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108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Back

前行第108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仰望虚空 2023-06-28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一、皈依;丙二、发殊胜菩提心;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戊二、行菩提心学处;己三、安忍;庚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庚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正式发心


正文脉络

一、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一)当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1、理说。

(1)直接:

🔸为了成就正法,必须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来修行,这也是一种安忍。

(2)间接——对比说明当修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A、世间人:为了世间的目标,尚且愿意付出精进与勇气。

B、修行人:修出世间法应经历苦行。

2、教说。

(1)续部云:“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

(2)《菩萨善戒经》云:“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二)修出世间法所应经历的苦行。

1、略说噶当四依——上等修行人的修行准则。

(1)心依于法:心依于解脱法,而不是世间法。

(2)法依于贫:修解脱法依于简单的生活。

(3)贫依于死:过这种简单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时比较贫穷,成名后就开始过另一种生活。

(4)死依于干涸之壑:保证贫穷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沟里。

2、详说。

(1)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

A、过去如是:

 a、米拉日巴尊者、噶当派诸位大德、禅宗的众多高僧都是或居于山洞,或住在森林,或修建茅棚,一辈子都在修行,他们的目标只有解脱,放弃一切,为求种种法,无怨无悔、永无疲厌地苦行。

🔸《华严经》云:“头目及手足,肌肉施无悔,求种种经书,心无有疲倦。”

 b、唐僧取经。

B、现在如是:

 a、汉地的终南山、云居山等地、藏地桑耶附近的山洞里,也有许多隐士。

 b、上师家乡有个修行人离家二十多年了,一直在桑耶修行,家人就当他已经死了。

(2)死依于干涸之壑。

🔸米拉日巴尊者:“死时无人探望我的尸体,瑜伽士我就心满意足了。”

🔸天葬:尸体送去尸陀林天葬,可以圆满极大布施的资粮。


(三)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

1、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

(1)理说:

🔸所谓的世出世间法圆融的人只是世间法比较突出,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出世间法功德。

(2)喻说:

🔸凡是想世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3)例说:

A、释迦摩尼佛:

 a、实现成佛的一世苦行:佛陀也没有想出世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舍弃国政,离开皇宫来到尼连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

 b、无量劫苦行:“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

B、米拉日巴尊者:

 a、尊者依靠苦行成就。

(a)米拉日巴尊者那么聪明的人,也没有同时成就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尊者修行时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仅仅依靠野菜充饥果腹而修行,结果整个身体形似骷髅,身上绿毛丛生,长吸血虫,致使别人看到时认不出他到底是人还是鬼,依靠这样的励励苦行,尊者获得了殊胜成就。

(b)当米拉日巴尊者老师的儿子劝其像马尔巴上师那样享受明妃时,尊者回答说:“我没有上师那样的境界。大狮子跳跃的地方,小兔子自不量力跟着去跳,一定会摔死的。”

 b、要得一切智必经苦行。《大庄严论经》:“不作难苦行,不得一切智。”

C、大成就者金刚镜:

🔸在九年中只靠吃拉刻树皮修持正法,最后获得了成就。

D、全知无垢光尊者:

🔸在桑耶青浦依止格玛燃匝尊者时,数月中仅以三藏升糌粑和二十一颗水银丸维生。下雪时就钻进牛毛袋子里,这个袋子既做衣服,又当坐垫,在出世间法方面历尽苦行,终获得非常伟大的成就。

E、莲池大师:

🔸 “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F、大梅禅师:

🔸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禅师当年在山里修行,很多年后,师兄得知他下落,欣然派人迎请。但他就写了两首偈子以示推辞,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2、世间法对出世间法具危害。

(1)追求世间法会障碍出世间法。

A、教说。

🔸智悲光尊者:“修行人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

 a、一个修行人,适度拥有一些资具是可以的,但太过了就会变成障碍。

 b、魔法:就是散乱。

B、分析。

 a、当今这个电子化和信息化的社会对修行人是挑战的时代。

(a)对好的修行人而言,电子化和信息化是一种方便,有了这些顺缘,便可以一心修行。

(b)修行不好的人,好住处、好施主都成了散乱之因,依靠这些修不成佛法,反而先成就了魔法。

 b、修行人耽著利养的过失。

(a)害自己:

🔸《大庄严论经》云:“愚者贪利养,不见其过恶,利养远圣道,善行灭不生。”

(b)害他人:

🔸那些供养者,因为福报不足,遇不到殊胜的功德田,他所遇到的“功德田”自己都不求解脱,怎么会令他解脱呢?

(2)放下对世间法的执着才有可能成就。

A、公案:

🔸《阿育王经》:有个修行人,对耽著饮食起居一直未能成就。优婆鞠多尊者为调伏他对身体的爱执,要求其从树上跳到树下的大坑中,修行人为了求法准备如是而行,结果当其贪爱之念去除的一刹那,树与坑都不见了。从此,他不再执著色身,能够放下一切,上师这才为他传法,他很快地就证得阿罗汉果。

B、教说:

🔸夏日瓦格西:“如果从内心深处想修法,必须自心依于贫穷,贫穷一直到死亡。假设能生起这样的意念,那么,天、人、鬼三者必定不会使其为难。”

3、忍耐求法苦行之楷模:米拉日巴尊者。

(1)“我病无人问,若死无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世间人很难真正想得开,病时若无人问津,就特别难过;死时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也会死不瞑目。

(2)“门外无人迹,室内无血迹,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A、“室内无血迹”:

 a、血迹:积累财产的“血迹”。

 b、小偷夜里也偷尊者的东西,结果尊者大笑,说“我白天都找不到任何东西,你黑乎乎的怎么找得到呢?”

B、强烈对比:

🔸对于尊者的苦行,他妹妹见了忍不住大哭,结果尊者在欢笑。

(3)“何去无人问,此去无定处,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A、但对我们闻思修行的人来说,在尚未达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脱离群体。

B、我们自由自在地四处游荡、更换上师的话,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以眼泪收场。

(4)“腐尸为虫食,血脉为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只要在有生之年努力闻思,或者每天修一个小时的法,或者尽己之力去缓解一个众生的痛苦,这些都值得我们努力,这也是佛教的精神。

4、做不了上等修行人的我们该怎么办?

(1)所断:千万不要做偏激的选择。

A、“如果做不成上等,那我中下等的也不做,干脆不修行了!”

B、刚开始热情高涨,后来苦行、修行退失:“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2)所行。

A、自己:把能做到的做好。

 a、做不了上等修行人,用次一等的要求要求自己。

🔸作为一个居士,可能做不到多年到寂静地闻思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样的苦行。但也应该为听法至少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不要天天追求世间享乐。

 b、忙里偷闲地闻思修。

(a)以上师为榜样:上师说自己尽管没有苦行的因缘,但只要住在学院,下午就会把电话关掉几个小时,清洗清洗自己的头脑。

(b)我们:应该偶尔让心静下来,念个经,看点前辈大德的书,享受一下放松的生活;就算不能整天如此,也可以拥有一两个小时的安宁。

 c、要稳定、持久。

🔸有长久道心的人,十年、二十年乃至有生之年,对佛法的信心不断增上,对财产、名声从不贪著,只是一味地护持佛法和利益众生,这种精神非常可嘉。

 d、生起无常观,尽量断除贪执。

🔸欲界众生本来情欲就重,再加上太执著,越执著就越痛苦,但世间的欲妙不可能永远不变,懂了也就放下了。

 e、发愿未来能做到上等苦行。

🔸眼前做不到的,也可以发愿并祈祷在将来实现。

B、以公正的态度看待大德们的苦行:圆融“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与六祖的“佛法不离世间觉”。

 a、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

 b、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地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


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一)当不畏甚深法义之义。

1、何为甚深法义?

🔸比如,地狱众生的心与普贤如来的智慧无别,地狱与天堂无别,空性等等。

2、当不畏甚深法义之义。

🔸当听闻到甚深的空性实相,尤其是远离勤作自性大圆满实相的精要,超越善恶因果的十二金刚大笑、稀有八句等法语时,切切不可生起邪见,并且要千方百计毫不颠倒地受持它们的密意。


(二)畏惧、诽谤甚深法义之过失。

1、造下较五无间更重之舍法罪。

🔸乔美仁波切:“纵闻善德与恶过,地狱痛苦寿量等,以为非真起邪见,此罪胜过五无间,无解脱罪发露忏。”

2、畏惧深法不得成就。

🔸阿底峡尊者:“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仅仅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

3、诽谤深法堕入地狱。

(1)往昔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具增上慢的比丘听到宣讲甚深空性实义时口吐鲜血而亡并堕入地狱的公案。

(2)《入大乘论》言:“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三)教诫。

1、要成熟自己的智慧。

(1)智慧不成熟很容易造下舍法罪:台湾有个法师断章取义,引用《阿含经》《别解脱经》的教证,在网上宣扬密宗的咒语非佛说。

(2)很多世间人及小乘行人愚痴、傲慢,从未真正研究过大乘佛教,对佛教一知半解,却口口声声说这个地方不对,那个地方不对,释迦牟尼佛怎么怎么,实际上他们对中观根本不懂。

2、对甚深正法当生信解。

🔸应当对甚深正法以及宣讲此法的补特伽罗从内心深处生起胜解、恭敬诚信。

3、不能生起诚信也不要诽谤。

(1)虽然接受不了妙法,但也不应该诽谤。

(2)《大乘密严经》云:“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他们走了以后,尊者并没有念恶咒,但也许是护法神的惩罚,或者是作恶的业报现前,不久以后,那个欺辱尊者的猎人因为一件事,被法官判处了死刑。

恶咒:

1、存心伤人的咒语。

2、祈求鬼神代自己加祸于人的祷词。

3、诅咒。厌胜咒师所诵恶咒。

——《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 编)》


原文

当然,如果我们不是上师,只是一个修行人,也应该知道知足少欲,对修证而言,这是个很大的方便。

修证:

由修而证。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原文

比如,地狱众生的心与普贤如来的智慧无别;地狱与天堂无别……

普贤如来:

(佛名)在金刚界或以名果上之大日如来,或以名因位之普贤菩萨。名大日者,依于大日普贤证成善愿行之义。名为普贤如来又名普贤法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教    证    和    教    言 

1、《菩萨善戒经》云:“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2、《华严经》云:“头目及手足,肌肉施无悔,求种种经书,心无有疲倦。”

3、佛陀:“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

4、《大庄严论经》云:“不作难苦行,不得一切智。”

5、《大庄严论经》云:“愚者贪利养,不见其过恶,利养远圣道,善行灭不生。”

6、《入大乘论》言:“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7、《大乘密严经》云:“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


 公    案

1、昔日,藏地的米拉日巴尊者,修行时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仅仅依靠荨麻充饥。到了最后,他整个身体形似骷髅,身上绿毛丛生,长满吸血虫,以致别人看到他时,都认不出是人是鬼。

尊者身上的绿毛,是吃荨麻的结果。荨麻,不知道你们吃过没有?我小时候放牛经常见到,非常好吃。不过上面有刺,不小心扎到手很疼。尊者修行的地方荨麻很多,吃完最初带来的粮食后,他没有再去化缘,好几年中就吃这个。时间久了以后,他的衣服烂了,一片也不剩,毛孔和头发都变成了绿色。

有一天,一群猎人来到他的山洞前,被尊者的样子吓了一跳,大叫:“你是人是鬼?”尊者回答:“我是人,一个修行人。”猎人们几天没打到吃的,准备抢他的食物,但进洞里一看,只有荨麻,其他什么都没有。他们问:“你修行的粮食在哪儿?”尊者答道:“我的粮食早就吃完了,一直吃荨麻,暂时还没有得到别的供养。”

一个猎人问:“供养修行人有什么好处?”尊者说:“可以给自己带来福气。”猎人轻蔑地笑道:“好,那我就供养你一次吧。”说完,他把尊者抱起来摔在地上。尊者本来就骨瘦如柴,这一摔让他非常痛苦,但他还是对猎人生起悲心,不住地流下眼泪。

另一个猎人很同情尊者,劝那个人说:“你不要这样做,你看他真是一位苦行者。即使不是,我们挨饿也跟他无关,你这样对待他算什么?”然后,这一群猎人就离开了。

他们走了以后,尊者并没有念恶咒,但也许是护法神的惩罚,或者是作恶的业报现前,不久以后,那个欺辱尊者的猎人因为一件事,被法官判处了死刑。除了那个好心的猎人外,其余人也都受到了很重的处罚。


2、米拉日巴尊者在上师马尔巴前求得正法后,有次回了一趟家。当时他家的房子已经倒了,母亲也早就过世了,他最喜欢的《大宝积经》被雨水淋得七零八落,几乎成了鸟巢。伤心之余,他把母亲的骨头作为所依,作了超度,并想把《大宝积经》供养给从前教他识字的老师。

可到了老师家,才知道老师也已去世了,就把这部经供养给老师的儿子。老师的儿子对他说:“既然你是马尔巴的传承弟子,就应该学你上师那样享用明妃。不如你去弄一所房子,把你未婚妻结赛娶过来,继承你上师的宗风,这样不是很好吗?”尊者说:“我没有上师那样的境界,大狮子跳跃的地方,小兔子自不量力跟着去跳,一定会摔死的。”


3、大成就者金刚镜,他在九年中只靠吃拉刻树皮修持正法,最后获得了成就。


4、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桑耶青浦依止格玛燃匝尊者时,数月中仅以三藏升糌粑和二十一颗水银丸维生。下雪时就钻进牛毛袋子里,这个袋子既做衣服,又当坐垫,在出世间法方面历尽苦行,终获得非常伟大的成就。


5、莲池大师,就是“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即以野草为食胜过空腹,以茅棚为屋胜过露宿。


6、大梅禅师也是“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一池的荷叶,足够做衣服还嫌多;树上的松花,全当食物还绰绰有余。他当年在山里修行,很多年后,师兄得知他下落,欣然派人迎请。禅师就写了两首偈子以示推辞,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7、《阿育王经》的公案:

有个修行人,虽然经历了长久修行,但对饮食起居特别讲究,故一直未能成就。为了调伏他对身体的爱执,优婆鞠多尊者将他带进山里,以神通化现一棵很高大的树,以及一个深广无比的大坑。

尊者说:“你若能一切都听我的,我就为你说法。”他说:“好。”于是尊者让他爬到树上,先把两只脚放下来,他依教奉行。又让他放开一只手,他也照做,整个身体就靠一只手悬着。尊者要他把最后一只手也放开,他抗议道:“再放开的话,我就会堕坑而死了。”尊者说:“说好一切都听我的,不照做就不为你传法。”

他想到此行目的,随即把眼一闭,不顾一切把手放开,准备堕下去。正当他这贪爱之念去除的一刹那,树与坑都不见了。从此,他不再执著色身,能够放下一切。上师这才为他传法,他精进地加倍用功,很快地就证得阿罗汉果。




重难点及窍诀

一、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一)当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1、理说:

为了成就正法,必须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来修行,这也是一种安忍。

2、教说:

(1)续部云:“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

(2)《菩萨善戒经》云:“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二)修出世间法所应经历的苦行。

1、略说噶当四依——上等修行人的修行准则。

(1)心依于法:心依于解脱法,而不是世间法。

(2)法依于贫:修解脱法依于简单的生活。

(3)贫依于死:过这种简单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时比较贫穷,成名后就开始过另一种生活。

(4)死依于干涸之壑:保证贫穷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沟里。

2、详说:

(1)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

A、过去如是:

 a、米拉日巴尊者、噶当派诸位大德、禅宗的众多高僧都是或居于山洞,或住在森林,或修建茅棚,一辈子都在修行,他们的目标只有解脱,放弃一切,为求种种法,无怨无悔、永无疲厌地苦行。

《华严经》云:“头目及手足,肌肉施无悔,求种种经书,心无有疲倦。”

 b、唐僧取经。

B、现在如是:

汉地的终南山、云居山等地、藏地桑耶附近的山洞里,也有许多隐士。

(2)死依于干涸之壑。

米拉日巴尊者:“死时无人探望我的尸体,瑜伽士我就心满意足了。”


(三)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

1、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

(1)理说:

所谓的世出世间法圆融的人只是世间法比较突出,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出世间法功德。

(2)喻说:

凡是想世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3)例说:

A、释迦摩尼佛:

 a、实现成佛的一世苦行:佛陀也没有想出世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舍弃国政,离开皇宫来到尼连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

 b、无量劫苦行:“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

B、米拉日巴尊者:

 a、尊者依靠苦行成就。

(a)米拉日巴尊者那么聪明的人,也没有同时成就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尊者修行时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仅仅依靠野菜充饥果腹而修行,结果整个身体形似骷髅,身上绿毛丛生,长吸血虫,致使别人看到时认不出他到底是人还是鬼,依靠这样的励励苦行,尊者获得了殊胜成就。

(b)当米拉日巴尊者老师的儿子劝其像马尔巴上师那样享受明妃时,尊者回答说:“我没有上师那样的境界。大狮子跳跃的地方,小兔子自不量力跟着去跳,一定会摔死的。”

 b、要得一切智必经苦行。《大庄严论经》:“不作难苦行,不得一切智。”

C、大成就者金刚镜:

在九年中只靠吃拉刻树皮修持正法,最后获得了成就。

D、全知无垢光尊者:

在桑耶青浦依止格玛燃匝尊者时,数月中仅以三藏升糌粑和二十一颗水银丸维生。下雪时就钻进牛毛袋子里,这个袋子既做衣服,又当坐垫,在出世间法方面历尽苦行,终获得非常伟大的成就。

E、莲池大师:

“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F、大梅禅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2、世间法对出世间法具危害。

(1)追求世间法会障碍出世间法。

A、教说:

智悲光尊者:“修行人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

B、分析:

 a、当今这个电子化和信息化的社会对修行人是挑战的时代。

(a)对好的修行人而言,电子化和信息化是一种方便,有了这些顺缘,便可以一心修行。

(b)修行不好的人,好住处、好施主都成了散乱之因,依靠这些修不成佛法,反而先成就了魔法。

 b、修行人耽著利养的过失。

(a)害自己:

《大庄严论经》云:“愚者贪利养,不见其过恶,利养远圣道,善行灭不生。”

(b)害他人:

那些供养者,因为福报不足,遇不到殊胜的功德田,他所遇到的“功德田”自己都不求解脱,怎么会令他解脱呢?

(2)放下对世间法的执着才有可能成就。

A、公案:

《阿育王经》:有个修行人,对耽著饮食起居一直未能成就。优婆鞠多尊者为调伏他对身体的爱执,要求其从树上跳到树下的大坑中,修行人为了求法准备如是而行,结果当其贪爱之念去除的一刹那,树与坑都不见了。从此,他不再执著色身,能够放下一切,上师这才为他传法,他很快地就证得阿罗汉果。

B、教说:

夏日瓦格西:“如果从内心深处想修法,必须自心依于贫穷,贫穷一直到死亡。假设能生起这样的意念,那么,天、人、鬼三者必定不会使其为难。”

3、忍耐求法苦行之楷模:米拉日巴尊者。

(1)“我病无人问,若死无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世间人很难真正想得开,病时若无人问津,就特别难过;死时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也会死不瞑目。

(2)“门外无人迹,室内无血迹,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A、“室内无血迹”。

血迹:积累财产的“血迹”。

B、强烈对比。

对于尊者的苦行,他妹妹见了忍不住大哭,结果尊者在欢笑。

(3)“何去无人问,此去无定处,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A、但对我们闻思修行的人来说,在尚未达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脱离群体。

B、我们自由自在地四处游荡、更换上师的话,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以眼泪收场。

(4)“腐尸为虫食,血脉为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只要在有生之年努力闻思,或者每天修一个小时的法,或者尽己之力去缓解一个众生的痛苦,这些都值得我们努力,这也是佛教的精神。

4、做不了上等修行人的我们该怎么办?

(1)所断:千万不要做偏激的选择。

A、“如果做不成上等,那我中下等的也不做,干脆不修行了!”

B、刚开始热情高涨,后来苦行、修行退失:“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2)所行。

A、自己:把能做到的做好。

 a、做不了上等修行人,用次一等的要求,要求自己。

作为一个居士,可能做不到多年到寂静地闻思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样的苦行。但也应该为听法至少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不要天天追求世间享乐。

 b、忙里偷闲地闻思修。

(a)以上师为榜样:上师说自己尽管没有苦行的因缘,但只要住在学院,下午就会把电话关掉几个小时,清洗清洗自己的头脑。

(b)我们:应该偶尔让心静下来,念个经,看点前辈大德的书,享受一下放松的生活;就算不能整天如此,也可以拥有一两个小时的安宁。

 c、要稳定、持久。

有长久道心的人,十年、二十年乃至有生之年,对佛法的信心不断增上,对财产、名声从不贪著,只是一味地护持佛法和利益众生,这种精神非常可嘉。

 d、生起无常观,尽量断除贪执。

欲界众生本来情欲就重,再加上太执著,越执著就越痛苦,但世间的欲妙不可能永远不变,懂了也就放下了。

 e、发愿未来能做到上等苦行。

眼前做不到的,也可以发愿并祈祷在将来实现。

B、以公正的态度看待大德们的苦行:圆融“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与六祖的“佛法不离世间觉”。

 a、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

 b、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地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


二、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一)当不畏甚深法义之义。

1、何为甚深法义?

比如,地狱众生的心与普贤如来的智慧无别;地狱与天堂无别;空性等等。

2、当不畏甚深法义之义。

当听闻到甚深的空性实相,尤其是远离勤作自性大圆满实相的精要,超越善恶因果的十二金刚大笑、稀有八句等法语时,切切不可生起邪见,并且要千方百计毫不颠倒地受持它们的密意。


(二)畏惧、诽谤甚深法义之过失。

1、造下较五无间更重之舍法罪。

乔美仁波切:“纵闻善德与恶过,地狱痛苦寿量等,以为非真起邪见,此罪胜过五无间,无解脱罪发露忏。”

2、畏惧深法不得成就。

阿底峡尊者:“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仅仅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

3、诽谤深法堕入地狱。

(1)往昔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具增上慢的比丘听到宣讲甚深空性实义时口吐鲜血而亡并堕入地狱的公案。

(2)《入大乘论》言:“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三)教诫。

1、要成熟自己的智慧。

(1)智慧不成熟很容易造下舍法罪:台湾有个法师断章取义,引用《阿含经》《别解脱经》的教证,在网上宣扬密宗的咒语非佛说。

(2)很多世间人及小乘行人愚痴、傲慢,从未真正研究过大乘佛教,对佛教一知半解,却口口声声说这个地方不对,那个地方不对,释迦牟尼佛怎么怎么,实际上他们对中观根本不懂。

2、对甚深正法当生信解。

应当对甚深正法以及宣讲此法的补特伽罗从内心深处生起胜解、恭敬诚信。

3、不能生起诚信也不要诽谤。

(1)虽然接受不了妙法,但也不应该诽谤。

(2)《大乘密严经》云:“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


一、如何安忍求法苦行?


(一)莫舍己道 坚持就是胜利!

1、为什么修法会痛苦?

(1)习气所致。

我们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培养了与修行解脱背道而驰的、坚固强大的习性,所以对痛苦有抵触是正常现象。

(2)恶友诱惑。

身边的朋友会通过一些世间的方式引诱我们,使我们放弃闻思修行。

2、舍身赴死求正法值不值?

(1)安忍的利益。

要相信修法的痛苦只是暂时的,而且我们在忍耐的过程中可以清净很多罪业,使修行提速,这些都是很好的契机和逆增上缘。

(2)不修的过患。

我们之前认为精进修行、不惯着自己是苦行。但其实不断地放纵自我才是真正的苦,比如:让自心被烦恼、竞争、攀比驾驭,不断向外驰求,在世间争夺你高我低,甚至逼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我们被烦恼绑架后,不仅身心疲惫,还更造了很多恶业。看似暂时没有痛苦了,但下场更惨。

(3) 应行之理。

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修行,远离烦恼,通过观察内心,做到想修行就能修行、不想造恶业就能不造恶业、不想散乱就能不散乱……才是真正拥有自由。当我们不可动摇的认知到正法的价值和修持正法所获得的结果,之后产生了非常强盛、真实的解脱心,违缘也没那么坚不可摧。

为此我们应该忍耐暂时的“苦行”。

3、坚持不退的动力从何而来?

(1)努力寻找和创造各种对修行有利的因缘,然后令其坚固、增上。

如在闻思中获得动力;在实修中获得觉受;遇到违缘痛苦成为逆增上缘等。

(2)减少令心力减弱,退失道心的因缘。如远离恶友、舍弃今世等等。


(二)勿以出世间法成就世间法。

1、释迦牟尼佛要舍妙欲才能成就吗?

佛陀示现舍弃王宫生活出家修证成佛,王宫的妙欲不会成为他成佛的阻碍。但为了度化不同根基的弟子,所以才做这样的表率。

2、为啥恩扎布德不舍妙欲而成就?

(1)根基决定。

国王恩扎布德是极利根者,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在佛传授其密法获得境界后,形象上虽未舍弃妙欲,但内心已无执着。

(2)圣者示现。

国王恩扎布德,本体是密主金刚手,是一切密宗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为国王灌顶,国王恩扎布德当下获得了双运身的成就。释迦牟尼佛把所有的续部都交付给他,他把续部制成书函,对邬金地区的人们做了广泛的弘扬。不久,他和王妃等人全部隐没不见,成为受用圆满之身,前往各如来刹土。后来,国王曾再度显现,成为一切密法的结集者。不仅是国王眷属,邬金地区的所有众生,乃至魔和旁生,蜷飞蠕动之微细生灵全都依靠大乐道(密宗)而获得了虹身。

3、能不能世出世间都圆满?

很多大德,诸如蒋扬钦哲旺波尊者,他的财富和修行境界都很圆满。但前提是出世间法已经圆满,这样的话为了度化众生,在显现上世间财富也圆满,对他来讲也没有障碍。

4、为什么不能两者都圆满?

凡夫的相续中正法的习气非常弱,轮回的习气非常强盛,所以轮回的习气起主导作用,此时如果是世出世间法同时做,肯定是世间法成功,出世间法变成世间法的陪衬,成为圆满世间法的助缘。比如,修顶礼是为了得到巨大的功德、修财神法是为了增加财富、遣除违缘是为了遣除做生意的违缘等。

只有出世间法已经自在了,再去做世间法才不会成为成佛的阻碍。世间法方面,如果是没办法不做还是要做的;而如果是可以避免不做的,就不要浪费暇满人身来保养轮回。否则正法还没有修成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


二、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一)守持清净戒律不造恶业,不能获得任何成就吗?

如果没有慈悲心、菩提心、对二无我空性的甚深法义不生诚信,只是守持清净戒律,是无法获得成就的。守戒是投生善趣的因,别解脱戒是解脱间接的因,解脱的直接因是在受持戒律的基础之上,以二无我的空性见对治烦恼障所知障,最终获得佛果。


(二)无生空性与无生法忍的区别?

1、无生空性:

无生就是空性,无生无灭叫做实相。

2、无生法忍:

是对一切万法本体空性的实相(无生法)要安忍。

一切万法虽然在不经观察的时候有生有灭,但究竟的实相是空性的、无生无灭的、超越因果的。当有人听到无因果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恐怖,但我们对于无生法要相信、要接受,而且要千方百计毫不颠倒的受持。就算不能受持,也不要生怀疑和邪见,要对这方面的教义安忍,让自己的心不动摇,这叫做无生法忍。

3、修持次第:

(1)首先以中观理或者无常的教言进入到人无我、法无我的中观空性。

(2)然后通过中观趋入密乘,了知万法的实相。


(三)对甚深法义生不起信解,怎么治?

处方:不断闻思并再三发愿。

退一步说,如果暂时福报不够、善根未成熟,实在无法生起胜解,那也不要诽谤,要做到不观察、不分析、不赞叹、不诽谤。并且进一步发愿:希望有一天能通达甚深法义。


三、舍法罪&谤法罪?你要当心哦! 


(一)舍法罪。

1、定义:

通过身口意三门弃舍正法而造作的罪业是舍法罪。

2、具体行为:

(1)舍教法:对闻思修持一句一义之法也不能造违缘,否则便是舍法罪。

① 对别人讲法制造违缘。

比如,对正在传法的法师说:

 a、 “你整天这样讲经说法没什么用,还是停一段时间课,好好休息休息,大家也听累了。”

 b、“现在许多人感冒得那么厉害,要不要停几天课。”

 c、“这个法以后再讲吧!”

 d、“这个道理很简单,用不着给别人辅导。”

② 对别人闻法制造违缘,断传承。

比如,对想听闻佛法的人说:

 a、“别去听法了,我们还是去朝拜某寺院的上师吧!”

 b、“你不用闻法,不要学密宗!好好念佛就可以了。”

以上,可能自以为这是好事,却已经造了舍法罪。若没有忏悔清净,则今世不可能往生。

或者:

(a)某人本来要听法,可是你却让他上街买东西,结果他没听成这堂课;

(b)上课时跟别人说话,影响他人听法,令断传承,无论一部大法还是短的小法。

③ 总结:

有些人认为烧毁佛经或将佛经扔到河里,以及诽谤前后世和业因果。诸如此类的行为才是舍法罪,所以舍法罪并不容易造。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若不注意,平时很容易造下舍法罪。

④ 教证: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有依行品第四》亦云:“若有于我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所说正法:谓依声闻乘所说正法,或依缘觉乘所说正法,或依大乘所说正法,诽谤、遮止、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当知是名谤正法者,亦名毁灭八圣道者,亦名破坏一切有情正法眼者。”

(2)舍证法:舍证法就是毁坏法身,罪业非常严重。

① 对他人受出家戒等制造障碍。

对想出家的人说:“末法时代哪里有清净的出家人?很多出家人都还俗了,你还是以在家的身份度化众生吧!”

但若按《毗奈耶经》要求,对发心出家者先观察,看其道心是否稳固,再决定是否可让其出家,不是舍法罪。

② 对他人受持少分戒律学处制造违缘。

人的根机千差万别,很多人很难圆满受持出家或居士戒律,但他们愿意受持少分戒律,比如不吃肉、不饮酒、不抽烟、过午不食、八关斋戒等。

但有些人则以讥讽的语气说:“你是假装的,胜过你的高僧大德们都不受持这些学处,你还是跟我吃肉喝酒吧!”诸如此类唆使别人舍戒的言行,都是在造舍证法罪。

③ 对修法者制造违缘。

本来有人想修持佛法,但旁边的人劝他:

 a 、“不用修空性和菩提心,只要念佛就可以了!”

 b、“不要修这些法,观明点就可以了!”……这些都属于舍证法。


(二)谤法罪。

1、定义:

在一切佛语中,执著其中的一类是成佛的方便,另一类是成佛的障碍,这样分判应理和非理,认为另一类佛语应当舍弃,或者认为不是佛说就是谤法罪。

2、具体行为:

(1)赞叹自宗诋毁他宗。

本来各宗、各法门圆融无违,但有些人却取一舍一,自称只学密宗的那些人以此为借口说别解脱戒是声闻乘,视其为低劣的法门而舍弃,认为密宗最高等等。这种说法并不合理,对小乘根机者来讲,小乘法是最高最好的法,所以我们就不能说它低劣。如:

 a、“藏传密法不是佛说的”。

 b、“禅宗不是佛传下来的”。

 c、“净土法门才是最好的”等等。

这样的偏颇之辞是不懂佛法的表现,懂佛法的人说话会掌握分寸,在赞叹一个法门时根本不会贬低其他法门。

(2)妄评佛经是伪经、大乘佛法不是佛说。

 a、没有闻思修、不懂佛理,没有确切的证据,妄自评论哪部经典是伪经。

 b、说大乘佛法不是佛说等等,否定大乘佛法。

(3)随便评论他人,间接诋毁正法。

试探别人后妄加评价说这是智者、这是愚者,就算是极为愚痴之人,如若他仅了知一句法义,比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也是教法。所以,直接诽谤某人而间接诋毁了正法,也成为舍法者,而诽谤相续具有正法者的罪过又非常严重。以这个标准衡量,可能很多人在评价别人时就造了谤法罪。故大家一定要慎言。自己一无所知时,就不应随随便便评论他人、他宗,否则很容易造下谤法罪,应多观清净心。

如:“这个法师是好法师、那个法师是坏法师……”等等。虽然现在很多人早上四点钟就在殿堂里一边转一边念佛,但若下殿后经常诽谤佛法,那也不能往生,所以这方面一定要引起注意。

3、教证:

《大乘方广总持经》云:“若有诽谤其法师者,即为谤佛等无有异。”


(三)舍法罪和谤法罪的区别。

1、舍法罪:

范围更广,除了语言诋毁诽谤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舍法。主要针对佛教徒,如皈依三宝后舍弃。

2、谤法罪:

包含在舍法罪中,属于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舍法。即使是非佛教徒也有可能造这种罪业。

3、总述:

从普遍的概念上说:二者字词有别、在特殊场合下二者表述的侧重点各有着重等外,基本意义应该是一致的。


(四)舍法、谤法罪的果报。

1、难遇正法 难生信心。

最严重的果报是生生世世遇不到佛法,即便遇到佛法也生不起信心。

2、易退失道心。

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经常退失,比如今天发愿好好闻思修行或好好发心,但过几天就没兴趣了,这很有可能是前世诽谤法师、诽谤正法的恶业所致,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忏悔前世所造的谤法罪业。

3、毁谤正法无有解脱。

毁谤正法如同毁谤了三世诸佛,如此必定灭尽福德。

教证:

(1)《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2)《宝性论》云:“何人若嗔法,彼岂得解脱?”

4、先堕入恶趣,后转可怜人。

在末法时代,很多人因为诽谤正法而堕入地狱,在无数劫中感受难以忍受的痛苦。从地狱中出来后,还将转生为诸根暗钝、身体相貌丑陋者。

如:盲聋、无舌、驼背、无颈、跛足、声音如狗叫、恒为饥饿所逼、身体枯瘦、嘴巴糜烂、众人不喜等等。现在世间有很多残疾人,有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残疾,但眼睛、耳朵等也存在一些缺陷,严格观察起来,一点毛病都没有的人非常少。这也许就是前世诽谤佛法的余报。

教证:

《妙法圣念处经》云:“迷惑诸有情,谤佛毁正法,堕落于三涂,穷劫不能出。”


(五)谨慎取舍因果,多多忏悔!

1、为何会造舍法罪?

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和痛苦极为炽盛,有些人虽然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而趣入了佛门,但由于自相续被劣宗的见解染污,对本来圆融无违的佛法产生了偏执之心。由于内心的邪念增上,在嫉妒等烦恼的推动下和他人争论,结果依靠佛法造下了舍法罪。

2、如何避免造舍法罪?

(1)通达法义。

从根本上讲,舍法罪是不通达佛法导致的。

若想讲经说法,自己首先要多认真听闻佛法,无误通达法义。否则“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不但自己会造下舍法罪,也会让其他众生造下舍法罪。

(2)善护口业,勿人云亦云。

许多人造下舍法罪,都是由于口无遮拦、信口开河所致。本来他就不懂佛法,但却偏要随便乱说,甚至还要随便出书,以及造修法仪轨。有些人并没有开悟,却要高唱“悟道歌”,在遇到对境时,他们的烦恼比谁都炽盛,从前的“悟道歌”也变成了“烦恼之歌”。我们遇到佛法非常不容易,本来是为了让自他获得解脱,所平时一定要注意,说话不要太多,否则很可能在有意无意中诋毁正法。

(3)多观清净心结善缘,至少保持中立。

我们应该对其他教派观清净心,最好能与之结上善缘。即便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能对其他宗派妄加褒贬,若能保持沉默不语、平等对待,则不会造下舍法罪。

(4)教证:

 a、佛陀曾说:“住于中间者,舍法我未说。”

 b、弥勒菩萨曾说:“意过自性恶,于色不应嗔,况于怀疑法,故中立无过。”

3、如何对治谤法罪?

(1)保护自己。

 a、千万不要诽谤:

有时由于前世的业力或者暂时的因缘,对某些法难生信心,但千万不要诋毁这些法。应该想:“佛法不可思议,佛陀和高僧大德的智慧不可思议,我这样渺小的人能知道什么?我的分别念肯定不是真理!”一旦觉得佛法不合理或者产生毁谤佛法的念头时,就要这样提醒自己。

 b、再三发愿:

还要再三发愿以后遇到这些空性等甚深教义,永远不要生邪见,一定要生起信解心,这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今生当中没有因缘生起邪见,后世也有可能。我们通过愿力发愿回向后,以后遇到甚深法义,愿力就在关键的时候起作用。

(2)保护他人。

不要随便讲空性、无因果、无佛无众生等观点。如果他生起邪见,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摄受他,就是让他堕入恶趣的因。

4、造了怎么办?赶紧猛烈忏悔!

如果从前因为智慧没有成熟,曾经诽谤过佛法,就要趁早忏悔,只要以精进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争取在临死之前清净这些罪业。

5、造五无间罪和谤法罪能否往生极乐世界?

(1)如果罪业如理如法忏悔清净则可往生。

(2)若能趋入密宗的坛城接受灌顶,且依密法的加持清净罪障后,也有往生净土和解脱的机会。

6、为什么舍法罪胜过五无间罪?

造五无间罪,如果没有生邪见,善根还在,就可以通过对法的信心去忏悔。但若对本来存在的善恶因果取舍等等认为不真实,生起邪见,这种舍法罪比无间罪还要重,因为没有忏悔所依。舍法罪也称无解脱罪,因罪业太严重,在很长时间中都无法解脱了。


(六)谤法之最。

1、诽谤深法。

在诽谤佛法之中,以诽谤甚深了义法要的过患最为严重。

(1)举例说明:

尤其大圆满、大手印是密法中最殊胜的密法,如果有人诽谤它们,就等于舍弃了一切诸佛的最胜密意,永离解脱之道,死后必定会堕入地狱。

如:有些人说:“阿弥陀佛是我的导师,而普贤王如来、莲花生大士我一概不承认。”其实阿弥陀佛的密意跟普贤王如来、莲花生大士是一致的,如果你舍弃了普贤王如来、莲花生大士,就等于舍弃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肯定不会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的。

(2)公案:

以前格鲁派有一位帕翁卡巴格西,因为前世的业力所感,经常诽谤宁玛派的大圆满法,而且砸毁了拉萨附近的莲花生大师等密宗佛像,后来他及其眷属活活陷入地狱。他当年生陷地狱的遗迹至今尚存。这则公案在《协庆加查佛教史》等众多史书中都有记载。

(3)教证:

 a、《护意续》中说:“若谤普贤此密意,乃至虚空存在间,死后堕入金刚狱。”

 b、佛在《般若八千颂》中说:“如果有人诽谤佛法,我连此人的名字都不愿意听,更何况与他接触?”

2、擅改佛经。

佛经的一字一句皆不能删改。

(1)为什么不能改?

凡夫的语言再怎么优美,也不可能离开能取所取,自然也就不可能给众生带来什么利益;而佛陀金刚语所蕴含的直接、间接等意义,皆能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佛经的一字一句也绝不能删改。

(2)比如:

据说有一个人印了一批《地藏经》,本来《地藏经》的开头讲了许多天龙鬼神,可能他觉得这些没有意义,于是就用胶带纸把这些内容全部贴上,然后才发给大家结缘。还有一个人把“如是我闻”改成“我闻如是”。还有人把开经偈中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改成“百千万劫难相遇”。

(3)教证:

《菩萨处胎经》中,迦叶尊者叮嘱阿难:“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勿使有缺漏。”


(七)生活中的运用。

1、有人说藏传佛教是最好的,是否造谤法罪?

看发心,如果内心没有诋毁其他宗派的想法,则不属于谤法罪。

如:佛陀在多部佛经当中都提到这部经典是“经中之王”类似的含义,从赞叹的角度是没有问题的,赞叹一者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其他的法。

2、有道友想拜地藏忏,我建议他改磕大头完成加行,是否有舍法罪?

可以给建议,但是让对方自己做决定,不反对对方做某种善法,同时建议他有能力可以做更多的善法,赞叹一种善法的同时,不否定另一种善法。

3、因担心自他闻法时间太长产生厌烦心而建议共修不要拖堂,是否有舍法罪?

要全面衡量此种建议所带来的影响,如果对自他的学修功德能够增上,则没有过失,反正则可能有过失。


一、把能做到的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一)原文:

有些人不喜欢做下等修行人:“如果做不成上等,那我中下等的也不做,干脆不修行了!”这种说法有些偏激。就像做人,你若做不成最好的人,又不愿做中下等的,那是不是人都不做了?或者像读书,你读不到前三名,就书都不读了?很显然,这种选择是错误的。不能名列前茅,至少也要完成学业;做不了最好的人,做个差不多的也可以。修行也是如此,把能做到的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二)大狮子跳跃的地方小兔子不要跳。

1、大狮子在哪儿?

《时轮金刚》中讲:“凡夫人不能做瑜伽士的行为,瑜伽士不能做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做佛陀的行为。”

(1)瑜伽士是什么境界?

A、真正的瑜伽士。

 a、广义的瑜伽士包括大成就者,狭义的瑜伽士则特指资粮道、加行道层面上悟自性的修行者。

瑜伽士,指修习与自性相应之法的人,包括资粮道、加行道上已对自性有悟解的修行者,以及现量证悟了自性的一地及以上的菩萨。

 b、可以是在家形象,也可以是出家形象。

B、名相上的瑜伽士。

留着长头发,戴个白耳环,没有相应内在功德的修行者。

(2)大成就者是什么境界?

一地以上菩萨又被称为大成就者。

2、我们在哪儿——给个标准自己体会。

《经庄严论》中讲:“弥勒五论与大车无著的诸论,密意一致,都明显宣说了入资粮道者首应了知一切诸法是唯识的本性;其次,在心中生起无有所取色法的觉受;以无所取故,亦无能取之识,在加行道胜法位时,圆满修习大空性的总相;当无间现见远离二取的法界大空性时,即入于一地圣位等。作了如是的方便善导 。”

3、大狮子跳跃的地方我们不能跳。

(1)大鹏鸟能啄食毒蛇,但乌鸦却不能这样做。老虎能跃过山涧,青蛙却不能这样做。

(2)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3)大狮子跳跃的地方,小兔子自不量力跟着去跳,一定会摔死的。


(三)其实我们能干的真不少了。

1、我们能干的真心不少。

想一想从《离幸福很近》到目前为止学习的内容,我们能做的真不少了;再想一想不是佛弟子时我们做了多少善行,成为佛弟子之后我们做了多少善行!

2、不必把眼睛死死盯在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儿上。

眼睛盯在自己做不到的事儿上,无非是想给自己做这些事儿找个合理的借口、理由,自欺欺人而已。


(四)重点是把能做到的做好——资粮道的要点。

1、持戒。

(1)戒律分好几种:皈依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等。

(2)小乘资粮道首先要守的,就是别解脱戒,也即居士戒和出家戒;大乘资粮道,就要守菩萨戒;密宗的资粮道,就要守与密宗灌顶相应的密乘戒,如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等等。一定要严守净戒,如果犯戒,必须及时忏悔。忏悔完了以后,再去受戒,这非常重要。

2、守护根门。

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不闻思修行,整天看电视、看电影、逛街、旅游或浏览无聊的网页,听没有意义、无聊甚至让人生起各种烦恼的音乐、歌曲等等的散乱行为,叫不守护根门。尽量少看电视、少看电影,多看佛教书籍,多听经闻法等等,叫守护根门。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守护根门包括了智慧和方便两个方面:

(1)以智慧守护根门:在眼睛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知道都是如梦如幻,这叫以智慧来守护根门。

(2)以方便守护根门:所谓方便,也即慈悲心。在看到任何事物,或听到任何声音的时候,尽量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都成为利益众生的事情。对众生有利,就尽量去看、去听;对众生无利,就不要刻意去看、去听等等。

3、饮食适量。

饮食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贪吃、贪喝对修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晚饭吃多了,会感到昏沉,根本无法打坐,所以晚上尽量不要到餐厅去应酬聚餐,就在自己家里,简单、营养、少量地吃一点即可。

4、初夜后夜不睡眠(看看自己能做到多久哦)。

晚上不要太早睡觉,早上也不能睡懒觉,要利用一切时间来精进地闻思修行,包括双休日都是一样。

5、勤修止观。

如果是密宗弟子,修外加行和内加行就可以了。

6、正知而住。

无论是行住坐卧、所思所言,都要具备正知正见,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件事情能不能做,是否违背佛法,对众生是有利还是有害。



加行思考题/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108课

才希 2020-10-29 08:52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