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一脉心香 >> 索达吉堪布:若认识烦恼的本质或本性,烦恼当下即是菩提 Back

索达吉堪布:若认识烦恼的本质或本性,烦恼当下即是菩提

一脉心香 2017-02-02

如是他众之三门,所造三毒我取受,

犹如孔雀毒增艳,愿烦恼成菩提伴。

前面将快乐赐给众生,自己接受痛苦,以这样的方式让三界轮回所有众生身口意三门所造的一切罪业,或贪嗔痴三毒等一切烦恼和痛苦,由自己取受。这样行持,不但不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或违缘,反而将烦恼变成了菩提的助伴。就像孔雀食用剧毒后,不但不会伤害自己的生命,反而会让羽毛更加鲜艳夺目一样。

禅宗讲“烦恼即菩提”,如《六祖坛经》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有人会问:凡夫是具有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人,而佛陀断证功德圆满,他们怎么会一样呢?烦恼是贪嗔痴,菩提灭尽贪嗔痴,它们怎么会相同呢?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意思是,前一念迷惑就是凡夫,后一念了悟就是佛陀;前一念执著对境就是烦恼,后一念离开执著就是菩提。

现在有人认为,密宗的双运和降伏不合理。其实,密宗所谓的双运、降伏,就是将贪心和嗔心转为道用,或者说认识贪心和嗔心的本体是智慧、菩提。只不过其修行方法,比显宗讲得更细致一些。如果不承认密宗的说法,可能《六祖坛经》也要一并否认,因为六祖也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其实,“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讲的。在现相中,佛不是众生,众生不是佛,烦恼不是菩提,菩提不是烦恼。因为众生相续中有贪嗔痴三毒烦恼,而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的相续中,是无贪、无嗔、无痴的清净智慧;众生相续中的烦恼是无明贪爱之惑,而佛陀所证的菩提是圆满觉悟之智。但若认识烦恼的本质或本性,烦恼当下即是菩提,众生当下就是佛。所以大家要清楚,其所说的场合。

不要说出世间的佛法,就是世间知识,若没有分清现相和实相、本质和现象等,任何一种说法都会让人迷惑。我为什么经常让大家,尤其是年轻人提出问题呢?其实,并不是我喜欢热闹、排场,而是因为很多人对密法乃至整个佛法不了解,经常觉得佛教不高深、有矛盾。比如:有时说是空性,有时说是显现;有时说是烦恼,有时说是菩提;有时说凡夫是佛,有时说凡夫不是佛……这是什么意思啊?!

实际上,佛法的智慧肯定超越你的聪明,若自认为了不起,最好学一下显宗的五部大论。我为什么经常这样讲呢?因为没有摧毁傲慢,在傲慢的山岗上是不可能停留功德之水的。在谦虚求学后,自相续的疑惑就能遣除。而且,不少人所提的问题都有代表性,因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近似之故。

刚才我看到很多人在拍摄大经堂前面的辩论场景,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断除自相续的疑惑。在求学过程中,通过辩论和探讨的方式所获得的知识,一直忘不了。若仅凭感觉和看书,当时知道的道理,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所以,我们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应该通过辩论、提问、研讨等方式,来探求它的究竟意义,最后纯净的道理自然而然会显露出来。

这里讲“愿烦恼成菩提伴”,即发愿由自己代受所有众生三门的痛苦、烦恼,这不但不会对自己的修行带来障碍,反而会像孔雀服毒一样,让修行越来越好。所以菩萨经常发愿,到地狱、饿鬼、旁生界中去度化众生。但有人特别害怕:这怎么受得了?到非洲去度化众生都那么危险!其实,若有足够的心力,不但不会对修行带来障碍,反而会让自己更快成就。以前,恰卡瓦尊者一直发愿,到地狱去度化众生。接近圆寂时,在他的净现中,不但没有呈现地狱的景象,反而呈现出了清净的极乐世界,而往生到了净土。对心力不够的人来讲,先发愿往生净土,再到地狱去度化众生,就不会有自相的痛苦。但是,我们都要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发愿,这非常重要!

很多人提到代受他人的痛苦,就胆战心惊:我不敢这样发愿,万一别人的痛苦真的来到自己身上,那就惨了!其实,若认识烦恼的本体,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大庄严法门经》中云:“烦恼如电,一念不住;烦恼如风,体性不生;烦恼如空中画,不可见故;烦恼如画水,随画随灭故……”表面看来,贪嗔等烦恼很厉害,若认识其本性如梦如幻,它不但不能伤害自己,反而会增上自己的修行。

昨天我讲了很多苦集方面的道理,很多年轻人只记住了痛苦的因是爱,而且我所讲的爱,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爱。听说有人在下课时谈论:如果没有爱,那我就白活了!这充分说明,他们还没有搞清楚人生最大的意义,所以需要学习烦恼转为菩提的修行方法。


——恭录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修心利刃轮释》

   来源:智悲佛网  


纯公益学佛平台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