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42 | 与欲相伴带来痛苦,与心相伴带来幸福
2012年12月26日,苏州科技学院(现为苏州科技大学)举办了“心灵绿化与幸福人生”学术交流讲座,由电影《阿凡达》引入关于环保的讨论,强调在做好外环保的同时,也应做好心灵的环保,扫除心灵垃圾,绽放心灵智慧,获得真正的幸福。
苏州科技学院于2001年9月由原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其中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为中国第一所环保高等学府。2016年3月,苏州科技学院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
从苏州科技大学(江枫校区)东门而出,跨何山桥,过京杭运河,不到2公里便是著名的寒山寺了。寒山寺始建于南朝,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属禅宗中的临济宗。
说到寒山寺,绕不过去的便是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当年寒山隐居在台州唐兴县寒岩,所以人们称他为寒山子。寒山行为疯颠,平时身着破衣,头戴树皮帽,脚穿木鞋。当时国清寺有一个叫丰干的僧人,丰干有很多稀奇的行为,曾经骑着老虎进入寺院。有一次丰干外出时捡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便将他带回国清寺出家。因为这个孩子是拾到的,所以取名为拾得。拾得后来成了国清寺的香灯师,他曾经食用佛前的供品,又呵斥橋陈如像是小根败种。僧众对拾得的行为很害怕,就不让他当香灯师了,让他到厨房里做粗活。后来拾得和寒山成了好朋友。拾得在厨房洗碗时,经常把剩饭留下来送给寒山。寒山和拾得都会作诗,他们的诗意境超绝,不是世间词章所能比拟的。
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一次台州太守患病,很多名医都束手无策。正好丰干到太守家,他治好了太守的病。太守非常感激,便和丰干聊了起来。太守问丰干,当世有没有圣者。丰干说,国清寺的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太守听后特别起信心,便来到国清寺顶礼二人。寒山拾得一边回避一边说:“饶舌弥陀汝不识,礼我何为?”第二天,太守又派人送去厚礼,寒山拾得见到使者来就骂“贼,贼”,说完就融入石头中了。后来丰干也不知所终。
环保可以分外环保和内环保两种,外环保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内环保,则是对心灵环境的保护。
《阿凡达》是卡梅隆最成功的两部电影之一。这部片子好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也倡导环保理念,认为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它甚至警告我们,如果再为某种利益肆无忌惮破坏自然,人类也终将进入一种悲惨的境地。
我不知道人类何时会面临这种外界的困境,但是我注意到,在心灵方面,我们已经陷入了更为艰难的处境。所以我认为:和外环保相比,我们更需要心灵环保。
贪、嗔、痴、慢、嫉是五毒,是心灵垃圾,清除了这些,再植入善心和美德,或许就是“心灵绿化”的意义了。
五毒的核心是贪欲,也就是欲望,一个有着太多欲望的人,是很难过得开心的。
当欲望在心里涌动时,我们会觉得必须要些什么。“我必须要买个手机”、“我必须要买部车”、“我必须要买栋房子”、“我必须要找个对象”、“我必须要有个美好家庭”、“我必须要什么什么”……有了一样还要一样,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就这样,欲望惯性让我们的心永不满足。
仔细想想,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吗?不一定。即使所有人都沿着这条欲望之路匆忙走着,有智慧的人也应观察一下心态,问问自己:我一定要这么走吗?这个方向对吗?
一个人生存于世,基本的衣食住行是要有的,缺了这些不行。但事实上,我们要的却不止这些,我们大多数的需要是一种攀比,“同事买房了,我也要买;同学买车了,我也要买……我们是一样的,他们有我没有,怎么行?这不就赶不上他们了吗?”
当欲望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整个社会解不开的心结,每个人就只有不停地寻找。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进入社会,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不停寻找;从小人物到大人物,人人都有自己想要寻找的东西。
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很多人说:“我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大家看看:到死为止,有谁真正满足了?
因此,尽管这是潮流,我们不得不追随,但在你追随的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反观自己,也看看身边人的状态,或许你会有所醒悟:原来这些真不是我需要的,只是别人追求,我也跟着追求而已。现在是放下的时候了。
假如我们执迷不悟,在习惯性的追逐中,可能品尝最多的就是痛苦。因为你即使得到了,也不满足,欲望会让你一再抱怨:“为什么别人命好,我却这么不幸?”
其实,你也不是不幸,因为痛苦伴随每一种生活方式。
有一位刚出家的比丘,每日坐在硬垫上,以苦行方式学习佛法和禅修。这时候他看到方丈和尚坐着舒适的坐垫,有地位有权力,做什么都能自行安排,非常羡慕,“能当上方丈多好,不用像现在这样受苦。”
等他真的坐上方丈位子,成了大和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来了,管寺院、带徒弟、弘扬佛法……太多的压力和责任又让他羡慕起小沙弥,“他们的日子多幸福啊,自由自在,哪里像我,这么多束缚!”
此时他明白了,一个人如果不会自得其乐,在这个位置上痛苦,换个位置也一样痛苦。
前后想想这些道理,其实快乐什么时候都是有的,只不过,你需要用知足的心态,才能体会到它。
怎么才能知足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心灵教育。
心灵教育可以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温和、调柔,甚至时常处于一种开心的状态。佛教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对自我太执著了,而要化解这种执著,就要学习慈悲的观念,了解因果的道理,进而以前世后世的格局认识生命的真相,这样慢慢地,你的心灵就被舒展开了。
没什么想不开的,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我们的心灵有很多面向,学习理论或技术技能,可以让你对生存有把握,但如果缺失心灵教育,不论在学校读书还是到社会闯荡,都很难真正开心起来。一旦碰壁碰多了,说不定会越来越缺乏自信,以致内心失去韧性,走向绝路。
当然,逆境来了,谁都不好调整,所以提前有个准备是明智的。怎么准备呢?我们可以这样观察和思考:
如果你喜欢攀比,我建议你不要往上比。往上比,别人有房,你要有车;别人有奔驰,你要有宝马……这么比,你总有比不上的,总会痛苦。要经常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很多同学看过《1942》,看了以后,都觉得现在太幸福了,把自己扔进那样的场景里,可能连活的力气都没有。
如果你只在意眼前,我建议你看得远一点,不仅是物质层面,还有精神:要懂因果道理,要为心灵在这一世乃至来世的成长作些思考。
如果你只顾自己,我建议你多关爱他人。你可以学学儒家文化,孝顺父母,约束自己,学着与别人相处。你也可以学学基督教思想,以博爱胸怀为人类着想。我觉得,西方好多思想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的影响力,就与这种信仰有关。毕竟,站得高才看得远。
当然,更广大的爱在佛教。在这里,你将被引导关爱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有了这种慈悲境界,怨敌都可以成为最亲密的朋友,还有什么仇恨或看不惯的呢?
我们的心是可以训练的。
很多好运动员不是天生就完美,之前也有缺陷,他们的身体是在经历上千次、上万次的训练后,才变得柔韧有力、运用自如的。同样,当我们被惯坏的心态,经由爱和慈悲的训练,研究教理并进行禅修后,也可以进入一种善的、宽广的状态。长远看,这种心态的利益远胜于文凭的意义。
如果进一步探究,佛教所谓“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佛性”的理念,应该更有说服力。佛性就是我们的善良本性,每一个众生都有,它犹如虚空一般清净无垢,并恒时散发善的光辉,有无穷功德。而一般人不能体现这种力用,是因为我们这个佛性,被无明障垢遮蔽了。
不过,障垢是暂时的、不真实的,可以去除。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明白所谓修行或说心理训练的意义了。
当我们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首先会明白一点,就是欲望的过患。欲望毁坏了太多人的正常生活,一旦正常的心态被它扭曲,人会变得躁动不宁,进而在无尽欲望的推动下,不断追求、攀比,陷入种种痛苦。
正因为如此,佛教会根据一个人知足与否,分判他是贫是富,而非简单依据他有多少财富。诚如《佛遗教经》里所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不知足的人,虽然富有却是贫穷的。因为一个有着极大欲望的人,即使富如龙王、应有尽有,但在“我要、我还要”的不知满足的心态中,感受着内在贫穷的煎熬。相反,一个知足的人,虽然贫穷却是富有的。想想看,一贫如洗也自得其乐,还有什么能让他失去精神的满足感?
这两种人社会上都有。有些人物质富有而精神贫穷,有些人物质贫穷而精神富有,谁更快乐?一定是后者。
我们追求一样事物,通常的理由是,我们觉得它美好。但在真实的观察中,这种美好是不确定的。
比如这束花,当你心情好的时候,觉得它美,但心情不好的时候又觉得不美;这个人觉得美,那个人觉得不美。如果在花的本体上确实有“美”这样东西,一种恒常性的、一成不变的或说实有的特性,那么所有人都应该看得到,你在任何心情下都应该这么认为,但实际上却不是。这说明什么?在任何事物上,都没有一种实有的特性。
这刚好符合佛教所谓的“空”。正因为本体是空的,你的感觉可以不同,每个人的评价也可以不同。
用“空”的认识看待人生,如果你能体会到一种虚幻性,就接近它了。
其实,你们自己也知道,有些东西是不需要的。
以前我在泰国参观一些禅师的住处时,一进去就感觉特别舒服,简单、整齐,而且他们只吃中午一顿,其余时间都在修行。
其实生活可以这样,简朴一点好。为什么苏格拉底走进市场会感慨说:“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我们也一样,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我们觉得需要这个、需要那个,多数是贪欲作祟,弄来了也不会满足的。内心里这个越来越大的欲望坑,用什么东西能填满呢?
所以,我们要经常清理欲望带来的各种垃圾,绿化心灵,这样才能过一个干净、舒适的人生。
当然,活在今天的世界里,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肯享受物质文明,就会成为“怪物”而与世隔离。我并不是让你们变成这样。我的意思是,贪婪不会带来真正的人生品质,一味跟随欲望而行,会活得很累、很苦。
应对贪婪之火的烧灼,最好的清凉剂就是满足感。有了满足感,我们的人生会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所以我一向认为,满足感也就是幸福感,二者紧密相连。
最近新闻中常报道,在包括北京、上海等38座城市中,拉萨的幸福指数最高。连续六年都是如此。
根本原因是拉萨人信仰佛教,并因为信仰而有了满足感,有面对困难和痛苦的能力。
玉树地震后,我在那边呆了六天,遇到很多受灾的人。但前所未有的是,很多人发现,这些人不需要心理安慰。我记得最典型的是一位老太太,六十多岁,一只脚断了,正在临时医院接受治疗。她面带微笑,念着咒语。
“听说你家里的人都死了?”我问她。
“是。”
“那你……以后怎么办?”
“也没什么吧。人这一辈子什么都会遇上,一切都是无常的,我是修行人,知道这个道理。”
看着她,我开始问自己:我从小信佛,出家后也一直在研究佛法,但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会不会有这种境界?
大家也可以这么问问自己。因为人生不可能总是平安、顺利、不遇到任何困难,这是不可能的。人生是此起彼伏的。在此起彼伏的生命旅途中,痛苦就是痛苦,快乐就是快乐,这一点谁都知道。但当你极度痛苦时,是否能找到生存的希望?当你快乐自在时,是否能保持平和,甚至随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是,你就是智者了。
智者是随缘度日的。随缘一词看似平常,却有很深的智慧内涵,当你不论走进任何一种生活情境,如果始终能保持随缘心态,快乐就不会远离你了。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不是。佛教向来不鼓励懒惰或逃避,不是让你一学佛就什么都不管了。真正的佛教徒会全力投入,他会以知足少欲对待自己,满怀慈悲关爱他人,进而在不断省察内心的过程中,让心渐渐开放,进入一种谁也夺不走的快乐中。
所以,不是非要往外求,如果能从内心里找到快乐或满足的点,人生就是幸福的。
-只有无私和利他的心,才会发出光芒照耀世界-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