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佛网 >> 一切行为以解脱为主——入行论 第152课 上 Back

一切行为以解脱为主——入行论 第152课 上


不放逸

入行论152课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讲第八品的最后一部分。

庚三(共同之事宜)分二:一、遣除教诫之障;二、精勤对治。

辛一、遣除教诫之障:

愚行足堪厌,今当随圣贤,

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

我们要精勤修持自他交换与自他平等,如果这种境界没有在心里产生,就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往昔那些愚昧无知的行为,对我们希求解脱者来说已经足够了,假如现在还不满足,那简直是无药可救了。


学了大乘教言和窍诀后应该知道,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只是诱惑我们的幻象而已,究竟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岗波巴尊者说过:“不以殷诚之心致力于利他之事,却沉湎于自利和世间八法中,这就像一个瞎子在北部大草原的迷途上徘徊一样,实在是自讨苦吃。”无垢光尊者在《劝解脱文》中也说:“凡愚所执著的无义琐事,全部是痛苦之因,心识被迷惑的凡夫人理应当下醒悟,希求解脱之道。”我们无始以来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实义,为得到暂时的利益,护持亲友、降伏敌人,搞生意、做买卖,这些统统是愚者的行为,假如还这样继续下去,将离解脱越来越远。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发下坚定的誓言:“从此之后,一切行为以解脱为主。”


上师如意宝在生前时,经常在大众面前说:“世间道对我来讲不重要,我唯一希求解脱道,有生之年以讲经说法为主。就像霍西的堪布曲恰,他从小就开始讲经说法,一直到最后离开人间,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么我也如是发愿。”当时上师一再这样强调,他老人家也的确是一生中为了众生付出一切,以讲经说法来利益众生的。


在座不管是辅导员,还是非法师的道友,如果有能力、有机缘,一定要发愿以讲经说法来度过一生,因为我们上师就是这样发愿的。然而现在有个别法师,动不动就说“我已经讲经三年了,现在应该休息了”,这可能不太符合上师的足迹。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有一口气,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法,我也会尽心尽力用佛法饶益他。这个誓愿我以前发过,现在仍是这样。希望你们有能力的话,也要这样发愿;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比如懂医学、懂电脑,来利益众生。有些发心人员到了一定时候,觉得已经可以了,应该休息了,或者想换另一个行业。当然,若能更加利益众生,换一个行业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关键要看哪种方式对众生的利益更大。我们发了心的人,纵然自己粉身碎骨,也应不顾一切地利益众生,这就是前辈大德们的足迹,他们怎么样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学了这部论典之后,内心要有大的改变,如果有了大的改变,行为上也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大家一定要发誓,从今以后不再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当然,在家居士为了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也不得不做,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不造恶业,尽心尽力地向前辈大德们的方向努力。


若想真正放弃愚者的行为,追循大德们的足迹,就要认真忆念本论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七品《精进品》所讲的教言,龙猛菩萨在《经集论》和《学集论》中也讲了很多不放逸的教言,若没有以这些教言经常勉励自己,今天是一个好人,心情好的时候想学习,但再过一段时间,不好的习气就萌发了。龙猛菩萨在《学集论》中说:“如我所说诸善法,谓戒闻舍与忍辱,以不放逸为根本,是名善逝最胜财。”持戒、广闻、布施、安忍等善法,全部是以不放逸为根本的,不放逸是佛陀最殊胜的圣财。


然而现在的世间人,由于没有不放逸的教言,经常做些无聊的事情,看起来很可笑。美国亿万富翁赫尔姆斯利,临死时将1200万美元的遗产留给一只名叫“麻烦”的小狗,而她的大部分子孙连一分都没有得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晚年孤独,只有爱犬一直陪在她身边。


现在的人心变得越来越坏了,以前儿女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可如今子女在病榻旁照顾重病的父母,却被新闻媒体广泛地宣扬,说他如何如何孝顺,觉得是特殊事情,而儿女不孝顺才是正常现象。报纸、电视上报道的贪污,再也没有50万、100万的消息了,最少也是几千万上亿的人民币。学生不好好学习,老师不好好教书,很多人在网吧、舞厅里迷失了自己……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不放逸的教言尤为重要。不放逸就是要谨慎小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对自己的家庭、工作都有利益,对生生世世的大业也非常重要。


佛陀在《法句经》中说:“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不放逸的人能够趣入解脱道,而放逸者虽然活着,由于没有取舍的智慧,如同行尸走肉,跟死了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大家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忆念前面所讲的教言。《法句经》专门有个《不放逸品》,希望各位稍微抽点时间看看。谨慎小心不放逸的教言,对每个修行人来讲至关重要,如果离开了它,自己可能没有控制的能力。


我们修菩提心时,不仅要忆念不放逸的教言,还要断除昏沉、睡眠等禅定的五种盖(五种障碍)。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掉举和后悔都是心外散,算为一种障碍;害众生的心是第二种;昏沉和睡眠都是心内收,昏沉是内收,睡眠是极其内收,心已经收完了,最后什么都不知道就倒下去了,这两个也算为一种;对有漏欲妙的贪求;对基道果的怀疑,这五种障碍是掠夺禅定善财的盗匪。


修行要靠自己的精进,也要断除它的违品。现在有些道友睡眠很重,其实对治方法就是经常想起不放逸的教言。《楞严经》里面也讲了,阿那律刚开始时很贪睡,但后来依靠教诫断除了睡眠,获得了天眼通。修行人也应该控制自己的睡眠,不要睡太多了,不然人生的一半就睡过去了。假如你能活50岁,那算一下你大概要睡多少年。若从这方面来观察,我们活在世间行持善法的时间的确不多,所以要尽量断除这方面的障碍。


佛陀在《华严经》中说:“依教而行不放逸。”上师和诸佛菩萨的教言,对我们来讲很重要,一定要依教奉行。尤其是修持菩提心时,刚才所讲的贪欲、害心以及种种分别是最可怕的。《入行论大疏》中言:“分别大无明,堕入恶趣因,若住无念定,无垢如虚空。”如果贪心、嗔心、邪见等分别念不断涌现,可能会造很多恶业,无法安住于三摩地中,也不能真实修持大乘菩提道。如果通过各种方法对治,将自己的心收回来,原来分别妄念特别可怕,现在依靠上师的教言尽量减少了,你就可以安住于无念如虚空般明空无别的境界中了,那个时候你修什么法,心都堪能了。


当然,要达到如如不动的最高境界,对凡夫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即便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要整天随着世人转,有实义的事情根本不做,整天沉溺在迷乱的现象中。前段时间我引用过一个《出离轮回之道歌》,这是阿底峡尊者写的,正如里面所说:“外观世间行,无义痛苦因,深思皆无利,当观修自心。”若能放下万缘获得自在,以这种方式来观心是最大的福报。假如没有这个福报,也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观观心,不要过分地与世人交往,否则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慢慢染污你,把你也带入他们的深渊中去,非常可怕!


作为凡夫人,若没有长期地观心,观一两天、一两次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现在世间上的许多人,觉得学佛法就像打针一样要马上有感觉,如果没有这样,就认为法不殊胜或者上师不如法。这是完全错误的。学习世间的知识,尚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深广难测的佛法就更不用说了。不懂佛法的人刚开始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是深入经藏之后,逐渐就会遣除这些疑惑的。


辛二、精勤对治: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当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我们应该像大慈大悲的佛子那样,不伤害任何众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行持大乘一切善法。倘若没有精进努力,那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啊?无垢光尊者说过:“修行不能仅靠几天的努力,需要长期的奋斗。”有些人觉得“我现在已经修行好几年了,给别人传法四五年了,该休息休息了”,有些法师这样说的时候,我就有种不同的感觉,想:“这是不是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啊?上师是有生之年都要为众生,而极个别法师传了几年的法,就不想干了。现在退休还要55岁,发菩提心的人连一个老干部都不如,的确有点可笑!”说实在的,大家以后不要提这种要求,也不要以“我现在老了,已经43岁了”为借口。


此处是说,若要永久地离开轮回苦海,一定要对修法有安忍行,不能做一点事情就满足了,应当有坚定的精进心,《毗奈耶经》云:“吾为汝说解脱法,解脱依己当精进。”精进的时间也不能一拖再拖,今天身体不好、明天心情不好,每天有一大堆的理由,这是不合理的。《因缘品》中说:“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所以精进要越快越好,不要一直拖下去。


有了精进的话,不仅仅是人,甚至旁生也证果的机会。《龙施菩萨本起经》中说:“精进行法,心无所著……绝其寿命,得上为天。”这句话的来源是这样的:佛陀有次于众菩萨前宣说佛法,当时龙施菩萨讲述了自己前世的经历——


过去世有个道人叫般遮旬,他独自在山里精进地修行,因对十方众生常怀悲悯,有条毒蛇被他感化了,时常来听他讲法。每次来的时候,它嘴里叼着草扫地,含着水洒传法的地方,常在道人旁边听经不离。道人所说的法,毒蛇能全部记住;道人所念的经,毒蛇也全部会讽诵。夏天他们就共住在一起,毒蛇一直享受法乐。


接近冬天时,因为山里缺少瓜果、清水,道人不得不准备下山。毒蛇知道后特别伤心,哭着乞求他不要离开。道人说:“我作为欲界的人,必须依靠衣食和供具来维持生活,冬天在这里没办法呆下去,所以不得不入城市。”毒蛇问:“那我可不可以跟着你?”道人说:“你身为毒蛇,如果跟着我,所有人都会吓跑的,我化不到缘,(是这样吧?)你最好不要跟来。”他就不肯带,并且要求它尽量思维法义。最后道人离开时,因对毒蛇有师徒之情,也很伤心,但是不得不离开,双方都流着泪。


离开的时候,毒蛇很想送他,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爬上一棵树,目送着他远去。看不见了就继续往上爬,最后到了树顶,看着道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后,毒蛇想:“我的身体如此低劣,道人都不带我,我活着也没有多大意义。”于是从树上自投于下,到中间时被树枝把身体切成了两段。它死后以闻法的功德转生于天界,带着天子天女供养毒蛇的身体。之后好像又投生人间,开始发菩提心,从那时起不断精进修行,最后获得了菩萨果位。所以,如果精进的话,旁生也有解脱的机会。


反之,假如没有精进,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分功德也得不到。虽然旁生无法跟我们相比,但是对佛法的恭敬和希求,我们有时候连旁生都不如。有些人觉得佛法只不过是精神良药而已,此外根本没有对解脱的向往。而在以前,许多大德都依靠精进获得了解脱。我在一些文章里面写过多登喇嘛,他曾闭关禅修21年,其间于监狱度过了一段时光(文革),但仍然修行不辍。他离开世间时,告诉大家:“我一辈子精勤修行,现在应该离开了。愿意听我话的有缘弟子,在我走后,应精进修持菩提心。”说完,隆重地穿上法衣,结金刚跏趺坐,安详示现圆寂。(这些大德在遗嘱中,也是让我们修持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成就恐怕也不那么容易。)


从任何大德的传记来看,不精进而获得成就的很少,除非是前世因缘很了不起的个别人,一般来说,很多大德刚开始也是凡夫人,跟我们一样具有贪心嗔心,但是通过精进努力,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最后获得了圣者果位。你们精进上比较缺乏,很多居士也说:“唉,上师我不敢给您打电话,我太懈怠了,太懒惰了!”但是光发现缺点还不行,太懒惰、太懈怠的话,从今天开始应该要精进。


如果有了精进,即便你不是很聪明,也可以有一分收获。曾国藩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好,他说:“天分是上天赋予的一份礼物,但这份礼物的使用方法就是勤奋。”据说曾国藩小的时候比较笨,有次他背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背完睡后偷点东西。可是等啊等,天都快亮了,他还在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大怒,跳出来骂道:“你这个笨蛋,还读什么书啊?”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小偷是很聪明,远远超过了曾国藩,但他只能成为贼,以后仍不断地犯法,前途非常迷茫。而曾国藩虽然比较笨,背完了又忘了、背完了又忘了,(像有些人背《宝鬘论》一样。你们背书时也要看一下,看看旁边有没有老鼠。也许旁边的老鼠都背会了,你还背不下来。)但最后他却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所以,精进力对世间和出世间都非常重要。


我有时候想:“有些道友并不是很笨,关键是不能长期地精进。如果能长期地精进,每个人都有成就的机会,对治烦恼也会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大家尽量不要懈怠,每天用一句“我太懈怠了”来等着死亡,那也没有意义,应该精勤地修学!

推荐阅读:用智慧破析我——入行论 151课 上

                发誓有生之年不害任何众生——入行论 151课 下

                你拥有最殊胜的财富——《入行论》150课上

                 梦里不知身是客——《入行论》150课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