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另解】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拿着空的器皿,要像拿盛满东西的器皿一样小心。进入无人的房间,要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约束自己。这个颂词要求我们,做人做事要小心谨慎,不能过于随便。
“执虚器,如执盈”:很多人提一桶水时,肯定谨慎又小心,唯恐有个闪失,但拿着空桶时,却并不把它当回事。当然,城市里有自来水,不一定注意这些行为,而我们住在山上的,平时提水应该行为如法。有些人拿几个空桶时,晃来晃去,在路上像跳舞一样。虽然这是你的习惯性步伐,可别人看来不一定舒服,而且在古代,这种行为也不文雅。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一抬手、一投足都要有礼节。这方面,汉地很多书里讲得比较详细,佛经论典中讲得更是深入细致。
“入虚室,如有人”:对一般人而言,如果知道主人不在,进了他的空屋子,可能会东看西看,乱碰乱动主人的东西,甚至看见好东西就偷偷拿走。不要说我们,就算是奔公甲格西也曾如此。有一次他到施主家中,当时各位施主出门在外。他看到茶叶袋里有好茶,心里琢磨:“我没有茶叶,不如趁机偷一些,留着以后住山修行时用。”当他把手伸进茶叶袋里,立即提起正念,于是大声呼喊:“这里有个坏人在偷东西,你们快来把他的手砍断。”施主们起先以为是别人,进来一看,小偷正是格西自己——格西产生坏念头的时候,正在对治自己的行为。
的确,一个人到了空室,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有些道友就是这样,当上师道友在场时,行为特别如法,犹如金佛像般一动不动,除了偶尔眨一下眼睛,好像连呼吸都没有;可是一旦周围没人,他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行为上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诸佛菩萨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每个人的所行所想,就像盲人在明眼人面前表演一样,什么都隐藏不了。因此,即便是独处,自己也应小心谨慎,不要觉得:“管他呢,反正又没人看见。”
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就讲过要恒常谨慎的三种法:一是“众中出言当谨慎”,在众人中说话要谨慎,不能随便说他人过失,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二是“独处行为当谨慎”,独自一人的时候,行为一定要警惕审慎,不能偷东西、干坏事;三是“平常观心当谨慎”。
我们作为佛教徒,应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威仪。关于威仪的具体要求,戒律中讲得非常详细,真正学过戒的人,别人看他的走路、说话就会一目了然。其实,不仅佛教戒律中有这些,古代也有许多这方面内容。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的《新书》中,专有一篇《容经》,里面就提到了立容、行容、坐容、趋容、跪容、拜容等,即站时怎么站,走时怎么走、坐时怎么坐、跑时怎么跑、跪时怎么跪、礼拜时怎么礼拜……所有行为都讲得清清楚楚。
我遇到一些年纪大的人,他们的举止有礼有度,非常有学问、有涵养。可现在有些孩子,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很让人看不惯,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都肆无忌惮、随心所欲,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很危险。就像在十字路口,不管红灯还是绿灯,直接就过马路一样,是很容易出事的。
在古代,君子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具备九容,正如《礼记》中所说:“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1、足容重:脚步要稳重从容,不能匆匆忙忙、慌慌张张。
2、手容恭:手势要端庄,无事可做时也不要乱动。对人合掌行礼时,要有恭敬的姿态,不能只是随便一甩。
3、目容端:眼睛要直视,不要斜眼、偷看或盯视。如果眼睛看得很高,说明这个人十分傲慢、目中无人;如果眼睛一直盯着脚,不看别人的脸,说明他很自卑。包括有些修行人,跟上师问候时畏畏缩缩,只听到一个小小的声音——“上师啊,您好!”根本看不到他的脸,这也没有必要。所以,与人交往时应该直视。当然,直视并不是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否则,对方也会很尴尬。
4、口容止:嘴巴要紧闭,除了吃饭和说话外,不要乱动嘴。有修养的人该说话时会说,不该说时,绝不会喋喋不休、啰里啰唆。
5、声容静:声音要平和寂静、轻声细语,不要大声喧哗,也不要又唱又闹。可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懂这些道理。
6、头容直:头要摆正,不要东看西看、摇头晃脑。
7、气容肃:呼吸要轻柔均匀,不气喘吁吁,也不能气势汹汹。
8、立容德:站姿要端正,保持中立,不倚不靠。
9、色容庄:脸色要庄重。关于脸色,孔子在《论语》中说:用衣食孝养父母比较容易,但经常保持和颜悦色,这是最难做到的,故称之为“色难”。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内在修养,外表的行为随时都会改变。
以上讲了古人从头到脚的行为规范。其中,眼神是最为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行为和语言可以假装,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往往能流露出内心的所思所想,这是无法欺骗人的。孟子也说过:“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眼睛更好的办法了。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浊暗。所以说,“人与物接之时,其神在目”。
现在许多人应聘面试时,短短十几分钟里,口才的好坏可从交谈中发现,而他的修养内涵,只有观察眼睛了。平时我找一些发心人员,也是先看他的眼睛,假如眼睛一直咕噜噜地转,我就觉得有点问题,虽然他讲得很好,但我还是不太信任;有些人虽然讲得一般,但眼神沉稳,我就会比较放心。所以,人想要掩饰自己也很困难。
去年办奥运会时,北京要求“微笑服务”,当时这方面出现了两种观点:一部分专家认为,微笑要“笑不露齿”,否则就不叫微笑了,所以一颗牙齿也不能露;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这样的笑容过于含蓄,不太符合西方的审美观念,会在全世界面前显得愁眉苦脸,所以要露出六颗或八颗牙齿。
但我想,只是注重外在形象,也不一定很成功。若像佛教中所讲的那样,把全世界的人都当作母亲,见到他们时发自内心地欢喜,那么微笑自然会挂在脸上。否则,即使表面上拼命地训练露牙齿,到时候会成什么样子也不好说。所以,礼节如果只是人为地造作,不一定让人感到诚意,只有内心中有恭敬心、欢喜心,行为才能真正打动人。
感谢您的阅读,《弟子规另解》连载中,敬请继续关注......
感恩您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号:WYBS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