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四 | 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01
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
大致而言,我们修持什么以及修持多少,基本上都取决于我们的能力、工作与家庭状况,以及有多少时间可以使用。这些都是完全有效的准则,因为是佛陀本人所认可的——就如下面这个屠夫的例子。佛陀在世时,允诺一个屠夫不在夜间杀生的发愿,但为了维持生计,屠夫仍在白天杀生。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屠夫后来投生于一个近边地狱中,他在那里,白天受尽痛苦的折磨,而一到夜里就享乐无尽。
在这则故事中,佛陀告诉我们,虽然此人以杀害牲畜为业,但职业并不能阻止他或跟他同样的人成为心灵修行者然而,关于佛弟子最大的一个误解,就是我们若非成为如密勒日巴*(Milarepa)般的隐居瑜伽,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地修持,否则就必须成为僧众。如果屠夫都能成为修行者,那么士兵、渔夫、娼妓们也必然可以。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是佛法修行者,无论你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如何,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止你修持佛法。而且,纵然大部分的人都无法完全做到教法所劝导的行止,但是若能养成一两个行为或态度,你的生命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个人是否必定要成为比丘、比丘尼或瑜伽士才能作为佛教徒?绝非如此!
有关这个屠夫的故事,其中有个面向也许需要加以澄清。如果我们误以为佛陀要求屠夫夜间不杀生是在认可谋杀,那就错了,完全不是如此。发下誓愿只是一个踏脚石,藉此引导屠夫到一个无须以杀生来维持生计的状态。事实上,一切佛教的修持都有如在证悟之道上的踏脚石,其本身都不是终极的目的。例如,佛陀教导比丘们观修“不净”,观想女性只是由血、脓、肉、尿、屎等基本生理组织所组成,这并非认可贬低所有女性,而是用来帮助比丘们远离一己的欲望,他绝对不是要将比丘们都变成厌女症者(misogynist)。
一般而言,佛法总是相当宽容的,而且当你踏上佛教之道的第一步时,也会根据自己许可的状况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也理当如此。如果受到佛法吸引的人,立刻就因为必须出家或接受上百条誓戒而放弃的话,那就太遗憾了。
02
誓戒
作为初学者,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持守的一两件事立下誓戒,会是很好的开始。例如,试着发愿绝不夺取人命,这是相当容易做到的事,因为在我们之中,即使最不持守戒律的人也不太会养成杀人的习惯。如果你未曾立下这个誓戒,虽然你不太可能会因为违犯杀戒而积聚恶业,但也不会因为不违犯杀戒而积聚善业。可是一旦你立下誓戒,在你不杀害任何生命的每一刹那,包括睡觉或上网的时间,你就时时刻刻都在积聚善业。因此,选个容易做到的誓戒当作开头,然后随着勇气与热诚逐渐增长,你就可以增加誓戒,例如发愿要永远给他人忠告,或不生起分别心等。
我们要永远记得,佛教修持里的誓戒,只是佛法千百种方法中的一种,本身并非目标,你是否应该做此修持?当然应该!我非常推荐大家这么做,因为萨迦·班智达(Sakya Pandita)说,立过誓戒与未曾立过誓戒的人,两者的差别就如同拥地耕种的人与拥地而任其荒芜的人一般。
03
从幻相与迷惑中解脱
如同佛在《金刚经》(梵 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 Sutra)中所说: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生命中的每个面向、每个刹那都是如幻的。根据佛陀所说,它就有如你看见虚空中有个黑点但不清楚它是什么在用力注视之后,终于看出那是一群飞鸟。它也像空谷中清楚的回音,其声音就如同有人真的在对你呼喊一般。生命只不过是感官幻相的相续之流而已,从显而易见的名声与权力,到比较不易分辨的死亡、流鼻血或头痛等,都是如此。可悲的是,大多数的人都相信他们的眼睛所见,因此佛所揭示有关“生命的如幻本质”的真谛,让大多数的人都难以“下咽”。
当了知我们所见到、所经验的一切都是幻相后,会发生什么事?当除去那些幻相之后,留下来的又是什么?从幻相中解脱,就是将虚妄的显相(perception)所带来的一切限制完全去除,从而全然转化我们的态度。因此,“解脱”意指从误认幻相为真实的迷惑中解放出来。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想要”解脱,必须“想要”获得证悟。只有在培养出对证悟真诚的渴望后,我们才会自动地在世俗层面上学习如何“不想要”具有野心。这种渴望不易生起,但是如果缺乏它,毫无目标地踏上心灵之道是绝无意义的。
世界上有上百万的人,对某种形式的禅坐、瑜伽或众多被广为宣传的所谓“心灵”活动有兴趣。仔细检视人们参与这些修炼的原因,就会发现他们的目标并非为了从迷惑中解脱,而是迫切地想逃避忙碌且不快乐的生活,渴望健康、无压力且快乐的生活。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浪漫的幻相而已。
既然如此,那么这迷惑的根源在何处?主要是在我们的习气,以及与习气连带的行为。当然,没有任何精神正常的人会自愿活在幻相中。然而我们是一种矛盾的生物,纵然已经确信自己应该弃绝一个建立于自我欺骗的生命,我们却仍然紧紧抓住造成无尽迷惑的习气。难怪往昔的大师们会说,虽然每个人都渴望免于痛苦,但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放下虽然没有任何人想要痛苦,但我们却发现自己无法不被轮回所吸引。
04
持续的存在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连续现象的显现,只有能接受这种看法的人心灵之道对他们才有重要性。无法相信这个真理的人,追寻心灵之道是毫无意义的。
佛经上将“转世”比喻成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位音乐老师教导学生如何歌唱,学生从直接的指导经验中受益而学会歌唱的技巧,但老师并未从自己的喉间抓出一首歌来塞入学生的口中。“转世”与此类似,它是我们所学一切的延续,就如同以一支蜡烛点亮另一支蜡烛,或一张脸庞与其镜中的反射一般。
如果没有持续的存在,或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其实都只活一次,没有“转世”这种事的话;或如果像许多“新时代心灵修持者所说的,无论你是山中隐、布朗克斯区(Bronx)的浪人或野心勃勃的纽约银行家,当你死亡时都与天地元素融合归一的话,那么,修持佛法或任何其他心灵之道有何意义可言?为何要花上许多小时坐在蒲团上?为何要限制自己不去尽情享受一切世间美妙的事物?为何要舍弃一切可得之物?
我们修持佛法,是为了切断生命轮回的无尽轮转。如果在死亡的当下,它自动就被切断了,那我们何须追随心灵之道?我们大做文章地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为“证悟者”,正是因为他终能切断生与死持续的幻相。如果这在死亡时会自然发生,如果在医生关闭维生系统时,轮转的存在就自动断除,那么,为何我们不在此刻就自己结束生命?然而,在西方有许多自称学者、导师及号称追寻证悟的人,就持有这种看法。如果他们真正依循自己的理论去做逻辑结论,他们应该现在就举枪自尽!
除此之外,“业”与“转世”几乎是同义词,而且两者都不易理解。要确实了解其意,我们先要理解佛教“空性”的观念,至少在智识层次上理解。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