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73课
《倶舍论》第五品是讲分别随眠,对于这些根本烦恼、分支烦恼的本体,如何生起烦恼,如何制止烦恼等和我们修行有关的内容,从小乘的角度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烦恼分类方面。
丙二、观待所缘境之分类
此处讲以十种烦恼为基础安立的九十八种烦恼从所缘的角度如何分类,其中分为无漏的所缘和有漏的所缘两种,或者是缘有漏法和缘无漏法的分类。
见灭道谛之所断,
邪见疑与彼相应,
不共无明共六种,
即是无漏行境者。
若缘灭谛缘自地,
道谛相互为因故,
六地九地之道谛,
彼行境者之对境。
这个颂词主要是讲缘无漏法,即在十种根本烦恼,或者九十八种烦恼当中,哪些是缘无漏法的。
第一个颂词当中讲到有六种,即分别在道谛和灭谛下面各有一个邪见,共两种邪见;分别在道谛和灭谛下面各有一个怀疑;和邪见和怀疑相应的无明,以及不与邪见和怀疑相应,自己生起来的无明,总共有两种无明。这两种无明加上前面的两种邪见和两种怀疑总共就六种。这六种法可以缘于无漏,可以说是无漏行境者。
后面的颂词主要讲如何缘灭谛的。“若缘灭谛缘自地”,只能缘自地的灭谛。缘道谛有两种情况,“六地九地之道谛”,一种是可以缘六地,一种是可以缘九地。
下面分析一下缘无漏法的六种随眠,或者说十八种随眠。首先是见灭谛的所断[1]和见道谛的所断下面有邪见,认为灭谛不存在,或者认为道谛不存在,都是邪见。怀疑有怀疑灭谛和道谛两种。“于彼相应”的“彼”,就是前面的邪见和怀疑。和邪见和怀疑相应的无明,即不了知愚昧的状态,以及“不共无明”,即不和邪见和怀疑相应的无明。这六种法可以缘灭谛和道谛,其他的法为什么不能缘呢?下面的颂词还会讲到。
此处从一地的角度来讲就是六种,如果通过界来分就是十八种,即欲界所摄的六种,色界所摄的六种,无色界所摄的六种,三界共十八种。以上的六种随眠或者十八种随眠都是可以缘无漏法的,是无漏行境者。无漏行境者的意思是,这六种或者十八种是可以缘无漏法的。
此处讲到了只有这六种随眠可以缘无漏,引申义是剩下的烦恼都是缘有漏的,此处没有讲。此处我们在安立的时候,观待所缘无漏的分类,和观待所缘有漏的分类,此处颂词只讲到的缘无漏,那么剩下的法当然就是缘有漏的。从这个角度讲,颂词也间接引出了缘有漏的行境。
第二个颂词“若缘灭谛缘自地”,缘无漏时,缘灭谛和缘道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缘灭谛,只能缘自地的灭谛,只能够缘自地的灭谛,因为每一地的灭谛是不相同的,灭谛和灭谛相互之间没有办法作为因果,比如欲界的灭谛不能作为色界灭谛的因,互相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没有的。灭谛相互之间没办法作为因果关系的缘故,它只能缘自地的灭谛。如果见到了欲界的灭谛,就只有这样缘了,其他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等都是类推的。
缘道谛稍微复杂一些,“道谛相互为因故,六地九地之道谛,彼行境者之对境”,缘道谛分了两种情况,一种,道谛相互之间可以作为同类因,或者是平等的,或者是超胜的。六地可以分为缘六地的道谛和缘九地的道谛,彼行境者之对境。
邪见、怀疑、无明可以缘进去六地的道谛,也可以缘进去九地的道谛,这里面有差别,为什么有些缘六地,有些是缘九地呢?如果是缘六地的这些法,主要是指断欲界烦恼的智慧。所有能够断欲界烦恼的智慧,都称之为法智品,这个法智包括了法忍和法智。如果是断上面色界和无色界的叫做类忍和类智。这个术语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次,此处又要用到这方面的概念。
此处首先是断欲界烦恼的,是通过法智品来进行断掉的。比方苦方面有苦法忍和苦法智,可以断除苦谛欲界所摄的烦恼;集法忍和集法智可以断除欲界集谛的烦恼;灭法忍和灭法智可以断除欲界灭谛所摄的烦恼;最后是道法忍和道法智,这些全部都属于法忍和法智。而断除色界和无色界的全都是类忍和类智,即断除色界和无色界烦恼的苦谛是苦类忍苦类智,类推是集类忍、集类智,灭类忍、灭类智和道类忍、道类智。
什么能断除欲界的烦恼?静虑六地,前面我们学习过,静虑六地都可以产生无漏的智慧,都可以断除欲界的烦恼。从未到定开始,粗分正禅,殊胜正禅,然后是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共六种。色界所摄的六种定再加上无漏的智慧,就可以断除欲界的烦恼。
从世间道有漏的角度来讲,也可以断除欲界的烦恼。如果从无漏道的角度来讲,见道也可以断除欲界的烦恼。所以静虑六地都可以断除欲界的烦恼,这些属于一类,相互之间可以作为因,或者叫做同类的或者叫做超胜的。所以静虑六地互相之间可以作为因果的缘故,可以成为灭除欲界邪见、怀疑、无明烦恼缘道谛的所缘境。因为这六地都可以断除欲界烦恼,所以反过来讲欲界的烦恼就可以缘这六地。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缘道谛方面,这三种烦恼都可以缘六地呢?原因是这六地都是法智品的一类,因为是法智品,全都可以断欲界烦恼,反过来讲欲界的烦恼都可以缘它们六个,因为欲界的烦恼可以缘法智品,而法智品全都属于静虑六地所摄的。
为什么没有包括上面三地呢?因为上面三地断除上二界的烦恼,离欲界的烦恼太远了,所以后面三个就不算了,只算前面六种。真正来讲,能够引发无漏道的,除了非想非非想之外的九地都可以断烦恼,但是能够断欲界烦恼的只是色界定。无色界定离欲界的烦恼太远,所以此处就不安立了。
此处道谛方面为什么可以缘六地呢?其原因主要是从断欲界烦恼的侧面,静虑六地可以引发法智品,而法智品是欲界烦恼的所对治,既然它是所对治,所以欲界烦恼就可以缘它们。
后面有一个九地,类推就知道了,因为此处讲的是断欲界烦恼,剩下就是断色界和无色界烦恼。什么可以断色界无色界的烦恼?类智品,从苦类忍、苦类智到道类忍、道类智可以断除上二界的烦恼。所以可以断除色界无色界烦恼的都称之为类智品。
什么可以断除上二界的烦恼呢?静虑九地。此处就出来“九地之道谛”了。静虑九地是前面的静虑六地的基础上,再加上无色界的三地,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不算,以前我们讲过这个问题,非想非非想这个有顶的心太微弱,它的力量不够,没办法断烦恼。断烦恼的禅定必须是强而有力的,而非想非非想的力量太弱,所以没办法断烦恼。所以六地的基础上再加上无色界的前面三个禅定就可以断除上二界的烦恼。
断除色界和无色界烦恼引发类智品的道,就是九地。所有的类智品是一类,相互之间可以成为因。前面讲了静虑六地也是相互为因,此处类智品静虑九地也是相互为因,也属于一类,要么成为同类的因,要么成为超胜的因,这二种都可以。因为这九种都是类智品,而所有类智品都可以断除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所以所有色界无色界的烦恼都可以缘九地的道谛。
此处“道谛相互为因故”,六地或九地主要是从法智品和类智品这两个方面进行分别的。为什么是六地呢?色界的六种地都可以对治欲界烦恼,所以欲界烦恼可以把这六地作为它的所缘境。而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是通过类智品来断,九地都可以断,从未到定到无所有处九种禅定都可以对治色界无色界的烦恼而产生类智,所以九种都可以断除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反过来讲色界无色界的烦恼也可以缘这九地。
“彼行境者之对境”,这些烦恼就可以缘上述的六地或九地的道谛。所以无漏的所缘当中有些是缘灭谛,只是缘自地的灭谛,道谛有二种,相互为因的缘故,六地作为所缘,或者九地作为所缘。
此处只讲了邪见、怀疑和无明,为什么没有其他的烦恼呢?
贪非缘二所断故,
不害故嗔非缘彼,
寂灭清净殊胜故,
慢戒取禁不缘彼。
贪心、嗔恨心、慢、还有戒禁取、见取见等等不缘无漏的原因是“贪非缘二所断故”,“二”就是道和灭,贪心不缘道谛灭谛,为什么呢?“所断故”,因为贪心的所缘都是所断法,比如贪心所缘的这些有情、财物都是应该远离的。贪心的本体是染污的,所以它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也都属于所离法。
道谛和灭谛不是所断法,也不是所离法,它不是一个究竟要断的法,道谛和灭谛是最终应该获得的,不是最终所断的。所以我们就知道贪心所缘的这些,想要得到的东西都是属于所断所离开的范围。而道谛灭谛究竟来讲不是所断的,是应该获取的。
以贪心缘道谛灭谛,或者通过贪欲心想要得到灭谛道谛,这个方面是不是贪心呢?不叫贪心,缘佛法方面在唐译世亲菩萨的《自释》中叫善法欲。善法欲不是贪心,简别掉了贪心。有些时候我们说:“我对佛法很贪,我对境界功德很贪。”这个叫不叫贪呢?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不叫贪心。因为我们烦恼所摄的贪心所贪的东西都属于世俗的东西,都是有漏的、所断的。而缘佛法产生这个贪心是打引号的贪心,实际上它叫做善法欲,不是真正的贪心了。所以我们平时说“我很贪这个功德,我对境界很贪,对菩提心、对佛果很贪”这些方面叫做善法欲。他想要获得善法功德,其实意义上来讲已经不能叫贪心了。这个方面我们要分清楚。有些时候我们自己似是而非,别人说:“我对佛法能不能贪啊?”我们说:“也可以吧,对佛法贪也行”。其实真正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叫善法欲,不能叫贪欲。
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贪非所缘”,为什么呢?“所断故”,贪心的对境一定是所断的法,它是贪心真正的正所缘。所以说贪心不能缘道灭二谛。
为什么嗔心不缘呢?“不害故嗔非缘彼”,因为嗔心的所缘是伤害的,是害他者的自性,而道谛、灭谛是不是一种害他者的自性呢?不是,道谛和灭谛的本体是很清净的,绝对不可能伤害任何众生的。道谛和灭谛“不害故”,所以“嗔非所缘”,不是嗔心的所缘境。嗔心缘不了道谛和灭谛。
嗔心的所缘一定是有伤害自性的,比如我们嗔恨我们的怨敌,他对我有伤害,或者我们嗔恨一种外面的色法,从境的角度来讲,它本身具有一种能够伤害我的本体,所以我对它嗔恨。但是道谛灭谛是不是一种伤害的对境?不是,道谛和灭谛不是伤害我们的对境,所以嗔心不缘道灭二谛而产生。
道谛和灭谛也不是慢的对境,为什么呢?“寂灭”故。“寂灭”和后面的“故”连起来看,寂灭故、清净故、殊胜故,慢戒取禁不缘彼。因为道谛和灭谛是寂灭的缘故,慢不能缘它。因为慢所缘的都是一种躁动的自性,也就是不平静的,不是很寂静的自性,所以道谛和灭谛不是慢的所缘境。慢缘不了道谛灭谛产生慢,因为慢所缘的对境一定是要一种躁动的不平静的自性,而道谛、灭谛很平静、很寂灭的,所以你缘这样很寂灭的东西怎么可以产生慢呢?
“清净”故,戒禁取不缘。因为戒禁取本身是把不清净的执为清净,非因执为因,非道执为道,把不殊胜的执为殊胜,但是道谛、灭谛不是不清净,本来是清净的、殊胜的,所以不是它的所缘。
“殊胜”故,不是见取见的一种所缘,在颂词中不太明显,好像没有见取,但是这里其实也有见取,取字有可能是见取,但是戒禁取当中也有一个取。见取见也是把下劣执为殊胜,把本来是很下劣的有我见或者常断见执为殊胜的见。而道灭二谛本身就是一种殊胜的,所以见取见不能够缘道灭二谛。
此处讲到了前面为什么只是邪见、怀疑和无明能缘,其它的贪心、嗔心、慢、戒禁取和见取等不能够缘,原因就是从以上可以了解。
下面再讲增长方式。缘了之后不一定增长烦恼,此处从增长烦恼的角度来讲的。前面我们在刚刚学《俱舍论》,讲到有漏的时候,有一个所缘随增和相应随增,此处又碰到了。这些烦恼当中哪些是所缘随增的?哪些属于相应随增的?哪些是有所缘但是不是随增的?此处我们讲这个问题。
所有遍行之随眠,
以所缘于自地增,
非遍行于同类中,
无漏上地有境非。
未作我所对治故,
相应法以相应增。
前三句讲到了通过所缘的方式随增烦恼。有遍行的随眠和非遍行的随眠。“无漏上地有境非”讲到了,如果是缘无漏法,或缘上地的法,不能够作为随增,但它可以作为所缘。它也可以缘无漏,但是缘无漏法增长不了烦恼。刚刚学的时候,有些道友的疑惑就在这里面,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缘无漏法产生所缘随增呢?其实无漏法是可以作为所缘的,但是它不能以所缘的方式来增长烦恼,为什么不能呢?“未作我所”故,“对治”故,讲了两个根据。前面既是所缘又是随增的,此处是所缘但不随增的。最后讲到“相应法以相应增”,即通过相应的方式增长烦恼。
以前我们也大概讲过,现在我们再重新复习一下所缘增长和相应增长。所缘一定是缘它的对境增长烦恼的,它的所缘是一个所缘境,能缘一定是烦恼。烦恼的本身是一种烦恼的自性,但是它没有依靠所缘的话,增长不了,怎么样增长呢?缘对境来增长。换句话来讲,他是有烦恼,但是只要对境不现前,烦恼不会增长。如果对境现前了,他的烦恼就增长了。比如一个年轻人内心当中是有烦恼种子的,耽著异性,但是如果他喜欢的异性不现前,虽然他内心当中有烦恼,但是不会增长。对境一旦现前,缘这个所缘,烦恼一下子就会增长起来。这个所缘就成为他增长烦恼的一种因了。
他内心当中本来有烦恼,但是烦恼可能还没有那么强盛。但是当他看到一个对境的时候,他内心当中的烦恼立刻增长起来,所以这个对境就变成他增长烦恼的一种所缘,从这个角度讲叫做所缘随增。或者它二者之间相互有一种增长的关系,增长了什么?增长了烦恼。
这个烦恼本身是存在的,烦恼怎么样增长的?通过随缘的方式而增长烦恼,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叫做所缘随增。它本身是有一定的烦恼,但是如果它的所缘不具有,或者它的所缘不是增长烦恼的因。比如虽然他有贪心的烦恼,但是来了一个生嗔的对境,他就不可能产生贪心。但是如果来了一个很悦意的对境,他的所缘就可以增长了。这个所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帮助烦恼增盛的作用,这个叫做所缘随增。
相应随增是,当你的烦恼产生时,这个烦恼染污了我们的心心所。本来心心所还可以被善法传染,变成善心、善心所,也可以被烦恼染污,变成染污性的心心所。相应主要是心心所,它和心心所相互之间可以相应的。比如当我们生起贪欲的时候,和我们相应的这些心心所全部被烦恼染污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也是属于烦恼的状态,我们的心所也是属于烦恼的状态,反过来,心心所也让烦恼的状态增长,所以相互之间以相应的方式增长的。烦恼可以染污心,反过来,心的力量也可以推动烦恼的增盛。所以心本身不一定是染污的,但是被烦恼以相应的方式染污了,变成了染污性,而心心所本身有一种力量,可以造作、思维、了别等等,反过来又让烦恼再强盛。烦恼让心心所变成染污,心心所又让烦恼更加的强盛,这就是以相应的方式增长。
增长的方式,一、通过所缘境让我们的烦恼增长的;二、通过相应的方式让我们的烦恼增盛。这里主要讲的就是烦恼增盛,只不过烦恼增盛有两种,一种是所缘的方式增盛的,一种是相应的方式增盛。
首先讲第一种,以所缘的方式增盛。“所有遍行之随眠,以所缘于自地增”,这些遍行烦恼[2]以所缘的方式,缘这样的所缘境,在自地当中增上烦恼,有自地五类[3]。当然缘道灭谛前面我们讲过了,有些可以缘,有些不能缘的。
“在非遍行于同类中”,非遍行就不是在自地五类当中增长,它只是在同类当中增长,因为它是非遍行的烦恼,它不是遍行烦恼,它只能够在同类当中增长烦恼。比如欲界的苦谛见断不是在五类当中增长的,只是在自地当中增长。如果是遍行烦恼,通过所缘的方式在自地五类当中都可以增上烦恼;如果是非遍行是在同类当中增长烦恼。
“无漏上地有境非”,讲到了不增长烦恼的情况,“有境非”指无漏和上地,缘无漏法没有办法增上,下地缘上地也没有办法增上。非的意思,就是有境不能够增上烦恼。有境可以说是能缘,其他的是所缘,缘无漏的有境和缘上地的有境不能够增上烦恼,为什么呢?下面这一句就讲根据。
“未作我所”故,“对治故”,以萨迦耶见为例,他要产生对我我所的执著,产生这样的爱执,他首先要缘这个对境产生我所的执著,但是他缘无漏法能不能产生我我所呢?产生不了,它本来是清净的、空的自性、对治的自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未作我所”。缘上地的境能不能产生我所呢?不能。只能缘自地的境产生我所,比如现在我们正在欲界人身当中,我们能不能缘色界天的色法、其他有情的心识产生我所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只能缘现在我们的心相续执为我所,没办法缘无漏、上地的法产生烦恼,他可以缘,但是不能增长。
第二“对治故”,无漏法是我们烦恼的对治,上地的境界也是下地烦恼的对治,比如色界的境界是欲界烦恼的对治。如果你不对治掉欲界的烦恼,怎么可能生色界呢?必须要对治掉欲界的烦恼,才能生色界,必须要对治掉初禅的烦恼,才能生二禅,所以上面是下面的对治。
现在我们的烦恼是有漏的,它的所缘是无漏的,二者之间是一个对治的关系,因此不可能产生烦恼。在注释中有一个比喻,一个烧得很烫的石头,当我们的手放上去的时候,一下子就会抬起来,为什么呢?它是对治。不能够让你在上面放很长时间。同样,无漏是一个对治的,你可以缘它,就相当于你可以把手放上去,但是放上去之后,能不能随增呢?不能。所以你的烦恼心可以缘无漏,但是没办法增长。
未作我所故是第一个根据,第二个是对治故。不管是上地的境界,还是无漏的境界,它都是一种对治的自性。
“相应法以相应增”,这个法比较普遍,你内心当中不管是什么烦恼,产生的时候一定是以相应的方式随增的。比如我们产生了贪欲心,一定会和心心所相应,一定会以相应的方式随增的。所以不管是遍行烦恼,还是非遍行的,缘有漏还是缘无漏,内心当中只要生起了烦恼,一定会和我们相续当中的受想行识相应。所以一定会存在相应增。
相应随增比较简单。只要产生了烦恼,就会以心心所相应的方式增长。当我们产生烦恼的时候,内心当中心心所当时就被染污了,染污之后心心所又会增长烦恼,让烦恼又生起来,让它增盛。
所缘的方式有局限性。比如前面讲了,遍行的烦恼是自地增的,非遍行是在同类当中。遍行烦恼如果缘无漏或者缘上地,是没办法增长的,它有它的条件。相应随增不是这样的,只要你有烦恼,你就会和相续当中的心心所相应,只有一相应,它就会随增。所以相应随增的情况比较普遍,所缘随增的情况要分别。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1]所断,即烦恼。
[2]前面讲有十一类。
[3]自地五类,或者自地五部,前面我们讲到了缘见断的苦集灭道四类和修断的一类,共有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