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课-脉络&难点&法师辅导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课-脉络&难点&法师辅导

思维导图下载

思维导图下载:

Xmind文件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c1mYUSGTyLeo3D5rLVTbQ

提取码:3aal


JPG文件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att358VgkgnNyQtet1wdA提取码:fn6v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丁二(六垢:分六: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一、教证:《释明论》:“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二、略说


戊一、傲慢:

一、总说: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

二、傲慢的过患:傲慢者与功德无缘


戊二:无正信:

一、总说:不具信心的过患和四种信心

二、分说:

三、劝诫:要拥有不退转信


戊三、不求法:

一、为什么要有希求心

二、要有对“法”的希求心

三、有了希求心,闻思修就不困难


详细分析


必要:以比喻说明遣除六垢的必要


丁二(六垢:分六: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一、教证:《释明论》:“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二、略说

旁述:《大圆满前行》文浅意深,要对照自身努力做到


戊一、傲慢:

一、总说: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

(一)为什么:贪嗔痴易被自他发现/嫉妒和傲慢自他均难发现

(二)如何做:应详细审视自相续


二、傲慢的过患:傲慢者与功德无缘

(一)略说

1、以教证宣说

2、以比喻宣说


(二)广说:以例宣说

1、自利角度:有傲慢心的人与自利的功德无缘

1)案例1:个别知识分子咬文嚼字(法师无有过错的角度)

①  傲慢的表现:个别知识分子咬文嚼字,用世法衡量佛法

②  驳斥:对因明推理一窍不通造成

●  例说:以编字典为例(名词解释不必遣除过遍等过失),说明每句话不可能必须远离三大过失

③  结论:

A、反面说:傲慢的人只知道挑法师毛病,务必要注意观察并改正

B、正面说:大德都不会挑上师毛病(何况我们)

2)案例2:个别道友驳斥法师读错字(即使法师有个别错误的角度)

①  傲慢的表现:个别道友驳斥法师读错一个字

②  驳斥:态度上反抗是对闻法规律一窍不通,对自身无利

③  结论:要摧毁自己的傲慢


2、他利角度:有傲慢心的人与利他的功德无缘

●   案例:选法师时最主要的就是看有无傲慢心


(三)劝诫:要遣除傲慢之心

1、因为:任何人都没有傲慢的必要

1)总说:有才无才都无傲慢的必要

2)别说:有才若傲慢的过患(见不到别人功德,发现不了自己过失,任何功德无法融入相续)


2、所以:每个人应遣除傲慢之心

1)总说

2)别说:听受佛法时要遣除傲慢

①  正说:任何法师面前都不要傲慢

②  原因:

A、以大德为例

B、以上师自身为例

C、以世间道理为例

3)结论:尽量遣除傲慢才能获得法利


戊二:无正信:

一、总说:不具信心的过患和四种信心


二、分说:

(一)清净信

(二)欲乐信

(三)胜解信

(四)不退转信


三、劝诫:要拥有不退转信

(一)上师自身为例:上师对佛陀有不退转信

(二)以此劝诫弟子:要产生不共信心,尤其是不退转信(有不退转信的表现/没有的表现)

●   如何判断:从外相上可以看出信心如何


戊三、不求法:

一、为什么要有希求心

(一)总说:无论世出世间,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

(二)分说:

1、反面说:没有希求心谈不上成就正法(出家人/在家人)

2、正面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出世间/世间)


二、要有对“法”的希求心

(一)应舍之行为:听法奄奄一息,玩乐精神抖擞

(二)应取之行为:

1、以释迦牟尼佛为例:“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

1)公案:

①  佛陀挖肉做千灯求得无常四际

②  佛陀钉入千钉换来四法印

③  佛陀是梵天国王时,为求法跳入火坑

④  弘一大师在泉州慈儿院讲过两个公案

2)结论:应发勇猛精进心,对法有珍惜之情


2、以大德和学院初期僧众为例

1)能海上师艰难求法的案例

2)学院初期僧众苦行/ 城市人为物质奔波对比

●   旁述:只有佛法才是生生世世的依靠处

3)结论:随学前辈大德希求佛法的精神,对法有难得之心,感恩之心


三、有了希求心,闻思修就不困难

(一)总说:有了希求心,听法修法都不会很困难

(二)分说:

1、应舍之行为:有的人为了佛法连小小的付出也不肯

2、应取之行为:应翻阅佛陀和高僧传记,以强烈希求心不顾困难地听闻正法

●   例说:个别道友应克服学院寒冷,好好闻思修行,珍惜机会

本课难点


如果你有一套“纠错系统”


记得知乎上有一句话:“群众的眼睛是否是雪亮的?如果让群众挑错,那群众的眼睛无疑是雪亮的,他们最擅长干这个了,但要是问群众什么是对的,那就瞎了。”

傲慢是非常难以认识的。它不像贪嗔痴心,自己能觉察,别人也看得出。它的伪装很巧妙,有时候你只是觉得自己的眼光独到,看出了别人没有看出的问题,完全意识不到挑剔的眼光是傲慢心在作怪。一双善于发现别人问题的眼睛背后往往是一颗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心,他们自动屏蔽了别人优点,也屏蔽了自己不足, 沉浸在自我优越的良好感觉里。

这样狡猾的傲慢,我们通过什么才能发现呢?本课中上师提到了,可以从外相上观察出:某些道友挑法师的错误。法师讲了那么多,可是他都没注意,唯一注意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就如同一整张白纸他看不到,只看到了白纸上的一个小小的杂质。

反观自身,如果你有一套这样的“纠错系统”,如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共修中,你的批判多于肯定,那么希望本课的讲记能够引起你的思考,能够引起对自我的觉察和重新审视。


有一种傲慢叫谦虚


另一种傲慢隐藏的更深。表面上看起来非常谦虚,但这种谦虚其实仅仅是一种姿态,并非真正的虚心。因为谦虚有太多好处,例如会博得好名声,赢得别人夸赞;避免正面冲突;做各种事情很方便等等……我们戴上这种面具和人相处起来大家都舒服,可是天知道我们实际上怎么想。谦虚成了一种工具,为“我”所用,即使骗得了别人,但千万不要把自己也给骗了。

还有一种隐士型傲慢。他有可能家庭条件好、出身好,但为人低调。但这种低调是为了掩盖自己“闪闪发光”的身份,避免很多麻烦。笔者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师兄平时为人谦和,相处几年后熟络了,她神秘地告知,自己的家庭背景大有来头,并且有各种因缘见到各位殊胜的上师。这种优越感是以隐藏的方式出现的。如果以“隐”为荣,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其实也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傲慢。

我们的心是很狡猾的,它会以各种你喜欢的方式隐藏起它真实的意图。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或者不想意识到它的真实想法。我们必须非常仔细地分析内心的动机,才能层层抽丝剥茧,逐渐露出它的真面目。


为了佛法,我能付出多少?


我们知道任何人不论学习哪一门学科,都需要勤学苦练。现在的小孩几岁时,就被各种兴趣班包围,苦练一技之长,以便更有把握地面对将来的人生。但很多成年人一边拼命培养孩子,一边却喜欢说:“将佛法融入生活,生活就是修行,工作就是修行,好好对待周围人你就是菩萨。”从某种角度说,这样暂时说说也未尝不可,但是千万别真以为菩萨就是这样,要知道证悟了一地的菩萨可以同时有一百个化身,可以使时间自由变换,令劫变刹那,刹那变劫。这样殊胜的境界、自在的神通,如果是从“生活就是修行”中得到的,那也太便宜了。

在家人学佛不易,要照顾家庭、工作,平衡各种关系,从这个角度讲,能同时渴求佛法实在难能可贵。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绝不放弃闻思修的机会,如果心够恳切,我们的不利也有转化成有利局面的可能。但是千万不要轻易把自己当作恩扎布德,可以轻轻松松、什么都不耽误就成就了。看看佛陀因地时对法的希求,看看能海上师求法的苦行、学院初期僧众的艰苦,想想我们的智慧是否比他们高?如果不敢肯定,又没有他们那样的苦行,我们凭什么轻易得到了珍贵的佛法呢?从上师的角度来说,法已经毫无保留地传了,但是我们自己究竟得到了多少,只能看各自的努力及用心程度了。

承认自己差,承认自己条件不具足,是潜心修习的开始。一味地认为自己有福报,浮皮潦草地做些表面文章作为谈资,终究对自己没有什么实际好处。

                                                        

编辑师兄:定解B2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7-定解B06-001】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7课法师辅导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