,并精进学修这些殊胜的法门


害心VS嗔心

害心是指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敌人,或者虽然不是敌人,但由于心怀恶意而对他人拥有的财产、受用、名誉、地位等生起难以堪忍的嫉妒心,并想:倘若能够加害此人该多好啊!这个人遇到不幸该多好啊!诸如此类的不良居心就是害心。害心和嗔心差别不大,从产生加害他人之心的角度叫害心,从产生嗔怒之心的角度叫嗔心

生恶心过患非常大,会摧毁自己的很多善根,《佛遗教经》中说:“嗔恚之害,破诸善法。”这样的恶心还会障碍自己的修行,清凉国师在《华严疏钞》中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每个人都要经常观察自己,看自己有没有这种心态,如果有就要尽早杜绝,否则以后的生生世世都不会快乐,甚至即生中就会现前悲惨的果报。

凡夫人的心态特别低劣,经常会对关系不好的人产生恶念,有些人虽然言行上不能够伤害对方,但心中总是想:对方若人财两空、牲畜皆亡该多好啊!如果出现地震,他家全部死光该多好啊!可是,最终不要说让对方遭受大的损失,连让一个虱子叮咬对方的事也未办到,结果自己却因为恶心而堕入地狱。也有些人不只是对敌方,对所有的人都是言语白如牛奶:“你老人家好啊!”、“你像观音菩萨一样!”,可是内心却黑如墨汁,对别人恨得要命(有些居士就是如此,表面上互相赞叹,实际上却互相憎恨),这样的口蜜腹剑也属于害心,这种人死后将成为地狱的坠石或者转生为鬼魔种姓。

还有些人是这样的,当自己的怨敌出现不如意之事时,高兴地说:“太好了!他本该如此,这真是佛的加持,我现在心满意足了。”如此随喜者,可能他自己真的得到“佛的加持”了吧。实际上,当对方惨遭不幸时,自己如果幸灾乐祸,则与亲自造罪的过失相同。常言道:“害心是地狱的使者”,生害心者死后将如投石般立即堕入地狱。


害心有隐蔽性特点

害心不像杀生等身语的恶业那样表露于外,它属于内心的不善业,不遇到特定的因缘不太容易被发现。有些人内心非常恶毒,一直怀有害人之心,可是表面上却笑眯眯的,不了解他的人都会觉得此人非常慈悲。不过,虽然害心隐藏于内心,它还是有很大的过失,如果不加以对治也会带来痛苦的果报。内心的恶念的确很难控制,尤其是有些人前世造了很多恶业,今生又没有强有力的修行,宿世的恶业依靠某些因缘现前时,心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各种恶念。无论如何,因果是不会空耗的,只要造了业,迟早都会成熟果报,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警惕恶业。

害心从外面是看不出来的,有些人表面上是很不错的修行人,平时一手拿着念珠一手拿着转经轮,看起来就像观音菩萨一样,可是内心却非常恶毒。这样表里不一很不好。这些人应该观察自己的心态,看看自己一天下来到底产生了多少害心。如果发现自己产生的害心很多,那就要特别注意了,一定要以各种方便法来断除这种心态,否则以后必定会感受难忍的痛苦,那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缘严厉对境的恶毒之心最严重

在一切害心之中,最为严重的是对诸佛菩萨、上师、父母等严厉的对境怀有恶毒之心。

诸佛菩萨是具有断证功德的补特伽罗,对他们产生恶心的过失非常大。《分别善恶报应经》中说:“于佛起恶心,毁谤生轻慢,入大地狱中,受苦无穷尽。”不仅对佛菩萨,乃至对佛像、佛经、佛塔等三宝所依产生恶心或以轻慢心毁谤,后果都将是在地狱中感受无边的痛苦。有些人也许是宿业深重,本来佛教不应该是生恶心的对境,可是他们始终对佛教特别不满,一见到三宝所依就生恶心,包括有些佛教徒的家人也是如此,这些人造的业很可怕。

此外,上师、出家人和父母也是严厉的对境,对他们产生恶心的过失也非常大。《分别善恶报应经》里说:“有诸数取趣,于师及比丘,暂时起恶心,命终堕地狱。”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当烦恼现前而对上师、出家人产生恶心时,一定要马上制止自己的分别念,并立即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

除了上述严厉的对境以外,乃至对于旁生在内的有情产生害心,其过患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我们对任何众生都不应生害心,否则,以一刹那的恶念就会造下长劫感受痛苦的罪业。


遮止以密宗为借口修降伏法

现在有些人不了知密宗甚深行为的意义,也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对自己或施主的怨敌魔障生不起刹那悲心,一开始就对它们怀着嗔心、害心,一直企图消灭对方,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念诵猛咒、做降伏仪式。虽然这些人美其名曰:“我是在行持密宗的降伏事业”,但实际上完全是恶意恶语,这种以密宗为借口的行为后果极其可怕。

在末法时代,大多数学密宗的人是为了解脱,但也有个别人的发心是企图依靠密法摧毁自己的怨敌。在座的各位请观察一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发心,如果有,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了。在这方面,我们学院算是比较好的,在别的地方,有些人真的是把密宗看作摧毁怨敌的方法了,有的人修忿怒莲师、金刚橛等忿怒本尊,就是想让自己的怨敌家破人亡、身败名裂。

如果有慈悲心的基础,修降伏法完全是可以的。以前法王在光明梦境中面见托噶如意宝时,托噶如意宝说:“如果不夹杂自私、嗔恨之心,真正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那仅仅做个降伏法的形象也有无量的功德。”但是,如果最初的发心就完全是害心,那密宗根本不开许这样的降伏法。


无故被冤枉是害心的果报

害心是由三毒产生,主要是由嗔心引起,它的异熟果报是堕入三恶趣中,从恶趣出来以后还将感受不悦意的余报。如《华严经》云:“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有的人本来没有做坏事,可是人们总是说他的长短是非,他经常无故被冤枉、受到攻击迫害,这就是往昔生害心的果报

有些人在遭遇不幸时抱怨命运不济,其实,所谓命运就是前世的业力在今生现行,如果这些人能对三世因果产生稳固的信心,认识到造善业前途光明、造恶业前途黑暗,在此基础上精进断恶行善,以后的命运自然会变好


产生害心没有必要

对别人生害心是没有任何必要的,如果对方福报没有用尽,也没有违缘和障碍,那不管自己再怎么对他生害心、发恶愿,他也不会受到丝毫损害,反而自己起心动念造下恶业,最终只会耗尽自己的福德。如《萨迦格言》中说:“泉眼自己不干涸,泥土怎能堵塞彼?”《入行论》中也说:“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尤其要提醒各位的是,现在有些人试图依靠恶咒消灭敌方,如果遇到个别无有福德、势单力薄者,有可能勉强对付,但这也将两败俱伤,自己得不到一点利益,既损害了今世的幸福又摧毁了来世的解脱,如果遇到有福德、势力强大者,不但不会消灭对方,反而会赔上自己的性命。因此,这种行为是没有任何必要的。

有些愚痴的人真的是害别人的同时把自己的今生来世都毁了。如果一个人对别人产生害心,最终自己也会感受相应的苦果。其实,只要想一想就会明白,对别人产生害心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好处。《入行论》中说:“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如果有人一心想害别人,纵然他的心愿实现了,可是别人遭受痛苦又会对自己带来什么快乐呢?如果说别人遭受痛苦是自己最大的快乐,那再也没有比这种恶心更严重的祸患了!


对治害心

害心和慈悲是一对矛盾,害心能摧毁慈悲,反过来慈悲也能摧毁害心,《坐禅三昧经》云:“若念嗔恼慈悲灭,慈悲嗔恼不相比,汝念慈悲嗔恼灭,譬如明暗不同处。”意思是,慈悲心和嗔恨心不会共住,就像光明与黑暗不会共住一样,因此我们应时时观察自心,通过安住慈悲心来灭除相续中的嗔恨心。


以佛法改变相续是正道

对十不善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发愿:一定要断除十不善业,努力行持十善业,当一个好修行人!现在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自己如何有修行,甚至自认为已经开悟了,可是真正观察起来,对善恶因果有全面认识并能如理取舍因果的人都不多。希望道友们不要变成这种好高骛远的人。

对一个修行人来讲,表面上知道一些佛法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以佛法改变自相续,哪怕有一点点改变也有很大的意义。我看过一本书,作者在书中说,他依靠《修心七要》彻底改变了自相续,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修法就是《修心七要》。看到他的自述,我有很大的震撼。希望大家都能像他那样依靠一个法门彻底改变自己,真正做一个断恶行善的好修行人。当然,因为前世的业力和今生的因缘,有的人不一定能当下断除一切恶业、行持一切善业,但不管怎样,首先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然后再逐渐去行持。如果没有这样,恐怕有些人平时自认为是大修行人甚至是证悟者,可是当死亡真正来临时,自己的处境却非常不妙。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当死亡到来之际,往昔所造的业都会依次现前,自己将不得不感受相应的苦乐果报,因此希望道友们静下心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今后该怎么办。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60课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59课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58课 * 甘露丸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