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索达吉堪布 >> 少想自己,多快乐 Back

少想自己,多快乐


修 行 不 是 为 了 快 乐
但 修 行 很 快 乐




请问:我从小学习藏传佛教,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学习的目的仅仅是想内心平静,如果想让修行有进一步的突破,该如何做?

索达吉堪布:虽然修学佛法也能让内心达到平静的状态,但按照大乘佛法的观点,修行人不应只想着自己,而要想到所有众生,要让他们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如果能经常这样发愿,心态会有所不同,修行也会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这样也能让自己越来越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人的痛苦主要是执著自我而致。

也许这跟你们西方的有些理念不同,不过我执确实是一切痛苦之源,如果能串习利他心,不仅对个人修行有帮助,而且自己的潜力也能最大限度被激发,逐渐就可以给他人带来利益。



请问:我是在读博士生,学的是肝硬化专业,这个专业常常需要做动物实验,但我也是一名佛教徒,所以每次做实验都非常痛苦。我是否应该换个专业?

索达吉堪布:是否换专业,还是你自己用智慧抉择。不过杀害众生确实有恶业,但是如果无法换专业,就最好常常忏悔,多念一些咒语等;如果你觉得换专业更合适,这样也是可以的。



请问:我的母亲常常内心莫名地恐惧,请问如何消除这种恐惧?

索达吉堪布:按照佛教的观点,一个人常常内心恐惧,很可能是前世杀害或殴打其他众生,让它们产生恐惧和痛苦,这种恶业的种子留在阿赖耶中,由此导致的果报。

要消除这种恐惧,可以忏悔,还可以念药师琉璃光佛的名号;另外,也可以用智慧剖析恐惧,一旦认识了它的本质,它就不那么让人畏惧,甚至可以被接纳了。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如果你认识它,它并不是很恐怖。

说到这里,我想起法王晋美彭措的一段往事。有一次法王带着我们去康定,途经道孚县,翻越一个山坡时,法王突然说心里很害怕,接着就想起了前世:在大约九百多年前的格萨尔王时代,法王是一位叫丹哲悦欧布美的大臣,他的父亲叫丹玛,也是一位大臣,丹玛在那个山坡打仗时受了伤。

法王一边讲述当时的情景,一边哭得很伤心。后来我们特意在那个地方建了一座佛塔。




请问:佛教能给每个人带来快乐吗?

索达吉堪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业感,因此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不尽相同。

以地位为例,有的人拥有了地位乐不可支,而有的人获得高位也闷闷不乐;财富也是同样,有的人有了钱财就笑逐颜开,而有的人得到很多钱也无动于衷。

与此类似,不同的人对佛教的感受也不同,要求佛教给所有人带来快乐,也有一定困难。不过,大多数人可以从佛教中得到快乐。比如在中国汉地,很多年轻人承受着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常常苦不堪言,甚至想要自杀,他们如果能学习佛法,心胸就会变得开阔,心态也会变得放松,可以淡定地面对很多事。

这一点并非口头上说说,的确有很多人通过学习佛法而受益,这其中有东方人也有西方人。

因此,我觉得佛教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




请问:照顾正在感受痛苦的人时,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被他们的痛苦影响?

索达吉堪布: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有时也会产生一些痛苦,但大乘佛法里有一种自他交换的修法——将自己的快乐给予别人,同时代受别人的痛苦,如果能这样修持,不仅自己没有痛苦,也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别人的痛苦。

一般而言,如果具有大悲心,那么帮助他人时很少会产生痛苦的。

请问:实际上我正在照顾我的父亲,他病得非常重,心情也不好。我已经很尽力想让他的身体好一些,但他的状况并没有好转,这时我会感觉很痛苦,没办法高兴起来。相信很多人也有类似的体会。

索达吉堪布: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是轮回的自然规律。所以面对亲人生病,你不用过于难过,主要还是尽力照顾他,如果没去照顾,只是兀自痛苦,对亲人也没什么帮助。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可以将所有痛苦转为道用。因为痛苦的本性就是菩提。




请问:我是一名理疗师,有些人认为理疗只跟身体有关,其实根据我多年的经验,与其说是理疗身体,不如说更多的是抚慰心灵。所以,从事这个行业也是一种持续的修行,是这样吗?

索达吉堪布:理疗师属于医生的一种。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医生这种职业很有意义,可以帮助很多众生。

今天,这里有不同职业的人,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也不论你是否是佛教徒,你的工作最好能帮助众生,即便不能这样,也至少不要伤害众生。帮助别人的就是佛法,伤害别人的则是非法。

一般西方社会比较倡导“自我中心”的理念,这跟佛教思想有所不同。当然,从某个角度而言,“自我中心”也有必要,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重视,也就不可能帮助别人。

不过在利益自己的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将利他放在心上,自己也会获得很大利益。

总之,不论从事什么职业,能够帮助到众生是最重要的。希望你也将这种理念不断运用在你的工作中,这对你和你的病人都有利益。


摘自索达吉堪布问答

  越 想 自 己 , 越 难 过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