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之间一定要团结友善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血脉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现在开始讲凡夫。凡夫就不一样,凡夫愚昧,没有内外明彻——就是没有证悟。
“若有疑即不作”,凡夫执著万事万物。“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执著。对空性的怀疑,也是执著。有执著,你就不要去效仿这些圣者。不能造罪,要行善断恶才安全,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都要用善恶因果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能说善恶都不存在。“作即流浪生死” 那作了怎么样呢?你本身没有证悟空性,去杀盗淫妄造罪,结果是在轮回当中流转。“后悔无相救处”,后悔也没有用,无法得救。
“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在流浪轮回的时候,所面临的贫穷、困难,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妄想所生。一个是因为过去我们吝啬,舍不得上供下施导致的;另外一个,也可以这样子理解:贪得无厌的人,他的心理是贫穷的状态,再多的财物,他也认为不够,这不就是贫困吗?对生活永远都没有满足,这就是贫穷的心态。
“若了是心”,如果我们自己了解了心的本质的话,那就“递相劝勉”。“递相”,相互之间。学佛的人,大家一起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劝导。比如说大家有什么心事的时候,有什么不开心的时候,其他人都来帮助、来劝导,让他从困境当中走出来,这个非常的重要。
物质上面,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话,大家也来帮助他,让他从困境当中走出来。我们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是上师,谁也不是弟子,大家都是佛教徒,我们相互帮助、劝导。因为旁观者清,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虽然平时懂很多很多的理论,开导别人没问题,但是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迷茫的,特别在临终的时候,自己的神识模糊不清,更需要道友的帮助。所以相互劝导真的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了。我们经常说要度一切众生,那我们先度身边的人,然后再说其他的人。身边的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根本就不在乎,然后说要度众生,这怎么可能呢?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虽然在学佛,但是,我们的生活当中一定会出现很多很多不开心的事情,这是肯定的。我们要关注身边道友有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有,大家一起来帮助他、来劝导他,一定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我们没有这样去帮助、劝导身边的人,所以佛教徒有人去自杀了等等,其实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应该出现的。
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人稍微关注一下,稍微相互劝导一下的话,这一类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的。学佛的人当中,肯定也有很多人有抑郁症、焦虑症,因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造成了很多很多精神上的压力和打击……这个时候,大家就来互相帮助。
达摩祖师的论,有些时候讲得非常高,有些时候又讲得非常细致。大家学了后,一定要记住——我们佛教徒不是要帮助天下所有的人吗?那身边的人都不帮助的话,完全就是空谈了。有的人,虽然平时懂这些道理,但是一旦产生了贪嗔痴烦恼,自己就会失去理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正确合理的判断。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其他人的劝导,其他人因为没有这种烦恼,所以有能力去劝导他。
我们相互之间鼓励,这样子以后,大家就可以一起修行,这就叫作金刚道友。大家一定要记住,“递相劝勉”这四个字特别特别的重要,一定要重视。
“但无作而作”,这句话很深。《坛经》也讲过,从本质上讲都是无作。我们了解了空性、证悟空性以后,再去作。在如幻如梦当中进行这些劝导,不仅仅是劝导,在如幻如梦当中去修行、打坐,这就叫“无作而作”,不是有作而作。
有作而作的话,那我们是当作真实的事情,就会求回报,产生执著,这样的作是不对的。无作而作——是不求回报,是证悟了空性,在三轮体空的境界中去作。“即入如来知见”,这就开始进入佛的境界了。
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些讲得非常深,有些讲得非常接地气。大家一定要注意,尤其是“递相劝勉”这四个字。后面的“无作而作”,可以作为以后的一个目标,现在要去执行是有点难。
但是递相劝勉,我们随时都可以做到,很有必要的。这样以后,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关注,这就是金刚道友,这就是师兄。释迦牟尼佛对佛教团队中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僧人或者是在家人的要求,就是相互之间的递相劝勉,也就是学佛人之间、道友之间的这种团结友善。
尤其是僧团里面,特别地强调递相劝勉。因为出家了以后,身边没有家人照顾,所以相互之间的照顾非常重要。大家虽然没有出家,但很多都是单身,或者是独生子女,或者是空巢老人,也和出家差不多了,所以非常需要递相劝勉,大家一定要重视。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