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前行之重要性》-重点&难点&名词解释
学习笔记链接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3-hPE80794NRD7JIA3U_g
提取码:dnhq
档案编号B0100A-定解B01-012
本课重点
一
修前行有何必要
(一)现象
藏传佛教中,在学习、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传统。
(二)原因
1、从弟子的根基来看
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极个别利根弟子和具超越功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不经地道当下便可开悟以外,但绝大多数普通修行人要依照传承上师常用的规矩次第修行。
2、传承上师重视加行
(1)自宗上师重视前行
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
A. 华智仁波切
a. 修行:依照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次第修行共同、不共同加行。
b. 撰著《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在如来芽尊者面前听了二十多次加行,最终才汇集出这部《前行引导文》。
B. 顶果钦哲仁波切
顶果钦哲仁波切在《成佛之道》中说:“不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比较初级、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或者不如大手印、大圆满等法门深奥。事实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开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础。如果直接就去做所谓的‘主要修持’,而没有以前行来做预备,这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心尚未准备就绪,就像在一个冰冻的湖泊上建筑漂亮的房屋一样,根本无法长久,天气一暖和必将毁于一旦。”
(2)诸地大德均重视前行
尼泊尔、印度、藏地的大德门下弟子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各方面验相均证明其境界非常高深。
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之后,并没有传甚深的法门,而是到处宣讲前行法。
3、前行是成为合格的修行人的保障
(1)理上对比而说
A. 成合格的修行人,获得甚深的证悟境界,必须要下一定的功夫才有收获。
B. 如果修行想得特别简单,没有证悟就怨天尤人,甚至对佛法和上师生起邪见,最后自他皆会堕落。
(2)例上对比而说
意科喇嘛是华智仁波切的弟子,依止其的弟子在前两三年中就是反复修加行,结果其弟子在十年浩劫期间显得尤为坚强,几乎没有一个改变初衷。而那些停留于表面闻思的人,纷纷退失信心、毁谤佛法。
(3)喻上对比而说
A. 比喻:如果刚开始不会b、p、m、f等拼音,学后面的语法就会特别困难。
B. 意义:前行的基础打好了,学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二
遣除普遍之疑虑
(一)疑虑一:“为什么不修持其他的法,而单单选择修加行呢?”
1、修持共同前行的必要性
(1)共同前行的目的
生起出离心。
(2)修持四外前行的必要性
A. 人身难得:如果没有这种理念,人身的定位就没有把握好。
B. 寿命无常:虽然觉得人身很难得,但若没有观无常,不精进修行也没用。
C. 因果不虚:光是观无常还不够,还要知道人死后随业力而转,造恶业堕入三恶趣,行持善法转生三善趣。
D. 轮回过患:无论转生善趣还是堕入恶趣,统统是轮回,而不是解脱,故应当从中出离。
(3)修持四外前行的结果
A. 一定要修
佛法的意义要真正去修,没有修的话,表面上说得再漂亮,一旦生老病死降临到头上,完全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若真正通过修行,使佛法融入自心,虽然外表上没什么超胜之处,但他面对死亡和违缘挫折时,相当坦然、相当安详。
B. 修行之结果
一定会断除对今生和来世的贪执,真实生起出离心。
2、修持不同前行的内容及必要性
(1)皈依:进入佛门的标志。
(2)发心:区别大小乘的分水岭,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
(3)念修金刚萨埵: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一定要通过“念修金刚萨埵”得以清净。
(4)供曼茶罗:成佛需积累广大福慧二资,这就要“供曼茶罗”
(5)上师瑜伽:依靠上师加持,遣除相续中的所有障碍,现证诸法的实相境界。
(二)疑虑二:“每个加行为什么要修十万遍呢?”
调柔自相续之必要:这是传承上师们规定的,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保质保量地修完加行,但至少也要圆满十万遍的数量,这样自相续才会调柔。
(三)疑虑三:“修加行是藏传佛教的传统,与汉传佛教有很大差别吧?”
1、略说
加行的内容在汉传佛教中全部都有,只不过没有系统地归纳过、强调过罢了。
2、详说
(1)顶礼:虽然有些动作稍有不同,但在汉传佛教中,没有哪一部经论说不需要顶礼。
(2)皈依:皈依不是办个皈依证、上师认定一下就可以了,必须要反反复复在上师三宝面前念皈依偈。
(3)发菩提心:凡是学习大乘、承诺利益众生的人,不可能不必念修发心偈。
(4)忏悔:汉地也有那么多忏悔文,念百字明的功德在续部中不计其数。
(5)供曼茶罗:汉地供养诸佛菩萨时也有各式各样的供品。
三
前行之修行次第
(一)共同加行
1、条件具足当入座修
倘若各方面因缘具足,应将琐事全部放下来,通过入定的方式修行。
2、四座而修
有条件的话,每天最好能修四座:早上一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晚上一座,每座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
3、具体如何修
(1)入座的准备
A.行:在入座之前,首先要杜绝一切散乱之因,把电话拔掉、手机关掉,乱七八糟的事情处理好。
B.心:内心要下决心:“我要入座半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事情都不管。”
(2)入座的观察修
先要皈依、发心,然后一直思维所观的内容。
(3)结座回向
结座出定时,不要忘记作回向。
(4)小结
最初皈依、发心;中间一心一意地修持;出座时看自己修得好不好,不好的话谴责自己,好的话就随喜自己,之后开始回向善根。
(二)不共加行
1、传统
从皈依开始修。
2、我们的安排
(1)如何安排
从“上师瑜伽”修起:磕头和上师瑜伽一起修,一边念上师的祈祷文一边磕头,修不共加行时先圆满上师瑜伽,然后再修其他法。
(2)为何如此安排
修加行也好、正行也好,全部要靠上师的加持,若没有上师加持而仅凭自己的能力,想成就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每个人应先祈祷上师加持自己修加行圆满。
四
磕头之具体修法
(一)不同的顶礼方式
可以按照《前行》中的皈依境来观想,也可如乔美仁波切所说,把自己的上师观为所顶礼的对境。
(二)详说磕头的具体修法
1、观想皈依境
(1)皈依境的选择
选择自己很有信心的本尊。
(2)皈依境本体无差别
把水晶放在不同颜色的布上,它会映出不同颜色。同样,把上师观为与莲花生大士无别,莲花生大士的加持就会融入自心;把上师观为与释迦牟尼佛无别,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会融入自心。
(3)抓住皈依境的根本
最关键的就是把上师观为所皈依的对境。
(4)明观皈依境
A. 观如意树
先将自己周围观想成清净悦意的佛刹,正前方有一棵具五个树枝的如意树。
B. 如意树不同位置的观想
a. 略说
中间与前方是佛宝,左右两边是僧宝,后方是法宝,此皈依境即是三宝所依。
b. 详说
(a)中间的树枝上:本体为根本上师,形象是邬金莲花生大士,双足以国王游舞式安坐,所有服饰等都非常圆满庄严。
(b)右边的树枝上: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
(c)左边的树枝上:是目犍连、舍利子为主的小乘圣众。
(d)前方的树枝上:是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
(e)后方的树枝上:是大圆满续部为主的经函。
2、观自己
(1)顶礼者都有谁
把自己的身体观为无量身体,每一个身体前面是害自己的怨敌、大仙儿、魔等,左侧是今生的母亲,右侧是今生的父亲,周围是浩瀚无边的六道众生。
(2)如何顶礼
大家一起面向莲花生大士为主的皈依境双手合掌,身口意三门毕恭毕敬,幻化为无量无边的身体顶礼。
3、合掌
(1)合掌方式
A. 当取
a. 双手如《大解脱经》所云:“如莲花待放,合掌于顶上。”
b. 应如莲花苞一样空心合掌。
B. 当舍
合掌时不可仅仅以两手的指尖接触,也不可掌心毫无空隙地并拢。
(2)合掌于三处
A. 首先:在心间一合掌
表示对诸佛菩萨的恭敬之情。
B. 第二:合掌在头顶发旋处
a. 观想对佛陀金刚身顶礼。
b. 依此自己无始以来身体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
c. 获得佛陀金刚身的加持。
C. 第三:合掌在喉间
a. 观想对佛陀金刚语顶礼。
b. 依此自己无始以来语言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
c. 获得佛陀金刚语的加持。
D.第四:合掌在心间
a. 观想对佛陀金刚意顶礼。
b. 依此自己无始以来内心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
c. 获得佛陀金刚意的加持。
E. 合掌后
三门合掌之后,观想得到三门清净的功德,遣除三门一切罪业。
4、五体投地顶礼
(1)长头短头都可以
可以磕长头,也可以磕短头,在佛经中均有记载,但如果你身体比较好,最好还是磕长头。
(2)五体投地
A. 站起来时身体要挺直,伏下去时五体投地——前额、两手掌、两膝盖这五个部位接触地面。
B. 观想清净五毒,获得五身,以及得到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加持。
(3)五体投地之后的合掌
有些人磕长头时,趴下去后在顶上一合掌,然后再起身,这样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三)教诫
1、顶礼当如法
(1)应舍
在磕头的过程中,不要一边顶礼一边身体东张西望,口中胡言乱语,心里也是心不在焉。
(2)应取
应该身体恭敬作礼,磕一个头口诵一遍祈祷文(磕完十万个头,刚好祈祷文念了十万遍),心中尽量把皈依境观想得清清楚楚,若实在观不起来,也要对皈依境有清净的信心、恭敬心。
(3)不如法顶礼之过失
华智仁波切:“除了自己的身体白白受累以外,没有任何实义”。
(4)如法顶礼之功德
A. 顶礼一次,将获得身下所覆盖的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位,或者得到佛陀无见顶相的功德。
B. 把上师观为本尊或莲花生大士,然后一边顶礼一边祈祷,如此哪怕是一刹那的忆念,也远远胜过千百万劫中忆念本尊、修持本尊的功德。
2、顶礼当坚忍
在修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违缘,各种情况都会出现,但对坚强的人来讲,任何困难都可以面对,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修加行一定会圆满的!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100A-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一
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
(一)修行次第应当“自下而上”
宗喀巴大师为了引导众生趣入胜道,将佛陀所有的经典教义,以心要窍诀的方式归纳为三点: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1、出离心
佛陀直言心要之精华,就是出离心;
2、菩提心
诸佛菩萨称赞之道,就是菩提心;
3、无二慧
凡是欲求解脱者所要趣向之最胜大道,就是无二正见智慧,因欲求从三有轮回中解脱者,必须要依靠无二智慧。
(二)不按次第就会乱套
1、缺乏“下”的基础,对“上”便茫然不知
(1)有的人自我感觉很好,但十不善业样样具足。
(2)有的人喜欢直接听大圆满、大中观,对基础法嗤之以鼻,却连小乘法都行持不好。
因此,学好基础法十分重要。
2、开悟&小乘?傻傻分不清
如果没有修好基础法,即使自以为开悟了、获得了超胜的境界;甚至诸佛菩萨每天在眼前显现,你可以跟他们随意对话等等,有很多稀有的“成就相”,但因为没有出离心,实际上连小乘的境界都达不到。
(三)修学依靠藏传佛教有何优势?
藏传佛教中有两种非常特殊的窍诀。
1、理论体系
对五部大论的辩论、剖析,通过智慧来抉择。
2、修行次第
其他佛教体系中所没有的、很明显很超越的道次第——从人身难得到最后获得三身五智佛果功德的修行道次第。
(四)大乘佛教修行的段位
修行就是从道理上一个一个思维,从而使心态调柔,修行佛法有一定的次第性,并且需要长期坚持。
1、小学——四加行和五加行(前行)
前行就是还没有进入主题。主题是修空性、大圆满、大手印。在这之前要完成一些基础的训练,这些训练就叫做前行。
2、中学——修四禅八定
这个我们现在不着急。
3、大学——修空性、大圆满、大手印
(1)《心经》和《金刚经》里面讲的空性;
(2)藏传佛教的密法里面的大圆满、大手印;
(3)禅宗的明心见性。
4、证悟
我们最终要证悟,证悟了以后,从此解脱、不再轮回。
(五)修到最高段位需要多长时间
修行是我们每个人的一辈子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修一辈子,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都要修行。
二
出离心有多重要
出离心即对三界六道生起强烈的厌烦心,想要从轮回的大苦海中出离。
(一)你可能修了一个假的出离心
有些人认为做人很苦,想从中出离,转生到天界享受安乐,这只是相似的出离心。
因为三界皆苦——弥勒菩萨云:“五趣之中无安乐,不净室中无妙香。”众生由于无明习气所感,无始以来即对三界的有漏安乐进行串习,对其产生了强烈的贪执,由此沉溺于生死大海中不得解脱。
所以,修行人首先应该生起出离心,断除对轮回安乐的贪著,才能真正走上解脱之道。
(二)要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必须具足出离心
1、诸乘基础
不管学小乘还是大乘,显宗还是密宗,都需要出离心。
2、解脱之因
(1)只有具足出离心,所修的善法才能成为解脱之因。
(2)如果没有出离心,善法只能成为随福德分善根,而不能成为出离轮回的随解脱分善根。
(3)学佛不只是为了获得暂时的人天安乐,应该希求最究竟的目标——令自他一切众生获得涅槃。
(三)出离心的力量
1、有了出离心以后
不会散乱,唯一希望早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每天也不会再睡懒觉,一醒来就会想到:沉溺在轮回中多可怕啊,现在我遇到了善知识和佛法,有了这么好的机会,应该马上修行!
不管什么时候,自然而然有一种鞭策感,这就是出离心的力量。
2、如果没有出离心
就会觉得日子过得还可以:又有吃又有穿,晚上看看电视,有时间去餐厅美餐一顿或者去逛逛街,解脱轮回对他来说成了一句空话,内心对此毫无感觉。更不会有高深的修证境界。
3、以比喻说明
就像监狱里的犯人本来可以刑满释放了,可是他自己不愿意出去,还要呆在监狱里,那他只能在监狱里继续受苦。
同样,没有出离心的众生就是这么可怜。
(四)如何修出出离心,断除对今生来世的一切贪执
在漫长的轮回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经历,这些足以让我们产生出离心。
1、修持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可以断除对今生的贪执。
2、修持无欺业果与轮回痛苦,即可断除对后世的贪执。
3、由于已经断除对今生来世的一切希求,则必定可以发起真实出离心,并趋入解脱正法。
(五)教证说明
法王如意宝说:“若能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无欺因果以及轮回痛苦精进观修,则在自相续中一定可以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
所以,在相续中未生起真实定解之前,均应不懈努力,以此作为自己的究竟修法。
三
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修加行一定会圆满
(一)为啥要依靠上师三宝
1、不欺惑
佛、法、僧三宝对我们始终不会有任何欺惑,是最值得信赖的皈依对境。
2、能赐予我们究竟的安乐
今生以及后世,除了三宝可以作为我们的皈依境外,其他一切诸天鬼神都不能赐予我们究竟的安乐,当然也就无法作为我们加持的依靠处。
3、所获得的福德无法言说
三宝实具无量无边之殊胜功德,皈依三宝者,若其福德可以形色衡量的话,则整个虚空也无法盛纳得下。
(二)三宝的功德
《随念三宝经》中广讲了三宝之功德:
1、佛宝
佛陀如实证悟了法界实相。
2、法宝
以大悲心不舍一切众生,为方便接引众生趋入实相而宣说了无量法门,佛陀之教言即为无上法。
3、僧宝
依佛陀所宣说之正道如是行持者,即为僧宝。
(三)如何获得三宝的加持
1、加持依赖于敬信
(1)敬信的作用不可思议
恒时对三宝生起恭敬心与信心,则一切加持肯定会融入自相续中。
按《俱舍论》来讲,信心是一种善妙的意识,只要生起它,其作用就不可思议。心里坚信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就能获得很大的力量。
(2)没有信心得不到任何加持
如果心里产生邪见,认为上师三宝不但没有加持,还危害人类,那就得不到任何真实的加持。
2、具体行持
(1)在自己前方观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并一心一意祈祷、忆念,佛陀就会现身加持。
(2)对任何一位上师,以信心经常祈祷、呼唤,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自然而然就会融入相续,自己的心态、行为也会转变。
3、教证说明
华智仁波切说:
(1)对上师三宝有上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能获得上等的加持和利益。
(2)有中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能获得中等的加持和利益。
(3)有下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能获得下等的加持和利益。
(4)如果对上师三宝毫无信心,那就一无所获,任何真实的利益都得不到。
(四)总结
如果心念始终住于祈祷三宝的状态中,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参考资料:《藏传净土法》《三主要道论简释》《维摩诘经讲记》《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慈诚罗珠堪布详解大乘佛教的修行次第》
编写师兄:定解B13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100A-定解B19-008
点击
查看《前行广释·前行之重要性》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