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9课 Back

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9课


1.断除贪食。

了知饮食如良药,

没有贪嗔而享用,

非为骄横体健朗,

唯一为使身生存。

①断除对饮食的贪嗔之心身体不吃饭会饥饿,把饥饿当作一种病,饮食实际上是解除饥渴这种病的良药。不是因为贪嗔而吃,是为了让身体能够正常地运作而享用饮食。享用饮食并不是为了让自己产生傲慢心,把身体滋养得非常健康、力大无穷、非常庄严等而吃,而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能够维持下来因为我们修道必须要借用人身才好修行。

作为修行人,对于食物是比较随缘的,好吃与否都能吃,但不代表对食物好不好吃没有鉴别能力。有些在家人为了断除执著,把鉴别能力都丧失了,这样在世间生活会出现问题。从佛教的角度,食物也有美味与否之分,如以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供僧功德才大。

②饮食转为道用。

A.断除贪食的意义在于:断除以贪嗔之心耽著饮食,但在佛法中,绝不仅仅局限于安住无记状态下——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关键要借用饮食产生功德。

B.方法。

a.餐前念“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供养皈境三宝尊”来作供养,功德非常殊胜。

b.把佛菩萨观在自己喉间作为献新的对境。

c.按照汉地的规矩,先作“食前五观”,之后先吃三口淡饭,第一口忆念誓断一切恶,第二口忆念誓修一切善,第三口忆念誓度一切众生,然后再正常饮食。

食前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d.吃饭前可以作出食。

出食是对出家人的要求,因佛陀在因地时,曾经对大鹏金翅鸟、罗刹鬼子母等非人承诺:“我的弟子众在每次日中一食时,会分一份给你们。”按照传统做法:出食时,米不超过七粒、面不超过一寸、馒头指甲许即可,不布施蔬菜豆腐等,只是布施饭。

居士这样做也很好,如果家人都不学佛,环境不方便,心里默默观想:“供养三宝”,也可以起到献新的作用。

e.密宗的观修方法:将身体观成会供坛城进行供养,或按照上师瑜伽,供养根本上师为主的三世诸佛,如果有大恩根本上师即三世诸佛总集的见解,也可以以合二为一的方式观想。

f.对食物来源之农民产生悲心或感恩之心。“食前五观”中“量彼来处”也有这个含义,从农民播种开始,最后到我们的碗中,整个过程都是依靠别人的辛勤付出,因此我们应有感恩之心。

【延伸】不浪费粮食。

学佛者浪费粮食是非常舍福的行为,而且后世有可能感召饿鬼的果报。

g.供养之后,心里作意“为了成就菩提道业而吃这顿饭”,这一顿饭就成为了菩提的资粮。

③断除贪食应把握中道。

有些人刻意吃的太差,结果一段时间之后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导致家人认为学佛吃素的人自虐,这是我们行为有问题。滋养生命,有时随众是必要的,有时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这一点要走中道,如果自认为学得特别精进,过得是知足少欲、非常节俭的生活,但是对周围的人有负面影响,这种行为充其量只能算“半善”(不纯善)。

2.断除贪眠。

贤明君主勤度过,

白昼上夜及下夜,

睡时亦非徒无果,

于中夜具正念眠。

①“白昼上夜及下夜”。

A.断除白天睡觉的习惯。

因白天睡眠增长愚痴,佛教提倡白天不睡觉。但要观待具体情况,如果生活比较安逸,白天不睡没有什么问题;如果饭后很困,可以缓慢地走动走动,念一些心咒等,久而久之,不会到这个时间就想睡觉了;如果工作非常劳累,这种情况并非贪睡,而是四大本身的反应,中午稍作休息(一般半小时左右)对身体有好处。

B.上夜、中夜和下夜。

古时候晚上分三时,下午六点到十点是上夜,十点到凌晨两点是中夜,凌晨两点到早上六点是下夜。

睡眠转为道用之方法

A.先修法,修阿弥陀佛或上师瑜伽等均可。

B.礼佛三拜。

C.坐在床上忆念一下今天所作善法,将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一切众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D.右侧狮子卧,同时观想释迦牟尼佛或者阿弥陀佛放光融入自身,或按照密宗上师瑜伽修法,观自己头枕在大恩根本上师的怀里或者腿上(也可将上师观在头顶或心间),在上师慈悲慧目的观照下步入睡眠(见《大圆满前行》上师瑜伽部分)。

③早晚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的作用。

睡前念二十一遍百字明,可以遣除白天的一些恶念所产生的罪业;晨起念二十一遍百字明,可以清净自己在睡梦中所起的恶念,起到加持堕罪的作用(使罪业不再增长)。 

3.修行同品四无量:

恒常真实而修持,

慈悲喜舍四无量,

纵然未证正等觉,

亦得梵天无量乐。

①四无量心为禅定同品之因(同品指与禅定为同类)。

因为四无量心本身就是专注于慈、悲、喜、舍的禅修方法。

②四无量心的法相。

A.慈无量心,从“予乐”角度来讲,希望众生能得到快乐。

B.悲无量心,从“拔苦”角度来讲。我们经常讲“大悲心”,缘一切众生就叫做“大”,从遣除众生痛苦的角度叫做“悲”。

C.喜无量心,一般缘的都是本身拥有快乐、具有一定福报的对境,心相续中希望他们能够永远永远具足这种快乐。

【延伸】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生起了菩提心。

一般来讲,修喜心可以遣除相续中的嫉妒心,我们对世间人不一定特别执著,但是同行道友之间可能会生嫉妒心,比如一个以前不如自己的道友,后来方方面面的功德越来越超胜于自己,我们心里可能就会有些不舒服,甚至有点不太服气,这说明相续中肯定没有喜心。此外,有些人对于别人的快乐幸福,心里并不随喜,反而经常产生“我为什么没有?”等想法,这其实也是一种嫉妒的心态。按照《大圆满前行》的观点,四无量心是修菩提心的前因,如果还有嫉妒心,则无法安立已经生起了菩提心。

D.舍无量心,是观众生亲冤平等,既不贪著亲友,也不嗔恨怨敌的一种心态。

③四无量心的修行次第。

虽然我们常说“慈悲喜舍”,但一般应先从“舍心”修起,因为没有先通过“舍心”达到亲冤平等的状态,修其他几种心可能只会局限在亲友的范围,对不认识的人或者怨敌等,很难产生平等予乐之心。

④修持四无量心的果报。

没有其它发心摄持,可以得到梵天之果。

【延伸】有一些外道的修法,也可以修到色界天,甚至可以修到无色界天,他们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到达天界,或者他们自认为那就是解脱。但是这种修法因为没有“无我”见解摄持,所以始终还是被轮回所摄。

出离心摄持,可以得到自我解脱之果。

大乘菩提心摄持,或者以大乘胜观的智慧摄持,就会变成大乘的四无量修法,最终可以成就佛果。

⑤四无量心的重要性。

《大圆满前行》中讲了一个窍诀:四无量心的根本就是心地善良。如果四无量心修到位,相续中一定可以产生菩提心,就成了大乘的根本。净土的道友在修行过程中,串习菩提心很有必要,净土法门属于大乘法,如果相续中有菩提心摄持,修行就会像乘顺风车一样,修往生法也会非常快,反之则很难与净土法门完全相合。

4.修行同品四无量:

以断欲行喜乐苦,

四种禅定次第生,

梵天光明遍净天,

广果天之四天界。

①颂词分层。

“四种禅定次第生”之因:“以断欲行喜乐苦”。

禅定之果:“梵天光明遍净天,广果天之四天界。”

②“以断欲行喜乐苦,四种禅定次第生。”

通过寻伺断除以五结为主的障碍,可以获得禅乐,获得一禅果位。再断除一禅所安住的寻伺状态,从而获得二禅的“喜”(更增进的境界)。断喜之后,可以进入三禅的状态中;再通过断“乐”才能进入四禅的状态。“苦”即四层禅定都要断除苦受,才能够使得四种禅定次第而生。

五结:指五种障碍——贪心、嗔心、怀疑、戒禁取见(把非道执为正道,像外道执著自己的道是解脱道)、萨迦耶见(指“我见”)。

③四禅天的圣者地≠清净刹土。

虽然大乘菩萨一般会发愿到欲界,因为只有欲界众生才是他们最想要度化的对境,他们会长期在欲界度化有情,这与他们的本愿完全相合,但不代表绝对没有菩萨在色界天,阿罗汉有时也会在色界天,所以色界天还有一些圣者居住地,但不代表是超出三界的清净刹土,这是两码事。只是因各自的因缘不同,有些圣者会安住在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中。

④初学者锻炼一缘专注的方法。

最开始修的时候,以一缘专注的方式观佛像,分别心一跑就把它拉回来,长时间串习,心慢慢就能静下来,就能安住于一个所缘不动摇,而且看到佛的三十二种相好生起欢喜心,还会增长功德。此外,观自己缓慢地一呼一吸或者专注于自己的念佛声,都是使心专注的方便方法。

5.宣说善恶轻重:

恒贪不具对治法,

功德主田之事生,

五种善恶更为重,

故当精勤行大善。

①颂词中“行大善”,并非指这件事本身属于大善还是小善,而是指我们要依靠时间、意乐、有无对治、功德田、主田这五种因缘把所有善根都变成大善。

②五种因缘。

A.时间。

B.意乐。

功德大与小不完全在于外相,而要观待自己的发心、意乐、行为等。我们平时在造作善根时,心里要有特别欢喜的殷重之心,否则,每天只是习惯性地供水、供香,即便对境特别殊胜、法行本身也特别好,但不一定能够产生广大的果。所以应该以强烈的意乐去造作每一个微小的善根,那么都会变成广大的善法。

C.有无对治。

D.功德田。

一个好的修行人,一定要随众,不应让周围的人感觉他很怪异,而要让周围的人都感觉与他相处非常融洽。如果行为比较极端,还自认为很精进,虽然对于自身修行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有时确实会起到了让他人挖苦、诽谤三宝,甚至生邪见的作用,这是有过失的。

【公案】我乳转轮王因地时以无比的欢喜心供养德护如来七粒豌豆而感召巨大福报(见《藏传净土法》第33课)。

E.主田。

很多佛教徒自从学佛之后,就把重点全部转移到佛法僧三宝的对境上,总认为世间人不具功德,其实不一定,功德田和主田作用相同。主田分为苦田和恩田,苦田指可怜众生,恩田主要指自己的大恩父母。对于恩田,《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讲:“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对于苦田,我们主要是缘于苦田的对境才有成佛的机会,也才有这些修行增上的因缘,如果对苦田也能够以殷重心作布施,同样可以产生大福德,善根也非常广大。

   编辑:定解G24

 审核:定解G17

定解E0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