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04 * 阅读参考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04 * 阅读参考


1


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缘众生的悲心,二是缘佛果的智慧

父母对孩子的心,类似于菩提心,但是又和菩提心不同,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又有所求;菩提心是对众生无有所求的,唯一希望的是众生从轮回中解脱。


2


菩提心的功德是无量的

串习菩提心,甚至仅仅想一想的善根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菩提心的所缘对象是无量的众生,时间是尽未来际。


3


以“知母念恩报恩”的方式生起菩提心

“知母”:轮回中的每一个众生,哪怕小至昆虫蚂蚁,都做过我们的母亲。

“念恩”:认识到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忆念恩德:一切有情在做自己的母亲时无一不是以大恩养育,鹞鹰、豺狼等凶猛的众生也是极为慈爱自己的孩子,更何况是人类的父母亲呢?

A.【最初在母胎中滋养】:母亲十月怀胎非常辛苦,为了孩子的健康,哪怕身材走样、皮肤长斑也在所不惜,分娩时,母亲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俗话说 ‘生孩子就是到鬼门关走一遭’。

B.【最香甜的东西都是让给孩子吃,最暖和的衣服也是让给孩子穿】:孩子生下来以后,非常虚弱,为了避免夭折,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吃,最好的衣服给孩子穿,孩子的吃、喝、行、住、教育等方方面面,没有父母不操心的地方,他们几乎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C.【最后为他们安家立业】:子女长大以后,父母开始操心孩子成家立业的问题,甚至子女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做父母的,还要照顾子女的下一代,可以说,父母一生如牛马一样地为女子付出。

D.【希望他们快乐、担心他们受苦,为子女的痛苦安乐,父母也是常生忧喜之心】:他们希望子女获得安乐,不要经受痛苦,如果知道子女经受痛苦,如生病等,恨不能自己代受,所以很多人对父母只是报喜不报忧,可以说,父母这一生都在为子女的痛苦安乐而担忧欢喜。

E.【为了子孙后代而不断积累贪嗔恶业所感现今正在六道之中遭受痛苦的所有这些父母有情多么可怜啊!】累世的父母为了使子女获得安乐,远离痛苦,造了很多恶业,作为子女的我们现在已经了知了解脱道,而我们的父母以罪业所感,现在正在六道轮回中遭受痛苦,多么可怜呀,所以,我们理应生起“一定要救度他们”的心理。

“报恩”:忆念到恩德之后,才会生起真正的报恩之心。懂得了“知母、念恩、报恩”的道理之后,需要实际的修行,也就是长时间的串习思维,这样相续中才会对“知母、念恩、报恩”的道理生起定解,真正的想要一切老母有情从轮回痛苦中脱离,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也就是生起“拔出众生痛苦的悲心和给予众生安乐的慈心”。


4


如何观修(或串习)菩提心

首先观想自己的子女,父母希望将最好的都奉献给子女,哪怕是舍弃最珍爱的生命,也是心甘情愿的;然后观想将这种爱延伸,延伸至亲朋好友,再一点一点延伸至不认识的人,甚至是自己的怨敌,这样延伸到最后,基本上就包括了所有的众生,发自内心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快乐,希望他们能够暂时获得幸福安乐,究竟能够得到解脱。

我们上座观修菩提心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软化的感觉,甚至会泪流满面,但是下座之后,面对个别对境,尤其是不悦意对境的时候,菩提心又荡然无存,只有贪嗔痴的烦恼起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三五个月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修行需要长时间的串习,而作为大乘佛子,我们需要生生世世串习菩提心。


5


修习菩提心可以调伏烦恼

面对不同的对境,相续中容易生起三种不同的烦恼——面对高于自己的对境,容易产生嫉妒心;面对和自己相等的对镜,容易产生竞争心;面对低于自己的对境,容易产生傲慢心。

②串习菩提心的修行人,相续中的习气被改变,看到他人福报具足的时候,不会产生竞争心,而是由衷的随喜,希望对方好上加好,甚至由衷的希望对方能够永远保持幸福和快乐。

③作为凡夫人,相续中一点儿烦恼都没有,或者说根除烦恼,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修习菩提心来调伏相续,压服烦恼,这就如同将冬天的寒风转化为春风,面对烦恼时,心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6


面对不悦意的对境,尤其是怨敌,应该如何思维来转换自心呢?

①从因果角度考虑,由于自己往昔种下了恶业的种子,现在因缘成熟感得不悦意的恶果,此时不应该怨恨他人,而应忏悔往昔所造的恶业,并且发愿以后不再造;

②从知母念恩报恩的角度考虑,怨敌往昔也做过我的母亲,对我疼爱有加,有莫大的恩德,只不过经过轮回,他们忘记了,所以应该对他们生怜悯心和感恩心;

③从有助于修行方面考虑,面对不悦意的对境,通过修习,心量会得到提升,福报会趋于圆满,修行会进步,所以,应该感恩怨敌。


7


修习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应以悲心发大愿并付诸行动

《普贤行愿品》中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乃至于虚空穷尽、众生的业和烦恼穷尽之前,誓度众生的悲心大愿永远不会穷尽。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有情界无量,利彼亦复然。”众生无量无边,有情的种姓、根基、意乐也无量无边,我利益有情的誓愿也是无有穷尽,广大无边的。

仅仅有了这样的悲心还不够,必须要报答他们的恩德。

A.通过观修菩提心,内心对众生生起了无比的感恩心和悲心,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生起悲心之后,需要付出行动,就如同看到孩子掉入水中,不能只在河边大哭,同理,看到轮回中的老母有情经受着无比的痛苦,需要真正用行动利益他们来报答恩德。

B.我今日听闻佛法并如理修持,将来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将一切父母众生安置于佛地,为了获得这种能力,祈祷上师三宝垂念,这种心愿也会得以实现。反复的观想:现在我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值遇了上师,值遇了正法,并且有机会如理修持解脱道,将来我一定要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把一切的父母众生安置于佛地,这是我对老母有情最好的报恩。

C.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中说,大乘佛子的终极目标是利益众生,给予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如果成佛不能度化众生,宁愿选择不成佛。成佛只是手段,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这才叫大乘修行人。

D.闻法、修法一切时分如若念念不忘这一点,那么善根已为方便摄持,即是加行发心殊胜,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怀有为了一切众生获得暂时安乐和究竟佛果的心,那么,所有的行为都是以菩提心摄持的,这样就会变为成就菩提的资粮,这就是加行发心殊胜。

④协调闻思和发心的关系。

闻思如眼,修行如足,闻思和发心都不能偏堕,通过闻思获得知见,再通过实际修行(比如发心)将法义和知见转化为相续中的功德。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03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02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01 * 阅读参考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