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的问题
The Problem of Conflict
作者:菩提比丘
By Bhikkhu Bodhi
最辛辣的讽刺莫过于,尽管几乎全人类都憧憬平和的生活,却不断发现自己被卷入纠纷,深陷破坏性的紧张关系中,抑或陷入不信任或公开敌对的深坑。正因为热忱、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获得真正快乐的必要条件,这个讽刺才显得尤为令人伤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不受干扰地实现那些对自我价值相当重要的目标,同时也使我们内心真诚地感受到与亲近的伙伴们做有意义的交流时所体会到的深层次之喜悦。相反,充满争执的生活本质就是痛苦的,它硬化我们主观想象的盔甲,使我们越来越紧紧缠缚于愤怒和仇恨之网中。事实上,无论冲突的客观结果是胜是负,这个结果本身给输赢双方带来的只是伤害。
然而,虽然和谐的生活会带来殊胜的福祉,而不融洽的关系充满伤害与痛苦,但我们与周围的人仍然总是被错综复杂的争执之网所束缚。冲突有时在沉默的猜忌或忿恨中酝酿,也有可能以暴怒或暴力等形式爆发出来。我们有可能会卷入不同层面的冲突中:人际冲突、民族冲突、政党冲突、社会阶层冲突,甚至国家之间的冲突。在这许多种表现形式中,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冲突,我们都难以置身度外。安宁与和谐如在天空般遥不可及,远得就像仲夏夜之梦,远得像我们为崇高理念曾庄严许下的誓言。美梦被现实驱散的时候,我们总能发现,与明智判断所相违背的,是我们一再被自己强拽进人生的斗场,用找寻幸福快乐的现钞支付了对峙和争斗所需的军费。
佛陀的教法,诠构个人脱苦之道的同时,也阐释了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本身便是获得满足感的源泉,更是趣入更高层次解脱道的前提条件。觉醒的终极平和,只能在与他人和平相处的心境中生起,当我们主动致力于训练自己,从内心深处的冲突根源中解脱出来后,我们才能真正从心灵深处与他人和平相处。
从前,在古印度,帝释天王来到佛陀面前稽首问道:“众生因何受缚?欲求远离忿晦恼怒,行清净道,却住诤斗?”人天导师回答说:“众生为贪嫉所缚,虽欲行清净,却住诤斗。”追溯外部冲突的本源,我们发现它既不是金钱,也不是地位或财产,而在于人心。因嫉妒心而诋毁其他人表现出的任何值得希求的品质;也因无法止息贪心,而需要不断扩大自我的疆域,将一切打上“我的”标签。
嫉妒心和贪心建立在两种更为基本的心理因素之上。嫉妒建立在被定义为“我”的事物之上。无始以来我们都尽力塑造一个内在的自我,并将这个自我投射出去,以期得到其他人的接受和认同。贪心则源于占有,我们试图为自己切割出一块领地,然后用财产装修和填充领地空间,并以此来满足贪婪和自大。
冲突根植于嫉妒和贪欲,因此,无诤之道也必然是放下之道,也即消除围绕着 “我”和“我的”等束缚性的念头和欲求,这概念是自他分别和占有的动机。整个过程直通成佛智慧的圆满成熟、空性的洞见和万法无我的本质,因为这个智慧洞见揭示了“我”和“我的”这些概念的虚妄本质,也正是这些虚妄的概念构成了嫉妒和贪心的基础。虽然我们离从我执中获得最终的解脱还很遥远,导致我执脱落的道路更是个渐进的过程,但通过相对简易、基础的步骤就可以逐步达成。路,就在我们脚下。
改变心态从而转化嫉妒和贪心需要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发喜无量心(巴利文:mudita)——喜无量心是把他人的成功像自己所经历的成功那样做随喜。
第二个步骤是布施(巴利文:caga),要时刻准备给予和舍弃。前者是对治嫉妒的良药,后者是对治贪心的妙方。
二者共同之处在于,把认同感从狭隘的自我提升和扩大到所有像我们一样有离苦得乐愿望的其他人。
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无法期望凭一己之力就弥合隔在社会各阶层,甚至民族、国家之间的鸿沟及冲突。我们生活在充满冲突的世界中,滋长冲突的力量遍满四方、异常强大、坚不可摧。但作为证悟者佛陀的追随者,我们能做到也必须做到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终极的和平:避免引发仇恨的言行,化解分歧,身体力行团结和合的价值观。我们要随学的榜样,是佛陀阐述的真正的弟子应具备的品质:“他是弥合分歧的人,是增进友谊的人,是享受和合、喜爱和合、随喜和合、且能说善语促进和合的人。
文章来源: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bodhi/bps-essay_13.html
原文发布日期:2010.06.05
智悲翻译中心 译竟于2018.05.17
翻译:圆诸、圆乐(宋洋)
一校:根让巴丹
二校:王学玲 圆烽
终审:圆徐
注:所有文字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犯您的著作权等事宜,请即刻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