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信心,应以智慧为伴
佛教中有一个原则叫“依法不依人”,即学习佛法时要依靠正法,而不能依靠人的名声、地位等,因为你崇拜的某个人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与证悟,那么你的信任就会蒙蔽你——即使对方错了,你也察觉不到,还是相信他,由此就会落入险境。
前段时间有一个明星,因为吸毒被抓,关进了看守所。后来在很短的时间里,他所穿的拘留衫“同款版”就火遍淘宝,价格从28元到9999元不等,而他的很多粉丝居然纷纷购买,一天中就卖出很多很多件。
这种怪异之事让人不禁感叹:人确实要去除盲目,具足智慧。
作为佛教,尤其反对迷茫与盲目的信仰,倡导智慧与理性的信心。佛陀接近涅槃时宣说了一部重要经典——《涅槃经》,经中说:“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意思是,只有信心而没有智慧,就会增长无明,所作所为不一定符合道德;只有智慧而没有信心,就会增长邪见,比如有些人,没有好好运用智慧,常常言人过失。
所以,信心和智慧都需要具备。
刚才主持人说,很多宗教认为有个造物主主宰人类,而佛教与此不同。确实是这样的。
在这个问题上,爱因斯坦在《科学的宗教精神》一文中表达过与佛教类似的观点:“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但是这种宗教感情同普通人的不一样。在后者看来,上帝是这样一种神,人们希望得到它的保护,而害怕受到它的惩罚……可是科学家却一心一意相信普遍的因果关系。在他看来,未来同过去一样,它的每一细节都是必然的和确定的。”
其实佛教不是完全的有神论,也并非完全的无神论,而是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佛陀是发现真理者,不是创造真理者,也不是万物的创造者。
而且对待世人的审视,佛教的态度跟其他宗教也截然不同——其他有些宗教会说自己的教义是凡夫无法触及的境界,不能观察;而佛教则说,即使对释迦牟尼佛的教言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觉得合理可以接受,觉得不合理可以舍弃。
关于这一点,佛陀曾在经典中亲口说:“比丘或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意思是,出家的比丘以及在家的智者,你们应该像通过砍割、煅烧、提炼等方法提炼黄金一般,细致入微地观察我的教言,觉得合理才去接受,而不要因为恭敬我就信受,否则就成了迷信。这是佛陀对追随者的中肯教诫。
大家要明白,佛教中的信仰有三个层次,越往上越是建立在智慧上。《华严经》中也讲:“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在佛法中,智慧是最重要的。
前面说信心重要,这里又说智慧是上首,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一个人最初趣入佛门时,需要信心作为门径,而深入学习过程中,则要有智慧的陪伴。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如同大海一般,具有深广的功德,只有进入信心的船只,挥动智慧的双桨,才能顺利度越。
摘自信仰在佛教中的意义——新西兰梅西大学演讲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