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法王如意宝的心髓秘诀——1993 年于加拿大开示 Back

法王如意宝的心髓秘诀——1993 年于加拿大开示





顶礼与祈祷

顶礼根本上师

顶礼释迦牟尼佛

顶礼莲花生大士

顶礼无垢光尊者

顶礼麦彭仁波切

顶礼文殊菩萨

祈祷文殊菩萨

 

法王如意宝开示 

一.具足(修行)顺缘 

1.生于南瞻部洲

①极其难得。

②具足修行的圆满条件。

③因具有修行正法的缘分,较其他洲更殊胜。


2.获得珍宝人身

①极其难得。

②珍宝人身具有修行机缘,最为殊胜。

A其他众生没有修行机缘,修行无法圆满。

a三恶道和非天痛苦难忍,且没有修法机缘;

b天界具有稀有善妙的快乐,长时间处于散乱放逸,没有修行正法因缘;

B(声闻乘、菩萨乘、密乘)修行都需要依靠人身获得成就。

③佛陀特别赞叹珍宝人身。

④获得人身应生极大欢喜心。


3.佛陀出世

①佛陀降临世间极其难得。

A明劫:佛陀出世的劫;偶尔出现;

B暗劫:佛陀没有现身于世的劫;反反复复出现。

②贤劫众生具足难得的修法顺缘和殊胜机会。


4.佛已说法,佛法住世

①佛陀讲经说法、三转法车仑非常难得。

②教法仍然住世,值得欢喜。


5.师已摄受

①善知识更为难得。

②获得佛法真实法义需要值遇上师、得到摄受。

③没有办法凭自力修学所有佛法。


6.总结

①具足顺缘是明劫中的明劫,如昙花一现,应欢喜和珍惜。

②想获得解脱,自身的圆满信心不可缺少。


二.三种信心

1.缘佛宝所生的清净信

①应对佛陀生起不共的欢喜心。


②佛陀具有无与伦比、极其稀有的功德。

A与大自在天、帝释天、梵天的功德不同;

B登地菩萨百千万年无法说尽其功德;

C最殊胜功德:宣讲了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究竟获得无上佛果的方法;

D佛陀的功德能给众生带来利益;

E应对佛陀生欢喜心。


③佛陀对众生的有智、悲、力三种功德

A智:

a佛陀让无边众生获得安乐、远离痛苦的方法,能真正利益众生;

b佛陀遍知一切万法;

c具有无尽智慧。


B悲:

a具大悲心才会饶益众生。

I.心存恶念、行为残暴者,即使具有超强智慧也不会帮助别人。

II.具足智慧的基础上,具足大悲功德。


b佛陀的大悲心。

I.佛陀对众生的悲心远超于母亲对孩子的爱千百倍。


II.佛陀往昔为利益众生不惜自己身命。

i在初转法车仑的鹿野苑,为了让众生获得利益和快乐,多生累劫布施头颅;

ii世界每个地方乃至角落,为了利益众生,无数次布施血肉;


III.以无偏大悲心对待众生。

i亲怨无偏;

·对具恭敬心的帝释天和恶心的魔王波旬,慈悲心毫无差别,都安置于无上的安乐道。

ii贫贵无偏:

·对无助可怜低劣众生的悲悯更甚于对种姓高贵受用圆满的众生。

iii寡众无偏:

·为了一个可怜众生,无数次布施血肉也无怨无悔;

·不会为了利益千百人而舍弃少数人。


IV无始劫以来利益众生无厌倦。

i昔日转生为地狱众生时,因希望朋友获得安乐而甘愿代受苦的大悲心愿,转生三十三天;

ii愿意不惜身命去饶益一辈子千百次伤害自己的提婆达多。


C力:

a必要性:

I仅有悲心而没有力的功德,无法利益众生;

II比喻:无臂母亲只能眼睁睁看孩子被水冲走而无法施救。


b具足身语意的功德力:

I身:

i亲见:众生仅仅见到佛陀一面,也能脱离三界轮回,趋入究竟安乐的解脱道。

ii见佛身相:与礼拜佛陀真身没有区别。

·不论塑像、画像、舍利塔

·不论金像、木像、石像等材质

·不论画工是否庄严

iii见像便获得不可思议功德。

·以信心和恭敬心瞻礼有功德;

·以嗔心看佛像将来也能获得佛果。


II语:

i含义:

·佛陀在世时能亲闻佛陀的教言;

·现在通过一心一意祈祷佛陀,在觉受或梦境亲见佛陀的尊颜并听其传法;

·亲耳听到已立成文字的佛法。

ii功德:

·迅速获得殊胜功德;

·遮止恶趣之门;

·获得长寿、无病、受用圆满等;

·最终得到佛果。

iii飞禽野兽等若听到传法时的击鼓声、法螺声,也能在将来脱离轮回获得解脱。


III意:

i对每个众生都有大慈大悲心,利他的事业永远不会中断。

·比喻:大海根本不会离开波浪,比喻佛陀对众生绝不会弃之不顾。

ii根据众生因缘化现诸多身相度化众生。

iii化为山林树桥等无情物演示佛法,给众生带来无量的利益。

c具有度化众生、利益众生的无碍能力。

D唯有佛陀具足如是功德。


④ 应对佛陀生欢喜心、恭敬心和信心。


2.缘法宝所生的欲乐信

①含义:对佛陀所讲的法,要有“如是去修行”的想法。

②修行方法:行持善法,断除不善法。

A善法:要有不伤害众生的心,要修持慈心和悲心。

B不善法:对众生心存害意、行为粗暴。


③沙门四法:

A沙门:佛陀的所有追随者。

a名称上的追随者:只是嘴上说要随学佛陀;

b真正的追随者:相续中做到沙门四法中任何一法;

c行持沙门四法,就是佛陀最好的追随者;

【教证】“利益胜利奉献他,亏损失败自取受”


B沙门四法:

a【他怒不还怒】:他人对我生嗔心,我不对他生嗔心;

b【他骂不还骂】:他人再怎么骂我,我也不还口;

c【他打不还打】:他人对我用石头、棍棒、兵器殴打,我不应该还手;

d【寻过不还报】:他人说我父母的坏话、说我、揭露各种过失,我也不能反唇相讥,去揭露他的过失。


C观修方法: 

a无端伤害自己的人:

I不应该生嗔心,哪怕自己毫无过失;

II应观想:将他所造的罪业和一切痛苦成熟于自身;

III生起善良的心;

IV喻理:发疯的孩子无论怎样伤害母亲,母亲也不会对他生嗔心,只想孩子的病好起来。


b自己曾帮过的反而来伤害自己的人:

I修慈悲心;

II要想到他何时才能脱离烦恼而获得解脱。


c所伤害过的人来伤害自己:非常正常。


d他人揭发自己过失。

I不能生嗔心;

II对他生起欢喜心,并赞扬他的功德。

e受轻视。

I被平等或高于自己的人轻视很正常的。

II面对低于自己的人带来的各种侮辱,不能生嗔恨心,反而要恭敬、坦然地接受。


④ 佛陀教法的意义:

A是不伤害他人、尽力利益他人的。

B是唯一无害的和平妙道。

C行持并非难事。

a一开始难以做到。

I初学者难以做到;

II出家人、上师等无法真正做到。

b次第修学法要,不断改变习惯,慢慢行持。

事例:德高望重的上师宁舍生命,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c逐渐训练,努力做到不伤害众生。

I尽量不伤害任何一个众生的生命、不偷取任何一个众生的钱财;

II对别人心存害意、行为粗暴,则根本不是佛陀的追随者。

【教证】“若害他众非沙门。”


⑤ 护持自心、不扰他心。

A【教证】“调伏自心,勿扰他心,此乃佛教。”


B护持自心:

a生起不符合佛法的念头(贪心、嫉妒心、傲慢心)时,马上认识它;

b立即斩断它的相续;

c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

d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不再生起恶分别念。


C护持他心:

a扰乱他心的表现。

I身体上:对他人做不好的行为;

II语言上:说各种粗语;

III意念上:生起恶分别念。

b对治。

I最好从根本断除恶劣心行;

II应生后悔心;

III发起不再造作的坚定誓言;

IV祈祷上师三宝。


D功德:

a今生:

I长寿无病;

II受用增长;

III相貌庄严;

IV众人恭敬。

b来世:

I转生到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并最终获得佛陀的果位;

II远离一切痛苦,获得圆满安乐。

c行持者及家庭、地区、国家都感得安乐等善果。


⑥必要性:

A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远离痛苦。

B佛陀所讲之法是所有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

C对佛法应持的态度:

a恭敬;

b信仰;

c生起正确见解;

d了知佛法并修行;

e有信心。


3.缘僧宝所生的胜解信。

①僧宝:

A指佛陀的追随者。

B目的:为自利利他而精勤努力是唯一的最重要目的。

C分类:

a小乘僧众:不伤害众生;

b大乘僧众:不仅不伤害众生,并且还要饶益众生;

c金刚密乘僧众:利众广大、无需勤作、成就迅速。

②僧众值得信赖。

类比:欣赏、恭敬、赞叹、帮助我们的朋友值得信任。

③对僧宝要生信心。


4.必须要生起三种信心。


三.皈依三宝

1.相续中的誓言

①生生世世都祈祷功德圆满的佛陀;

②行持不伤害众生的正法;

③与行持正法的僧众为伴。


2.皈依

皈依师!  喇嘛拉迦森切喔!

皈依佛!  桑结拉迦森切喔!

皈依法!  丘拉迦森切喔!

皈依僧!  根灯拉迦森切喔!


3.皈依的功德

①成为了具足法相的佛教徒。

②做任何世出世间法,都容易遣除违缘、成就所愿。

③遇到人、鬼神等所造的各种违缘时,会得到三宝的加持和护佑。

④不舍弃三宝,今生会安乐,来世不会转生到恶趣。

⑤ 稳固不变的誓言和信心,使人身有意义。


四.对信众的教诫

1.佛法的意义超胜

①平时为世间法忙碌一生,算不上成就。

②对佛法生起不退转信心有意义。

③不忘三宝:

A皈依佛之后,不要忘记经常祈祷佛陀;

B皈依法之后,要尽量做到不伤害众生;

C皈依僧之后,要对所有佛陀追随者生起恭敬心和信心。

④圆满实现心中所愿。


2.结语

①结合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宣讲。

②对今生来世有利的良言益语。

③希望大家得到广大利益和谨记。



点击原文链接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