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国际佛学网 >> 慈悲不会流于世俗之爱——索达吉堪布开示“智悲双运” Back

慈悲不会流于世俗之爱——索达吉堪布开示“智悲双运”

索达吉堪布 国际佛学网 2017-11-19



索达吉堪布

于2012年2月18日晚上

“慈慧”基金会志愿者年会开示


大家好!


今天和这么多“慈慧”基金会的会员聚在一起,我心里特别欢喜!



我看大家和我一样,也很开心。其实人生是需要一种快乐的,我们一起利益他人、利益社会,这本来就是快乐的事,不珍惜的话,可能轮回中也找不到什么快乐了。


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开这个年会,一方面大家见个面,一方面也总结一下这一年来我们所做的事情。对于未来的规划,我们的基金会如何运作,这些具体的事宜,我想相关负责人员会跟大家说明的。



在昨天的慈慧晚宴上,他们请来了一些著名的歌手、演员,还有企业家,也总结了这一年我们走过的历程,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感动了。其实说是一年,但严格来算,还不到一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对一个基金会而言,只是刚刚起步,也做不出什么值得宣扬的贡献,不过,从无愧于心、无愧于世人的角度,我们还是做了一系列的事情。


能做到这些,一方面是因为有相关部门的管理、支持和监督,另一方面,则与诸位的发心以及任劳任怨的利他实践,是分不开的。


没有一定的动力,我们要走到今天,要做出这样的事情,是相当困难的。当然,以后的路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骄傲,也不能停步,一定要不断地向前走。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理念。


那么,今天我要跟诸位“慈慧人”分享的,就是:作为一个大乘行人,利他,是我们最根本的方向;而付出,应该从心开始。



一、什么是“慈慧“


首先,我讲一讲“慈慧”的意思。“慈慧”是我们的会名,也是我们的宗旨,以前我说这是“慈润万物、慧耀千秋”的意思,其实也是说,我们“慈慧人”作慈善,既要有慈悲,也要有智慧。


说到慈悲,不仅要慈悲“我的家庭”、“我的民族”、“我的国家”、“我的世界”乃至整个人类,而且要慈悲所有的生命,要用慈悲心滋润万物,这就是“慈润万物”。在这样的理念下,单单维护人类的做法,显然是过于狭隘了。



因此,我们“慈慧人”要善于拓宽心量,让慈悲心不受局限,尽可能地让它延伸至无限,直至遍及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世界的一切生命,这才是“慈”的真正内涵。


今天会场里写着“慈者爱、慧者行”,这个说法也很好,因为“慈”就是一种“爱”。不过,这种爱不是世间人的“我爱你、你爱我”。世间人的“爱”,实际上是占有、控制的意思。如果说“我爱你”,那就是“我要控制你”的意思;问“你爱我吗”,其实也就是问“你想不想控制我”——开个玩笑!


但不管怎么讲,这也是小爱,不是大爱。真正的大爱,是无条件地给予帮助,无条件地为他人拔苦与乐。而且,这种无条件的付出,是对一切生命的。



所谓智慧,是指能洞察一切万法的现相与实相的智慧,而且是永恒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说今天还用得上,但明天就被淘汰了,随后消失无迹了,不是这种。它是在2500多年前,从佛陀那里传承下来以后,现在可用,乃至千秋万代、世世代代都可用的智慧。


一旦我们有了这种智慧,用它摄持慈悲,慈悲就不会流于世俗之爱,不会障碍自己、束缚他人,只会给一切众生带来恒久的利乐,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说“慧耀千秋”。


总之,“慈”与“慧”相辅相成,一个人只有慈悲而没有智慧,慈悲就容易偏堕,有时候就没有力量,就像断了手臂的母亲,她见到自己的独子被水冲走以后,只有哀号,却没办法救护。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那这个智慧很可能转成邪慧,就像有些人会造原子弹,但造出这些东西来,却害了很多的人。他有没有智慧呢?有智慧,但这种智慧对众生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慈慧人”既要有慈悲,也要有智慧,这就叫“智悲双运”。



慈慧人行为要随顺世间


我们有一首《慈慧歌》,每个志愿者都应该会唱。




严格来讲,守持戒律者是不能唱歌跳舞的,但在特殊的日子里,这些不仅不遮止,而且是一定要做的。


因此,作一个“慈慧人”,就应该有智慧,既要了解大乘的教义,也要善巧为人处世,在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这些都要清楚。对人类、对社会有利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做,而做的时候,也应该随顺当时的环境、随顺世间的人,只要不违背大的戒条,在人前有些行为稍微放松一些,也是允许的。



一般来讲,佛教徒平时不能打扮,不能做这、不能做那,有很多的约束,但在某些情况下,随顺他人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一些大的场合里,该打扮的要打扮,该化妆的要化妆,该穿的漂亮衣服也要穿上……这样会给人一个好的印象。


否则,你在皈依前还是很正常的,甚至是成功的,但皈依了以后,因为要修“出离心”,要“知足少欲”,所以头也不梳、脸也不洗、妆也不化,穿的也是破破烂烂,一下子变得特别寒酸,这样也就过分了。


一个人太寒酸了,到了单位的部门里会出问题,呆在家庭这个“部门”里也会出问题,这样反而给你的学佛带来了违缘,久了以后,不但修不上去,甚至连善心都放弃了。因此,该做的要做,该随顺的也要随顺。



我在香港的时候,看到那边的佛教徒就很懂得这一点,当她们出入一些场合的时候,都要化妆修饰一番,看上去很庄严。昨天的晚宴上,好多志愿者做得也很好,平时朴朴素素的,但昨天也穿得光彩夺目,一入会场就让人生信:“哇,这个人多有气质……”人就是这样,你能吸引眼球,别人对你的印象也会有所改变。


因此,我们佛教徒以后也不能太落伍了。只要你内心对三宝有信心,对佛法的正见不退转,外表上随顺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以前我讲《入菩萨行论》第八品时,天天说人的身体如何如何不干净,不要打扮……后来很多居士就不买新衣服了,甚至不洗脸、不刷牙,最后身上都臭了,和社会格格不入。其实这也太偏堕了,应该适度地随顺世间。


只要不是故意为了引起别人的贪心,不过于放纵或者傲慢,适当地打扮打扮,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