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大脑怎么会丧失了断舍离的能力? Back

大脑怎么会丧失了断舍离的能力?




 

 【编者按  


你可能会觉得,一心二用代表着智力的高超,因为只有在大脑能出同时处理多任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一心二用。然而现实是:同时处理多任务可能会降低智力水平,甚至损害大脑。


最近我看到了一篇文章 ,介绍多任务对于大脑的负面影响。


一项斯坦福大学的研究 发现经常被多个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电脑、平板)消息轰炸的人难以集中注意力、回想有效信息,切换任务的速度也不如那些只做一件事情的人。


这个研究结果与我个人的实际感受是吻合的。


我发现上班的时候,效率最大的敌人不是摸鱼,而是聊天软件。刚开始写几行代码或者文档就收到同事的消息,然后注意力就转移到聊天回复上。刚回复完,写了几行代码,又收到了同事的消息。


如果一天都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中度过,其实根本完成不了太多任务(甚至是任何有意义的任务),更别说深度思考了,所有的任务都是非常肤浅和机械的。


为什么多任务处理者的效率会下降呢?因为显著地丧失了一个能力:过滤无效信息。用另一种时髦的话来讲叫做,他们的大脑丧失了断舍离的能力。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1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佛教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因不是身体,而是业力,如果业力存在,即使肉体一再地消失、完结也没有用!


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留下了很多以前的习气,当这些习气成熟的时候,肉体随时都会产生。


可以这么说,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到众生的肉体,都是阿赖耶识的产物,就像唯物主义所说的精神是大脑的产物一样,只要阿赖耶识上有业力,再怎么折磨肉体,也无济于事,所以,释迦牟尼佛要求佛教徒不要故意去过艰苦的日子。因为无论多么艰苦,也只是自己痛苦而已,不可能从中看到解脱的曙光。


不可否认,如果不是不想过好日子,而是因为福报不够,没有条件过好日子,那是另外一回事。


释迦牟尼佛不是说学佛的人不能贫穷,必须富裕,不是说穷人不会解脱,或过苦日子的人不会解脱,只是说没有必要故意去做穷人,不要故意堕入一个边,故意过贫苦的日子。





2

假如有些人本来经济很宽裕,却误以为生活富裕就不会解脱,必须吃苦才会解脱。佛就不赞同这些观点,佛陀认为,哪怕一辈子不吃、不喝、不洗澡,也不能获得解脱。


顺便插一句,有的外道又认为,在恒河里面洗澡可以获得解脱。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身体上的污垢,不会使我们流转轮回。如果心里的我执、贪、嗔、痴的烦恼洗不掉,那外表洗得再干净,都跟解脱没有关系;如果真正要洗,也是洗精神上,也即阿赖耶识上面的污垢,只有洗掉这些污垢,我们才会解脱。





3

 不少人看过米拉日巴的传记,他在山洞里没有吃穿,更没有条件洗澡。还有很多以前藏地的修行人也像他一样,是在艰难困苦中获得解脱的。很多人在知道他们的事迹后,就想当然地认为,想解脱就要过苦日子。


其实,真正的苦行,是要有耐心,有精进心,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畏艰险地认真修行,这才是苦行的意义。如果仅仅误以为不吃、不穿、不讲卫生就是苦行,就会解脱,那乞丐岂不是会率先成就了?


佛告诉我们,在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和不太在乎的前提下,也可以过很富裕或很优雅的生活。


 第二个边,也即第二种极端,是通过付出很多的代价或依靠不正当的手段,不知满足地享受奢侈生活。


为什么这是一个边呢?因为,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大多数人必须为奢侈的物质享受付出巨大的代价—时间、体力、脑力,所以佛认为不值得,修行人应该少欲知足。






4

少欲知足这四个字,是佛给我们制定的一个生活法则和原则。这四个字的内容有很多的层次—对米拉日巴那样的修行人,对一般的出家人,对普通的在家人,都有不同的解释。


对一般人来说,少欲知足这四个字并不意味着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而是说不能太奢侈,应该过平常人的正常生活,该有的不能缺少,但不能欲望太强,以致超过一定的界线。


譬如,有些人认为,穿名牌衣服、开名车、住洋房等等是身份的象征,高层次的人物就应该如此,这样在社会上就会很有面子。


其实这些都是不需要的,佛说的奢侈就是这些。作为普普通通的凡夫,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光是靠外面的物质来满足自己,是不可能的。


因为欲望会没有尽头、无休止、无止境地无限膨胀,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不管任何人的身边,总是会有人超过自己。


如果因为不甘落后而去奋斗,就会没完没了,一辈子都在物质追求当中虚度年华,直至生命结束。贪得无厌的下场,就是永远也不会幸福!





 -End- 


图片 | 来自网络

正文 | 选自《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